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安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与政策建议(3)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0-27 共10416字
4. 创新优势。近年来,安徽以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契机,实施创新型产业升级、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环境优化“ 六大创新工程”,创新优势逐步形成。目前省内有国家大科学工程 5 个,全国领先;有国家实验室 1 个、国家重点(工程 )实验室 21 个,中部第一 ;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6 个,其中国家级 4个;创新成果及转化也出现大幅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有必要将安徽的技术创新打造成为核心优势,把促发展的关键领域改革,与促合作的对内对外开放和促升级的技术创新结合起来,优化创新环境,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的积极性、政府的导向性以及人才的支撑作用,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
(二)劣势分析
1. 经济基础较为薄弱。2015 年安徽 GDP 达 22005.6 亿元,但人均 GDP 为35997 元,全国排名倒数第七。安徽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排后,综合实力不强,人均水平偏低,与中部省份尤其与发达省份的差距日益明显。而且各地发展水平层次不一,市级的发展差距逐步扩大。安徽又基本处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经济增长阶段,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2. 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突出。安徽基本处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经济增长阶段,经济增长过多倚重投资尤其是建设投资。从工业结构来看,安徽传统工业所占比重仍然较高。2014 年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32.9 : 67.1,轻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同时,2014 年消费率为 48.6%,中 部排名靠后,也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些数据表明安徽经济增长模式粗放,发展质量不高,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3. 城镇化率差距明显。2015 年安徽城镇化率为 50.5%,低于全国 5.6 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较大。统计显示,安 徽中心城市能级不高,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是合芜蚌试验区和皖江示范区,其次是皖南地区,较低的是皖北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支撑经济发展转型的两大倚重,城镇化发展不力,两者无法融合发展,不仅影响工业化发展速度和质量,反过来也会制约城镇化的推进。因此,有必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探索四化同步、产城一体的新路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4. 全员劳动生产率有待提高。2015 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 3680.8 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37.5%,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 50%以上的水平。2014 年,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R&D)占 GDP 的比重为 1.89%,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 0.16 个百分点。与发达省份相比,安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仍存在一定差距,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各项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相对匮乏,一定程度将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制约经济转型。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安徽要紧抓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区位、人口、资源、产业、创新等优势,在提高城镇化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上下大功夫,做强经济基础,提高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深挖潜力,变劣势为优势,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和结构优化,力争在发展方式转变上快人一步、先人一招。
四、加快实现安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
相关内容推荐
-
城市雾霾治理下新型经济发展方式探析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推进,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前提下,雾霾这个曾经陌生的名词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影响广、时间长、范围大的雾霾天气对我国城市居民的健康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反思。由于受到空气流动等方面的自然性原...
-
海南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内在规律,是实现社会、经济高效性和永续性发展的根本途径。最早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是美国,于二十世纪50年代率先实现了转变;原联邦德国于60年代、英国、法国、日本分别于...
-
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背景与实现路径
一、引言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生产力发展包括经济总量的扩大。20世纪60年代以后,传统观点受到了现实的挑战,一些国家人均产值快速增长,但社会和经济结构并未得到有效改善,贫穷和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有区...
-
快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目标,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是一项比较复杂又艰难的工作,需要利用多种方式,有规划的逐步推进。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我...
-
新发展理念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发展新理念是党基于准确研判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破解新常态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新难题,厚植发展新优势,以及为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提出的引导性策...
-
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
在当代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的大局。为此,十八大报告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1]20然而,在现实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
完善市场制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且,明确了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第一,促进经济增长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第二,从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
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在新常态下的转变途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不同的新阶段,要求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数量型扩张向集约型、质量型转变,从低成本驱动、要素驱动向技术驱动、创新驱动转变。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
-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与对策
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概念是由胡锦涛同志在2007年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直接经过内容和内涵的丰富,被写入了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作为经济领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概...
-
经济新常态下东三省经济转型发展探析
一、引言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后的一段时间内,东三省经济并未引起过多关注,在全国排名虽不靠前但也不是最后几位的,甚至曾获得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但这种所谓的高速增长仅仅依赖的是拼投资、拼能源、拼土地,长期以来东三省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