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雕塑论文 >

雕塑毕业论文(专家推荐阅读10篇)

来源:学术堂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0-04-22 共6522字

  雕塑主要是指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一些雕塑毕业论文,了解一下此类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希望以下论文对大家有所参考作用。

雕塑毕业论文专家推荐阅读10篇之第一篇:可穿戴作品造型中软雕塑艺术个性的运用研究

  摘要:近现代以来软雕塑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为原有雕塑带来了一定的新鲜感,既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纤维艺术,同时又丰富了雕塑的表现形式,它是以纤维材料为主作为空间构成的艺术品,脱离了传统的壁挂式二维织物墙上艺术,因此使纤维艺术从壁挂形态发展逐渐的演变为具有直观可感的立体形态,让纤维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文章通过对软雕塑的起源概念材料分类和在空间中的情感表达来探究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软雕塑; 服装设计; 视觉; 情感;

  1 软雕塑的概念

  19世纪后期英国因生产的批量工业制成品越来越粗糙出现工艺美术运动。1895年伦敦举办世博会,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结合十九世纪以前的壁挂艺术进行创作并体会到壁挂艺术不应只是表达绘画的技巧应该尽可能的展示材料和编织的美感。而后出现的包豪斯学院也推动了纤维艺术的发展,引发了设计师、画家对质感、材料、空间结构进行新的重构。1961年在让。吕尔萨在瑞士洛桑创建了"国际传统与现代壁挂艺术中心",次年创办了第一个公开展示的国际壁挂双年展,使纤维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造型艺术门类,在这样的基础背景下软雕塑在60年代应运而生。

雕塑

  软雕塑为传统雕塑材料带来了新鲜的表现手法,将传统的纤维艺术与雕塑相结合,丰富了现代雕塑的表现形式,它是以纤维材料为主作为空间构成的艺术品,脱离了传统的壁挂式二维织物墙上艺术,因此纤维艺术由壁挂形态逐渐发展为了具有直观可感的立体形态,这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特征。

  2 软雕塑的界定与材料分类

  2.1 软雕塑的界定

  软雕塑利用其材料的柔软性,将人们在现实经验中诸多司空见惯的材料现象,用强化的方式转换成艺术的符号,使其自然属性淡化,让物质的特性转化成为具有视觉意义的"个性".

  2.2 软雕塑的材料分类

  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作为现代纤维艺术的发源地,将纤维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广泛重视起来。1938年艺术家让·芒萨不断地开发纤维艺术的新技法、新材料和新语言,充分发挥了纤维艺术在设计语言个性,与传统的精密复制绘画派的纤维艺术决裂。用"软"材料(如帆布、绳、乙烯基、胶乳等)制成的雕塑品,这些材料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而形成各种形状,从而达到所需视觉效果。

  软雕塑的"软"字指材料的柔软性,例如棉麻丝绸、绳带毛线、棉花蚕丝等,这些软性材料通过不同的制作工艺和不同的结构组合利用形成各种形状。一改以往的传统雕塑的冰冷、色彩单一的硬朗形象;而软雕塑一般由很多色彩构成,给人以风格活泼灵动,柔软温暖亲切之感。此外软雕塑因材料的广泛应用和制作工艺的性质,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因此可以和其他的艺术门类相交融丰富作品形式。

  3 软雕塑在空间中的视觉艺术表现和材料的情感表达

  3.1 软雕塑在空间中的视觉艺术表现

  在现代社会中,"生产"的普通结果便是"消费".自从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生产到来之后,这些曾经互不相干的行为相互叠加在一起,形成了"消费"这个单独的概念。然而,在此过程中,人们却似乎失落了某些东西。消费取决于某物完全用尽的程度,这主要是个数量概念,无关乎产品的质量。这样一来,消费美学变倾向于浪费和铺张,而很少关注如何使用某产品,如何欣赏它,如何找到不同的方式穿戴它,后者会引发人们怎样的行为。诸如此类的思考均与产品质量相关,并与其与生俱来的物理行为系统密不可分。与此同时,设计者的角色也必须改变。我们需要从为了鼓励消费而设计,转变成为了增强人们对产品的感觉和感情而设计。

