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大学论文 >

我国心理学对语言领域中释义学派翻译理论探究

来源: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杜景昱,赵海磊
发布于:2021-01-21 共6436字

  摘要:语言与人的心理相关,对此研究早有先贤实践。然而我国心理学对语言领域中释义学派翻译理论几乎没有探究。通过剖析释义学派翻译理论,挖掘其与心理学紧密的关联,并补充和丰富现有心理学理论观点。

  关键词:释义学派; 理解理论; 心理学;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enter, Shang 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cin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hang 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cine

  AbstractLanguage has close connection with psychology of human beings. Theories of language domain have been used to promot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Nowadays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of Hermeneutic approach is ignored by Chinese experts on psychology. This paper disclo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rmeneutic approach theory and psychology by analyzing the theory. Thus, illustrated the enlighten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in psychology, and enriched the existing psychological theory.

  Keyword:hermeneutic approach;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psychology;

文本翻译

  一、释义学派理解理论阐释

  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释义学派主张翻译就是理解[1],认为译员对源语文本的理解至关重要。释义学派理解理论对"理解"一词阐释有几个方面,即我们为什么会对文本产生一定的理解,即理解产生的前提和条件;我们对文本所谓的理解确切,涤除误解,保证理解的客观准确;为了更加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与外延),无限逼近文本作者想要借由文本表达的意思,应怎样做。

  译员拿到的文本是多样性的,很多文本的作者已经故去,或者出于多方原因难以与原作者联系,导致不能把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向作者本人征询意见。这也是释义学派建立学说的主要缘由,也是它虽具争议,却依然熠熠生辉一个原因。

  释义学派认为理解不能产生于精神虚无和空白之中。历史事件、历史环境、语言文化背景、行为经验、记忆轨迹和心理体验活动[2]534等都对我们理解的产生起到了助推作用,也是理解之所以产生的前提和条件。根据以往的这些历史已有因素,人们面对文本时,就不会感到迷茫,我们会对文本有所知晓、把握,甚至可以预见文本内容的走向,形成一个初步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是释义学派理解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前理解",即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建立在文本之上,在阅读文本之前,我们就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思想,这些已有的精神思想产生并影响了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形成之后对文本的具体理解。

  如何保证理解的正确性?释义学派认为,我们要"忘我地移情",即进入作者的历史经验中[2]538,设身处地去体会感念作者作文前,影响作者作文的种种因素,诸如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及地域环境文化等因素。因此为了深化我们的理解(即加大我们理解的正确程度,涤除误解),我们可以把作者其他的著作当成一把"钥匙",来"解锁"我们所读文本的"思想意义大门".这就是释义学派理解理论中"释义学循环"中的一部分内容,"她"为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无限逼近作者作文的所思所想提供方法。

  综上,释义学派认为我们阅读文本过程,就是通过文本走向作者进而与之对话的过程,有些文本就是作者人性的敞开和展现,我们对文本理解与诠释亦表达我们自己。可以这样理解,作品即镜子,能让我们视己视人。

  二、释义学派"理解理论"与心理学能够相联系的原因

  1. 概述

  释义学派"理解理论"作为翻译理论,强调翻译就是理解,讲求对文本的准确理解,涤除误解。其中文本还有理解二词,均可以与心理学相关概念相嫁接,不仅可以相联系,也可以充实心理学相关理论。

  就文本一词而言,我们可以把生物人的个体看作一个文本,一个人对自我认知就是对这个文本的理解。同时,人是社会化动物,外在环境尤指社会环境对个体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一环境尤指社会环境,可以视为一个文本,生物人个体对所处这一环境解读即认知,就是对这一文本的理解。而自我表达和应激反应分别就是对自己这个文本和社会环境这个大文本理解后的诠释。

  小到某一具体事件,医学心理学叫做应激源,也可以视为一个文本,患者出现应激障碍,即对这一文本产生误读,可以让患者重新解读这一文本,树立对这一文本的正确理解,从而起到心理疗愈的目的。即临床心理学领域从认知环节入手治疗心理疾患,从而改变患者认知,就是涤除患者误解,建立正确的理解。

