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标准成本法在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第一章】制造公司成本控制优化研究绪论
【第二章】标准成本法相关理论概述
【3.1 3.2】G公司成本控制的现状
【3.3 - 3.5】G公司成本控制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基于标准成本法的G公司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
【第五章】G公司成本控制体系实施应用和保障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制造企业标准成本法运用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成本控制相关理论。
2.1.1 成本控制的概念和意义。
成本控制是指:"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 .
毫无疑问,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一大重要环节,将一切可以避免的损失降低到最小,是企业获得利润最大化的不二选择。成本管理的方法包含目标成本法、计划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等多个方法,而标准成本法通过科学的事先成本预算、事中成本控制、事后差异分析,在成本控制上具有明显的优点。
2.1.2 成本控制的内容。
成本控制的内容主要包含原材料成本控制、工资费用控制、制造费用控制、企业管理费控制四大部分。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一般达到60%以上,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对象,其成本控制可以从采购、库存、消耗及回收几个环节进行着手。工资成本作为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成本控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关键位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从劳动定额、工时消耗、工作效率等环节进行着手。制造费用具有比重不大、项目较多的特点,包含折旧费、修理费、辅助生产费用、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等多项内容,该项费用的控制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费用的浪费。企业管理费项目繁多,也是不可忽视的成本控制内容。
2.1.3 成本控制的主体。
成本控制主体主要分为决策主体、组织主体、执行主体三种。决策主体是指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其决定企业的整体目标、对成本控制的方案进行决策。组织主体是指负责根据成本决策结果组织、协调整个企业成本控制,落实具体实施步骤、职责分工和控制要求,处理成本控制信息、考核成本控制结果等的控制主体。执行主体是指对发生的成本实施控制的主体。是在各部门、环节、阶段、岗位上,凡是涉及成本、费用发生的环节和方面,进行具体执行的主体。其主要包括控制生产要素规模的相关部门及人员,对成本控制的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
2.1.4 成本控制的方法。
成本控制的方法多种多样,其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方法有目标成本控制、作业成本管理、责任成本控制、标准成本控制。
目标成本控制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预先制定的成本计划来调节影响成本费用的各种因素,以达到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种耗费控制在计划范围内,从而达到使企业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目标成本控制法首先以市场营销和市场竞争为基础确定产品市场销售价,然后以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和目标利润倒推出产品的目标成本,体现了市场导向。目标利润则是企业持续发展目标的体现,因此,目标成本控制法是将企业经营战略与市场竞争有机结合起来的全面成本管理系统。在这种目标成本制中,新产品的成本不再是产品设计过程的结果,而是成为该过程的一个开端。产品设计的任务是设计出功能和质量满足客户要求,可以目标成本进行生产,能使公司赚到预期利润的产品。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认为生产过程应该描述为: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产品耗用作业,作用耗用资源,从而导致成本发生。这与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中产品耗用成本的理念是不同的。
这样,作业成本法就以作业成本的核算追踪了产品形成和成本积累的过程,对成本形成的"前因后果"进行追本溯源:从"前因" 上讲,由于成本由作业引起,对成本的分析应该是对价值链的分析,而价值链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所以成本分析首先从市场需求和产品设计环节开始;从"后果"上讲,要搞清作业的完成实际耗费了多少资源,这些资源是如何实现价值转移的,最终向客户(即市场)转移了多少价值、收取了多少价值,成本分析才算结束。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
