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泸西县汉族女性传统服装特征分析
【第一章】泸西县传统汉族女性服饰探究绪论
【第二章】云南泸西自然、人口、历史概况
【3.1 3.2】泸西汉族传统服饰溯源及其特点
【3.3 3.4】与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相互影响与个案研究
【第四章】泸西汉族女性服饰文化特点
【第五章】泸西汉族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
【结语/参考文献】泸西汉族传统女性服饰文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5 章 泸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
5.1 泸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现状及成因
5.1.1 泸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现状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飞速发展,新兴产业文化正在全面覆盖并摧毁传统的文化,汉族传统服饰文化作为优秀的中国主体文化开始与社会脱节,伴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急速变化,我国的传统服饰文化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姿态,一度出现了文化断层,目前,汉族群体的着装已经全盘西化,传统的文化和艺术日趋衰退。汉族传统服饰及工艺主要掌握在老年人的手中,由于老年人口的缩减,汉族传统服饰正在以加倍的速度消逝,初次考察时,云南民俗博物馆吴老师说“现在的汉族服饰应经不多见了,要在云南找的话,可能昆明周边还会有一些年龄稍大的老太太会穿,至于其它地方都已经没有了,现在发展这么快,衣服淘汰的也快,10 年前博物馆要搜集各个民族的服饰展示,我下去收衣服的时候几乎走了整个云南,当时的汉族服饰就不多见了,现在哪里还找得到。”说话时,吴老师的脸上露出了无可奈何的表情。富宁文化馆馆长说“云南毕竟是少数民族居多的地方,我们现在对少数民族的申遗项目都忙不过来,根本就没有功夫来研究汉族的服饰”,由此看出,汉族传统服饰的现状不容乐观。
服饰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之一,它向大众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服饰代表民族的身份。
不仅如此,服饰在一个民族的内部通常和性别的联系非常密切,女性传统服饰的特点通常保存的较为完整,也较持久,而男性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与外界接触相对于女性来说较多,社会化的活动比女性更为繁复,其服饰也受到影响,简化、主流化了,因此,两性服饰开始出现严重的分化。再者,服饰与年龄之间的联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年轻人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对于现代服饰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加之受到各种传媒的影响,以及外出读书或打工等大的社会背景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褪去对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转向现代社会主流文化,摒弃传统服饰,改着现代的时尚服饰;而年长者由于对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与外界接触较少,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弱化,思想不容易转变,依然穿着传统的服饰。由此便出现了“女着男不着,老着少不着”的现象。
从实地调查来看,汉族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中少有人穿着。在泸西市区,即使是在最热闹的赶集时节也难寻到一位穿着传统服饰的老人,在泸西摄影家的带领下,找到了两位穿着传统服饰的老人,询问之下,老人说道“在日常生活中不穿传统服饰,这里(市区内,老人是被子女接来照顾)没人穿,我们也不好意思穿,在家里(老人所住乡下)有很多人都穿,我们也穿。”社会的人不可能将自己长期封闭在一个不与外界接触的空间之中,她必须以完整的着装形象进入社会圈,从而在社会群体之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这样,才会使一个正常的人得以有生存下去并尽可能生活的更好的信心。于是在选择服饰的过程中,老人作为社会的人首先考虑到服饰穿着后的社会效果。问到为什么一直穿着传统服饰时,却只是因为“好看”.下到偏远的山区会看到依旧有缠足的老人穿着简单的传统服饰,而绑腿和绣花鞋是日常生活中最频繁出现的服饰品,围腰因其使用性也会频繁穿着,而衣服裤子已改着现代服饰。
5.1.2 泸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现状成因分析
第一,泸西汉族传统服饰缺乏认知度。
对汉族传统服饰的认知度与年龄层次有很大的关系,在寻找的过程中,随机问过各年龄段的人群,答案不尽相同。20 年龄段基本没见过传统服饰,大多反映漠然;甚至 30 年龄段的人认为汉族服饰就是身上所穿的现在服饰;40-50 年龄段及以上大多都见过传统服饰,知道老人还有在穿,但是都表示不会穿着传统服饰;而年龄较大的老年人最怀念传统服饰,大多数的老年人多穿着过传统服饰且留有深刻的印象,并且会通过服饰怀念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情境,七、八十岁居住在乡村的老人依旧有穿着传统服饰的习惯,并且认为其穿着起来既舒适又符合她们的审美。但在泸西小脚对大家并不陌生,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偶尔能看到裹小脚的老人,却不见她们身穿传统服饰。由此得出,汉族传统服饰的认知度在其所在的文化范围内尚且不高,在经济进展较快的地区更是无处可寻。
第二,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环境使得泸西的传统文化不堪一击。传统服饰文化基本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在现实世界中逐渐走向消亡。随着交通的便利、媒体的发展,使得外来的文化渗透进来,在与外界相互往来的过程中,发现了服饰之间的差异,因此传统服饰也会潜移默化地发生一些变化。其中不乏一种原因,用对传统文化的摒弃来表达对陈旧落后的改变,体现现代化的发展,体现先进性。再者,当今时尚普及的社会,年轻人追逐潮流不喜欢老旧的传统服饰,衣服没人要就会烧掉,人去世后也要“衣随人葬”,懂得传统工艺的老人一个接一个的去世,“人亡艺绝”的情形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第三,社会自觉性的缺乏和价值观的转变。
泸西县内有数多少数民族大聚居小混居,而少数民族服饰造型繁多、缤纷绚烂,但也未能逃脱现代文明冲击,也在一步步的发生变化,政府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少数民族服饰申遗的工作,进而忽略了汉族传统服饰。地方政府对汉族传统服饰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然就没有宣传的意识,是汉族传统文化不能及时传播的原因之一。再者,在男耕女织的社会里,女红技艺的高低决定着女性的社会地位。社会的转变,女红不再是评价女性的尺度,导致了其审美观念的变化,削弱了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
