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终身教育视野下积极老龄化的实现路径

来源:继续教育研究 作者:范正辉
发布于:2021-11-17 共927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终身教育论文第六篇:终身教育视野下积极老龄化的实现路径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大背景下,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从终身教育,特别是老年教育的视角,对积极老龄化进行研究,以期探索积极老龄化的有效路径。通过对于国内外积极老龄化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提出积极老龄化的理念基于人的毕生发展观,其实现路径涉及政策方面的保障、老年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老龄再就业观念的改变、养老模式的创新等,只有全方位地关注积极老龄化,才能将积极老龄化落到实处。

  关键词:终身教育;积极老龄化;路径;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being deepened, in order to proactively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the research is conducted on active ag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long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education of the elderly, with a view to exploring effective path of active aging. Through research in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ctive aging at home and abroad, the concept of active aging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human life-long development. Its realization path involves policy guarantee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the elderly. Changes in employment concepts, and innovations in pension models, etc. Active aging can only be implemented by focusing on active aging from all aspects.

  中国早在1999年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2018年年末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494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665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9%。联合国人口数据统计显示中国老龄化呈加速发展态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中国到2030年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世界60岁以上的人口到2050年将超过20亿[1]。人口老龄化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必然要面对“未富先老”的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模式逐渐为核心家庭模式所取代,随之而产生的“空巢老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使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中国将面对的是深度老龄化的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比许多国家都要严重,计划生育的实施使中国的老龄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如空巢老人比例的快速增长,年轻一代赡养压力的加大,政府养老金支出压力的增大,需要护理的失能老年群体的增加等。对于老年人个体来说,还有发展性需求的满足、价值的实现,继续过有价值、有创造、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广积极老龄化理念,探索积极老龄化实践路径是新时代的现实诉求。

  一、终身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的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在1965年成人教育国际会议上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终身教育概念从最初的成人教育发展到涵盖整个教育过程,内涵不断丰富,时间跨度涉及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人作为教育对象,其主体地位也不断加强,构建服务终身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终身教育是积极老龄化理念的哲学基础,积极老龄化所涉及的健康、参与和保障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终身教育,特别是老年教育有密切的联系。

  二、积极老龄化理念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的产生

  由于身体生理功能随着年老而逐渐衰退,传统上老龄化往往有一种消极的色彩。根据美国老年学家卡明和亨利的脱离理论,老年人在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等方面逐渐退出,老龄化的结果是脱离[2]。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寿命得到延长,人们的观念也逐渐转变,积极看待老龄化的观点开始出现。在积极老龄化理念出现以前,已经有学者提出健康老龄化、成功老龄化和生产性老龄化的概念。健康老龄化是指社会中大多数老年人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上保持健康状态[3]。成功老龄化生活方式的特征为保持认知水平和身体机能、维持健康和积极生活[4]。生产性老龄化指老年人继续参与生产活动、志愿者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而不是成为依赖者[5]。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卫生日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提倡让老年人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积极老龄化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更尊重个体的选择权,也更能体现人的终身成长发展的理念。积极老龄化主要包含健康、参与和保障等三个方面。

  (二)积极老龄化的基础

  健康是积极老龄化的基础,最大限度地维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才能促进他们参与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支持健康老龄化以降低健康和社会护理成本已成为公共卫生日益重要的任务[6]。研究表明,积极锻炼的生活方式与老年人身心健康、活动能力改善、幸福感增强以及因各种原因致死的风险降低之间存在正向的联系[7]。

