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实验是指为了获得有关生物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使用动物进行的研究。动物实验的历史非常久远,对人类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危及人类生命的疾病也是通过动物实验找到解决方法。本文整理了8篇“动物实验论文范文”,以供参考。
动物实验论文(8篇期刊范文)之第一篇:艾灸动物实验中引发的思索
摘要:在艾灸动物实验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实验动物的固定、操作的灸量、操作时间及神阙穴的定位4个影响实验结果的问题,并努力尝试解决,尽量减小其对实验客观数据的影响。同时发现当前形势下,针灸动物实验操作标准却存在不足,其可能直接影响实验数据的客观化程度,故将针灸动物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若干建议,以期能够为实验针灸的建设发挥些微作用。
关键词:动物,动物实验,客观化,标准化
《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久声”,艾灸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外治温热疗法之一[1],春秋时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就有了艾灸治疗相关经脉病症的记载。《素问·异法方宜论》也有描述:“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伤寒论》说:“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明代李梴认为灸法有温、清、补、泻之功,其《医学入门·内集·卷一·针灸》记载:“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可以通过温热刺激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加强局部组织的代谢能力,促进炎性反应、瘢痕、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有利于代谢产物的排泄;还可引起人脑皮层抑制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
近年来,灸疗除了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以其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独特疗效在日常生活中也备受关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灸疗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逐渐增多。笔者在动物实验过程中,发现以下几方面问题可能影响艾灸实验的发展。
一、实验动物的固定
《灵枢·本神》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灵枢·终始》也说:“大惊、大怒,必定其气……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是谓失气也”,说明针刺前患者要精神放松。紧张可使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等分泌增加[2] ,影响针刺效果,其同样也是艾灸治疗的前提。这点在动物实验中往往被忽视,对照的方法只能平衡组间的差异性,但不能消除精神因素对针灸治疗作用的影响。
目前研究中固定大鼠的方法大多采用捆绑式。笔者认为,大鼠因捆绑而惊扰,挣扎气乱,必然影响艾灸疗效。在实验中,由于大鼠的挣扎往往导致实验无法正常进行,常迫使实验中止。另外,捆绑大鼠加大了实验的操作难度和工作量,消耗大量人力和时间。
大鼠的固定方式得不到有效解决,也是限制艾灸动物实验发展的主要因素。笔者在反复实验过程中,设计了艾灸专用鼠盒[3]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201120193244.8),解决了大鼠固定的一些难题,鼠盒的应用使实验操作更加简便、安全、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并且大鼠在盒内较为平静,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因捆绑而引起的挣扎、紧张、烦躁等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但鼠盒的设计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仅限用于体质量在200-250g的大鼠,艾灸范围局限在背俞穴、后肢及部分腹部腧穴,对针刺实验不适用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二、实验操作刺激量的测定
目前,对于动物的刺激大多还遵循教科书中的基本方法,但动物的耐受性一般要高于人的数倍,刺激量的不足,直接影响疗效的评定。因为有效的刺激强度是激发经络功能的基本条件,是治疗疾病的前提条件。生物学研究发现,只有足够的刺激强度才能引发细胞的兴奋。以灸法为例,施灸时要产生灸感,达到表皮“唇红为度”,仅表面有温热感,是达不到治疗目的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云:“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研究表明[4] ,当灸量达到“唇红为度”,检测血液时普遍出现“泪滴样红细胞”,此物质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将“泪滴样红细胞”的出现作为制定人体灸量的参考标准,然而实验动物的刺激参数如何选择,缺乏统一、客观的参考标准。
