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徐静蕾电影作品中的作者意识探析
【绪论】“作者”视域下徐静蕾电影的特色研究绪论
【第一章】“作者论”及徐静蕾导演概述
【第二章】从主题意蕴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
【第三章】从叙事风格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
【第四章】从镜语因子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
【第五章】从女性表达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
【结语/参考文献】徐静蕾影片中的个性“签名”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从镜语因子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
视听一体化的呈现,是作为第七门艺术的电影不同于其他艺术的最显著的特征。文学作品通过文字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而电影则通过镜语因子将想象变为可观的形象,于是镜语因子成为导演们个人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作者论出发,一个被称得上有作者意识的导演,首先他应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个人风格。在一个导演拍摄的影片之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重复出现的风格特征,这些特征就相当于导演的"个性签名".研读徐静蕾的影片,我们可以发现她的影片在镜头语言方面,比如画外音的使用、色彩构图、叙事节奏以及音乐的使用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作者意识。
第一节 画外音
在徐静蕾的影片中,大量的使用了让人印象深刻的画外音,这些画外音参与影片的叙事,参与人物感情的表达,参与影片氛围的营造。电影里的画外音,"不同于全知视点,在人称视点中出现了人物化的叙事人,于是故事的呈现方式、价值评判便不再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特征。读者、观众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认同于这一人物化的叙事人,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质疑这一叙事人的叙述。"在徐静蕾的影片中,尤其是前期的作品中使用了许多画外音。例如影片《我和爸爸》,影片中的画外音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影片一开始,就是女主人公"小鱼"的画外音"小时候,妈老说,长大你一定要有孩子,让她陪着你。我是妈带大的孩子,从记事起,家里就我和妈两个人,我知道她是怕我孤单。"故事采用了倒叙的方式,此时小鱼的父母亲已经全部离世,只有怀里的孩子在咿呀学语。电影中,这几句独白对父亲寥寥无几近乎白描的介绍,再加上简单的场景切换,简单却又清楚的展示了小鱼父母离异的现实以及起始陌生的父亲对人生的"混世态度".当身穿大红外套的老鱼出现在镜头里时,接踵而来的独白开始了少女对父亲的想象与描述,生动细致地表现出了小鱼对"爸爸"这个陌生人的好奇和渴望。成长在离异家庭的小鱼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开始她对陌生的父亲采取对抗态度,少言寡语面无表情,这时画外音就替代小鱼表露心声。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逐渐解除心结尝试接受对方,日常的对话随着感情的变化也日益增多,用于平衡感情的画外音也就慢慢减少了。"我把爸和妈葬在一起了,这样,我看妈的时候也能顺便看看他……"在影片的结尾,徐静蕾同样采用这种独白的方式完成了对整个故事的叙述。
