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安东尼奥尼电影思想探究
【引言 1.1】安氏电影观的溯源
【1.2 1.3】安东尼奥尼电影创作的三个阶段
【第二章】存在主义视域下的安东尼奥尼电影
【第三章】安东尼奥尼电影的叙事策略
【第四章】安东尼奥尼电影的视听呈现
【结语/参考文献】安东尼奥尼的电影美学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1.2 安东尼奥尼电影观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作为现代主义电影的先锋人物,他的电影观是指他的独特看法和根本观点。安东尼奥尼认为电影需要的是真实性而不是逻辑性,这是他最根本的电影观。他突破了西方电影中习见的情节表现,着重表现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精神面貌。他总在探索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异化等主题。他的情感三部曲《奇遇》、《夜》、《蚀》,敏锐的聚焦于高速运转物质文明背后的人们焦虑、孤独的精神世界。科技日新月异,而在此生活的人们交流却出现了问题。他多部影片皆是针对人与人之间的不可交流性进行探讨,这是始终贯穿他影片的主题。
在叙事结构上,安东尼奥尼扬弃了传统的叙事法则,透过零散化的故事结构使观众从电影情境中剥离出来,避免观众与电影的情感混同,从而能理性的运用自己的个人体验清醒的分析领悟电影的真谛。安东尼奥尼强调淡化故事冲突,在情节设定上往往采取无逻辑的形式来展现人物的内在意蕴。开放式的故事结构也是安东尼奥尼电影的一大艺术特征,故事没有冲突、高潮和结尾,但正是这种无首无尾的叙事模式将电影的重点放到了人物内心的塑造上,观众可自由的在电影与自我间穿梭,跟随人物的过程也是找寻自我的过程。
在视听语言上,安东尼奥尼崇尚自然主义的声音设计,最大限度减少音乐、对白的使用,以求表现真实。他习惯于在影片拍摄的时候同期录制自然音响为影片的背景音乐,以求营造更为自然逼真的电影氛围。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里,演员进行的是符号化的人物表演,无剧本式的拍摄体验。导演并不过多的解释他的意图,他给演员指令让他们做出动作,他认为演员不需要了解这些含义,自然的表现即是最美的。这符合他一贯的追求真实而不是逻辑的电影理念。
1.3 安东尼奥尼电影创作的三个阶段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从一名电影评论人,到一名纪录片导演,到最后成为蜚声国际影坛风格独树一帜的大师级导演,历经了漫长的创作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风格是在不断衍变中进程的,本人选择了他最典型的三个时期进行探索。
1.3.1 初现锋芒--走近新现实主义时期
安东尼奥尼进入影坛时,正值新现实主义繁荣时期。可以说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之路与新现实主义进程密不可分。虽然安东尼奥尼自己也曾说他不是新现实主义的好儿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现实主义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创作初期他一直在新现实主义风格附近游走,忽左忽右,甚至还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新现实主义的前驱者。
安公与新现实主义渊源由来已久。早在他做电影杂志编辑的时候就结交了大量新现实主义人士(比如德西卡、马塞尔等人),他还为电影《飞行员归来》(1942)担任了编剧。1943 到 1947 年他以自己故乡费拉拉为背景拍摄了自己第一部纪录片《波河上的人们》,他以理性的眼光审视着波河与波河上的人们,带着深沉的爱完成了这部九分钟的纪录短片。影片在题材选取上、拍摄方式上都颇为符合当时新现实主义的审美原则。也正是这部纪录片奠定了他新现实主义先驱地位。