灸量受艾火的大小、施灸时间的长短、灸距的大小和施灸频度的影响,选择恰当的应用灸量,可以提高灸疗效果。笔者在观察艾灸神阙穴对力竭大鼠相关影响的研究中,分别以时间5-10min、10-15min、15-20min,灸距2-3cm、3-5cm、5-8cm,频度2次/d、1次/d进行实验比较,检查大鼠血液中类“泪滴样红细胞”的情况,以探求干预力竭大鼠的最佳灸量。实验发现艾灸时间控制在15-20min,灸距2-3cm,频度1次/d,效果最佳。但此标准能否体现实验大鼠灸量的应用规律,仍需进一步探讨。
三、实验操作时间的掌控
《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阐明了中医“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念。中医的气血流注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人体营卫气血的运行规律是卫气昼行于体表经络25周,夜行于五脏25周,营气寅时有肺开始,以后每一时辰流注一条经脉,到肝经结束,如此循环往复。腧穴可因时间影响其治疗效果。
刘一凡等[5] 以足三里、大椎、三阴交为基本方,在辰、巳、午、酉4个时辰艾灸,观察对白细胞减少症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时辰组间有差异,以酉时为佳。进一步证实治疗时间对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在实验实际操作中,应保持组间治疗时间在同一时辰内进行,减少时间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提高组间的可比性。
四、实验大鼠神阙穴的定位
神阙穴既属于任脉腧穴,又常作为体表标志定取其它穴位。然而大鼠神阙的定位存在不妥和混乱之处,华兴邦等[6] 基于大量的实验研究,绘制了大鼠针灸穴位图谱,将“神阙穴”定位为脐中。《实验针灸学》[7,8,9] 教材也沿用其说。然而大鼠出生后生长迅速,断乳前肚脐已经无法辨认,穴位穴的正确选取直接影响实验进展和结果。
关于成年大鼠神阙穴的定位主要有2种:一者以剑突至耻骨联合上缘上2/3与下1/3交界处为穴[10] ;一者以大鼠胸骨柄上缘至外生殖器上3/4与下1/4交界处为穴[11] 。笔者在实验中,利用成年雄性大鼠对上述两种定位法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取穴基本一致,今后也将利用放射追踪定位技术为神阙穴的准确选取提供客观依据。
五、讨论
笔者在进行灸法的实验过程中,发现了这些问题,并努力尝试解决,最大程度的降低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对实验针灸发展的思索,如何将动物实验操作更加规范,能否将针灸的动物实验操作标准制定成统一标准。
针灸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渐被世人所接纳。但随着循证医学的不断深入,针灸标准化问题已成为了我国针灸学领域的热门话题,针灸标准化不仅对临床指导与国际交流有重要的使用价值,还对今后在国际中发扬针灸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具有重大意义[12] 。其治疗效果不能仅依靠躯体化表现作为评判标准,还应遵循客观生化指标或其他影像评价指标。针灸作为中国传统疗法,应循证医学发展的要求,已大量开展实验研究。近些年来,针灸的实验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针灸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笔者在文献报道中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对某些词汇的解释有些模糊,如“得气”“刺激量”等。《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得气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关于得气的标志《标幽赋》中记载:“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但是实验动物“得气”的评判标准却缺乏客观依据,关于实验动物最佳刺激量的评判标准未见研究明确说明。诸如此类问题也许在实验中已得到了解决,但尚未形成针灸实验动物操作统一、客观的参考标准。实验操作可直接影响最终的实验结果,实验操作的标准化是针灸疗效客观化的基础。在2010年制定的中国针灸标准基本体系[13] 中仅在基础标准中提到了“实验动物穴位标准”和“动物实验器具标准”两项。在当前形势下,针灸的实验研究急需发展,动物实验操作标准化问题的解决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由于笔者经验的不足,提出对实验针灸标准化发展的思考水平有限,希望以此为契机,探讨下一阶段实验针灸标准化工作的一些思路,与针灸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黄畅,刘钧天,刘耀萌,等.艾条灸源流发展及应用探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2):4218-4220
[2]万瑜,杨钢,万曙霞,等.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应激激素反应系统.生理学报,1996,48(6):521-528
[3]梁玉磊,孙彦辉,孙永辉,等.艾灸实验用鼠盒的设计及使用.针刺研究,2011,36(3):224