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画外音通过第一人称诵读书信的方式来展现这种特殊的叙述情绪。而第一人称的诵读,让观众更加自然的沉浸于这种情绪之中。"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为了这条幼小的生命,我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在信的开始部分,影片就利用了人们心中固有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信念。电影追求这种临别诉衷肠的主观真实,并且使之更加贴近真实的生活,突出表现这个陌生女人为情所累的一生,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无疑,这种画外音的方式是最好也是最有用的选择。尽管作家是整个故事的参与者、男主角,但是在收到信之前,他像观众一样对此一无所知。"陌生女人"的画外音让观众深入到女主人公的心理世界,进入到真实的心理氛围之中。萦绕整个影片的女人的画外音以及那些交错出现的女人对过往生活的描述,让观众的脑海中浮现出了真实可感的感人画面。一盏烛灯之下,一个伤心欲绝的女人守着刚刚死去的儿子,心里想着那个挚爱的却从未记得自己的爱人,用纸和笔诉说着一生的秘密。观众的爱与情也被这样凄婉感人的叙述而唤起。"我的儿子昨天死了",这句话成为每一个段落的开头,每当这如泣如诉的声音响起时,电影中那忧伤凄凉的氛围都在慢慢的变得更加浓重。电影中的独白除了推动情节的发展,也对剧情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比如,"封条在北屋的门上贴了三天,后来又给接了下来。房东太太跟妈妈说,一位作家,同时也是在报馆里做事的单身文雅的先生租了北屋,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你的名字。"而在影片中并没有镜头表现这一情节。再如,影片中徐静蕾饰演的女人是含蓄而节制的,然而这种节制又和她的一些开放行为,如主动为男作家献身,独自生下孩子,再次随作家离去等存在着矛盾,这时独白就成为了化解这些矛盾的最好武器。徐静蕾使用了大量的独白来表达女人对作家狂热的爱恋。如"从那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了你。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骄纵坏了的人说这句话,可是请你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死心塌地的爱过你……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人,就是你。"饱含激情的独白跟影片冷静内敛的整体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让这个陌生女人的爱情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除了上述这两部影片中画外音的精彩使用,在徐静蕾的其他三部影片中,画外音也从未缺席。《梦想照进现实》中,影片开始就是一连串的画外音,这些画外音拉开了影片的序幕,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真实的生活场景,这就为以后影片中大量生活情节、常规语言的展开做好了铺垫。在她的后两部商业影片中,画外音同样也是影片的一部分。这些画外音为整个故事的开展,营造了一种紧张、急促的氛围,同时也交代了影片故事的背景,为影片的自然展开奠定了的基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第二节 色彩与构图
色彩和构图是电影创作中重要的部分之一,它们严重影响着电影的可观赏性。在商业电影大行其道的今天,电影的观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影片的艺术性。影片中的色彩可以对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产生影响,导演讲究把感情融于色彩,用色彩表达感情,这样艺术化的处理,更能使电影带上导演个性化签名式的主观色彩表达和唯美的艺术感觉。
徐静蕾作为一个有作者意识的导演,当然时刻不忘在自己的影片中签上自己的名字。
一、色彩传情