1943 年到 1947 年间,安东尼奥尼共拍摄了六部小成本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为他而后成为出色的电影导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城市里的清洁工》,被认作是安公最好的纪录片。这也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新现实主义作品,无论在题材还是内容上都合乎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讲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种创作思路激发了安东尼奥尼的社会责任感,他开始愈发的关注社会,关注人。但是在这时候安东尼奥尼还不能确定自己的电影事业未来是怎样的前景。没有后台制片商投资,导演是没办法拍摄自己的影片的。
在安东尼奥尼年近不惑之际他才找到了投资人,拍摄了第一部剧情片《某种爱的纪录》。影片讲述了富商恩里科为了知晓自己美貌的妻子的过往,聘请了专业人士来调查宝拉。在这时宝拉与圭多重逢,在七年前他们就暗生情愫,苦于圭多当时的恋人是宝拉的朋友,两人一直未能在一起。圭多的女友在一次意外中丧生了,但这却是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悲剧,他们自此断绝了往来。两人频频约会,宝拉却不愿放弃优渥的生活,于是两人开始谋划杀害宝拉的丈夫。圭多全程目睹了恩里科发生车祸,生活又陷入了慌乱与不安……在创作《某种爱的纪录》时,导演在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如段落镜头、不间断地追拍演员的推拉和摇镜头。有意思的是这种技巧诞生在电影开拍的第一天。安东尼奥尼说:"我拍摄较长场面的习惯是在我拍摄《某种爱的纪录》的第一天自然诞生的。当我把摄影机固定在三脚架上之后,我就立刻感到非常不舒服,我觉得手足无措,仿佛有人阻止我紧紧跟随影片中那些是我感兴趣的东西似的;我指的是人物。第二天我要求用移动车,然后我开始跟随我的人物,直到我觉得要另用他法为止。在我看来,这是达到真实的最好的方法。所谓真实,就是在剧中和生活中一样……我的技巧是作为两种东西的功能而出现的:即摄影机和演员。"但是这部影片的配乐并不理想,在这一时期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风格还未形成,该片大量的音乐使用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削弱了影片的内在意蕴。
这是一部带有新现实主义色彩的电影,也为意大利电影带来了新气息。影片是从素材中产生结构,安东尼奥尼认为一部电影并不一定是一个"故事",他希望通过自然式的琐碎的生活纪录来还原作品的真实或者是生活的真实。作品反映了安东尼奥尼电影观念的转变,暗示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蜕变。当时的新现实主义已经露出疲态,不再那么符合时宜。安东尼奥尼改变了以往新现实主义只关注个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角度,注重关注自我意识,诠释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法国评论家将安东尼奥尼归为一种内在的新现实主义。
而后在这一阶段安东尼奥尼又相继拍摄了《被征服的人们》《、不带插画的茶花女》、《女朋友们》、《呐喊》。这些创作初期的作品毫无意外的都带有新现实主义色彩,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导演所受到的艺术熏陶有着密切关系。从这时候开始安东尼奥尼已经开始尝试用与电影相对应的叙事方法与策略去呈现自己的美学观,在摸索与实践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
在 1955 年拍摄的《女朋友们》是安东尼奥尼早期的着名电影,由巴塞尔的小说改编,获得了 1955 年威尼斯影展"银狮奖".这部影片为安东尼奥尼的"内在现实主义"铺平了道路。从表面来看影片表现了一些上流社会的名媛之间的风流韵事,其实质反映了战后意大利道德观念的转变。他以零散化的情节展现了人物的潜意识层面的心理。
影片不再像《偷自行车的人》那样典型的新现实主义一样关注底层人与社会的困境,上流社会富裕人群面临的精神空虚在安东尼奥尼的作品中被特别关注,寻求他们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是影片的主旋律。不过在 1957 年拍摄的《呐喊》中他又将视角转向了平民阶层,这又是一部颇具新现实主义色彩的电影,透过一个流浪汉的无可奈何展现了战后意大利的悲怆景象。