5.2 泸西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总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29]
服饰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表征,中国是民族大国,人们会通过服饰来对某个民族进行身份的确认,汉族是民族的主体部分,汉族传统服饰是历史最悠久的部分,却鲜有人通过服饰进行确认民族成分,因此,更要强调民族文化深厚底蕴主要依赖于保护和传承。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保护。
许多珍贵的服饰文化在现代化的发展中逐渐地被破坏、异化或者消亡,因此有效的保护是当务之急,建立专门的文化组织对传统服饰进行搜集和保护,以文字的方式记录即将消失的文化,将现有的服饰资料尽可能完好地保存住。其次是传承。而学者甘丹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靠“传承”》一文中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赖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环境而存在的。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要保护其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进行‘传承’”.[30]
传承汉族服饰文化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个性从而保护民族精神,宣传和推动服饰文化的传承形式主要以展览、演出等活动进行。最后是发展。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结合民族文化,使其优秀的文化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可以更好的弘扬中国的传统在传承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5.2.1 汉族传统服饰保护与传承的观点
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视程度代表着国家在现代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自觉水平,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弘扬汉族传统服饰文化在当今时代大文化背景下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当今世界由于电视媒体和网络的普及,使得经济全球一体化得以迅速发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得到极大的加强,在此情况下,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是我们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制胜法宝,并在世界时装舞台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促进服饰文化产业的发展。
大众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观点:生活在民族服饰文化的土壤之中,没有必要刻意地为了传承而传承。这个群体本身就具备本土服饰文化传承的基因,此种基因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心里。生物进化论为此种观点提供了支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随着时间的延展,那些优秀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东西自然会被时代所选择而保存下来;而那些陈旧的,不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就自然会被时代所淘汰,这是正常的,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此种观点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显得苍白乏力,十分被动,不利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28]
在现时代的发展中,西风东渐完全打破了我国的传统服饰文化模式,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超出了想象,他们强大的包容性使得西式服装迅速替代了传统服饰。汉族传统服饰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的冲撞中渐隐渐退,甚至濒临消亡状态。汉族是我国最大的民族,是国家的支柱民族,越来越趋近于现代化无疑表明国家的进步与发达,但是传统文化却是支持国家发展的重要文化底蕴,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对于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了对汉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但对传统服饰却不能一味的只为传承而传承,只会陷入另一种困境,要置身于现代的背景之下,找好定位,寻找更有效的方法。
5.2.2 汉族传统服饰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5.2.2.1 经济资助
经济上的资助是保护汉族传统服饰的基础也是传承的重中之重。正如泸西县文联杨俊主席说:“要让老百姓们积极的保护服饰,让现存懂工艺的老人制作服饰,让服饰不消失,必须有经济上的补助,老百姓也要生活,天天做衣服没有钱,谁愿意去做?”对于这一点,不仅需要泸西县政府和各级乡政府的努力,还需要所处红河州政府的大力支持。
5.2.2.2 文字记录
对泸西县汉族传统服饰面貌作详细的普查,做好真实详细的文字记录工作并系统的收集、整理服饰。目前掌握一定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人趋于老龄化,她们掌握的服饰资料随时都在消失,因此记录老人眼中的汉族传统服饰工作迫在眉睫。由相关科研单位、学术单位投入更大的力量深入到各乡各寨进行田野考察记录工作,深访老人心中的传统服饰:大到汉族传统服饰是怎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一步步没落的?汉族传统服饰对她们来说代表着什么?怎样看待现如今的传统服饰?细到整套服装的制作工艺、染布、刺绣、工具、配饰、装饰技艺等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打造,利用现代化的摄影、照相设备将服饰及相关习俗制成影像资料,并有计划、分步骤地记录建档,并建成泸西汉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料库,安排固定空间展示。在此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全面、完整、忠实的原则,“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31]