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各种层次感的黄色和蓝色互相交织在电影中,在不同的时期,它们展现了女人和男人的心理状态。蓝色,一种忧郁感伤的颜色,充分体现了女人对作家的感情。在少女时代,女人初遇男人,那时淡蓝色的天空,再加上女人粉紫碎花的衣衫塑造了一种清冷的蓝色基调。女人长大之后为爱重新回到北平,这时淡蓝的色调变成了深蓝,依旧是儿时的四合院,笼罩于深蓝的黑夜之中。这样的色调变换暗示了女人已经从少女时代或许掺杂些许盲目崇拜的忧郁单恋转变成了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深沉眷恋。蓝色,始终是女人的色彩。而黄色,则始终是男人的色调。夜晚,作家的房间里,用灯光营造出的金碧辉煌,两个人在舞池相遇的金黄色大厅,黄色--张扬而又空虚的颜色,就像作家的感情,不断地在不同的女人之间游戏人生,从来都不是沉稳的。蓝色与黄色这两种色彩的交织使影片展现了一种浪漫唯美的风格,女人在不同时期旗袍的颜色尽情的展露了女孩的纯情和女人的深情,平和舒缓的镜头运用也使影片呈现出了怀旧氛围。
《杜拉拉升职记》中色彩的搭配更加精彩纷呈。虽然剧中大多是职业女装,但是通过时尚元素的添加以及多彩配饰的点缀,仍然为竞争激烈的职场增添了很多视觉上的美感。
剧中各类人物的造型服装都由好莱坞顶级服装造型师帕翠西亚。菲尔德量身定制。刚进入DB 时,杜拉拉着装朴素,以清新淡雅的颜色为主,在升职之后,杜拉拉在装扮上的色彩也逐渐变得艳丽起来,并以此来展示她职位的变化。在泰国度假时,杜拉拉身着性感大方的湖蓝色长裙,这体现了她活力的一面;在购物时,她一身红色时装,体现出了她作为女性冲动的一面;在与男友分手后,她身着黑色长裙,这表现了她的忧郁与伤感。影片中,缤纷的色彩配合着不同的场景,传递了主人公在不同时期的感情状态。
二、构图达意
第一部影片《我和爸爸》,剧中母亲因车祸去世,无奈陌生的父女俩开始生活在一起。
剧中一个场景,老鱼不知道该在送给妻子的花篮上写什么,寻求小鱼的建议,还有一个场景小鱼责怪老鱼不要乱帮她收拾房间。这两个场景都采用了对角线构图,将这对父女置于画框中最远的两个位置。这种构图产生的间隔,暗示了剧中人物的疏远与对抗。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他们慢慢有了交流。有一场戏,老鱼给小鱼包饺子吃,吃多了的小鱼躺在沙发上,老鱼也采用了躺着的姿势同她交流。在镜头的切换中,两人的脸部朝向是相反的,只有在回应对方时才会偶尔扭过头。这时的交流是背向的,但是构图是平衡交错的,在偶尔的眼神交流中散发出丝丝温暖的气息。一个看起来冷漠叛逆的少女,一个看上去很不靠谱的混世父亲,两者之间的浓浓亲情就在这背向的交流之中,慢慢的创造出温暖与和谐。
当小鱼与一个男人谈恋爱准备结婚时,其中一场戏是父女和各自的恋人在一张方桌前发生冲突。在这个场景中,每个人的特写镜头都采用了中规中矩的中心构图,镜头在昏暗的光线中来回切换,表现了每一个人都在这阴郁的色调中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再后来,桌上只剩下父女俩,在双人镜头之中,两人是如此的近,这样的真情流露,也衬托了日后两人长达两年的分离。
随着剧情的发展,小鱼离婚了她挺着大肚子回到了北京,人生的变故和遭遇,使小鱼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老鱼深沉的父爱。后来,老鱼中风失语了,小鱼开始全天照顾老鱼,这时以沫相濡的父女情毫无掩饰的展现了出来。在老鱼去世之前,整个房间就像一个画框,轮椅上的老鱼和小鱼总是位于画面的中心,这种构图暗示了只有死亡才可以让骨肉亲情分离。
第二部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一个痴情女人为爱坚守一生的爱情故事,"我爱你,与你无关"是女人对男人的态度,也是影片的主题。无疑,电影的构图时刻在为这个主题服务。电影中出现了女人在不同时期等待男人的不同场景,但是在这些场景中,都有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女人的脸总是望向右侧,这和开头男人读信时脸朝向左侧正好相反,这给人一种错位感,也暗示了女人这一生为爱等待为爱牺牲却最终无法得到爱情的命运。在屈指可数的几个两人相处的镜头中,构图总是给人不均衡感,这也彰显了女人和男人对爱情态度的不同。
第四部影片《杜拉拉升职记》是一部快节奏的商业电影,构图与剪辑相比于前几部作品更加简洁和轻快。影片的开头,就呈现了许多高楼大厦的现代建筑,这些建筑没有采用平行的拍摄角度,而是大多将建筑置于构图的中心或者对角线,中心构图和对角线构图暗示了职场竞争的激烈以及外企等级制度的森严。规矩的框架构图创造出了井井有序的职场氛围,景深镜头的使用则突出了空间的立体感。再如杜拉拉与王伟定情的那场戏中,运用了大量的运动镜头,前面王伟拉着杜拉拉在奔跑,后面是怡人的异域风情,表现了他俩爱情萌芽的轻松美丽。确定情人关系后,两人在走廊相遇,背后的墙壁开出了美丽的花朵;当两人闹别扭分手时,杜拉拉独自走过走廊,墙壁上的花儿慢慢凋零。这样富有深意的画面构图,为影片增加了浓厚的艺术色彩,也体现了导演在构图上的个性化追求。
第三节 叙事节奏