  软雕塑在20世纪中期,才得到广泛的关注。其第一件作品是由马塞尔·杜尚展出的一幅打字机的外套,这件作品的出现使人们对以往雕塑材料的特性的认识有所改观,并出现了软雕塑这个名词。20世纪后期,艺术家梅尔特·奥本海姆最著名的作品《毛皮覆盖的咖啡杯》问世并引起轰动。这是一件覆盖着毛皮的茶杯,触感天然逼真。她为唤起观看者从反感到愉快等多种感受展示了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物体的设计。毛皮和光滑的茶杯本身的真实质地是令人愉快的,满足了人们的感情诉求。但是让原本要舔茶杯的舌头去舔毛皮,这件事情只要想象一下就会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作者暗示了丰富的社会和心理学体验,虽然在当时作品未能冠以"软雕塑"之名,但它的出现对软雕塑的发展有着极大的艺术影响力。

  3.2 软雕塑材料的情感表达

  布料作为用来裹体或者取暖的用途被古人发明并发展至今。这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材料。所以,人们与这种材料在心理体验是亲近的得到温暖平和而无攻击性的。而如今这一特性被现代艺术家所继承,运用软材料将作品真正指向了大众的内心,从而将艺术从高高在上的位置重新回归到生活。

  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波普艺术影像影响到了美国,由于大众化的消费艺术使软雕塑艺术呈现蓬勃发展状态。波普艺术家克拉斯·奥登堡的作品《地板上的汉堡》被认为是第一件完整的软雕塑作品,用各种颜色的画布包裹了泡沫塑料和硬纸盒,制造出了一个占地3个多平方米、质地松垮的"汉堡".这件作品给人以软塌塌的艺术视觉效果,以一种诙谐幽默的轻松艺术态度颠覆了人们传统概念中雕塑冰冷、坚硬的庄严视觉效果。

  在软雕塑创作中,其灵魂在于材质的情感表达,这使它的艺术魅力不受限于形式美感。软质材料的特殊的肌理,呈现多元化的审美感受,在'无形中拉近了人与雕塑之间的距离,其丰富的表现效果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同时展现了雕塑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美感。有些实际上强大的东西,却给人昙花一现的印象,有些实际上孱弱的东西,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

  4 软雕塑在可穿戴设计中的多元化应用

  人类的第一层皮肤是人体的皮肤,通过它我们能感知东西。第二层皮肤是我们的服装。人类的第三层皮肤便是围绕我们的空间,包括建筑在内。因此设计师开始从打破这些类别之间的藩篱方面探索,从而寻找创造出融合上述三种皮肤的东西,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使这些边界变的十分模糊,使其与身体发生真实的互动,让人产生"它到底是件衣服还是个生活空间"的疑问。

  服装古往今来,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是从满足生存需求逐渐过渡到对美好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追求,欧洲文艺复兴之前,人们的着装方式都是披挂、缠绕、包裹的服装平面结构形式。由于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即文艺复兴的兴起,人文思潮也发生了改变,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风尚的更替和社会群众内心的需求,现代服装不仅在面料上追求舒适美观,在款式上追求有更多个性化特征和具有更多文化内涵的款式,还更青睐于别致独特的服装。人们的穿衣要求已经脱离基本生理需求,从功能性向个性化艺术化转变,因此软雕塑的兴起,为服装设计中装饰的应用增加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既彰显了穿着者的个性,同时又能体现穿着者的美感。

  软雕塑最早在服装中的应用最早是基于中世纪壁毯的灵感风格,增加了面料的厚重感,从而增加了空间感。服装是架构在人体之上的"移动雕塑"因此也被称为"软雕塑".在服装结构的设计中,以人体为中心,进行立体造型通过解构主义和立体剪裁来完成服装创作。比如典型的"巴斯尔"样式的垫臀裙子,具有厚重的裙摆,增加了体积感,裙内用鲸骨做支撑,外部用面料环绕堆砌。