责任成本是指特定的责任中心(如某一部门、单位或个人)在其所承担的责任范围内所发生的各种耗费。从实质上来说,责任成本制度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管理制度。具体说,就是要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组织系统,建立责任成本中心,按成本责任的归属进行成本信息的归集、控制和考核,从而将经济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和具体执行人。责任成本法按可控原则把成本归属于不同责任中心,谁能控制谁负责,不仅可控的变动制造费用要分配给责任中心,可控的固定间接费也要分配给责任中心。责任成本法是介于制造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的一种成本方法,有人称之为"局部吸收成本法"或"变动成本和吸收成本法结合的成本方法".采用责任成本法,对于合理确定与划分各部门的责任成本,明确各部门的成本控制责任范围,进而从总体上有效地控制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使成本的控制有了切实保障建立了责任成本制,由于将各责任部门、责任人的责任成本与其自身的经济效益密切结合,可将降低成本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具体部门及个人,使其自觉地把成本管理纳入本部门或个人的本职工作范围,使成本管理落到实处。使成本的控制有了主动力建立责任成本制,可促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及个人主动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新设备,充分依靠科学技术来降低成本。
质量成本控制是指在既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对质量成本的形成和发生施以必要的、积极的影响,从而实现最佳质量效益的行为。对质量成本进行控制,充分反映了现代企业对产品质量和产品成本的重视,也反映了技术与经济相结合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产品程度越高,说明产品的质量越好,越能受到消费者的信赖和欢迎。可是,一般来说提高产品的质量势必增加某些费用支出,而在一定时期内,市场能够接受价格的前提下,企业的效益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若提高产品的售价,其销售量又将受到影响。因此,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的问题上,除了要把握好"质量度"外,更重要的是如何使提高产品质量与降低产品成本有效地结合起来。产品的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发生的一切损失,它包括故障成本、鉴别成本和预防成本等内容。然而,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往往会导致质量成本的上升,特别是用于预防和鉴定方面的成本开支增大。如提高零件精度、光洁度,就会增加工时消耗,要求采取必要的工艺措施,增加工艺装备和检验工具,进行试验和研究。或改用较贵重的原材料等,从而引起相应费用增加。不可否认的是,在优质优价条件下,产品质量的提高也会相应地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产品的质量、成本和价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标准成本法亦称标准成本系统,是指围绕标准成本的相关指标而设计的,将成本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及核算功能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成本控制系统。标准成本系统最初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随着其内容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被西方国家广为采用,目前已成为企业成本管理中应用最为普遍和有效的一种控制手段。
2.2 标准成本法的相关理论。
2.2.1 标准成本法的概念和意义。
标准成本制度是一种通过合理的分析和计算,对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制定预期产生的成本,然后将实际产生成本与预计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以达到成本控制的成本管理方法。所以其标准成本的制订显得至关重要,在制订时应注意多个方面。同时其优点也比较明显。比如:标准成本制度对成本计划、控制及分析三个方面更为注重。同时其更有利于成本的核算,各环节成本的简单叠加即可核算单个产品的标准成本。且其更有利于对各部门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及其有效的降低了相关成本。
标准成本是目标成本的一种。目标成本是一种预计成本,是指产品、劳务、工程项目等在生产经营活动前,根据预定的目标所预先制定的成本。这种预计成本与目标管理的方法结合起来,就称 为目标成本。目标成本一般指单位成本而言,它一般有计划成本、定额成本、标准成本和估计成本等,而标准成本相对来讲是一种较科学的目标成本。
计划成本是根据计划消耗定额计算的,表示计划期预定成本;定额成本是根据使用的定额计算的。企业应通过各项措施,有步骤地降低现行定额,以求达到计划中所规定的成本水平。目标成本管理是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制定目标成本是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可以促使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推动全体职工人人关心成本,形成民主管理,从而能够更好地贯彻经济责任制,进一步降低成本。
标准成本是早期管理会计的主要支柱之一。美国工业在南北战争以后有很大的发展,许多工厂发展成为生产多种产品的大企业。但是由于企业管理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许多工厂的产量大大低于额定生产能力。为了改进管理,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进行了各种试验,他们努力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应用于生产管理,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因此而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他们首先改革了工资制度和成本计算方法,以预先设定的科学标准为基础,发展奖励计件工资制度,采用标准人工成本的概念。在此之后,又把标准人工成本概念引申到标准材料成本和标准制造费用等。最初的标准成本是独立于会计系统之外的一种计算工作。1919年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成立,对推广标准成本曾起了很大的作用。1920年-1930年,美国会计学界经过长期争论,才把标准成本纳入了会计系统,从此出现了真正的标准成本会计制度。
2.2.2 标准成本法的主要内容。
