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徐静蕾电影作品中的作者意识探析
【绪论】“作者”视域下徐静蕾电影的特色研究绪论
【第一章】“作者论”及徐静蕾导演概述
【第二章】从主题意蕴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
【第三章】从叙事风格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
【第四章】从镜语因子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
【第五章】从女性表达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
【结语/参考文献】徐静蕾影片中的个性“签名”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从主题意蕴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
判断一个导演是否具有"作者"资格的第一个要义,就是要看其作品序列中是否呈现出具有一定继承性的主题,是否执着于聚焦某种特定的人物群体,是否热衷于表现某种社会症结,是否显示出某种既个性化又易于识别的个人表现风格。
在中国的影视领域,从优秀的演员成功过渡到导演的女性演员不多,最后成为优秀的女导演的,更是少之又少。作为中国第六代新锐女导演的徐静蕾,至今为止已经拍摄了五部影片,它们分别是《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梦想照进现实》、《杜拉拉升职记》以及《亲密敌人》。2010 年,徐静蕾的第四部导演作品《杜拉拉升职记》以 850 万的首映票房,创造了 2010 年周四首映电影的新纪录,并在上映后的第十三天,票房成功破亿,徐静蕾也因此而加入亿万票房女导演的行列。作为新世纪备受关注的新晋女导演,纵观其五部作品,"演而优则导"的徐导,以其细腻而又独特的女性视角,将镜头对准了常常作为男性陪衬的"他者"形象--女性。虽然只有五作品,但是不置可否的是,这些影片已经呈现出鲜明的导演个人特质。乍看之下,徐静蕾的这几部影片风格迥异,无论是情节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是不同的。《我和爸爸》在缓缓诉说的平淡叙事中表现了另类的父女关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对非传统的男女情感的表达;《梦想照进现实》则是导演试图不断创新的先锋性尝试;而取得巨大票房成功的《杜拉拉升职记》乃至《亲密敌人》则是导演徐静蕾脱离小资情结文艺片,转战商业电影的野心之作。纵观徐静蕾的这五部影片,都带有"徐静蕾式"的鲜明个人特质。尽管这五部影片故事情节、情感表达都不同,但是它们却都不约而同的暗含了导演从一而终的情感症结。"一生只拍一部电影",这"一部电影"是说电影作者无论如何置换背景、角色等,都展现了自己内心最困惑敏感的那一面。而对于徐静蕾来说,"那一面"就是始终贯穿于徐静蕾作品的叙事母题--对女性成长经验的表达与探讨。而这具有一定相似性和辨识性的主题是将徐静蕾看做具有作者意识导演的首要原因。
第一节 女性成长之回归亲情的自我救赎
《我和爸爸》改编自尹慧的短篇小说《晚风中的共和主义》。导演徐静蕾将小说中的母女关系改变成了一段另类的父女故事。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小鱼是一个生长在单亲家庭,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女孩,"父亲"对她而言,只是一些模糊的记忆和一个苍白空洞的称谓。高中时,母亲不幸因车祸意外去世,从此这个"陌生又熟悉"的父亲重新走进了小鱼的生活。然而对于小鱼而言,这个被称作"爸爸"的男人只是一个陌生的"外来闯入者".
享受了给予生命的快感但从未履行过义务的父亲,努力想要扮演好"爸爸"的角色;长期的父爱缺失以及家庭的不完整,使得小鱼对父亲叛逆又冷酷。这也就注定了这段"父女情"的重生将崎岖又坎坷。曾经抛妻弃子的不羁浪子,现在开始寻求依靠与温情;曾经苛求父爱却不得的少女,对姗姗来迟的父爱与呵护表现出下意识的排斥与抗拒。随着岁月的慢慢流逝,这两代人的矛盾冲突渐渐消融。生活的打击与无奈让小鱼在人生的磨练之中渐渐体会到父爱的深沉,从彼此陌生到互相理解再到互相原谅,血浓于水的情感使得小鱼与老鱼跨越了无形的心灵鸿沟。经过这一系列岁月的洗礼,收获的是对生活的顿悟以及自我的成长,最终破茧成蝶走向成熟。
