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传播特点、临床特征及预防策略
来源:上海预防医学 作者:马龙腾;杨帆;曹广文
发布于:2017-07-05 共9747字
摘要: 寨卡病毒于 1947 年被发现,既往认为该病毒主要在亚洲、欧洲、非洲流行,然而在 2015 年,该病毒传播至美洲,首先在巴西暴发,随后蔓延至美洲绝大部分国家。该病毒是一种黄病毒,可分为亚洲型与非洲型。大部分寨卡病毒感染者为无症状感染,但是寨卡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和致畸作用,可诱发成人 Guillain-Barre 综合征和新生儿小头畸形。蚊媒传播是该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此外,该病毒还可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目前,寨卡病毒最有效的防控方法是控制伊蚊,尚无针对寨卡病毒的疫苗上市。
关键词: 寨卡病毒; 流行病学; 致畸作用; 小头畸形; 蚊媒传播。
Abstract: Zika virus was discovered in 1947 and was believed to be epidemic only in the Asia,Europe and Africa. However,in 2015,the Zika virus was first spread to Brazil,and then to most othercountries in Americas. Zika virus is a member of the Flaviviridae family and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eAsian lineage and the African lineage. Most Zika virus infections are asymptomatic,but can be neurotropic orteratogenic,giving rise to adult Guillain-Barre syndrome and neonatal microcephaly. Zika virus is primarilytransmitted by mosquito-spread,besides,it can also be transmitted through blood transmission,sexualtransmission,and vertical transmission. At present,the most effective measure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spread of Zika virus is to control Aedes. No vaccines against Zika virus have appeared on the market so far.
Keywords: Zika virus; epidemiology; teratogensis; microcephaly; mosquito-borne pathogentransmission.
寨卡病毒自 1947 年首次被发现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受到重视,研究者普遍认为寨卡病毒在非洲中部、亚洲东南部等所谓的“旧世界”中流行,而且病毒生存期较短、致病力不强。但是在 2015 年,寨卡病毒从“旧世界”传播到了“新世界”,首先在巴西暴发,并迅速蔓延至其他美洲国家,继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寨卡病毒目前呈现全球流行态势,截至 2016 年 10 月 16 日,全球共有 73 个国家和地区曾报道了寨卡病毒的本地传播[1],世界卫生组织将寨卡病毒的传播定位为“国际关注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并呼吁各国予以高度重视。截至目前,我国大陆已报道至少 17 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鉴于目前国际旅游、贸易日益等跨国人口流动日益增多,我们对寨卡病毒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此外,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严重的新生儿小头畸形,成人感染寨卡病毒可能诱发 Guillain-Barre 综合征( GBS) .本文介绍寨卡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原学特征、临床特点、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
1 流行病学特点。
1. 1 地区分布。
寨卡病毒首先发现于非洲中部的赤道国家---乌干达。自寨卡病毒被发现后的数十年内,该病毒流行的报道仅限于非洲的赤道地区和东南亚的一些地区,1979 年的一项血清学研究显示,在尼日利亚,寨卡病毒的既往感染率约为31%[2].在 1977-1978 年的另一项研究中,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医院急诊部门的 219 例发热患者中寨卡病毒病的患病率为 7. 1%[3].
然而,近年来寨卡病毒的传播明显加速。2007 年,寨卡病毒在太平洋西部的岛国---密克罗尼亚的雅浦岛( Yap Island) 暴发。随后,2013-2014 年,该病毒在太平洋中部的法属玻利尼西亚( French Polynesia) 暴发,这是寨卡病毒首次出现于非洲和亚洲之外的区域。2015 年,寨卡病毒抵达美洲,首先在巴西暴发,并迅速传播至美洲的绝大部分国家。
总起来看,寨卡病毒的分布可以分为“旧世界”和“新世界”两个流行区,“旧世界”流行区主要包括非洲中部、东南亚地区和太平洋地区,“新世界”流行区主要指美洲地区,包括美国、墨西哥、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哥伦比亚等国家。而我国目前报道的寨卡病毒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即从寨卡病毒流行区来华( 归国) 的人员,目前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等地区。
1. 2 人群分布。
人群对寨卡病毒的易感性与人群免疫水平和暴露于蚊媒的概率相关。据报道,在寨卡病毒本地传播的疫区,寨卡病毒感染的平均年龄为 10 ~38 岁,以青壮年为主,无明显的性别差异[4].出现这种年龄分布的原因可能是青壮年外出工作的时间较长,接触蚊媒的概率较多。总体来说,在缺乏对寨卡病毒特异性免疫的人群中,各年龄段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在暴发时的总体感染率可达70% 以上[5].