  心理学认为思想观念制约着心理,决定人心理的方向和内容,同时支配和改变人的行为,它是联结人心理和行为的纽带[3],所以现代心理疗法中有给患者开书单的办法,目的在于通过文本传递思想帮助患者改变认知,打开视野、开阔心胸。然而读书固然是好方法,而患者本就是患者,可以从"书药"中获益,却难保这些"书药"在患者"心田里代谢""直达病所".对常人而言,读书就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对心理疾患病人,可做如下推理,他们对"书药"吸收势必有限(即理解有待深化,甚至会出现"副作用--误解"),因此治疗过程中,若有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带动和引导(也可以是伴读),势必就像"打了强心针"一样,能加快患者"心田的复苏".

  心理疾患患者,由于对自身和环境两重文本的错误理解而染病,因此心理和精神科医生也可以据此对因(症)下药,通过对患者进行"理解纠偏"来治疗患者。无论是轻症患者口述还是重症患者躁狂或抑郁,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师都要了解,这些所谓"呈上台面的言语和反常举动"仅仅是患者对文本错误理解冰山一角,在患者潜意识中,不在明面上错误理解、错误心理认知还有很多。因此,催眠或其他手段,让患者自由发散地表达,可以毫无逻辑,丝毫不切实际,是为了看清深埋于患者心中的错误理解,目的是找出患者错误理解,从而帮助患者涤除误解,树立正确理解和认知。

  2."理解理论"与心理学四大主要理论流派(理论)间的相关性

  (1)"理解理论"与精神分析学派。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要保持健康精神状态,就要平衡好"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人们心理的"驱动力"(即弗洛伊德划分的人格结构三方面),所以精神分析学派又称心理动力学派[4].该学派独特之处在于重视人在清醒时意识不到的心理事件和心理事实,即"无意识"和"潜意识".尤其对于"潜意识"过程的剖析与探讨在心理学领域独树一帜。弗洛伊德认为我们能意识到心理事件,即意识层面,在整个心灵中仅仅是冰山一角。那些不为"你自己"所觉察的"潜意识"才占据人们心灵的绝大部分[5]."自我"受"超我"制约在现实中表现"本我",这一层面下,"自我"是有意识的,如果在这一过程中,三者协调,即"自我"调和"本我"和"超我"与现实沟通顺畅,人的精神状态便处于常态。此时将"自我"看成一个文本,其是通过现实解读出来,我们能够对它加以解读并理解,这是不是可以说明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良好的。反过来,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偏离了常态,透过现实,我们难以理解,是不是可以说明患者(思想心理)这一文本有待精神(心理)医生的"校正".虽说"自我"有意识,但"自我"也与"无意识"有所"瓜葛",当我们"潜意识"里冲动(欲望)在本我强大驱使下,让"自我"难以控制,"超我"就会出来进行精神调控,把本我"潜意识"里从道德角度看不好方面进行约束、压制,在道德制高点上让这些负面阴暗的"潜意识"无法通过"自我"在现实中实现,甚至连"潜意识"层面都不要停留,而把它们打入到"无意识"的层面。"无意识"就像冰山在深海里最下层,它最远离"意识",比"潜意识"还要远离"意识",所以更不为人所察觉。上述这些心理过程,恰恰是精神分析学派尤其是弗洛伊德认为的精神(心理)医生临床上救治心理疾患的切入点。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提出了通过释梦来挖掘病患"潜意识"和"无意识"的方法,即弗洛伊德建立了一个理论,创新地把梦境纳入到临床医生要搜集的患者信息中,并据此诊治病患。由此得到启示:(1)如果把患者信息看作一个供诊疗参考的文本,能收集到的患者信息越充分越好,即"文本内容"的信息量要大,这样有利于我们对患者尤其是心理疾患病人的理解。(2)梦作为能够展现人"潜意识"和"无意识"的载体,其本身就是个文本,记录着人们心底最深处的"心灵密码",是彻底打开人们心扉的"钥匙".(3)释梦在于精神(心理)医生要"理解"患者梦境,梦境有别于患者言行和家属的介绍,更加需要医生开动脑筋去理解,毕竟梦本身就具有千奇百怪、光怪陆离的特点,常人做梦尚且难以解释,更何况心理疾患病人的梦。