历来在中国的电影中,对残酷青春的描述大多都是以男性的姿态来加以呈现,成长主题也往往被表述成青少年在走入社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遭遇冲突,从而自我放弃,丧失童稚,最终在岁月的洗礼中走向成熟。但是徐静蕾没有描述宏观的"社会",而是着眼于"家庭".涉世少年与世界的冲突也被置换成小鱼对父亲单方面的冲突。一如青春期的男孩处理陌生世界时的束手无策一样,小鱼对于陌生的父亲也采取了"排除异己"的反抗方式。再到后来,小鱼经历了结婚、怀孕、离婚这些生活的轨迹之后,她开始懂得了父爱,也更加懂得了接受与理解。当小鱼对父亲说出"我不要你的钱,我要你的人在,天天在,我每天回来都能看到你"这句话后,她才真正的实现了自我的成长。她学会了理解并接受父爱,这也是对她自己的一种精神的救赎。
第二节 女性成长之坚守爱情的心灵蜕变
1922 年,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发表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里陌生女人飞蛾扑火般的爱情态度,让许多人大受感动,就连大文豪高尔基都为那个女人的悲惨命运"丝毫不感到羞耻的哭起来".时隔 80 多年后,小说里那个令人动容的女人,再次感染了持有传统爱情观念的东方观众。《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同名小说,是徐静蕾的第二部电影,拍摄于 2005 年。如果说在《我和爸爸》中,小鱼是在理解并学会接受父爱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的救赎,那么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主人公则是通过对爱情的坚持与追求实现了一个女孩到女人的心灵蜕变。
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地点是在北平的一个老四合院中。在 1948年的冬天,一位 41 岁的著名作家在他的生日当天收到了一封陌生的来信。在这封信里,一个陌生的女人向他讲述了一个凄惨动人的爱情故事,而他作为故事中的男主角,却对一切毫不知情。就这样,在一无所知的现实下,这封陌生的来信将这个为爱而活的陌生女人惨淡的一生展现在作家的眼前。18 年前女孩的爱情萌芽,那时的女孩还是一个 13 岁的稚嫩小孩,而搬到女孩隔壁的年轻男作家风流儒雅,这让情窦初开的女孩一见钟情。这种朦胧的感情直到母亲改嫁搬家都没能散去,女孩一直念念不忘这个让自己春心萌动的男子。
几年之后,女孩怀着对作家深深的爱考回北平的大学,最终得以与作家重逢,并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初夜献给了他。当然对作家而言,他早就不记得那个痴痴望着他的小女孩,她只是她生命中的一个过客而已。短暂的几夜之后,作家以出差为由趁机消失了,就像他从来没有在她的世界中出现过一样。女孩伤心失望极了,也就是在这时,她发现自己怀上了作家的孩子,出于对作家执着的爱恋,她决定生下这个孩子,延续自己的爱情。孩子的出生,让女孩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为了给与孩子好的生活,她不得不踏上风尘之路,依附着有钱男人维持生活,然而她的内心对作家的爱曾未停止过。几年以后,偶然的机会,女孩与作家再次相遇,当目光交接的瞬间,他还是女孩生命中最爱的男人。而女孩却始终是他曾未记住的陌生女人。又一次的欢愉,让这个女孩真正意识到,原来自己于他而言不过只是一具充满诱惑的肉体,他再次的遗忘了她。几年之后,作为女孩爱的延续的儿子在疾病中丧生,于是女孩将这段一个人的故事写进信里,并在临死之前寄给了深爱的人。
这部影片,书写的是一个女性在对爱情的追寻中实现自身成长的故事。少女时代的情窦初开,让女孩将那或许掺杂着些许盲目崇拜因素的情感认定为爱情,而对作家的爱恋与渴求作为最原始的动力,推动女孩迅速的成长。女孩与作家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如同一种成长仪式,作为第一个占有自己的男人,对于女孩而言,作家就像是她成长中的里程碑,他标志着她由一个女孩真正长大成为一个女人。从一个人的爱情,到生命完结,女孩用尽一生坚守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爱情,不求对方的回应,她自愿的活在自己编织的梦幻人生之中,用这样一种自虐的方式自我麻痹,以此来弥补成长中的"涉世"之痛。心灵与肉体的创伤,使她实现了由女孩到女人的心灵蜕变。
第三节 女性成长之自我成长的审视与质疑
从演员成功过渡到导演的徐静蕾厌倦了擅长的用小资情调表现女性另类成长,想要突破自我,重新寻找新的定位,实现人生新的成长,于是在 2006 年,一部用纯对话形式贯穿影片始终的小众影片《梦想照进现实》出现在荧屏上。这无疑是徐静蕾的一次"离经叛道"之举。影片的整个故事就是男导演与一个女演员的一次夜谈,谈话的内容直击当今娱乐圈。徐静蕾导演通过镜头,在真假难辨的对白中,借用"老徐"这一角色,表达了对自我成长的反思与质疑。
