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安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与政策建议(4)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0-27 共10416字
针对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劣势分析,我们提出加快实现安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多重战略叠加机遇,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以改革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加快发展为主线,以提高居民收入、增进群众福祉为根本,提升经济发展效益;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消费服务业为基础,促进经济内生增长;以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为重点,打造核心竞争力;以优化主体功能区配置为核心,打造经济增长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驱动,换挡发展动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以节能减排、生态建设为保障,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绿色发展。基于以上发展思路, 在“十三五”乃至更长发展时期,重点要做到以下四个结合。
1. 转变方式与加快发展相结合。安徽是中部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人均水平偏低,区域发展不均衡。必须正视这些发展的差距,加快发展、加速崛起仍是核心任务,仍是第一要务,不能因为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就停滞发展或慢速发展,影响经济发展的现有良好动能。相反,要针对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结构不优、动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在加快发展中更加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在转变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加快转变,推动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式发展转变,由数量型发展向数量质量并重型发展转变,由依赖消耗资源发展向依赖提升附加值发展转变,切实把经济发展转变到又好又快的轨道上来。
2.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结合。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两个相对阶段,很多新兴产业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的新发展。安徽传统产业产值占 GDP的绝大部分,是支撑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因此,必须要依托传统产业这个基础,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做大做强省级主导产业和市级首位产业,进一步巩固提升安徽家电、汽车、装备、化工、医药等传统制造业竞争优势,通过对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式的创新和改进,优化传统产业结构,为经济发展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正在孕育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选择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及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产业、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基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3. 协调发展与功能完善相结合。安徽区域地理和区位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既面临加快发展的艰巨任务,又需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根据各地实际,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完善区域功能互补机制,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形成合理科学的竞相发展新格局。具体说,合肥、芜湖、蚌埠等重点城市,是安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科技实力雄厚,创新资源丰富,重点在于自主创新,大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经济增长主要载体,要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与“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机遇,着力推进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加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皖北地区的要抢抓国 家中原经济区“ 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机遇,谋划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重点是延伸农业资源利用链条,打造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皖南山区、大别山区要利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和《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 年)》实施契机,重点发展三产,加大环保力度,建设旅游观光度假胜地。
4. 外引资源与内生增长相结合。安徽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各项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相对匮乏。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需要高度重视创造好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条件,积极实施资源引进战略,如招商引资、人才技术引进、学习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模式等。当前,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规律,针对当地全产业链短板,立足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紧盯骨干龙头企业,采取共建特色产业园等方式抓点带面、抓骨干带集群,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性招商引资引智。从长远看,必须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核心动力,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发展推动创新,建立健全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增长机制。同时,要积极推进工商税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探索教、科、研、企一体化无缝对接机制,推动更多科研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地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地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地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结合安徽实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完善主体功能区发展政策。推进主体功能区板块加速形成,紧密结合各功能板块优势,因地制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安徽主体功能区规划》,安徽国土空间划分为三类主体功能区,即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其中,合肥、芜马、铜池、安庆、滁州和宣城六大片区是国家重点开发区域,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淮北平原主产区、江淮丘陵主产区和沿江平原主产区是安徽的“米袋子”;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定位为生态功能区;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重要水源地则被划上禁止开发红线。在此基础上,结合主体功能区发展要求,实行分类管理区域政策,充实和完善财税、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等政策,促进各板块之间协同互动,在三大产业、旅游经济、消费投资、人口资源要素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补,实现全省层面分区域、分层次、分类型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安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促进长江经济带加快发展。抢抓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机遇,着力打造安徽经济发展的支撑带,提升安徽在全国区域发展和开放合作中的战略地位,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长江经济带系列配套工程建设和重大项目投资,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合理布局港口群,有序推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运输等综合交通网建设,搭建高效便捷的物流运输通道,促进港口、物流、产业三者有机结合。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发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功能作用,通过长江经济带建设,构建沿海与中部互动良性格局,促进要素流动和产业集群的分工与合作;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发挥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优势,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相统一。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依托长江沿岸城市与城市群数量多、结构完善的优势,深化港城一体、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实现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同步推进,以城镇化带动经济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