纵观这时期安东尼奥尼的影片,无论在情节构造、画面构图、空间建构、镜语表达还是环境渲染上都有着远超常规的表现。(比如用长镜头来表达人物的感情,让演员在激烈的场面之后独撑后面的画面从而引发心灵震荡,更加深刻的反应人物的内心世界)。他认为通过人物的情绪和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思想的效果要比任何语言都更有说服力,且这种方式更符合电影特性。这些特征都有新现实主义的影子,但又在新现实主义基础上有所改变。他的影片不单单是表现人物的生活层面,还着重刻画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内在心理,层面更加深入。
这是安东尼奥尼早期的电影创作,我们可以看到安公创作风格一直游走于新现实主义左右。尽管这一时期他的个人风格还不成熟,但已能窥见到一些而后的特点。
1.3.2 羽翼渐丰--创作变化发展时期
在拍摄了一系列新现实主义色彩的电影之后,安东尼奥尼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电影风格。在拍摄手法上和对电影技术的把握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他愈发是一个用电影思索的哲人导演。进入了电影创作发展期后,他拍摄的影片结构、内容、风格日趋成熟,且主题愈发鲜明。
导演 1960 年拍摄的《奇遇》获得了 1960 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奖,这部影片打开了安东尼奥尼的国际知名度。虽然在放映之时颇受非议,但影片在业内取得的口碑是毋庸置疑的。此后又拍摄了《夜》(1961 年)、《蚀》(1962 年)、《红色沙漠》(1964 年),这段时期被看做是安东尼奥尼电影事业的变化发展阶段。
《奇遇》、《夜》以及《蚀》被称作"人类情感三部曲".安东尼奥尼将镜头敏锐的对准了"女性",把三位不同年龄、经历、身份的女子的"情感困惑"串联组成了三部电影。她们有的即将步入婚姻,有的已经徘徊在婚姻的边缘,但无论是何种生活形式缠绕着她们灵魂的都是迷茫与无休止的找寻。影片缓慢的节奏和开放式的叙事结构使作品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升华成了一种可直面人生世界的抽象沉思艺术。
《奇遇》是一部"反戏剧"的代表作品,它颠覆了一般观众对电影的审美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可交流性"这一主题。本片亦因为"反戏剧"、"反情节"的叙事手法引发了西方电影界的广泛关注。安东尼奥尼说这是一部在一种情感冲击下写成的作品。影片讲述女主人公安娜因为交流问题与男友发生不睦,而后不知所踪。大家都齐心寻找安娜,但在这个过程中桑德洛(安娜的男朋友)和克劳迪娅(安娜的闺中密友)暗生情愫,两人在焦虑与兴奋中等待,甚至是等待安娜已死的消息。然而与克劳迪娅的相恋并未完全填补桑德洛躁动的心,他被发现与一位金发女郎在沙发上卿卿我我,克劳迪娅伤心欲绝,桑德洛也感到了自惭形秽。影片结尾桑德洛在长椅上抽泣,克劳迪娅慢慢的靠近他,摩挲着他的头发,仿佛,原谅了他。远方的埃特纳火山依稀可现……整个电影没有明显的故事冲突,情节缓慢,这是导演刻意经营的一种与日常生活相似的自由的电影节奏。观众可以在这种缓慢中细细体味电影的内在气韵。大家在小岛上寻找安娜的这一桥段显得格外冗长,是因为安东尼奥尼希望通过这个过程表现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距离,这群人与荒岛显得格格不入,颇有荒诞感。很快他们对寻找便失去了耐心,显然这群上流社会人士已缺乏了对人的理解与关怀。
如果说《奇遇》还包含"悬念"这一古老的戏剧元素,那么另一部让安东尼奥尼名声大噪的《夜》就在现代主义之路上显得更加纯粹了。1961 年安东尼奥尼的《夜》
荣获第十一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电影展现了一位作家正在面临的精神困境和生活危机。用乔治·撒杜尔的话说,"安东尼奥尼继续用《奇遇》中'忽冷忽热、若即若离'的笔调书写了米兰一对富裕的资产阶级夫妇的互不了解,终而分离的故事,惟妙惟肖的再现了现代人的焦虑".
