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冰心儿童文学创作特征探索
【引言】冰心文学作品的特点分析引言
【第一章】用真、善、美滋养儿童心灵
【第二章】儿童读者意识的波动起伏
【第三章】不拘一格的艺术探索
【结语/参考文献】冰心儿童文学的艺术魅力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引 言
作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奠基人之一,冰心坚守在儿童文学这块阵地上,紧守着那颗充溢着爱与美的作家心灵。关于冰心儿童文学的研究几乎是伴随其创作而同时产生的。文学评论界对其儿童文学创作的热切关注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意识形态的流转和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研究者对冰心儿童文学创作呈现出了褒贬不一的态度。
早在 20 世纪 20 至 40 年代,阿英、贺玉波、茅盾、周作人等学者就对冰心的儿童文学创作给予过评论或专门研究,批评家们由此提炼出了“爱的哲学”和“冰心体”这两个关键词,这也成为日后在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方面研究冰心儿童文学的重要切入口。茅盾在 1934 年《文学》上发表的《冰心论》就对冰心的儿童文学,尤其是对《寄小读者》中潜藏的成人意绪有所体认:“指名是给小朋友的《寄小读者》和《山中杂记》,实在是要‘少年老成’的小孩子或者‘犹有童心’的‘大孩子’方才读去有味儿。在这里,我们又觉得冰心女士又以她的小范围的标准去衡量一般的小孩子。”①茅盾对冰心儿童文学作品中“成人化”现象的敏锐捕捉为后人提供了具有意义的研究参考。这一时期的冰心儿童文学研究还没有建立完整学科体系的自觉,仅停留于读者对文本思想性研究的初始阶段。受时代局限的影响,研究的视野基本聚焦于通讯集《寄小读者》和小说《离家的一年》、《寂寞》等篇。
进入五六十年代,研究者多否定和贬斥冰心儿童文学的价值,质疑冰心早期所鼓吹的超阶级的“爱的哲学”.但是在这一时期也有深入、全面的研究成果的出现,如范伯群、曾华鹏的《论冰心的创作》虽然没有跳出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却看到了冰心解放前后儿童文学观念的变化,肯定其解放后的作品有了更明确的“为儿童”写作的意识。在文章中,研究者还充分肯定了冰心儿童教育观的意义与进步性,这是难能可贵的。到了文革时期,对冰心的儿童文学研究陷入完全停滞的状态。
新时期以后,人们的思想也随之解放,学术环境开始变得宽松而自由。随着冰心儿童文学创作热情的不断高涨及作品数量的增长,对其儿童文学的研究也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时期最初的冰心研究是从对她政治上的平反开始的。1、由于政治观念的变化,曾经受到批判的“爱的哲学”思想虽依然“不代表革命的主流”、有“唯心主义倾向”,但它作为“人道主义思潮在新文学领域内的反映”②却重新回归到研究者的视线中并获得了更高的评价。在杨昌江 1989 年出版的《冰心散文论》一书中,就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科学分析了“爱的哲学”,既肯定了它的积极意义,也指出其局限性;陈文颖的《泰戈尔与冰心笔下的儿童》(1995)指出了冰心于探索人生时渐渐形成的“爱的哲学”是带着趋时功利的特点;李玲的《评新时期的冰心研究》(1996)阐释了冰心的“爱的哲学”是带有感性和哲理两个层面的意味,作家之所以会在创作中歌唱母爱、童真和自然,是借此抵御现实的残酷和虚无。不同于其他学者对“爱的哲学”的平行考察,丹娅、晓燕的《冰心“母爱形象”之探》(2000)就大胆地将“母爱”提取出来,作为“爱的哲学”的根基来总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足见,研究者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对冰心“爱的哲学”的模糊理解,而是以更开放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爱的哲学”的内部组成和思想内涵。2、新时期对冰心儿童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儿童形象的研究呈现出更为深入全面的特点,其中有比较视野下的研究,有对冰心塑造的儿童形象局限性的研究,还有对儿童形象类型的概括等,研究者也会根据对儿童形象的归类和分析来体察冰心所持儿童观的变化。卓如的《论冰心的儿童文学创作》(1985)就依据生活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将冰心笔下的儿童作了具体的分类,而这样的划分显然是以特定的社会阶级属性为依据的;陈文颖的《泰戈尔与冰心笔下的儿童》(1995)将冰心作品中的儿童与泰戈尔《新月集》中的儿童形象进行对比,认为冰心在创作“问题小说”时塑造的“天使孩子形象”、“苦难儿童形象”和建国后个别作品中所塑造的儿童形象并不成功,“这与泰戈尔礼赞儿童,把儿童看作是一群独立的与神亲近的爱的天使有着显然的区别”①。但陈文颖还是对冰心在《寂寞》和《离家的一年》中对儿童形象的塑造予以肯定;林丹娅的《冰心儿童观及其写作意义辨》(2009)则通过对冰心儿童观来源与性质的考察,揭示了作家笔下常出现的“天使孩子+世俗母爱”的形象模式的意义。3、对冰心儿童教育观的研究也逐渐受到较多的关注,研究者大多从“母爱”、“童心”和“自然”等审美角度来考察冰心是如何教育儿童的,指出了冰心教育观的转变,研究者普遍认为冰心在建国前期,尤其在早期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更偏重对儿童审美情感方面的教育,而建国后的作品则倾向对儿童进行人格道德方面的教育。如王泉根的《略论文学研究会的“儿童文学运动”》(1987)和卓如的《论冰心的儿童文学创作》(1985)都肯定了冰心对儿童进行知识传播和情感塑造的重要意义;翟瑞青在 1999 年发表的《儿童,冰心心中的一片绿洲──兼论冰心的儿童教育观》一文中还指出了造成冰心教育思想局限性的原因。