故事讲述的是在一个电视剧剧组拍摄时平常的夜晚,剧中女主角跟导演夜间面谈,决定罢演,原因是她演不动了,也不愿再继续装纯。导演曾经一度试图挽留,但无奈始终无法改变女演员的心意,于是作罢。他嘲弄自己不该接这部电视剧,现在女演员的罢演倒让他得到了解脱。两个人聊剧本,聊人生,聊社会百态。最终,通过对话,这两个工作上的伙伴发现原来梦想与现实之间不仅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且常常会误导我们,梦想与现实短暂相遇带来的欣喜终将被残酷而又冰冷的现实所击碎。
在这部影片中,人物关系非常简单,单一的电影场景中,通过纯粹的对白,徐静蕾尝试着还原真实的生活,表现真实的本我。徐静蕾一直自称"老徐",而片中女主角的名字就被设定为"老徐",这正是暗示了导演对自我成长进行质疑与反思的目的。自出道以来,"清纯玉女"就成了徐静蕾角色的标签。如今,徐导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影片中表现自己对这种特定印象的无奈与不满了。在剧中导演说"装纯就是你的路子"时,老徐毅然反驳"什么叫我的路子?我没路子,装也得装的让人信吧?你天天看我,你信吗?"谈话过程中两人调侃"小资"的部分,更是徐静蕾对自己以前小资情调的自嘲与反思。"原来大家更相信一点,觉得地上的每一点亮儿,都是那个梦想照下来的,都仰着脖子去接光……起泡了,已经在梦里了,痛并快乐着。"在影片的最后,导演神采飞扬的诠释了"梦想",这也说明徐静蕾并没有因为自我质疑与反省走向否定,相反她仍然怀抱热情与希望。在徐静蕾的自我审视与反思中,"痛并快乐着"或许就是她对成长最深刻的感悟与表达吧。
第四节 女性成长之职场生涯的自我锤炼
2010 年,一改先前文艺舒缓情调的徐静蕾,带着《杜拉拉升职记》这部富有时代节奏感的商业片横扫院线市场,表现了她在导演方面的出色才华。这是一部根据李可同名的红遍大江南北的小说改编而成的影片。在小说畅销的同时,徐静蕾也摇身变成一个会赚钱的新锐女导演。影片上映 13 天票房就突破亿元,电影中的杜拉拉由一个职场菜鸟蜕变成职场精英,票房的成功也让徐静蕾成功跨入了"亿元导演俱乐部".
《杜拉拉升职记》讲述了在全球 500 强企业 DB 公司做前台小职员的杜拉拉,通过自己在职场上的奋力打拼,从最初的助理到升职为经理,最终在职场成功站稳脚跟,实现了艰难的职场蜕变的故事。起初,杜拉拉毫不起眼,还常常因为各种打击与挫折压得喘不过气,但是从始至终她都没有选择放弃。经过多次的锻造,百炼成钢,杜拉拉逐渐的实现了自我成长,在职场中稳扎稳打,足智多谋,最终成功的由一个职场菜鸟转变成光鲜亮丽的白领丽人。
在残酷的职场竞争中,杜拉拉唯一的动力与目的就是升职。徐静蕾,这个一直具有"小资"情调的女性导演,在这部影片中也用职场中成长的几个步骤小小的调侃了一下这个"小资"群体,而伴随着职场升迁的是她自我意识的成长。影片中对"小资"的描述,不是以往影片中具有"小资情结"的人物,而是指那些经理级别以下的员工,他们就像外企体制中的"穷人",有沉重的房贷压力,一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经理级别的员工则属于"中产阶级",他们的鲜明特征是可以一次性付清房款;那些不止拥有一处房产,并且还位居繁华地段的就是隶属于"高产阶级"的总监级别,他们由公司配车或者有由公司报销费用的私家车;对于董事长,当然就属于"富人"级别了。这种等级制度严明的升职体系,让许多身处职场的女性感同身受。《杜拉拉升职记》是一部主打时尚与爱情的职场电影,也正是由于这样准确的定位,影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许多的女性从影片中看到了自己成长的缩影,找到了那个从无足轻重的职场菜鸟蜕变成白领丽人的自己。
《杜拉拉升职记》可以看做是在讲述白领丽人的自我成长蜕变,那么《亲密敌人》这部影片则可以看作是在讲述一个"女强人"的自我修炼历程。《亲密敌人》于 2011 年圣诞节档期上映,它继续延续了上一部影片《杜拉拉升职记》的鲜明职场色彩,精确的定位于职场电影,从庞杂的贺岁片中脱颖而出,票房再次破亿取得巨大的成功。这部影片,将背景锁定为金融业,主要讲述了银行家与各企业事业联合收购并购公司的商业竞争活动。在爱情的故事内容方面没什么创新,主要就讲了一对情侣因为不同的立场而选择分手,之后,他们把情感上的较量转移到商场上,互相竞争,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智力游戏,历经种种风波后,又重新走到了一起,主人公获得了事业与爱情的双向成功。整个影片,导演通过深入人心的台词,充分表现了女性由弱变强的自我成长历程。徐静蕾导演在影片的前部分表现出了女性作为弱势群体的一面。比如艾米男友(黄立行饰)--投资银行经理跟助手控诉:"她想去投行工作,我就帮她介绍,她却反而更生气,躲在一个角落默默流泪,然后你就只能不停地说对不起……对不起,可你都不知道自己在对不起什么。"再如,徐静蕾摔跤,黄立行却在一边大笑,徐静蕾怒喊"你知道我最恨你的是什么?就是我想哭的时候,你却想笑!"再如,钟丽缇说"结婚就是碰上了就要赶紧结,恋爱久了就结不成了。"这些言语都表现出了女性心里的不自信,她们渴望男性的保护与怜爱。在影片后部分的商业竞争中,则表现出了女性的自我成长与修炼。自我意识被激发的艾米,渐渐变得自信、成熟。