[4]李观荣,易群,吴世敏,等.艾灸灸量以唇红为度的初步观察.四川中医,2001,19(6):17-18
动物实验论文(8篇期刊范文)之第二篇:试论动物实验的合理性
摘要:动物实验是指为了获得有关医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或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在实验室内开展的将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使用动物进行研究引起了动物保护者的反对。文章简单分析了动物实验的含义,通过人与动物之间的对比,明确动物实验的重要性,从而得出动物实验的合理性观点。
关键词:动物实验,合理性,动物保护
1 动物实验含义
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动物的健康也越来越依赖医疗行业的发展。动物实验是为了获得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使用动物进行的研究。动物实验对人类医疗事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对动物本身的发展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20世纪后,动物保护者队伍规模越来越庞大,给予动物和人类一样的平等权利和福利要求越来越激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类和动物的医疗发展,需要合理协调平衡相互关系。
2 动物实验的价值性
科学理论是通过科学研究而产生的。动物实验的历史非常久远,为多方面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许多危及人类生命的疾病也是通过动物实验找到控制方法的,如风疹、麻疹等。对人类具有突出作用的青霉素也是在动物实验中找到的,对医疗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动物实验对人类的生命做出重要贡献,也对动物本身做出了成就。狂犬病等的疫苗也是动物研究的作品,在猪、狗等上都可以应用,免除了它们的疾病困扰。此外,对实验动物的改良培育如人工繁殖等技术的提出,可以有效的防止动物灭绝和衰弱。
应动物保护者的要求,停止动物实验。但为了医疗事业的继续发展,就必须使用人体作为实验对象进行电脑模拟、活胚胎培养等。动物实验不符合道德标准,那么使用人体来实验就符合道德标准?动物保护者反对使用动物做实验的原因是人和动物在生理和病理上差别巨大,实验数据不能完全适应人类情况。如此说来,胚胎、电脑模拟和人的区别更大,以此获得的结果能服众?
3 动物实验的合理性分析
3.1 简析动物伦理学
从伦理学角度分析,大自然中的价值刻度包括多种类型并不只是有痛苦及快乐。人类不负有必不可少的责任来消除自然的痛苦。设想人类担负起了该责任,实行素食主义,而且还要代表自然消灭那些给动物带来的困扰和疾病的食肉动物,这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规律,其执行过程也不现实。例如,一只动物和一个孩子同时遇到危险,让人做出选择。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抢救孩子而非那只动物。该行为的原因是:人和动物相比,人存在的价值更大。
人类同情动物,但将此作为停止科学研究的原因,将会对动物和人类造成无法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两害相权取其轻,牺牲地位低下的动物挽救人类医疗研究,可以实现最大化利益。同时,使用动物获得的研究结果对其他动物也是有利的,牺牲小部分动物让绝大部分动物健康生活,既可以保证生态平衡也可以保障人类生存,实现了最大化的善。
3.2 人优于动物
首先,人拥有道德意识,才逐渐形成了人的主体地位。而动物不能履行义务也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拥有道德主体地位。人保护动物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自身利益,这种行为表明了人的生命高于动物。如果将动物与人类权利平等起来,贯彻动物平等主义,针对老鼠偷食了人类的东西或狗咬了人类等现象就可以依照法律判处老鼠或者狗接受法律处罚,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并且这些动物表现出来的是本能支配行为,这样的做法也不太符合情理。其次,人的权利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按照康德的思维,我们人类对其他任何存在都没有直接的义务。人对动物有间接性的义务,动物实验很残忍是因为那些实验画面会让我们人类感到难受,同情心在作祟。这样考虑的话,禁止动物实验也是出于人类本身的考虑。罗尔斯顿认为不同物种拥有不同的功能、内在价值及工具价值,批评了“生物平等”的观点,把人和动物如狗、猴子等平等对待,好像是将人拉低到动物的价值水平,又好像是人为的提升动物地位,使得动物能够与人平起平坐。
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是,人是具有理性的,道德规范的作用是调节人的关系的准则。道德权利将道德自律作为基础的,而动物没有道德自律能力,因从动物是没有道德权利的。动物的行为只是出于生理本能,而人的行为是从理性和道德角度出发的,拥有道德权利和道德自律能力。因此,人的生命高于动物,动物不能拥有同等的道德位置,也不适用道德范畴。
结束语
总之,动物实验是具有合理性的。人类需要重视动物的尊严,遵循人道主义;努力找到可以替代的方式减少动物实验的用量,减轻动物痛苦,尽量让更多的人接纳动物实验。
参考文献
[1]陈功平.动物实验伦理问题研究[D].导师:李伦.湖南师范大学,2006.