  (三)影响积极老龄化的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促进幸福的三个要素,即乐趣、投入和意义[8],同样是影响积极老龄化的因素。乐趣是一种主观体验,对于不同的个体,其内容和形式都可能不同,老年人经过一生的操劳,到了老年阶段,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能给自己带来乐趣的活动,也是人之常情,应予以鼓励和支持。个体对于家庭、爱好、社会活动等的投入越多,其幸福感越强,所以创造条件,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能增强其幸福感。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在精神层面有追求,生活有目的感和意义感,是持久幸福的本源。许多在晚年取得很大成就的人的共同点是生活有目标,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勤奋的状态。老年人要保持积极的情绪,就要接受不能改变的过去,利用现在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同时对未来仍然充满希望。积极情绪能使个体在生活中作出更明智的决策[9]。积极情绪对于老年人尤其重要,由于社会参与的减少,家庭成员的分离,老年人很容易产生孤独、情感找不到寄托的消极情绪,因此也很容易为社会上一些不良商家所利用,骗取他们的信任,花费大笔退休金购买保健品、医疗器械等可能并无实际功效的产品。而具有积极情绪的老年人面对同样的情况,就会比较清醒、比较明智,不会作出非理性的决策。

  三、积极老龄化的实现路径

  (一)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积极老龄化的参与不仅指参与体力方面的活动,还指精神方面、文化方面的参与以及社会事务的参与。参与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途径,对于许多低龄健康老年人,身体条件允许他们继续工作,而且他们经过多年工作,已经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完全可以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还能增加自身的收入。对于相对健康状况较差的或处于高龄的老年人,同样有参与的需要,只不过他们的参与形式可能会有所不同。孤独感和不良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相关性。社会联系是老年人健康和幸福感的独立预测指标。社会隔离与抑郁症、认知障碍、较低的自我健康状况评估和较高的老年痴呆症患病率有关[10]。参与不仅指老年人对于经济活动的参与,还包括对于社区活动、代际教育、志愿者活动和老年教育等的参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和获得的情感支持是影响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社会参与度与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正相关[11]。应鼓励老年人参与娱乐活动,对于娱乐活动的追求可以调节总体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12]。社区建设规划中应该包括老年人的娱乐活动设施,为老年人参与休闲活动创造条件,增进老年人的福祉。

  (二)为积极老龄化提供政策保障

  保障是积极老龄化实现的支撑,只有在政策上对老年人的权利作出保障,才能使积极老龄化的理念得以落实。政府层面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保障老年人的权益,为老年人参与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便利条件。由于长寿人口的增加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对社会护理和医疗保健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需要制定政策以增加社会护理和支持的供应,促进健康的老龄化和预防疾病与残疾。将医疗保健系统从治愈模式转变为预防模式,将社会护理系统从对老年人依赖性的支持转变为促进老年人康复和独立生活的能力[13]。

  (三)创新养老模式,解决养老困境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中国社会面临深度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问题还是亟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要实现积极老龄化,就必须创新养老模式,促进老年人的自立和互助。目前,我国居家养老还是主流,这种养老模式需要依托社区服务,并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提供保障[14]。瑞士采用时间银行机制,低龄老年人付出时间照料有需要的老年人,将时间计入时间银行,等他们将来需要他人照料的时候,可以免费得到照料,这是一种互助模式,值得借鉴。在我国南京等城市,已经在尝试这种模式,志愿者的范围也扩大到年轻人群体,年轻人付出时间做一些服务老年人的志愿工作,计入时间银行,在将来步入老年时可以支取存储的时间,享受免费服务。这种模式发挥了社会成员互帮互助的作用,既有利于解决养老服务资源不足的困境,又有利于形成年轻一代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发展老年教育

  1.老年教育的积极作用

  (1)老年教育能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多数老年人有继续学习的愿望,参加老年教育能使老年人心态更加积极,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15]。老年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满足老年人的精神追求,还为老年人维持和拓宽人际交往搭建了平台,使老年人走出封闭的家庭环境,重新参与社会交往,结交新的朋友。学习兴趣和爱好相似的老年人还可以组成学习团体,形成互帮互助的自发性社会组织,这有助于维持老年人积极心态,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

