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均衡发展理论框架构建(3)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11 共11727字
三、中国城镇化发展特征及背景分析
中国城镇化发展有其独特的制度背景、人口背景、发展特征以及历史沿革,西方传统城市化理论虽对中国城镇化发展有借鉴作用,但已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理论,需要根据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发展特征建立自己的理论框架,来指导和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均衡发展。
首先,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大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与其他国家不可比拟,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城镇化所产生的成本都与其他国家大不相同。从人口总量上来看,中国是人口第一大国,到2015年为止,中国拥有14.05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8.82%,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在城镇化进程中会面临从所未有的挑战。从人口年龄结构上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时代来临,老年抚养比逐年上升,1982年的老年抚养比为8%,到2014年达到了13.70%,而少儿抚养比逐年下降,1982年少儿抚养比为54.60%,到2014年为22.45%,③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劳动力减少,社会保障难度增大,这对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中国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人口流动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与其他国家显着不同,这些制度影响且决定着城镇化的进程和速度。中国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要素的自由流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镇化的发展,从建国以后到1978年前计划经济时期,城乡界限分明,人口限制流动,改革开放后才逐步放开小城镇户籍和人口流动限制。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产权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土地私有制区别较大。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土地是两大关键要素,而在不同制度背景下的城镇化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制度背景成为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决定力量。
再次,中国的人地关系与其他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人多地少是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以及经济发展过程的现实问题,2012年中国人均耕地仅为0.08公顷,而美国达到0.49公顷,澳大利亚人均耕地为2.07公顷。人地关系的不一致,决定了中国城镇化道路无法照搬西方城市化发展理论,必须根据自身国情走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
最后,从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城镇化仅用短短的30年经历了飞速的发展。与其他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速度相比,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是相当惊人的,英国用了将近150年的时间才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城市化的转型,美国也用了100年才完成城市化进程,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由于快速城镇化,出现了贫民窖、收入差距扩大、土地矛盾、社会阶级分化等各种发展中的问题,这也值得我们深思。
四、城镇化均衡发展理论框架构建
城镇化过程即要素在区域和城乡间的重新配置,这也是产业结构在区域和城乡间的演变过程,伴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双重变革,城镇化失衡发展必将导致一系列后果,影响整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基于以上思考,本文根据中国城镇化发展事实与特征,系统考虑城镇化进程中各要素的互动性和层次性,构建城镇化发展三均衡理论框架,解析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成因、机理、突破,促进中国城镇化均衡发展。如图1( 见下页) 所示,城镇化三均衡发展理论框架构成分为三均衡、二维度、三层次。三均衡主要含义为: 结构均衡,具体指城市化与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同步均衡发展; 匹配均衡,具体指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同步均衡发展; 空间均衡,具体指区域间的城市化均衡发展和城乡同步协调发展。二维度主要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来对城镇化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三层次是指从制度约束、行为决策、动力机制三个层次来分析城镇化失衡发展的成因与机理。
第一,结构均衡,指城镇化与工业、农业同步均衡发展。城镇化进程伴随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人口在工业和农业之间的重新配置导致产业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工业化作为城镇化的动力引擎,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化发展阶段应当与城市化发展阶段相匹配,这本是市场机制下的均衡状态,但如果存在外力,如政府主导推进或阻止城镇化进程,将会打破原来市场机制下的均衡状态,影响城镇化的发展和进程。也就是说,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这过程中如果工业发展水平和城镇化发展不相匹配,则会出现结构失衡的状态。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由农村流入城市,由农业部门流入工业部门。随着人口和土地两大要素在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变动,这个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也随之变动,只有农业现代化发展技术、农业生产效率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才能达到工业、农业、城镇化三者之间的均衡。在这期间,如果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不能与工业发展、城镇化同步发展,那么三者之间的均衡状态会被打破,陷入城镇化与农业非均衡发展的格局。
相关内容推荐
-
发挥互联网创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中国正进入城镇化高速发展期,全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不足20%上升到2014年的54.77%,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5亿。但在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有2.5亿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由于就业不稳定、公共服务缺失等原因尚未实现真正的城镇化。十三五...
-
基于要素市场化谈发展新型城镇化的策略
我从要素市场化角度谈一谈怎么样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第一,新一轮城镇化必须避免传统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和思路。如何理解城市化或者城镇化?不管叫城市化,还是城镇化,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把握城市化的本质和规律。从经济学来理解,所谓城市化就是指资源的积...
-
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城镇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已成为世界各国理论界和各实际部门所关注的焦点内容和核心板块,这在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得以证实。到目前为止,城镇化仍旧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性策略,而新型城镇化理念提出之后,如何在充分发挥城...
-
国内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进展与述评
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将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1].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不断持续地推进,到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各大中小城镇规模迅速扩张,但传统城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
-
发达及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城镇化是人口转移、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在时空中融合互动的过程。随着我国从国家层面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学术界开始对新型城镇化进行大量研究,剖析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产业与人口的配置、城市规划及生态保障等机制设计,以及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的协...
-
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建议
建立和完善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培训机制,地方政府应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公益事业来落实,积极推行县域环境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和评价机制。...
-
县辖市模式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意义与实施策略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思想和战略。对于传统城镇化来说,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重点在中小城镇。《全国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发展新型城镇化,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镇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
-
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探析
一、引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中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为广东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在实践中,广东新型城镇化仍然出现了人口城镇化率低、区域城镇化率差距显着、城乡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差距悬殊、地级市...
-
制约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素与破解策略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城镇化而言的,指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质量提升的城镇化[1].在国际上,Urbanization一词多用来指城市化。而在中国,一般将Urbanization译为城镇化[2].诺瑟姆S模型表明,30%和70%是城镇化率的拐点,城镇化率处于30%以下和70%以上时,...
-
欠发达地区邵阳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是在反思传统城市化模式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以城乡统筹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集约集聚、环境宜居友好、人文优势凸显为核心的城镇化。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偏重于新型城市化思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原则以及具体地域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查阅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