纵观徐静蕾导演的五部作品,我们可以粗略的分为两种大类,前三部可以看做浪漫的文艺电影,而后两部可以视为紧跟时代脉搏的商业电影。从作者论出发,一个导演一生只拍一部影片,也就是说无论导演的作品有多少,但是在这些作品中都有一些共同的东西,能够让观者一眼识别。尽管徐静蕾的作品在风格上出现了大的变化,但这丝毫不影响她"作者意识"的显现。从文艺电影到商业电影,它们都带着"徐静蕾式"鲜明的个人特质。
一、文艺片:节奏舒缓
徐静蕾的前几部文艺范影片基本上没什么大起大落的情节设置,影片中弥漫着淡淡的疏离感,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是通过人物的独白平静的展现,直到影片结尾都没有大喜大悲,但是却在这平淡缓慢的节奏中让人意犹未尽。
《我和爸爸》中,故事情节全部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小鱼的一生遭遇了单亲、丧母、离婚、丧父之痛,在这之中还穿插着对陌生父亲的抵抗、适应,理解。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些都是人生中的大事,但这些人生大事在徐静蕾的影片中仿佛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它们就那样被不急不躁的娓娓道出。小鱼的母亲因车祸意外去世,于是小鱼只能与陌生的父亲生活的在一起。长时间的缺乏父爱,让小鱼对父亲很是冷漠抗拒。小鱼自己在书房里写作业,老鱼得到小鱼的同意后进入房间,但是并没有面对她,而是以相反的方向坐在了女儿身边,这就使得父女之间的隔阂昭然若揭;小鱼看电视时动情大哭,老鱼不知所措,只能轻轻的抚摸女儿的膝盖给予安慰,这个细节表现了父女俩尴尬的感情沟通;小鱼向老鱼索要零花钱,俯在他的后背嗅他身上的味道,两个人在慢慢的接触之中互相适应了对方的存在;老鱼中风失语之后,小鱼全身心的照顾父亲,这体现了小鱼对父爱的完全理解与接受。影片通过这一个个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真实细节层层铺垫,"润物细无声"般的展现了深厚的父女情,使影片在缓缓的诉说中展现出强大的爆发力。
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故事发生在老北京城,这也就注定了影片中国传统式的含蓄表达。"我"狂热的深爱着作家,但是这份炙热的感情一直封存在"我"毫无痕迹的日常对白之中。这不为人知的存在于"我"心中的爱恋完完全全的展露在常规的对白之中:
"因为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从那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了你。
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骄纵坏了的人说这句话,可是请你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死心塌地的爱过你……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人,就是你。""那个夜里我忽然感到,不在你身边,我生命的时钟就要停止""你的声音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无法抗拒,经过几十年的变迁,依旧没有变。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坟墓里,也会涌出一股力量站起身来,跟你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通过对白让观众去自己想象,展现出的感情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这种缓慢平实的叙事节奏,于表面风平浪静于内心却波澜壮阔,让这份狂热真挚的爱恋,编织进整个影片的文艺风范之中。