  (2)"理解理论"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论点截然不同。它不强调意识而重视人感官可以觉察到的行为表现,并以此为研究对象,着重通过进行生理方面的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意在强调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理论上总结出刺激-反应因果论[6],即人的一切行为表现都是对环境变化的应答。如人在所处环境中,环境会对人有影响,人也对所处环境的变化予以反应,客观环境本身及其变化作为刺激导致人们行为现象发生。不同环境、环境变化强度与频率不同对人的刺激强弱也不同,人对应产生不同的行为。它认为根据人"外在表现"可推测出导致这样表现的"刺激",在知道"刺激"情况下,也可以预知人的"外在表现".治疗上启示精神(心理)医生,改变患者的行为表现,要使患者免受相关刺激或者至少要减弱相关刺激,具体做法就是将患者从原先的环境中抽离出去,摆脱刺激亦或人为在患者原先的环境中制造变量,干预其行为。不难发现,上述内容是方法,同时也是前置条件。据此就难以保证这一理论下的方法可以在所有病患中实施。对于那些没有能力变更环境的患者来说,他们原先所处的环境是一个成体系的系统,环境系统变化取决于环境系统自身各方面的特点,患者之所以成为患者,因环境对患者影响大于患者对所处环境的影响,即患者自身无力解决此问题。若患者没能力"改变环境",精神(心理)医生该怎么疗愈?心理学领域戏剧性的一幕恰在此问题上展开,以心理学家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反对以"意识"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心理学。上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从他们所反对的"意识"和"认知"层面入手得到解决。

  行为主义的局限性在此得以展示:它告诉我们不同理论之间互补很重要。环境难以更改,但不妨碍我们对病患进行"心理和思想上的换血".可以这样解释问题,患者在所处环境的刺激下,行为偏离常态,是由患者对所处环境和环境变化这两重文本不理解、不够理解甚至有谬解而造成的(至少有这方面的因素),因此需要纠正患者"认知"与"客观环境现实"之间的偏差,涤除患者对身处环境的误解,通过这样的理论和方法来救治患者。

  (3)"理解理论"与人本主义心理学。"需要"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键词,马斯洛认为"需要"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他们认为人如果满足了其终极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会心理平衡而心理健康。人们在满足"自身需要",追逐自我实现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自然就心理健康。若"需要过高"而"满足过少"就会造成一系列心理(精神)问题。如此,人要满足自身需要,通过满足需要完成生命过程。了解自身及需求所要走向何方,以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就很重要:人首先要对自己有足够了解,其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自身生命历程文本自己书写。只有准确理解自身所需,才能写出"通顺的人生文本".行为偏离了常态,就好比文本驴唇不对马嘴,根源在于"作者"本身"行文思路"不畅。

  人本主义理论,正面而言,提炼浓缩出了人类需要的五个层次,如果把释义学派"理解"理论考虑进来,就会发现人本主义理论可以继续完善。大千世界,有限的一个理论框架,难以漂亮刻画出"人世间的众生相".翻译流派释义学理论启示我们:心理的研究可以具象化一些,理论虽有普适性,但个体有特殊性,学科要发展壮大,需"抓大放小"逐步变成"面面俱到".可见,理论之间相互融合兼收并蓄十分重要。

  (4)"理解理论"与认知心理学派。认知一词非认知心理学派所独有,认知心理学派特点是将人对外界的认知具体解释为一种信息加工过程,将人脑和计算机相类比,包括信息的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认知心理学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认知活动具有决定作用[7].这一观点和释义学派"理解理论"建立的基础,具有一定程度相通性。正如前文介绍的一样,释义学派认为人的"理解"不能建立在精神虚无之中,人们的"理解"在"理解"之前就被赋予一定的历史因素。