  (2)老年教育能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积极老龄化有强相关性,心理健康的老年人生活更加积极[16]。通过老年教育的引导和启发作用,使部分情绪消极的老年人转变视角,以更积极的眼光看待老年阶段,以健康的心态对待身体机能的衰退和社会角色的转变,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婴儿来说,学习是刺激,是变化,是成长,对老年人,学习同样是成长的催化剂。老年人在学习速度上,可能比不上年轻人,但是,只要老年人保持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能力并不会有明显的下降,甚至由于晶体智力的发展,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学习能力会超过年轻人。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在人的一生中,都具有可塑性,通过学习,可以维持大脑的功能,从而对身心健康都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发展老年教育,对于维持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经济还处在发展中国家水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口的加速老龄化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都带来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由于大量年轻劳动力的外流,只剩下老年人和儿童留守农村,而这一部分老年人却缺乏养老保障,如果遇到生病等意外事件,往往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压力。充分利用农村文化礼堂,开展老年教育,增加农村老年人的保健意识和知识,有助于农村老年人维持身体健康,另外,通过老年教育这个平台普及家庭教育相关知识,还有利于发展代际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老年教育能提高老年人的权利意识。

  在提倡终身学习的时代背景下,老年人同样应该享有学习权。学习权是社会对个人学习自由的一种保障,这种保障应该是持续人的一生的[17]。许多老年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权利,通过老年教育,使老年人了解终身教育的意义,以持续成长发展的视角来看待老年阶段,同时意识到自身享有的学习权,有利于促进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心态,把“活到老,学到老”落到实处。

  (4)老年教育能增加老年人心流体验。

  心流是人们在从事具有一定挑战性,同时又可掌控的任务时,受内在动机驱使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心流体验有九个维度,即享受、时间转换、行动与意识的融合、专注于手头的任务、缺乏自我意识、明确的目标、明确的反馈、控制感以及挑战与技巧的平衡。 更准确地说,后四个维度(即明确的目标、明确的反馈、控制感以及挑战和技能的平衡)代表了享受和心流的先决条件[18]。心流体验有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状态和减轻压力,与较高的幸福感和个人成长相关[19]。老年人选择参加老年教育,多是出于兴趣爱好,是一种由内在动机驱动的“我要学”的主动学习,而且老年教育的设置一般都顾及老年人的特点,其教学进度和内容安排都有利于老年人产生心流体验。

  2.世界主要老年教育模式

  目前,世界上常见的老年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由高校创办老年大学。比如,世界上第一所老年大学就是由法国图卢兹大学在1973年创办的,办学经费由高校承担。二是社区办学模式,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建立的“社区教育学院”,经费来源有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是英国的自助型老年大学,由老年人自发组织,形成互教互学的模式,经费主要来自个人和社会捐助。四是如德国等国家,由政府拨款发展老年教育[20]。我国的老年教育在初始阶段多为各地创办的老年大学,但是老年大学一般都是只对政府机关单位退休人员开放,受众很小,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群体的学习需求,近年来,随着老年开放大学的建立和推广,一般社会人员也可以享受到老年教育的福利,但是相对于社会需求,现在的供给还远远不足。

1.png

  3.创新老年教育模式,实现老年教育普惠化

  中国老年教育虽然一直在发展,但是老年教育机构的增长速度毕竟比不上老年人人口的增长速度。一方面,老年人对于老年教育的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老年教育供给能力显然不足。要破解这个难题,就必须创新老年教育模式。随着互联网移动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学习平台也日益丰富多样,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移动学习成为可能,老年教育“互联网+”是老年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既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多样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又能克服学习物理空间不足和交通不便等发展老年教育的现实障碍。

  4.形成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机制

  老年教育因其特性,不应该完全由政府来主办,而是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能动性和灵活性,调动各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共同承担老年教育的责任。在老年教育经费方面,也可以采取政府专项拨款,老年学员自身承担少数费用,子女单位赞助一部分学习经费作为敬老资金,企业或社会机构赞助等多种融资方式,拓宽老年教育经费来源,使老年教育持续发展有经济上的保障。在老年教育办学模式方面,也可以尝试更加灵活多样的模式,比如,英国的第三龄大学多为自主性组织,老年人自发组织,教师和学员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有些老年人既是学员,又是教师,充分发挥了老年人群体的潜在资源,形成互学互教的良好氛围。

