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儿童文学论文 >

杨红樱的创作特点分析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16 共300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杨红樱校园小说的创作主题探究 
【绪论】杨红樱的创作特点分析绪论 
【第一章】与儿童展开心灵对话 
【第二章】对儿童健康成长的由衷期待 
【第三章】对教育的凝重思考 
【第四章】不懈的艺术追求 
【结语/参考文献】杨红樱校园小说的艺术性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绪 论

  杨红樱,来自四川成都,我国知名的儿童文学家,担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以及成都市文联副主席,曾经做过六年的小学教师和儿童读物编辑。杨红樱自19 岁起就开始文学创作,童话和小说都有涉及。她的作品类型多样,其畅销品牌图书包括“童话系列”、“校园小说系列”、“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和“笑猫日记系列”,总销量超过 6000 万册。当她在 2000 年创作完《女生日记》之后,她逐渐从童话创作转向了校园小说创作。在她当老师的阶段,杨红樱就会将她创作的童话读给她的学生听,她并不告诉学生是她写的,杨红樱一边读一边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判自己的作品,并不断改进。所以,杨红樱一开始的创作姿态便是“蹲着写作”的,并一直沿用到她后来的创作之中。杨红樱对于自身的文学创作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她始终把保证作品的质量放在首位。她的写作不是为了单纯的经济利益,而是真正给孩子创作出影响心灵的好作品,因此,她戏称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会产生“如履薄冰”的感觉。杨红樱深知自己的大部分读者都是成长中的孩子,所以杨红樱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努力创作出能够影响孩子一生的作品。

  杨红樱的作品在国内市场销量上也是遥遥领先。进入 20 世纪末,当大量国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涌入我国市场的同时,比如英国作家 J.K 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和美国作家 R.L 斯坦的《鸡皮疙瘩》系列等,杨红樱又成为了唯一可以与他们相匹敌的童书作家,维护了 20 世纪末本土儿童文学工作者的荣誉。诸如《淘气包马小跳》《笑猫日记》等作品都被翻译成各种版本流入韩国、法国、德国等世界各地,拥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

  杨红樱的成功在社会上引起热烈讨论,从 90 年代一直持续至今。这些研究内容大多是比较零散的评论文章,而形成的专着性研究作品比较少,根据掌握资料看,关于杨红樱研究的专着主要包括乔世华的《杨红樱的文学世界》《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视野中的杨红樱》《杨红樱作品中的教育观之学校教育篇》,另外李利芳、陈莉、徐鲁也分别编写了《杨红樱作品中的教育观》的个性教育篇、快乐教育篇、家庭教育篇、情感教育篇以及博识教育篇,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杨红樱作品中的教育观念。纵观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创作理念、创作内容、创作思想以及创作特点四个方面:

  一 创作理念方面。李虹在《解析“杨红樱现象”通往孩子心灵之路》(后发表于 2006 年 8 月 15 日的《中国图书商报》)中,积极肯定杨红樱在创作中对于儿童心理的准确把握,认为杨红樱走进了儿童内心,破解了儿童的内心密码;王羽在《朴素的写作观--谈杨红樱的儿童文学创作》(2006 年发表于《长春教育学院学报》第 9 期)中,着重探讨了杨红樱“以儿童为本位”的创作观给其作品带来的巨大成功,认为杨红樱在创作中真正注重的是读者的感受,这成为了杨红樱创作的优势;汪晓军在《有读者,写作才有意义--以儿童文学为例》(2007年发表于《出版广角》第 11 期)中,认为孩子是否喜欢阅读作品,应该是衡量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而杨红樱的校园小说在国内外均收获了大量孩子的喜爱,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泉根,在《童年文学的难度与杨红樱的意义》(2009 年发表于《中国图书评论》第 1 期)中,称赞杨红樱的校园小说基调阳光向上,语言和情节幽默流畅,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同时,也教育了孩子做人的道理。