标准成本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帐务处理。其中标准成本的制定是采用标准成本法的前提和关键,据此可以达到成本事前控制的目的;成本差异计算和分析是标准成本法的重点,借此可以促成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并据以进行经济业绩考评。
一般情况下,在制定标准成本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条件和经营水平,在以下三种不同的原则中进行选择:一是理想标准成本,它是指在现有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优的成本水平;二是以历史平均成本作为标准成本,它是指过去较长时间内所达到的成本的实际水平;三是正常标准成本,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标准,这一标准考虑了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失、故障和偏差。通常,正常标准成本大于理想标准成本,但小于历史平均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具有客观性、现实性、激励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地运用于下列具体的标准成本的制定过程中。
2.2.3 标准成本法的特点及用途。
标准成本的制定应根据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人员素质条件。企业实际成产成本应包含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两个部分。标准成本法简化了会计核算工作,材料、生产成本、产成品等与成本核算的账户可先按标准成本核算。标准成本法对企业内部管理自查、员工激励和企业业绩评价都具有有效的推进作用。标准成本法也要根据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来处理各生产流程的成本累积过程,所以也要结合使用几种主要的成本核算方法。因此,标准成本法下的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和是否计算半成品成本也依所采用的这些方法而决定。
为了同时提供标准成本、成本差异和实际成本三项成本资料。标准成本系统的账务处理还具有以下这些特点:一是"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登记标准成本的方法。无论是借方和贷方均登记实际数量的标准成本,其余额亦反映这些资产的标准成本。二是在需要登记"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时,应将实际成本分离为标准成本和有关的成本差异,标准成本数据记录;"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而有关的差异分别记入各成本差异账户。各差异账户借方登记超支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三是各成本差异账户的累计发生额,反映了本期成本控制的业绩。在月末(或年末)对成本差异的处理时有结转本期损益法和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两种方法。
标准成本法的用途有以下几点:
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成本控制的标准有两类:一类是以历史上曾经达到的水平为依据;另一类是以应该发生的成本为依据,如各种标准成本。
代替实际成本作为存货计价的依据。由于标准成本中已去除了各种不合理因素,以它为依据,进行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的计价,可使存货计价建立在更加健全的基础上。
而以实际成本计价,往往同样实物形态的存货有不同的计价标准,不能反映其真实的价值。
作为经营决策的成本信息。由于标准成本代表了成本要素的合理近似值,因而可以作为订价依据,并可作为本量利分析的原始数据资料,以及估算产品未来成本的依据。
作为登记账簿的计价标准。使用标准成本来记录材料,在产品和销售账户,可以简化日常的账务处理和报表的编制工作。在标准成本系统中,上述账户按标准成本入账,使账务处理及时简单,减少了许多费用的分配计算。
2.2.4 标准成本法的优势。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企业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对着更大的挑战,标准成本法在企业有效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空间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其始终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管理流程,充分发挥会计核算的智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大大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
标准成本法是将计划、控制及分析有机结合的而形成的,相较传统成本制度具有明显优势的成本控制方法。其主要优势有以下几点(见如下图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信息化日程的逐步推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和市场环境较以往相比,充满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是企业争夺更多生存发展空间的必要条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重要...
第四章基于标准成本法的G公司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4.1标准成本控制组织体系设计。G公司现有的成本控制体系层级较为简单,主要以结果为导向。其推进流程一般为单线条式的,先由财务部门制定预算指标,然后由下级厂点进行执行、控制,最后由公司综合部门进行...
第六章结论从财务角度来看,成本控制是公司盈利还是亏损的关键点,在销售市场难以拓展,销售总额一定的情况下,成本控制是取得更大效益的最佳途径。G公司是中小型制造企业的代表。市场竞争激烈,价格透明,技术水平有限、缺少不可替代的高尖端产品。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