影片表面来看是把主人公一天的琐碎生活搬到了银屏,仿佛没有情节,但是这实际上却是安东尼奥尼精心安排的影片逻辑,让主人公在这一天中重新审视自我,逐步认识自我。而后,安东尼奥尼 1962 年创作的《蚀》获得了当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
《蚀》展现了一个年轻的女子维多利亚与多情富商还有股票经纪人混乱的爱情关系,影片的主题依然是人在当下社会不可言说的孤独感与不可交流性。情欲与爱欲交叉错乱,欲说还休,爱情变得空洞于是乏味。影片正是通过两个匆忙的爱情事件勾画出了现代物质生活对人类心灵净土的侵蚀。维多利亚始终在追求自然流淌的情感生活,却又不自觉得因为理性而克制感情。
在这种矛盾中,她的内心产生了恐慌。对于现实,她总是想逃离最后只是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导演用维多利亚的情感事件展现了人们情感的代沟,即使相恋的男女也无法突破自己的戒心完全信赖对方,与之交流。导演总是让男女主人公漫步于空旷的街道,仿佛世界只有这两个人,从空间上表现了两人的孤独,偶尔入镜的护士、孩子反而突出了环境的清冷,两人好似徜徉于无人的世界。周围现代化的建筑空旷的街道与主人公在一个镜头里显得极不协调,也表现了人与社会的不和谐性。这部影片无论从拍摄手法、技巧和风格都是安东尼奥尼表现最为成熟的一部,也被西方电影界普遍认为是现代派的代表作之一。
之后的 1964 年安东尼奥尼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彩色电影--《红色沙漠》。该片获得了当年度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在导演用黑白胶片拍摄了九部故事片之后,为"沙漠"带来了颜色。然而这里的彩色并不是物质世界自有的色彩的还原,而是将导演主观的色彩意识覆盖到了电影里,工厂、轮船、房屋都按照安东尼奥尼的设计重新上色,这一大胆的创作方式使得《红色沙漠》被外界评论为"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电影".
在此片里色彩作为符号被赋予了两种使命:一种是标志功能,另一种是象征作用。标志着它与外部世界的实际关系;象征则并不需要它与所表达的客体有任何相似或者联系。
导演曾这样说过:"把对话压缩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在这个意义上,它才与色彩联系起来".
从"人类情感三部曲"到《红色沙漠》是安东尼奥尼电影的发展成熟期,个人风格在电影中展露无遗。他热衷于凸显人物的情绪,却对戏剧的叙事逻辑毫无兴趣。他采取布莱希特史诗剧场的疏离方式,要打破传统的情节模式,让故事的内在节奏推动影片进程而不是以往的逻辑顺序,疏离观众与作品的距离,增加理性的因素在影片里。因为他说"日常生活实际上从不像故事那样机械呆板".这是导演思想成熟的重要阶段,他成功再现了自己眼中的世界。
1.3.3 余晖璀璨--内在现实主义成熟时期
安东尼奥尼的内在现实主义风格日趋成熟。这是一种建立在新现实主义电影基础之上的创作,它不仅仅关注普通人,应用写实主义的场景,强调淡化摄影技巧,而且在电影里加入了对人精神状态的和内在心理的深层描述。这是电影导演在作品中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