1. 3 时间分布。
寨卡病毒感染的发病与蚊群的密度及活动的频繁程度密切相关。而蚊群的消长主要受当地气候的影响。在气温较高、蚊群活动频繁的季节,寨卡病毒的传播相对迅速。
1. 4 流行历史。
1. 4. 1 雅浦岛疫情 2007 年,雅浦岛出现了由输入性病例引发的寨卡病毒暴发。4 个月的时间内,当地出现了 108 例病例和 75 例疑似病例,血清学普查显示 73%以上的居民在此次暴发中受到了感染。出现症状的患者中,61% 的患者为女性,平均年龄为 36 岁( 1 ~76 岁) .受感染者主要表现为急性出疹、发热、关节痛和结膜炎等轻微症状,没有住院病例和死亡病例[5].
1. 4. 2 法属玻利尼西亚疫情 继雅浦岛寨卡疫情之后,从 2013 年 10 月到 2014 年 4 月,在太平洋东南部的法属玻利尼西亚暴发了一次新的寨卡病毒疫情。虽然引发此次暴发的病毒株与雅浦岛的病毒株同属亚洲型寨卡病毒,但是其规模更大,在暴发的前4 个月中共报道了2. 8 万例疑似病例[6].值得注意的是,在寨卡病毒流行期间,当地 GBS 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从 2013 年 11 月到 2014 年 2 月,法属玻利尼西亚新发 42 例 GBS 病例,相比于2009-2012 年,当地总共仅出现了 21 例 GBS 病例[6].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在这 42 例 GBS 患者中,41 例( 98%) 患者血清抗寨卡病毒 IgM 或 IgG抗体阳性,而当地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清寨卡病毒阳性率约为 56%[7].
1. 4. 3 巴西疫情 2015 年 3 月 26 日,巴西东部的 Bahia 省确诊了 24 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此为寨卡病毒在巴西暴发的开端。据巴西卫生部估计,2015 年该国出现的寨卡病毒疑似病例数在 44万 ~130 万例之间。经鉴定,引发此次暴发的毒株与法属玻利尼西亚的毒株相同,这也提示此次暴发的源头可能是来自上述地区的输入性病例。后来,疫情迅速蔓延至美洲各个国家,在疫情传播的过程中,哥伦比亚出现了寨卡病毒暴发,并出现了超过 6. 5 万例疑似病例[8].同样,寨卡病毒的流行与 GBS 发病率的升高密切相关,在该病毒流行期间,巴西的 GBS 发病率上升了 20 倍[9].
原文出处:马龙腾,杨帆,曹广文. 寨卡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防控措施[J]. 上海预防医学,2017,(01):11-16+22.
相关内容推荐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feverwiththrombocytopeniasyndrome,SFTS)是一种新出现的出血热,其首个病例出现在中国河南省农村地区。SFTS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所致,该病毒是一种新型的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病...
-
分子生物学理论下沙眼衣原体的感染研究综述
在全球范围内,沙眼衣原体是细菌性性传播性疾病和可防治的炎症性失明的首要原因,同时也可能导致胃肠道和呼吸道的感染,新生婴儿经产道感染的结膜炎和肺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根据不同的检测方法将沙眼衣原体分成不同的型别,不同的型别具有不同的...
-
关于寨卡病毒病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有证据表明也可通过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发热、关节痛或结膜炎等非特异性症状,但寨卡病毒感染与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存...
-
江门市2013年麻疹发病特征分析
江门市自2010年开展含麻疹成分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以来,麻疹高发态势得到有效控制,2011年和2012年麻疹发病率分别降至0.18/10万(8例)和0.25/10万(10例),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但2013年全市麻疹发病率上升至6.22/10万(256/411.64万),比...
-
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及其临床研究
戊型肝炎(戊肝)是由HE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20世纪80年代首次确认此病毒为病原体[1].在亚洲和非洲的戊肝流行地区,HEVIgG检出率高达50%[2].每年有临床症状的HEV感染者超过300万,其中死亡约70000例[3].孕妇感染者病死率高达20%~30%[4],慢性肝病基础患...
-
杭州西湖区近5年学校和幼托机构水痘疫情发病
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1],根据2005-2012年浙江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传染病暴发事件占90.37%,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最主要的类型,其中水痘为排名第1位的疾病[2].本研究对杭州市西湖区2009-2014年学校和幼托机构水痘疫...
-
浙江省2013年和2014年麻疹暴发疫情分析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急性全身出疹性疾病,该病传染性强,传染力超过非典型肺炎(SARS)、流感等,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1].2012年我国麻疹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之后出现反弹,麻疹发病率2013年(2.17/10...
-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诊断与传染防控综述
本文从病原的分类地位与基本形态、基因特征与结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记述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病原学;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流行特征描述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流行病学。...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