  二 创作内容方面。李蓉梅、杨宏敏在《成长小说的另类叙事--论杨红樱的顽童成长小说》(2005 年发表于《当代文坛》)中,从“顽童”和“成长”这两个角度来品评杨红樱校园小说,认为杨红樱校园小说中的“顽童”形象不仅向孩子传递了快乐的精神,还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指导了正确方向;李虹博士在 2008年于北京举办的“多维视野中的杨红樱”学术论坛发言中,通过《一位童书作家的生成》全面回顾了杨红樱的创作历程,并进行了简单的评论,认为杨红樱是一位及其负责、成功的儿童作家,她的创作最大动力就是对于孩子真挚的喜爱之情;姜慧芳也在该论坛中发言,通过《杨红樱小说中老师形象分析》具体分析了杨红樱校园小说中的老师形象以及意义,不仅总结了杨红樱校园小说中的老师形象,同时也为成人如何教育孩子提供了建议与方法。

  三 创作思想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陈苗苗在“多维视野中的杨红樱”学术论坛发言中,通过《杨红樱作品中的欣赏型教育》分析了其校园小说中的欣赏型教育模式,即杨红樱在校园小说中表现出的对于孩子的欣赏与鼓励,让孩子在大人的赞美中健康成长;孙云晓同样在此次论坛中,通过《杨红樱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人格探索》,以《女生日记》为例探讨了杨红樱作品对于孩子的性格培养,主要通过冉冬阳和吴缅两个孩子形象表达了对于女孩、男孩的成长期待;乔世华在《我们该怎样认识杨红樱--兼与刘绪源同志商榷》(2009 年发表于《博览群书》第 6 期)中,以及在《杨红樱童书--一个有意义的话题》(2013年发表于《文化学刊》第 6 期)中,主要从杨红樱校园小说的思想层面评价其创作,并澄清了学界对杨红樱创作的误解。

  四 创作特点方面。金菁在《可以走得更远--“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浅谈》(2007 年发表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 10 期)中,从作品的情节等方面分析杨红樱的创作特点,探讨了杨红樱作品的语言、情节、结构等方面的艺术特色;李莹在《杨红樱校园小说的幽默风味》(2008 年发表于《成都大学学报》第 1 期)中,主要分析了杨红樱作品的幽默因子,包括幽默的语言和故事内容;浙江少儿出版社副社长郑重在“多维视野中的杨红樱”论坛中,通过《杨红樱的出版意义和童年阅读价值--兼析杨红樱畅销与儿童文学评价维度》分析了杨红樱在创作上定位准确的创作特点,以及填补了我国童年文学的空白,不仅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为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另外,从掌握的资料看,关于杨红樱创作研究的硕士论文主要有 6 篇。四川师范大学常琳的《“杨红樱现象”的多维解读》,主要从儿童文学原创、阅读接受、作品评价、市场营销方面对“杨红樱现象”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广西民族大学曾辉的《回归童年,温暖童心》则主要以《淘气包马小跳》为依托,探讨了杨红樱小说对于童年的生活意义;山东师范大学张利芹的《论杨红樱校园小说创作中的游戏精神》则主要分析了杨红樱小说中体现出的游戏精神;广西师范大学的陈曼榕的《“杨红樱现象研究”--儿童文学商业化的问题与规避》则主要分析了杨红樱作品中的四种畅销元素,包括愉悦的环境、相似的故事自我复制、电视图像式的叙事、明确的商业意识四个大方面;西北大学李建华的《论杨红樱的校园成长小说》主要研究了杨红樱校园成长小说的儿童形象、成长的表现以及意义、小说明快的语言等方面;武汉理工大学的王昱茜《杨红樱童书出版传播研究》主要从图书出版以及传播方面来分析杨红樱作品,包括杨红樱图书出版现状分析、杨红樱图书畅销原因以及相应的启示意义。

  在关于杨红樱校园小说的众多研究中,对于校园小说的主题思想、教育观念等方面研究的比较少,因此,本篇硕士论文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深入探讨杨红樱校园小说的创作观以及艺术性的同时,对于其作品中的成长主题以及教育观念做了更加细致的探讨与分类,力图全方位、更为具体的展示杨红樱小说的深刻内蕴与巨大魅力。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儿童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