  现代认知心理学得以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语言学发展出的理论的渗透[8].语言学的研究使人们看清了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的缺陷,有力地将人内部心理过程纳入到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使现代认知心理学立足心理学领域有了理论上的支持。可见,语言方面的研究理论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将语言领域中的翻译理论渗透纳入到心理学相关领域,促进心理学的发展也未尝不可。

  三、释义学派"理解理论"在心理治疗方面给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师的启发与借鉴

  1. 进行心理治疗时要尽全力争取精准解读(即理解)患者个人这一文本

  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师要把握好患者自身这一"文本"信息,从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到原生家庭特点、既往常态个性特点、既往患病史、患者当下言行特点,乃至更多相关信息,用足够的"文本内容"做到对患者的准确"理解把握".它们往往互相作用影响,共同交织出不同的患者个体,可能一些患者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表现相同、类型也相同,但是从治疗角度结合释义学派理解理论看,应该"因人制宜",譬如文本主题、题材一样或近似,文本内容多样性,迫使我们不能忽略文本每一个细节,更要不断进行"释义学循环"对"患者文本"理解与把握。"释义学循环"一个方面要义是对同一文本要在局部和整体之间反复进行理解上的深化,做到对文本最大化理解,终使趋近文本"准确理解",保证理解正确。心理疾患病因病机复杂,治疗、根治,绝非一朝一夕之力所能为。据调查,"00后"学生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学生强迫症状和偏执问题突出,人际关系敏感[9],这是特定群体少数人的研究结果,如果研究样本加大,会发现更多问题,特定人群的心理问题会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所以推动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发展任重而道远。这一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普及而又完善的居家护理经验,即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长期入户登门,"跟踪对口救治心理精神残疾",这样既能体现对病患的人文关怀免去进精神医院的痛苦和副作用,又能促进整体上国民的健康水平,同时又对心理学的临床研究有促进作用。

  2. 进行心理治疗时要尽全力争取精准解读(即理解)患者曾经对各种信息(即文本)的理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每一个信息都是文本,一旦读者不能对文本正确理解,形成固化的心理模式,个体跳不出误解的牢笼,这些被误解的文本信息,脑内存储愈多,愈是让个体心弦紧绷,上紧的发条会断裂,个体久在错误认知下达到致病临界点,就会偏离常态,易产生心理疾患。生活中是是非非、点点滴滴一个导火索事件、个体接受的媒介信息或个体波动不稳的思想,都是值得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治疗切入点。能发现患者对这些"信息文本"的误读,去理解患者视角下的"信息文本"解读,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意义。

  四、结论

  语言与心理起源和发展密切相关,人类生活离不开彼此交流、与外界信息沟通,涉及语言和信息,自然可以与"文本"相联系,对"文本"的处理命之为"理解",实际是大脑对"文本"的处理,而心理正是脑的功能,可见语言和心理密切相关。将语言领域相关的可用理论引入到心理学领域内,架起跨学科研究合作的桥梁,即释义学派的翻译理论--"理解理论"可以充实和完善心理学领域相关理论。

  参考文献

  [1] 董晓波。翻译通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46.

  [2] 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 林雪凤,胡承波。心理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28.

  [4] 孔军辉,陶明,张丽萍。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

  [5] 陈疏。每天学点心理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33.

  [6] 连山。心理学一本通[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7-10.

  [7] 肖旭。社会心理学[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41.

  [8] 黄珉珉,韩中山,江树铭。现代西方心理学十大学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222.

  [9] 赵彤,姜维,王春雨。"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19.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外语教学中心 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共健康学院
原文出处:杜景昱,赵海磊.释义学派翻译理论在心理学中的启示与应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7(01):104-10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翻译毕业论文
返回: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