  5.发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再就业率

  老年人再就业,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对于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维持身心健康也有好处。老年人再就业应该建立在老年人自愿的基础上,对于成就感需求高的老年人,再就业不一定是经济所迫,而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老年人再就业还能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2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再就业的数量也持续增长,但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老年人就业率较低[22]。这一方面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就业机会较少有关;另一方面,也和经济不发达地区老年人接受老年教育机会较少有关。发展老年教育,不仅为了“老有所乐”,还可为“老有所为”创造条件。

  6.发展老年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虽然农村许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但是农村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自然条件比价好的农村地区,可以发展农家乐,老年人可以把空置的房屋作为民宿进行经营管理,增加收入。居住在景区附近的老年人,可以利用对于本地地理环境的熟悉和对于本地风土人情的了解,经过培训,成为当地的导游,也可以增加收入。另外,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比较贫乏,具有单调性和低质性特点[23]。发展农村老年教育,也有利于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五)鼓励老年人从事志愿活动

  参加志愿活动是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方面能使老年人维持生活的价值感,另一方面,也拓宽了老年人的交际面,使他们走出封闭的空巢环境,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有好处。志愿服务促进了社区参与,并且在老年人中越来越流行。志愿服务与心理健康、生活质量、自尊和降低抑郁症的风险呈正相关[24]。志愿者活动增加了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和社会联系,给他们带来成就感和生活目标。参加志愿活动的障碍主要有缺乏同伴、信心不足、害怕遭受团体排斥、坏天气、交通不便、不想改变固定的生活习惯等。参加志愿活动的动机主要是有事做、避免孤独感、被需要的感觉、获得乐趣和利他主义。建立鼓励老年人参加志愿活动的机制,形成老年人愿意参加志愿活动的良好氛围,为老年人参加志愿活动提供机会,都有利于促进积极老龄化的实现。

  (六) 积极老龄化应该涵盖人的一生

  人的老化在出生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延缓老化过程,维持肌体的功能,实现健康的老化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从小培养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整个民族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个体面临不同的任务和发展需求,也将面临不同性质的压力,如何应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压力,将其转换为成长的动力,也需要有实时的指导和教育。老年期是个体发展自我的又一黄金时期,在退休之前,即使是在求学的儿童和青年时代,人们也往往在很多时候不能自主决定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踏上工作岗位,进入社会后,又往往为生计所迫,忙于工作、家庭等事务,退休之后,老年人有了充足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为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机会。如何分配利用充裕的闲暇时间,也就决定了老龄阶段的生活质量。如果闷在家里,无所事事,极易感到空虚无聊,也不利于健康,这是消极的老龄化,积极的老龄化应该是利用闲暇时间继续学习,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参加义工或志愿者活动,服务社区或其他有需要的高龄老年人或教育下一代。总之,终身教育视野下的积极老龄化应该落实在人生的整个过程。

  (七) 建立宜老型社区

  建立活跃、联通和参与的社区。社区为老年人社交活动创造条件。增加老年人的社交活动,会增加他们的步行锻炼的机会。户外活动的增加,会增加老年人的运动量,从而使他们维持身体机能和独立性。锻炼能提高个体活力,有助于产生心流体验等积极情绪,而且可以减少个体焦虑和疲劳等消极体验[25]。老年人外出活动的频率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活动设施的多寡、活动项目是否丰富、是否有各种团体可参加、参与社区活动的信心、社会支持度以及参加活动的可能性等。社会联系、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之间的相关性表明,鼓励社区参与的政策能为老年人,特别是那些目前不活跃和与社会隔离的老年人提供健康和幸福感方面的好处。