[2]常红.论动物法律地位[D].导师:张忠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动物实验论文(8篇期刊范文) | |
第一篇:艾灸动物实验中引发的思索 | 第二篇:试论动物实验的合理性 |
第三篇:流感病毒动物实验生物安全实践研究 | 第四篇:干细胞示踪技术在动物实验中的应用 |
第五篇:情志病证动物实验技术研究 | 第六篇:IWT650洗笼机在动物实验室的运用分析 |
第七篇:兽医在动物实验工作中的作用探析 | 第八篇:COPD合并营养不良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
家禽的阴部神经来自肾后内侧缘附近的阴部神经丛,沿输尿管下行,至泄殖腔区。此神经含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纤维,所以认为阴部神经具有控制排泄和繁殖的双重功能,如排粪、排尿、交配,射精。本研究是应用HRP法确定家禽阴部神经节前神经元在共荐...
在典型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浮游动物是河口和近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浮游动物通过摄食浮游植物而影响初级生产,同时,又被更高营养阶层的动物(鱼、虾、鲸、海鸟等)捕食,其群落结构、种群动态和多样性影响许多鱼类和其他海洋动物资源的生物量,因而...
对西双版纳现有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估, 开展栖息地改造, 在各保护生境间建立生物廊道, 修改有关法律法规以满足不同保护对象的需求等。...
摘要:脊椎动物的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最早的甲胄鱼逐渐进化到两栖类,从此生物开始由水生向陆生进化;从两栖类进化发展到爬行类,又从爬行类中分化出鸟类和哺乳类,最后直到人类从哺乳类中演化出来。显然正是这样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进...
本文主要介绍了已知动物冠状病毒的分类、基因组结构、常见的几种动物冠状病毒及其诊断与防治技术,并对动物冠状病毒与最新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进行了比较...
为了系统地检查尸体所表现出的全部病理变化, 尸体剖检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顺序进行。...
近年来,实验动物环境丰富化已成为行业内的热门话题,有人称之为丰富环境或环境丰荣。环境丰富化的概念最早于20世纪40年代被提出,起初主要应用于神经学的研究中。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系列的实验以环境丰富为变量研究了其对大脑发育以及认知功能的...
动物行为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动物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问题,本文精选了8篇“动物行为学论文范文”,以供参考。...
引言何为伪装生活中有假装,假的装扮,军事上采取措施来隐蔽自己迷惑敌人或是军事上用来伪装的东西等意思,同时也是一首歌曲的名字。而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指某些动物的一种求生或生存本能,动物世界的伪装不单单是变色伪装成植物或地被植物使自己与周围的环...
摘要:脊椎动物骨骼系统演变的趋势是由软骨变为硬骨,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备到完备。鱼类没有胸骨。从两栖类开始有胸骨出现,但无足目和有尾目中的一些种类也不具胸骨。两栖纲动物处于由水栖转向陆生过渡的地位,骨骼系统已具备比鱼纲更大的坚固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