二、商业片:节奏急促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社会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观念也日渐深入人心。大众对于电影艺术的观念也势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化的传媒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快节奏的视听语言也让人们来不及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与用意,只能无奈的被动接受。快节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到:"当代文化正在越来越多地变为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物质时代,消费主义的盛行,导致传播媒介不仅具体强大的启蒙作用,而且形成了一个隐形的文化权力中心。徐静蕾导演在她的后两部作品《杜拉拉升职记》《亲密敌人》中,通过快节奏描写都市白领女性职场生活和情感生活,将这个快时代的特征表达的淋漓尽致。从之前节奏舒缓的情感书写转变为如今节奏急促的生活与爱情表达,这是一种跨越,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象征。
影片《杜拉拉升职记》和《亲密敌人》,没有过多的细致描绘,一些必要的情节甚至不需要镜头表现,而是用字幕来传递效果,这样就大大的加快的影片的节奏。除此之外,导演还使用了大量的拼贴镜头、闪回,每个镜头也在保证意义完整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短,并且在剪辑过程中也时刻保持快节奏的连贯,包括夸张的音响音效,时尚感十足的缤纷色彩,都为观众创造了一场属于这个快节奏时代的丰盛的视听盛宴。
第五节 音乐编曲
一、古典配乐与诗化抒写。
在徐静蕾的作品中,音乐也是影片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为整个影片情感渲染锦上添花的重担。在《我和爸爸》这部文艺片中,音乐使用的并不多,只是在影片的片头片尾以及剧中几个重要的情绪关键点有音乐出现。影片采用古典配乐,古典乐器的使用让人物的感情抒发的恰到好处。片头,小鱼的妈妈因车祸意外去世,这时的乐器是用大提琴,大提琴低沉的乐色哀怨而又压抑。小鱼从小生长在单亲家庭,与母亲相依为命,在经过母亲遭遇事故的路口时,她面无表情,几乎看不出哀伤和痛苦。她强烈的压抑着的痛苦情绪没处发泄,此时的大提琴就像是在替小鱼轻声啜泣,以抒发内心的悲伤与痛苦;在小鱼准备结婚时,音乐再次出现。这时的乐器是钢琴,温柔的钢琴声平静而舒缓。这就像是小鱼的这场婚姻,没有激情,婚姻只不过是长期缺乏家庭温暖的小鱼想要证明自己已经长大独立的一种方式。再后来小鱼怀孕生子,这时的乐器是八音盒,八音盒叮咚的声音俏皮而又欢快,这象征了此时生活的幸福和谐。虽然小鱼没了爱情,但是孩子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对于他的到来小鱼和老鱼都很期待,伴着这诙谐欢快的音乐,剧中人物的欣喜之情也溢于言表。片尾时,镜头再次对准了父亲的墓地,这时的乐器换成了钢琴和中提琴,钢琴与中提琴的完美结合,给人伤感悲情的感觉,这也正是得到父爱由失去父爱,从抗拒到理解再到接受父爱的小鱼此时真实的情感写照。
在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音乐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部影片中始终贯穿着由久保田修配乐、林海演奏的《琵琶语》。琵琶的配乐曲调哀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影片增添了一种独特的古典美。这首旋律采用的乐器都是传统的乐器,除了做主音的琵琶,还有扬琴、洞箫,以及女童的轻声吟唱作为辅音,虽然曲调简约,但是柔美大气、举重若轻,极尽动情的渲染了女主人公一生寂寞孤独的爱,营造出了浓厚的伤感的古典韵味。这部影片改编自一部西方的同名小说,人物的塑造上很好的融合了东西方的特质,在音乐编曲上将温婉的琵琶与冰凉的钢琴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个为爱牺牲自己一生的女人既有东方女人的韵味诗意,又不乏西方女性的洒脱大气。几次琵琶语的淡入淡出,都恰当的渲染了人物的感情烘托了影片的主题。影片中的音乐在使用时,本着坚持自然顺畅的原则,避免了毫无节制的滥用,这与影片舒缓的叙事节奏以及平淡的叙事风格相辅相成,爱意浓浓,却娓娓道来,这让本该充满激情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浓浓的诗意。
二、流行音乐元素的融入。
不同风格的影片需要不同风格的配乐。新潮、动感、快节奏是当今时尚的都市电影的标志。徐静蕾的后两部影片《杜拉拉升职记》和《亲密敌人》,无疑是两部明显的都市时尚电影。这两部电影吸取了许多商业大片的重要元素,就取景而言,影片就将取景地置于那些快节奏的大都市,比如上海、香港、成都、英国伦敦以及泰国芭提雅等。这些现代都市赋予了影片华丽大气的韵味。当然,在音乐的创作上,也融入了大量的现代元素,活泼而又动感。电影将镜头对准了职场白领和金领人群,叙说了他们的职场生活和情感故事。