  从结构主义设计大师川久保玲的作品来看,他用打破常规的结构和面料表现呈现出一种一反常态的风格,他对于纤维的运用游刃有余,这种立体的造型能力使服装风格变得丰富多彩。无论是色彩的运用、线条的比例还是结构的处理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在这种风格的表现下人们对穿衣有了一种打破常规的新概念,从而获得新的乐趣。时装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的作品中,他将软雕塑在服装造型上应用的淋漓尽致,不规则、多元素、极度视觉化,衣身的胸部用面料反复堆积,反复出现同一个元素,形成疏密、厚重和轻薄的对比,复杂与简单的对比,从而产生立体有层次的视觉效果,达到一种紧凑的张力从而呈现出服装厚重又鲜活的生命力。

  5 结语

  如今的服装不再是单纯的人体包装,而是时尚艺术家们对科技迭代、文化进化、生活进步的新思考和新成果,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外在体现。它反映了人们心理文化和情趣,是不盲目追随大众文化强调个性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从2019首届可穿戴艺术展中我们发现了多元化、丰富性的造物可能。从学术视角到产业实践、从观念性思考到实用性分析、从国际化视角到本土文化研究、从传统工艺到当代数字技术,本次展览向产业展现了可穿戴艺术的综合面貌,以诸多创新性、实验性的作品呈现,为艺术设计产业提出了新的思考和素材。服装作为社会文明的产物、社会的文化特征在随着人们的审美意识、艺术观念和科学文化发展变化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我们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应发掘各种纤维的各种不同潜能,每件服装作品都是一种纯粹、简洁的途径,借助这些途径,材料的各种特性将会表现为直观的实物形态。而这些有可能掌控先前未知或未曾探索的知识领域,激发了创作者们的创作欲望。软质材料本身带给受众的审美感受多元化有着无穷的魅力。

  软材料和反映在作品中的劳作都和时间有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触发到人们的某种情感,在劳作的过程中用心付出不断咀嚼时光的意义。穿着者通过创作者所投入的虔诚的态度和精细的工艺塑造手法使人们对服装的选择从生理感受上升到心理层面,会选择能够代表自我个性从而达到心理共鸣的服装款式。而软雕塑在服装上的应用应运而生,通过使面料表面有肌理感、图案有鲜活感、款式有新颖感等多种工艺技法相结合使服装具有造型性、装饰性和趣味性来为穿着者带来美与艺术的感受。

  参考文献
  [1] 任凡凡。应运而生--软雕塑归属于现代艺术的必然性。美术大观,2013.
  [2] 王受之。世界时装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 王慧娟。服装造型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4] 许栋樑,任珊。服装面料的二次创意设计[J].纺织学报,2016
  [5] 彭永茂,王岩。20世纪世界服装大师及品牌服装[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
  [6] 环境未来,Ucycling\升级利用[DB\O L]
  [7] 修莎莎。服装设计中面料再造的创意应用[J].大众文艺,2011.
  [8] SEN SEWAR E引人兴趣的媒介|(日)[M].原研哉+日本设计中心2009
  [9] 服装社会心理学下册|(美)Kaiser,S.B著[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10] 卞向阳。时尚产业与城市文明[M].东华大学出版社,2010

  文献来源:李海兵,羊怡莹。可穿戴作品造型中软雕塑艺术个性的运用研究[J].西部皮革,2020,42(05):98+104.