  四、结论

  终身教育是从摇篮到拐杖的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积极老龄化要真正落到实处,也需要从幼儿开始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终身学习、毕生发展的观念。终身教育的理念是积极老龄化的哲学基础,终身教育在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内涵,积极老龄化的理念应该贯穿于人的发展的每个阶段。发展老年教育对于积极老龄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如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增加老年人的权利意识、提高老年人的保障。积极老龄化的实现,需要在政策层面提供保障,在机制方面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总之,积极老龄化的实现是终身教育对于人的毕生发展观和开发人的潜能,使个体得到全面发展的哲学理念落到实处的体现。积极老龄化不但使个体充分发展,增加个体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而且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举措,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R].World Population Aging New York,2013.

  [2]李双玲.周志毅.试析积极老龄化视野下老年教育的转变[J].中国成人教育,2011(1).

  [3]邬沧萍. .姜向群.“健康老龄化”战略刍议[J].中国社会科学, 1996(5)-

  [4][美约翰.瑞迪埃里克哈格曼运动改造大脑[M].浦溶,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52.

  [5] M-H.Nancy,J.Hinterlong & M. Sherraden.Productive aging:concepts and challenges [M] Baltimore:The Johns Hoptiks University Press,2001:246.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5) World Report on Ageing and health.Luxembourg[EB/OL].Retrieved from htp:/ppspp who intiris/bitstream/10665/186486/1/WHO_ FWC_ ALC_ 15.01_ eng. .pdf.

  [7]Withll,J.Stathi.A. ,Davis.M.Coulson.,J.Thompson,J.L. ,& Fox,K.R. Objective Indicators of Physic 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Time and Associations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Adults Aged 70 and Over[J.Internatio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4(1):643-656.

  [8] Seligman MEP,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 [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1):5-14.

  [9] Chang EC .Optimism and pessimism:implications for 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 [M].Washington DC:APA, 2001:217-238.

  [10] Cattan,M.,White ,M. Bond,J.,& Learmouth,A. Preventing social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 among older people:a systematic review of health promotion interventions[J]. Aging & Society,2005(25):41-67.

  [11]刘婧娇.老龄人口精神赡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 于中法合作社会保障项目的调查[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9).

  [12] Hull,R. B.Mood as a product of leisure:Causes and consequences.In:B.L.Driver,P.J. Brown & G.L.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M]. State College,PA:Venture Publishing, 1991:250-262.

  [13] Alan Walker.A strategy for active ageing[J].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2002(1):122.

  [14]穆光宗.张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15]Gillian M Boulton-Lewis,Laurie Buys,Jan Lovie -Kitchin[M]."Learning and active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2006.28-49.

  [16]Bowling A.Mcfarquhar T,"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active ageing.maintaining quality of life in older age [M] European Psychiatry,2009:1-14.

  [17] [日]末本诚生涯学习论[M].东京Eidell研究所出版,1996:29.

  [18] Bandura,A. el-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W.H.Freeman,1997.

  [19] Hll,R.B.(1991).Mood as a product of leisure:Causes and consequences.In:B.L Driver,P.J. Biddle SJH,FoX KR, Boutcher SH.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M].London:Rout-ledge. ,2003.

  [20]杨依帆.“积极老龄化理论及实践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6).

  [21]宋宝安,于天琪.城镇老年人再就业对幸福感的影响-

  基于吉林省老年人口的调查研究[J].人口学刊,2011(1).

  [22]谢德琼,许雄奇.中国老年人口的就业问题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1(2).

  [23]周绍斌李建平浙江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与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21).

  [24]Wahrendorf,M.,& Siegrist,J Are changes in productive activities of older people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their well-being?[J].Results of a longitudinalEuropean study European Journal of Ageing,2010(2):59-68.

  [25] Jackson SA,Csikszentmihalyi M.Flow in sports [M].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1999:74.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台州广播电视大学社区学院
原文出处:范正辉.终身教育视野下积极老龄化路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1(01):41-4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继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