1966 年,安东尼奥尼接受了好莱坞的邀约,他来到英国拍摄了三部英语电影。这些影片全部由美国米高梅公司制作并向全世界发行。第一部就是《放大》(又名《春光乍泄》),虽然以往安东尼奥尼的电影艺术价值很高,但票房却不甚理想,而这部安东尼奥尼的好莱坞电影不仅在艺术成就上表现突出,而且在票房上也颇为出彩。影片还荣获第二十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放大》改编自小说家尤利奥·科尔达塞尔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位职业摄影师托马斯偶然在公园偷拍了一组情侣的照片。托马斯巧妙地跟拍却仍引起了女子的注意,而后女子找上门来,百般要求拿回照片,这引起了摄影师的怀疑,他不断把照片放大,最后他确信自己拍到了一起凶杀案。当晚他来到公园果然发现照片上的尸体,然而第二天尸体就不翼而飞了,他的工作室遭到了洗劫,照片也不见了,一切好像不曾发生过。那么这些是女人犯罪的证据,还是托马斯的幻觉呢?什么是真实?这些关于真实与虚幻的问题引发了观众的思索,影片结尾一场网球比赛的哑剧,生动的凸显了影片真实与虚幻的主题,使整个影片的思辨精神得以升华。
1970 年拍摄的《扎布里斯基角》是安东尼奥尼的第二部英语片。这部影片拍摄了一场学生运动,企图反映美国当代的社会问题。主人公马克因被怀疑在学生运动中杀人,故而逃跑。他与路上相识的美丽女孩一起私奔。他们来到了加利福尼亚大死谷寻找自己的乐园。在阳光下,他们肆意徜徉,无所畏惧。没有欺骗、没有伤害,只有灵与肉的亲密,但是一切已然走向了尽头,唯有从新来过,才能返璞归真。
这是一部实验性影片,结构上相对粗糙,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深受美国人的非难,他们讽刺安东尼奥尼自以为窥到美国问题的实质,其实不过是涉及了皮毛,根本没有深层次的探究与剖析。正如安东尼奥尼自己说的:"我注视着美国,却对它一无所知".这是一部带有他个人眼光的私人笔记。他还是故旧,继续在海外拍片,还来到中国。
1972 年,一代国际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来到了中国拍摄纪录片,他是受政府之邀而来。安东尼奥尼本就是靠拍摄纪录片起家,三十年前他拍摄了故乡《波河上的人们》,三十年后拍摄了第二故乡《中国》。他对我们这座文明古国虽知之甚少却不乏爱慕。不过,拍摄的结果却跟预期的不太一样。
当时正值我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安公虽然是周总理请来的客人,但在行动上还是颇为受限,他的行程是被谨慎设计过的,一直由中国工作人员陪同拍摄。摄制组所到之处皆是整齐划一的生产、运动,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幼儿园里的孩子跳着精心排练过的舞蹈,广场上老人泰然自若的太极,工厂女工下班后自觉地分组学习毛主席语录等等景象一望皆知。安东尼奥尼的拍摄行程由半年缩减到了 22 天。
影片并没有因为政府的参与而失掉了安东尼奥尼的品味,相反安东尼奥尼说在妥协允许的范围内他更加坚持自己的观点,这部作品就是他执着的结果。但是因为一些额外的镜头,为安东尼奥尼带来了巨大的迫害。他说:"我拍的不是一部带有教育意图的政治片……我是一个观众,一个携带笔记本、我的摄像机--的旅行者。"这是一部以人为关注点真诚的且真实的作品,却在拍摄完成一年后,影片遭到了中国政府严厉的批判与谴责,这些甚至成为了一代中国人文革记忆的一部分。
因为语言问题产生了一些误解。在拍摄过程中,某次摄制组在乡间行走,收录了当时大喇叭里播放的欢快的歌曲,而后又拍摄了养殖场的猪圈。为了表现进步向上的氛围,生产力的进步,在剪辑过程中将音乐和猪圈剪辑再了一起。但是歌词的大意是:
中国人民昂起头……这个片段马上被解读为对中国人的蔑视。事实上在拍摄过程中意大利摄制组并不了解歌词的内容,剪辑师更不懂任何汉语。但这种"解读"本身更符合一些国内外势力的口味,他们既不相信也不愿相信这是一场误会。外界甚至没有给安东尼奥尼辩解的机会就要彻底打倒他。直到 198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代表团出访意大利,专门造访安府向其表示真诚的歉意。安东尼奥尼兴奋地落泪,并在重要场合当众分享这个喜讯,当时在场的中国大使馆成员显然没有接到外交部对此的指示,愤然离席,安东尼奥尼再次受伤,自此再也没有在任何公开场合提过"中国".
