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雕塑论文 >

探讨瓷雕语言对佛教禅宗文化的时代解读

来源:东方收藏 作者:郑建忠
发布于:2020-04-22 共3321字

雕塑毕业论文专家推荐阅读10篇之第九篇:探讨瓷雕语言对佛教禅宗文化的时代解读

  摘要:德化瓷雕以人物雕塑著称,特别是以佛教人物造像见长,这也是最为人所称道的,曾经几乎成为德化窑产品的代名词。佛教禅宗以戒、定、慧为核心,在各类传统艺术中,呈现的是一种红尘清净、宽和仁慈形象。而德化白瓷的素雅温润、纯白洁净,恰与佛教禅宗的宁静致远、超凡脱俗的气韵相契合,再加以佛教在德化地区的普及与盛行,德化白瓷深受佛教禅宗文化的影响,所表现出的佛教人物更是圣洁高雅、柔美宽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本文将简单地探讨瓷雕语言对佛教禅宗文化的时代解读。

  关键词:德化; 瓷; 禅宗;

  国际以"China(陶瓷)"为中国命名,这是对中国悠久丰富的陶瓷文化的认可,在唐代之前,中国瓷的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北方,但是被誉为"国际瓷坛的明珠"的"中国白"却是诞生于南方的泉州德化。

雕塑

  德化瓷雕以人物雕塑著称,特别是以佛教人物造像见长,这也是最为人所称道的,曾经几乎成为德化窑产品的代名词。佛教禅宗以戒、定、慧为核心,在各类传统艺术中,呈现的是一种红尘清净、宽和仁慈形象。而德化白瓷的素雅温润、纯白洁净,恰与佛教禅宗的宁静致远、超凡脱俗的气韵相契合,再加以佛教在德化地区的普及与盛行,德化白瓷深受佛教禅宗文化的影响,所表现出的佛教人物更是圣洁高雅、柔美宽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一、佛教在泉州的传播与发展

  泉州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始点,在宋元时期曾一度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同时还是世界宗教文化的聚集点,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拥有多种宗教在不同时期流传下来的宗教遗迹遗物。但佛教是泉州所有宗教中拥有寺院最多、信众最广的宗教,在唐朝时期便有"泉南佛国"之美称。而德化隶属泉州,在思想道德、艺术文化方面都深受佛教影响。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受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逐渐本土化,形成了中国化佛教,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民情风俗、文化艺术、思想学术。而禅宗就是是汉传佛教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派,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而福建是历史上禅宗最活跃的区域之一,相传慧能获得弘忍的衣钵后在广东隐居山林十余年,后在曹溪弘法,而福建与广东接壤,在地方志中不乏有关慧能的弟子在闽传法的记载。

  唐、五代是禅宗最为流行的时期,同时也是泉州佛教发展的高峰期。唐代时,包括唐太宗在内有八位皇帝信奉佛教,上行下效,全国研究佛学思想风气大盛,各宗学说竞立,泉州流行的佛教宗派就以禅宗为主;五代政治混乱时期,福建偏藩海隅,社会安宁,这为佛教禅宗在泉州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利的社会基础保障,泉州建造了大量佛寺,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寺庙僧人,出现了诸多佛教禅宗的重要典籍,为后世研究唐、五代泉州佛教禅宗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实资料。

  到了宋朝,泉州佛教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限制,程朱理学在批判佛教思想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吸收其中的交易,提出了儒、道、释合一的主张,而泉州佛教在海外贸易的影响下,累计了大量财富,开始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修寺、建塔、造桥工程。元代,统治者在"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思想指导下,加强对佛教的管理,同时加强泉州佛教与道教的合流。明代,泉州佛教进入衰落时期,统治者加强对僧尼考核,在被限制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僧尼的质量。清代雍正提出"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儒以治世"的统治原则,泉州佛教得到一定复苏。民国以后,随着新思想的涌入,泉州佛教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压,但同样出现不少如弘一法师般的著名僧人。

  二、佛教禅宗对德化艺术的影响

  禅宗作为中国化佛教中最大的一支,它在吸收接纳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影响着中华文明的精神文化、审美价值、社会取向,甚至是艺术创作等方方面面。禅宗讲究自然而然、清净无为,以物我同一为审美内核,尊重事物本身的质感。而自佛教禅宗佛教扎根于德化以来,与佛教相关的绘画、雕刻、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经久不衰。白瓷拥有纯净温润、素净高雅的特性,与佛教禅宗文化内核相互契合,而德化白瓷艺术又是诞生于佛教禅宗之中,这让白瓷的艺术审美都提高到了一种空、静的境界。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但德化地处偏僻,直至唐代才出现原始白瓷,德化瓷工在佛教思想及文化的影响下,结合当地丰富的瓷土资源,摸索烧制工艺品佛像,这就是德化艺术瓷的起源,延绵千年,不曾断绝。宋元时,德化白瓷技术发展成熟,被列为朝廷贡品,同时大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外,赢得多个国家的赞誉。明代是德化白瓷艺术发展的高峰期,在国际赋予"中国白"的美称。清朝时,德化窑址数量之多属史上之最,多达177处。