影片导演徐静蕾在《亲密敌人》的导演阐述中描述她的影片风格:"画面漂亮、轻松欢快、节奏感强……",这就决定了影片的音乐风格。除此之外本身就精通流行音乐的黄立行也参与到了影片音乐的制作之中,这更加注定了影片配乐的风格:流行、时尚。
影片《亲密敌人》中的背景音乐走的路线是:抒情摇滚。电声乐器在整个的演奏之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除此之外,电吉他电贝司与电声乐队的有机融合,不仅使得影片的配乐效果更具特色,而且也更好的映衬出竞争激烈的商战之中柔情浪漫的爱情。
影片开头的序曲,铿锵有力的吉他音色渐渐加强,生动的渲染了紧张激烈的商战中危机四伏的氛围。再加上节奏沉稳的底鼓,有着清脆和旋的八音盒,故事的序幕就在这样一段充满了感染力的旋律中被拉开了。在艾米的回忆中,男友 Derek 由于工作繁忙不能陪伴自己,爱情的甜蜜被工作的繁忙阻隔,留给自己的只有冰箱上满满的便利贴和留言箱里数不清的抱歉声。在这一段,影片的配乐选择用吉他来演绎,迷茫缓慢的音调,表现了艾米对爱情无尽的沮丧和失望。
一方面,在一些叙事节奏快速的片段,背景音乐激昂嘈杂,电声乐队在这背景音中极尽喧闹的本性,以此表现了影片中商业竞争的残酷激烈。另一方面,在表现收购案中欢喜冤家艾米与 Derek 唇枪舌战斗智斗勇时,电子合成器又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这温馨诙谐的爱情,自然轻松的旋律缓解了紧张的竞争气氛,在音乐的陪衬下,表现了这对亲密敌人之间爱恨复杂的情感关系。
绪论研究意义。199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徐静蕾,以其在电影、电视荧屏中塑造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形象为我们大家所熟知。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徐静蕾,从小家教甚严,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胆小的女孩。1995年,正在北京电影学院上大三的徐静蕾,第...
第一章作者论及徐静蕾导演概述第一节作者论概述一、作者论的界说与沿革徐静蕾的电影总体上表现出了一种对于某种主题和某种角色的偏好与热衷,在叙事模式、镜语因子、女性意识的表达方面也具有其独到之处。因此笔者认为,用作者论方法分析研究其电影是切...
结语从徐静蕾的第一部导演作品《我和爸爸》开始,她总是选择不走寻常路.到目前为止,她一共导演了五部影片,每部都个性鲜明,激情四溢。谨记写作本文的初始目的,是为了试图从她这五部不同的影片中探寻出其中的徐静蕾风格,从而审视她的作者意识程度几何。...
第三章从叙事风格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在经过几千年的文艺理论发展中,风格一词有着太多太多的含义,概念多样、词义混杂可以说是风格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但是就总体而言,风格往往被解释为一个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特殊的格调和气质,它是每个艺...
摘要曾经,徐静蕾和章子怡、周迅、赵薇合称演艺圈四小花旦,现如今,徐静蕾导演则是大多数人对她的新称呼。从一个年轻的女演员,到成为一部电影中身兼数职的女性导演,这在国内电影界是屈指可数的。作为新锐女导演的一员,徐静蕾始终在坚持着自己的某些个...
第五章从女性表达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第一节叙述视角立足女性自我在徐静蕾导演的影片中,女性总是作为女主角形象出场,在整个故事的讲述中也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呈现。影片中的我不只是电影中的主体人物,同时也是影片主要的叙述人承担着叙述功能。影片...
第二章从主题意蕴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判断一个导演是否具有作者资格的第一个要义,就是要看其作品序列中是否呈现出具有一定继承性的主题,是否执着于聚焦某种特定的人物群体,是否热衷于表现某种社会症结,是否显示出某种既个性化又易于识别的个人表现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