这些误解并不能抹杀安东尼奥尼对中国的爱,对中国人的爱。他的日记写道:"今天中国的社会政治是种也许不可模仿的模式,值得更认真的研究,但人民是让我最为感动的。那么,在中国人身上,到底有什么东西打动了我?他们的单纯、他们的诚实和他们之间的尊重。"因为《中国》带来的舆论中伤,安东尼奥尼把电影事业搁置了几年,在 1975 年拍摄了第三部英语电影《职业:记者》,影片由杰克·尼克尔森和玛利亚·斯奈杰尔分别担任男女主角。影片层次分明具有"双重情节性",不仅有类似悬疑小说般的表面情节,而且还有大量心灵独白式的内在情节。之后在新时期的变革里安东尼奥尼这种以电影来传达自己思想的导演虽然仍受世界性的尊敬,但影响力不复从前。
安东尼奥尼重新回到了意大利。1980 年,他开始了对电子新技术进行探索,用数码摄像机拍摄了电视电影《奥伯瓦尔德的秘密》,希望得到更清晰的拍摄效果。这部影片是《红色沙漠》的美学延续,导演系统的试验用色彩来表现、强调人的思想情感。
但在评论界不仅没有给予《奥布瓦尔德的秘密》更多赞誉,甚至是还公开评论这是一部典型的失败之作。影片在场面调度上不甚合理,使得整个成影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影片传统主题的晦涩以及不确定性亦是失败的原因之一。
1982 年导演拍摄了一部力作--《一个女人身份的证明》。这部影片为安东尼奥尼在之前的失利上扳回一局,获得了 1982 年戛纳国际电影节 35 周年纪念大奖,也是一部从一开始就获得好评的作品。与以往电影不同的是,该片愈来愈深的走入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深刻的反思与探究了人们生存的迷茫。有专家说这是一部略带自传性质的电影,影片中的导演就像安东尼奥尼本人,他也被种种精神病态所困惑,他在一直探索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人的身份危机。在拍完这部影片之后安东尼奥尼身体每况愈下,1985 年导演中风了,自此身体不能自由活动并失去了语言能力,这对于一个向来善于语言表达的人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随后,安公在妻子的陪同下在意大利几个着名的疗养院接受康复治疗。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安东尼奥尼在沉寂十年之后再一次让世界为之震惊。他凭借坚韧的意志力和勇气拍摄了《云上的日子》。该片由德国着名导演维姆·文德斯协助拍摄。因为身体的原因安东尼奥尼只能靠妻子帮忙,来传达他的意图。影片由四个没有关联的故事组成。
第一个故事是"从未存在的爱情",讲述一对男女在费拉拉偶然相遇顿生情愫,长吻之后他们都期待之后,男孩只是回了房间,直到清晨发现女孩早已离去。几年后两人在异地不期而遇,他们回到女孩住处,轻解罗衫男子却悄然离去……他是为了"不扰动一种欲望",两人虽未在见面,但在彼此心中永远不可分离。第二故事是"女孩与犯罪"发生在波多菲诺,在意大利里维埃拉的一个港口小镇。一个电影导演在寻找灵感,他被一个服装店里的姑娘吸引,为她的仪态与气质而着迷。姑娘主动告诉他,她杀死了父亲,刺了 12 刀,她被法院宣布无罪……两人痴缠之后,意绵绵说再见。对于导演而言女孩太过亲近了,反而使他无法再探究她的故事。第三个故事名字叫"别找我".一位在巴黎定居的美国人在咖啡馆遇到了意大利女子奥尔加,她主动为他讲了个故事,他爱上了她,她成为了他的情人。几年之后他的妻子帕特里夏再也无法忍受,坚决的让他选择。男人安抚了崩溃的妻子,两人相拥而眠。奥尔加察觉到了男子与妻子关系的变化后大吵大闹,认为自己被背叛了,最后以缠绵收场……卡洛是个商人出差回来之后,发现公寓被妻子搬空了,帕特里夏看到出租广告带着家具要搬到这里,两人恍然大悟他们正同病相怜。第四个故事"肮脏的躯体"在一个静谧小镇,年轻的男孩在路上偶遇了一个恬淡的女孩,他一路相陪,跟着女孩一起进了教堂,看着她虔诚的礼拜。他睡着了,醒来教堂早已空无一人,他冲出来又遇到了她,他们一起交谈,他愈发被她吸引,他觉得自己需要与她共度余生。在她门前,他轻声问,明日能否再见,女孩温文一笑答道:"明日,我就是修女了".故事结束了。
1994 年,安东尼奥尼获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奖项之一--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大奖。第二年《云上的日子》在电影诞生 100 年之际荣获了第六届欧洲电影奖终身成就奖。安东尼奥尼在中风十二年还能亲自指导自己编写的电影,令所有电影人为之感动和崇敬。影片的首映是在威尼斯电影节上,《云上的日子》的放映也成了那次电影节最经典的时刻之一。