  在德化千余年的白瓷烧制史中,佛教造像在德化白瓷艺术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比例,其中当属明代何朝宗最具有代表性。他吸纳了泥塑、木雕等多种雕刻造像技法,继承唐代佛像造像的艺术特点,所塑的人物传统写意、形神兼备,线条流畅多变,富有人情味,汇集了大众对真善美的想象与期待,再辅以白瓷细腻白净的特性更显得朴素典雅。以其观音作品为例,他收藏于德化博物馆的"送子观音",并非是高高在上倾听民声的观世音菩萨,而是端坐于椅中,怀抱活泼幼子的"母亲"模样,体态圆润、面容娴雅、慈悲关怀,给人以和谐吉祥、宁静致远的视觉享受。

  而除了佛教造像外,德化白瓷艺术的其他题材也深受禅宗圆通清净的审美思想的影响,如人物造像中的侍女题材作品,体态柔美、面容秀丽、线条流畅,即使是人间俏佳人,也像是晕染了仙佛的缥缈气韵,显得超凡脱俗,甚至是日常使用的白瓷器具也带有了佛教禅宗的空灵与圣洁。

  三、瓷雕佛像的当代表达

  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在沿着时代的发展进程,基于传统陶瓷艺术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不断改革创新,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德化瓷雕艺术就主要从佛教禅宗思想文化中汲取养料,在表达佛教禅宗文化内涵的同时,不断发挥其素雅温润、纯白洁净的特性,创作出独属于德化白瓷的艺术语言,在国际瓷坛上大放异彩。

  笔者生于德化瓷乡,长于瓷都文化之中,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对于德化瓷雕艺术的发展历史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与见解,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永远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故而笔者一直在尝试着当代陶瓷艺术的表达方式,将现代的艺术审美情趣融入到传统瓷塑的技艺手法中去,让虚无晦涩的禅意佛理具象到佛像的姿态中去,以一种温和轻松的姿态出现在大众的目光之中,向时代述说千年文化的博大与宁静。作品《佛悦》《心尘》便是如此,一改传统佛像庄重威严的形象,而以一种轻松自然、慵懒惬意的姿态来包容芸芸众生的烦恼苦恨,像是处于凡尘之中,又仿佛脱离世俗之外,让人观之耳目一新。

  作品《甘露》就是笔者的一次创新性的成功尝试,以陶瓷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来表达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佛教道教的尊崇与敬重,用水融合了佛家的包容大爱及道家的上善若水。在道家文化思想中,水代表了最高境界的品行,润泽万物而不争,至柔却能包容天下,而在佛学思想中同样有着类似的救济苍生的慈悲思想。故而笔者在创作时,将作品整体造型进行大胆变形,通过象形的手法将佛像身体设计成流水般顺畅自然、包容温润,借以表达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而佛像面部庄重威严,则是喻示佛法庄严而神圣。

  除此之外,笔者还尝试过将瓷艺与多种文化相结合,比如与茶道香道相融合。中国的茶道香道都深受禅宗文化的浸染,透露出宁静致远、超凡脱俗的禅宗气韵,笔者创作了多种多样的茶道香道摆件,有人有物,即是对禅宗文化的具象化展示,也是对日常品茗生活的添彩。

  德化陶瓷艺术之所以能延绵千年依旧保持着生机与活力,这源于一代又一代的陶瓷艺术家对于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对时代的实践体悟。作为当代德化陶瓷艺术的接班人,笔者以佛教雕像为主要创作对象,致力于传统陶瓷语言及技术的研究,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改革创新,力求创作出符合当下的时代作品,让传统佛像也能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郑金勤。德化瓷雕塑:中国文化与佛教融合的绚丽奇葩[J].东方收藏,2010(11):51-53.
  [2]郑金勤。美哉,德化瓷[J].东方收藏,2018(07):42-45.
  [3]郑燕婷。浅淡"中国白"--德化白瓷的古代发展史[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48(05):39-41.
  [4]余安安。禅文化与陶瓷文化的结合[J].陶瓷研究,2018,33(03):115-117.

点击查看>>雕塑毕业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原文出处:郑建忠.浅论白瓷雕塑中禅意的表达[J].东方收藏,2020(04):54-5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雕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