她不再自怨自艾,也不再担忧随着年华的老去得不到男人的爱;她也不再去在乎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存在是不是为喜欢的人厌恶。"太好了,你终于把我当成一个真正的对手了",这时的艾米,不仅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而且获得了真正的并且是平等的爱情。艾米,就这样经历了亲情、爱情,包括职场上的不断成长不断成熟,最终蜕变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新时代"金领丽人".
绪论研究意义。199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徐静蕾,以其在电影、电视荧屏中塑造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形象为我们大家所熟知。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徐静蕾,从小家教甚严,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胆小的女孩。1995年,正在北京电影学院上大三的徐静蕾,第...
第四章从镜语因子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视听一体化的呈现,是作为第七门艺术的电影不同于其他艺术的最显著的特征。文学作品通过文字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而电影则通过镜语因子将想象变为可观的形象,于是镜语因子成为导演们个人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作者论出...
王超在《安阳婴儿》《日日夜夜》《江城夏日》《重来》《寻找罗麦》等五部影片中以“死亡”事件为诱因揭示了“救赎”主题, 昭示出剧中人物灵魂的净化与救赎的主题。“救赎”并不是来源于对某个教派的虔诚信仰, 而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死亡事件。...
第2章陈彤剧作的主题呈现陈彤创作的影视剧始终紧紧围绕家庭伦理与都市爱情的热门话题。主题是电视剧作的灵魂,是组织和反映生活的总纲。①对于生活在都市中的男女情感与婚姻问题,她一直有着独特的见解。她不主张顺从现实、顺从家庭的传统观念,希望每...
第二章主题风格---思想维度的准确把握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奇幻的天地任其遨游,不同的是,我不光只有幻想,我还渴望能控制并且把它呈现出来。.这种奇幻并且能够呈现出来的东西与导演思想观念密不可分,主题思想是影片的重要核心内容,...
第4章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意蕴以往人们总是认为动画电影由于没有思想深度但只适合儿童观看,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却成功的扭转了人们对于动画片电影没有深度的狭隘认识。宫崎骏在追求影视艺术传达美感的同时,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在表达方式上宫崎骏擅长以日...
第一章作者论及徐静蕾导演概述第一节作者论概述一、作者论的界说与沿革徐静蕾的电影总体上表现出了一种对于某种主题和某种角色的偏好与热衷,在叙事模式、镜语因子、女性意识的表达方面也具有其独到之处。因此笔者认为,用作者论方法分析研究其电影是切...
结语从徐静蕾的第一部导演作品《我和爸爸》开始,她总是选择不走寻常路.到目前为止,她一共导演了五部影片,每部都个性鲜明,激情四溢。谨记写作本文的初始目的,是为了试图从她这五部不同的影片中探寻出其中的徐静蕾风格,从而审视她的作者意识程度几何。...
第三章从叙事风格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在经过几千年的文艺理论发展中,风格一词有着太多太多的含义,概念多样、词义混杂可以说是风格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但是就总体而言,风格往往被解释为一个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特殊的格调和气质,它是每个艺...
摘要曾经,徐静蕾和章子怡、周迅、赵薇合称演艺圈四小花旦,现如今,徐静蕾导演则是大多数人对她的新称呼。从一个年轻的女演员,到成为一部电影中身兼数职的女性导演,这在国内电影界是屈指可数的。作为新锐女导演的一员,徐静蕾始终在坚持着自己的某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