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会计论文 > 审计论文 >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不足与完善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8-24 共7270字
  摘要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文献综述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政府部门的绩效问题已经成为公共管理研究领域 的 热点 问 题 (Pollitt & Bouckaert,2004;Tablbot,2010)。伴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不景气,为恢复社会公众对于政府部门的信任,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政府都在致力于提高政府绩效。对于绩效审计,存在着诸多定义(INTOSAI;Pollitt et al,1999;Furubo,2011), 其 中 最 为 经 典 的 是 最 高 审 计 机 关 国 际 组 织(INTOSAI)提出的“3E”审计概念,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绩效审计往往被视为一种向政府问责的工具,有助于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咨询和指导政府部门提高绩效。自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为平衡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中央政府采用财政专项资金的方式支持地方公共事业发展、经济建设等。随着近年来财政专项资金投入规模的逐步增大,对这一部分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贺宏洲(2014)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后发现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着随意支出,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陈少强、贾颖(2014)则认为当前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或绩效审计仍然处于空白状况。刘玉娟(2009)对政府绩效审计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应当采用风险导向的模式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宁波市审计学会(2014)认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应当包括设立、分配、使用、管理以及后续评估等五个方面的审计内容,提出应当根据当前财政专项资金存在的问题,设计关键绩效审计指标。林良盛(2013)研究认为应从相关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合规性等五个方面构建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王业成(2014)认为,应从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可持续性等五个方面构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了15个二级评价指标。王会金(2014)提出当前政府绩效审计的难点在如何确定绩效审计的内容和发展模式、绩效评价指等方面。
  
  国内学者对于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成果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对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上述研究没有深入透彻地分析当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没有结合财政部颁布的《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等设计有效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因此,有必要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作用
  
  随着我国政府对地方公共事业管理、经济发展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该部分资金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初级目标为合法性、真实性,其终极目标为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宁波市审计学会,2014)。对财政专项资金开展绩效审计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绩效型政府的建立,其在推动政府向绩效型政府转变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在绩效型政府转变中的作用机理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在推动绩效型政府转变的传导机制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中央政府根据各地公共事业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等的需要向下拨付专项资金;其次,地方政府在收到中央政府拨付的财政专项资金后,根据各地实际需要分配、使用、执行和监督专项资金,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完成后,地方政府会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绩效评价;再次,审计部门对各级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执行、监督和绩效评价等开展审计工作,将审计结果向中央政府反馈的同时,公告给社会公众,让各级地方政府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社会公众会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中央政府,并自觉监督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最后,中央政府会根据审计结果和社会公众的反馈意见,分配和下拨的财政专项资金,而各级地方政府迫于各方压力会进一步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绩效评价等工作,最终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向绩效性政府转变。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