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调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依法治国,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其路径应该是顶层设计与基层推进的有机结合。这是因为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差距较大,注重顶层设计有利于法治国家的整体建设,而强化基层推进则有助于整体设计和各项基本制度的全面贯彻落实。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无疑会使法治中国建设得以全面提速,各项改革措施逐步到位。
依法治国基层是基础。基层法治建设在全面建设法治国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又是法治国家建设整体推进的动力源泉和基础性环节。法治是现实生活的鲜活表现。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是各类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场域,且量大面广,直接面对广大群众。我国现有1735个县、48000多个乡(镇),强化基层法治建设至关重要,国家法律贯彻执行的如何,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如何,基层是“晴雨表”。因此,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基层法治建设是基础性工程。
同时,基层推进也是走出目前基层法治建设困境的必然选择。基层法治建设包括了法治理念、规章制度、操作运行等诸多环节,这些环节的发展与完善,亟待顶层设计与基层推进的紧密结合,更需要各项法律制度的落实、问题和矛盾的化解、法治理念的坚持、群众法治信仰的培育等多个方面的协同。所以,基层推进既具有法律制度贯彻执行和落实的特征,又具有实践探索、经验总结、提升和推动的特点。强化基层推进不仅能着力解决目前基层社会生活中尚存在的规则和制度不能有效运转,以及普法走过场、执法有弹性、司法看对象和执法、司法公信力差等问题,而且对于全面提高国家机构在基层的履职能力,提高基层群众依法管理基层社会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自身事务都会产生积极的实践效应。
国家法治建设与实践对接也是法律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类社会矛盾叠加,社会环境急剧变化,而某些法律制度又尚不完善,法律的权威还未真正形成。在此背景下,强化基层推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会加强法律的执行力,而且会促推地方法治的积极创新和发展。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的确定和实施,地方法治现象也逐渐显现,如“依法治市”“依法治县”等地方法治现象逐渐涌现,区域法治建设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各地法治建设的实践探索为法治中国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起到了探索、丰富和具体实现的作用,同时也为基层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地方或区域法治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有力体现,所以在新形势下,因势利导,加大基层推进,必将对我国法治建设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法治需要精细化,精细化的制度构建是基层法治实现的重要保证和基本条件。基层推进的动力机制是基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综合因素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一种问题特性,更是一种发展潜力,需要充分地挖掘、动员和拓展。因此,强化基层推进,首先要积极鼓励地方或基层勇于探索创新、讲法治、动真格,注重制度设计规范的具体化和程序化,从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的结合加以细化、深化,并自下而上循序渐进,从细节着眼、个案入手,才能有效提升执法公信力和社会大众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
其次,要充分发挥基层法治实践探索产生的正面社会效果,对实践探索中的有益创新和做法要及时总结推广。基层推进要凸显执法为民、坚守法治、秉公执法、公开公正,重在规范和完善执法、司法机制和提高队伍素质。第三,法治要彰显活力,关键在于把法治做实。***同志2014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贯彻落实上,要防止徒陈空文、等待观望、急功近利,必须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抓实、再抓实。做实法治,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强化法治思维,增强基层推进意识,坚持群众路线和实践的观点,注意提升依法办事能力,注重地方法治环境的营造。要以法律的有效执行和群众法律诉求的有效解决为基准,不断提高社会大众对法律的认可和遵从意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激发法治的活力和生机,加快整个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扎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判例法在我国历史上古已有之,而且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和法制建设的今天,应当重视合理发挥判例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法理上,为弥补法律的漏洞与局限不外乎两种途径:一为立法,即依一定立法程序增删修订既有之规定;二为判例,即法院...
温馨提示:该篇为本篇博士论文导论,如需阅读全文,请移至本文末尾导论美国着名法学家、社会学派代表人物罗斯科?庞德曾说:几乎法理学的全部问题都集中在一个焦点上:自由裁量还是严格规则,两者都是司法行政必不可少的要素。整部法学历史似乎就...
引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法治思维,之后学者就对此展开了研究和讨论,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法治思维的内涵、法治思维的重要性、法治思维的现状与能力研究。这其中理论化研究程度的不足,必然会造成法治建设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出现障碍,进而对我...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自法治思维在执政党报告中首次提出后,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虽然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在不断增强,依法办事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目前...
有人总结我国信访工作存在六难,即观念转变难、权责清晰难、秩序规范难、工作到位难、诉访分离难、案结息访难。信访工作就是一个万花筒,折射的是我国社会治理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信访工作的六难,也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六难.任何治理模式都是一定...
结论天下之大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2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尝试。《决定》除了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概念,还对如何构建法治体系制定了明确的战略蓝图,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这是中国法治建...
法治是一种让无数中国人魂牵梦绕的文化形态,但对多数人而言法治总有一个西方的标准。〔1〕这一标准主要在近代西方的启蒙时代开其端,其间由于现实实践活动的催动,西方人创造了一系列被称之为现代性价值的重要范畴,正是这些现代性价值构成了西方法治的思...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也是落实十八大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要部署的开局之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深挖枫桥经验精神价值,提炼其法治化的实践和做法,对于传承发展枫桥经验、加快法治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一...
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 [1]李龙主编:《良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李龙主编:《人本法律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李龙主编:《西方宪法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李龙主编、汪习根执行主编:...
价值的法律化是立法活动的本质,运用价值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现行教育法律进行价值评价,分析现行教育法的价值冲突,并形成合理的教育法制价值取向,引导教育法制进一步发展,对实现教育法的良法之治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教育法制建设价值取向的概念在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