2004 年,安东尼奥尼还邀请两位具有国际声誉的青年导演(相较于 91 岁高龄的安公来说他们的确非常年轻)王家卫、斯蒂文·索德伯格共同完成了一部三段式的电影《爱神》。三位导演用电影语言讲述了三个风格迥异的故事。2004 年他还拍了一部短片《米开朗基罗的凝视》,纪录了导演本人缓缓走进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他静默的注视着另一位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像》,这是两位大师穿越四百年对彼此的凝望。短片几乎没有出现过声音,他的步子虽缓慢但是很坚定,就像他一生走过的电影的路。他说:"人生对我而言之意味着一件事:拍电影".这是他最后的电影,主角就是他自己。
新中国成立之初,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已慢慢在众多题材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随着电影的发展, 电影体制的改革, 民族题材电影也换发了勃勃生机。千禧年之后, 风格独特的少数民族电影作品更是层出不穷。...
绪论研究意义。199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徐静蕾,以其在电影、电视荧屏中塑造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形象为我们大家所熟知。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徐静蕾,从小家教甚严,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胆小的女孩。1995年,正在北京电影学院上大三的徐静蕾,第...
张杨导演有意识地将目光触及当下社会的时代变迁与小人物的命运走向上,并着力描绘老年人物的生存困境,展现出老年人物的生存状态与时代命运,同时流露出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结语在完成《起风了》之后,宫崎骏宣布隐退。这个将毕生精力都献给动画电影事业的匠人,用自己的执着与坚持,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理想。最后我想以宫崎骏自己的话作为本文的结语。我的动画观,一言以蔽之:自己想傲的作品,这就是我的动画.动画的定义非常宽泛...
摘要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导演,也是公认的在电影美学上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是一位敏锐的智者,他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为我们放大了生活中看不见的真实。他认为电影重要的是真实而不是逻辑,故而走上一条反传统的艺术道路。他从...
摘要小妞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类型,有其独特的类型模式和特点。之前的相关文献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多以个案进行解析,从单部电影中的某个角度切入,传达作者对于小妞电影的个人理解,缺乏针对小妞电影理论的系统阐述。另外一类着力于小妞电影浅层次的理...
王超在《安阳婴儿》《日日夜夜》《江城夏日》《重来》《寻找罗麦》等五部影片中以“死亡”事件为诱因揭示了“救赎”主题, 昭示出剧中人物灵魂的净化与救赎的主题。“救赎”并不是来源于对某个教派的虔诚信仰, 而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死亡事件。...
电影《Hello,树先生》的主角不是“高富帅”“高大上”,也不是“官二代”“富二代”,而是生活在中国农村社会底层的大龄剩男、无业游民、精神病患者———“树”。这样的人物在现实农村社会中其实并不多见,在笔者看来,导演之所以选择叙述这样一位“边缘人...
摘要08年和12年,两部新改编的《画皮》电影颇为轰动,在创造了票房奇迹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本论文探究隐藏在这两部电影背后的男权意图和男权观念,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介两部电影的轰动情况和现有的研究现状,综述相关研究成...
姜文执导的电影仅五部,分别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太阳照常升起》《鬼子来了》《让子弹飞》《一步之遥》。电影剧情的历史背景是民国和文革,反映的内容基本是姜文自己的生活状态或现实认知,每一部电影都有他自己饰演的角色。他说:电影即生活的反映。专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