雕塑毕业论文专家推荐阅读10篇之第二篇:浅谈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在高校雕塑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它是提高人们精神生活水平非常重要的一门艺术。因此,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雕塑专业。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对今天的雕塑艺术借鉴意义也很大。因此,本文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在高校雕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以期望对提高高校雕塑教学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国传统雕塑艺术; 高校; 雕塑教学; 应用措施;

  虽然很多高校在其艺术学院都开设了雕塑专业,但受制于教师教学素养比较低,教学方式单一等诸多因素,其雕塑教学的水平也并不是很高。所以高校老师一定要重视起来,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提高雕塑教学的水平,进而能够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高素质雕塑人才。

雕塑

  一、高校雕塑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陈旧

  美术类学生从美术高考到进入普通高校进行专业学习其实一直在延续西方古典主义特别是前苏联的那套学习理论和方法,然而贯穿中国雕塑史的主脉就是东方的佛教雕塑,体现着东方之美的中国塑像却从未引起美术教育界的重视。直到现在,中国的雕塑教学都是以西方的雕塑为经典范本,很少有人对此提出疑义,甚至有人认为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出色的雕像。在高校中,很多雕塑教师并没有掌握高超的雕塑艺术,甚至仅有一些基础的雕塑经验,所以也就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很多老师因为其教学水平不够高,在教学的时候仅能按照课本大纲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活动比较少,进而造成高校雕塑教学的质量并不是很高。

  (二)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低也是高校雕塑教学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雕塑并不是一项枯燥无聊的学科,但是其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耐心,无奈教学模式陈旧,无论基础素描课程还是基础雕塑课程都是万年不变的套路教学导致学生学习雕塑的兴趣比较低。除此之外,很多高校在雕塑教学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和实践相分离,学生的雕塑水平得不到锻炼,并且因为理论知识并不像实践一样有趣,学生自然也就缺乏了学习的兴致。

  二、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在高校雕塑教学中的应用措施--尝试构建以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为范本的当代艺术教学体系

  从2007年开始我通过规划,整合不断拓展和充实这一系列课程的内涵建设,目前形成了集中国古代雕塑理论学习和考察实践,中国古代雕塑临摹及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转换运用这两大模式课程。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有相关课程开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我之所以从大一就开始安排这系列课程是为了尽量满足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使得学生在每个阶段都可以保持这套教学体系的学习研究。其中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转换运用这个课程,除了有临摹学习中国古代经典雕塑及与之相结合的雕塑创作之外,实际上也渗透在了学生们的毕业创作和其他专业课程当中的,在课程之余还应多举办学院内部创作展览及相关讲座,把中国传统造型中有价值的部分与当代艺术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中国古代雕塑临摹是全新的教学方式,也是这个系列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习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学生可以在临摹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古代雕塑中的不同风格与不同的表现手法,目的则是体会并学习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涵。比如在上到汉代雕塑艺术课程时,汉代雕塑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庄子美学的特征,因此,汉代雕塑艺术的美不同于儒家所追求的美,汉代雕塑艺术体现的是自由和自然的美感。所以汉代雕塑艺术所追求的不是人工雕刻出来的美,而是天然美。所以在利用汉代雕塑艺术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领悟到汉代雕塑艺术的美感。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能做大汉代雕塑艺术那种"因石造形、因形造意",也只有这样,学生的雕塑艺术水平才能不断提升。除去自由和自然美之外,汉代的雕塑艺术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整体感比较强,一并且会有意识的忽略细节的表现。所以在高校雕塑教学中应用汉代雕塑艺术,老师还要注重学生整体感的培养。而追求雕塑作品的整体性并非是完全忽略其中的细节,而是要讲细节融合到整个雕塑作品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的雕塑看起来比较庄重,具有气势之美。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应用在高校雕塑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做符合雕塑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能够不断提高高校雕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雕塑的专业水平,以保障学校能够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高素质雕塑人才。中国古代雕塑是世界雕塑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大胆的自信的去学习和传承它,寻找到一条通往民族世界性的路径,形成具有东方美学精神和价值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巍然。浅谈汉代雕塑艺术在雕塑系陶艺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2,(2)。
  [2]李赢。浅析汉代雕塑美学精神在当代雕塑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8,31(11)。
  [3]李隆蔚。汉代雕塑原创精神对当代雕塑影响[J].艺术品鉴,2018,000(02X)。

  文献来源:周新翔。浅谈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在高校雕塑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公关,2020(03):137.

雕塑毕业论文(推荐范文10篇)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雕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