4、探索冰心儿童文学独特的艺术性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在语言特色方面,很多研究者注意到冰心在早期作品中所惯用的“冰心体”的语言风格容易被儿童理解、接受,使儿童能够获得美的享受,如陈遇春的《童年·梦·诗──读冰心散文<梦>》(1983)、杨昌江《论“冰心体”语言》(1986)、张辉的《论冰心儿童文学创作的美学特征》(2008)等;在叙事视角方面,张丽的《“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2002)、陆新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拟儿童视角”小说论》(2004)、王黎君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儿童视角研究》(2007)等文章均对冰心二三十年代的儿童视角小说提出了质疑,他们普遍认为受当时文学思潮、政治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小说中所呈现出来的并不是单纯的儿童眼中的世界,儿童会充当“媒介”的角色,当作家透过儿童的眼睛批判社会的时候,成人已经开始不自觉地介入到儿童视域中,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儿童视角”小说在冰心二三十年代的创作中是不存在的。
本文将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冰心不同阶段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儿童教育观的形成原因、发展变化进行分析与梳理,将其儿童文学作品置于时代背景下加以客观分析,并探索冰心在践行自己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儿童教育观以及艺术特色方面的经验和不足,思考冰心在创作的过程中是如何对自己的儿童文学道路进行探索的。
云南儿童文学自20世纪进入新时期以来,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创作成就斐然,在全国儿童文学中占有重要一席。作家们充满浓郁边疆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抒写,灌注了云南儿童文学作品独特的群体个性,他们以骄人的成就构筑了云南儿童文学生态群落,被誉为太阳鸟...
江西石城作家曾小春凭借富有审美蕴藉的儿童文学作品为广大读者所认识,在当代文坛尤其是儿童文学的艺术殿堂中建构了独具审美风格的文字之塔。从叙事学角度看,作家在内聚焦叙述视角、不可靠叙述上的独具匠心,以及对中国古典美学价值的巧妙整合,构成了其...
摘要冰心自1919年初登文坛时起,便开始了漫长的写作历程。她是五四时期中国第一代女作家,更是一位时刻心系广大少年儿童成长的儿童文学家。她于不同时期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呈现出迥异的风格,极大满足了身处不同时代的少1研读,结合以往冰心儿童文学的研...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主要奠基人,在新文学运动初期,叶圣陶便创作了较为可观的儿歌、儿童诗、儿童小说、童话、儿童剧本等作品,一改我国早期儿童文学主要依靠国外作品编译、重述的面貌。叶圣陶儿童文学创作的出现,把五四以来关于儿童文学的理论探讨...
近日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了张琳的儿童文学作品集《石榴的秘密》.《芬芳康乃馨》中,妈妈对于女儿的不解,对于女儿的破坏,真是触目惊心.《飞翔的鱼》中,那些和我们不同的鱼类,让人感动,让人肃然起敬.《麻雀和鸽子》,有情有意,天真烂漫,那种奇异的想象力,真是迷人....
儿童文学作品的美育价值在于让读者,特别是儿童读者,在获得阅读审美体验的同时,促进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养成。而儿童小说在诸种文学体裁中,能够通过环境的营造,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演绎,最大程度地与读者进行双向的互动与交往,从而产生一定的美育意义。...
第五章对于李凤杰儿童文学作品的反思第一节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理应紧密结合人类大部分的知识和信息的收集都是通过阅读来获取的,阅读能力从儿童时代早期就应培养。因而早期阅读堪称基础教育之魂和终身学习之基。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走向阅读社...
伴随中国文学走出国门的步伐逐渐稳进,愈来愈多国内名家的作品蜚声海外,承担起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输出的重任。相较于品类宽泛的成人文学,儿童文学在内涵表达上更具人类共通性,亦被认为是最容易走出去的文化产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而儿童图画文学作品作为幼儿教育的载体之一,因其趣味性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地位。而近来儿童图画文学作品中儿童绘本书中图画连篇的现象,让很多人担心:在这样的引导下,下一代对文字的感受力将会越来...
在国家建构视域中,儿童寄寓着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儿童文学预写了民族文明的精神路标,当下的儿童文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盛景象,创作者书写校园生态,重构动物体征,演绎魔幻传奇,建构了开放多元的精神向度。然而,在大众消费文化的语境下,当下的儿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