对于服饰的传统工艺大多都掌握在普通百姓的手里,笔者在访问之余,一位身穿传统服饰的老人在向一位老人分解说明曾经制作的蓝色印花布料的制作工艺,显然,这些在之前很普遍的技艺也随着工业的发展在普通百姓中失传,并且后继乏人。将这些依旧掌握传统服饰文化资源的老人载入册中,与上述资源形成整合性资源,建立一个具备多样性和广泛性的整体体系,使其更加完善和健全。
5.2.2.3 政府发挥职能
一般而言,政府对当地文化的保护与宣传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在发挥职能之前,必须要深刻认识到传统服饰文化的所蕴含的社会意义,进而重视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
首先,政府相当于一种媒体中介,将所记载的汉族服饰文化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传播到大众,灌输保护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意识,使大众能够自觉的参加到保护和传承汉族传统服饰的队伍中来。通过高强度的宣传,“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32]调动泸西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更多的年轻志愿者参与到泸西汉族传统服饰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身边的穿着传统服饰的老人能够积极主动询问,并记录投稿,为补充和完善泸西汉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料库做出贡献。同时,加强对服饰博物馆或县内服饰文化中心的建设,尽可能全面的将服饰文化的各方面全面的展现出来。
其次,调动民间手工艺人的积极性。正如着名民俗学家刘锡诚先生说:“民俗文化遗产的大部分领域,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一般是由传承人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在这些领域里,传承人是民俗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民俗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技艺,他们即是民俗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民俗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33]
上文所述,服饰的工艺多掌握在普通百姓中,在此可将其称为民间手工艺人,她们拥有汉族传统服饰制作方法的第一手资料,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服装成衣化的普及,不少手工艺人因其购买方便、价格低廉而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服饰的制作。保护好民间手工艺人成为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中之重。或以征集、回收民间汉族传统服饰而促进民间手工艺人在闲暇时间制作具有汉族特色的传统服饰,并给予奖励支持。鼓励民间手工艺人不忘传统服饰的工艺,更能积极调动积极性,使更多的民间手工艺人活动起来。组织服饰制作成果人员的座谈会交流、回忆关于服饰的信息以获得更多的资料。因而有意识地让民间手工艺人进行保护和传承工作。
第三,民俗活动促进传承。活态的民俗活动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人们很容易参与并融入其中,对保护服饰文化有强大的吸引力与感染力。[34]活动一经组织,就会有大量人流涌入,恰好是传播服饰文化的时机,此时,政府可采取措施,参与者应穿着传统服饰。
譬如,小脚老奶柔力球队的成功,吸引了大量的国际友人前来参观(图 31),向世人们展示汉族的强大文化底蕴,传播泸西汉族的民族个性和民族精神。
从节日来说,泸西县彝汉同庆的火把节,政府可以规定在节日当天彝汉两族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参加,意在要人们不要忘却民族原本的模样。从旅游方面来说,泸西县城子古村是彝汉文化融合的村落,因其独特的土掌房的建筑外观吸引了大量的客源。村落本位彝人先建,但现在居住的基本是汉族,旅游旺季时,汉族可穿着传统服饰迎接全国各地的游客,展现汉族风采,并将服饰制成小型工艺品,既能引导游客了解汉族传统服饰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又能促进村落经济发展。
5.2.2.4 教育促进传承
“人类社会能从愚昧与野蛮,走向今天的文明与开放,是文化教化的结果。而文化教化的前提是文化的传播。”[35]
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了解过去,感知现在,眺望未来的过程中传播、弘扬民族文化。政府在努力的做好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工作。学校不仅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地方,更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国家的未来属于一代一代的孩子身上,当然孩子无疑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承者。因此,传播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任务要从孩子抓起,学校可开设专门的汉族文服饰化课程,课程可自由管理,老师提醒学生要随时注意身边的亲人或村上的邻居制作汉族传统服饰,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见闻来发现并在课堂上描述等等比较发散的模式教育。孩子从小受到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熏陶,长大后才会热爱自己生长环境中独有的服饰文化,自觉承担起保护与传承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的重任。
教育传承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针对学习服装设计的大学生灌输传统文化的观念,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接受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文化,并把传统融入到服装设计中,并发挥出来。例如,可将汉族传统服饰的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服装既具传统韵味又不失时尚感。泸西平头彝女性就发挥了她们的聪明才智,在现代领带上绣上牡丹花、石榴花等图案,男子穿上褂子再配上绣花领带,既气派又美观,更能体现出民族的时尚特色。再者,最鲜活的例子为 APEC 会议上国际领导人的中式服装,将传统服饰的元素加以搭配组合,采用中西合璧的剪裁方式,制成富有中国风的服装,穿在各国领导人的身上,毫无违和感,一件服饰就可以传达中华民族强大的包容性。另外,汉族传统服饰中的元素并不一定要局限于服饰中,可以发挥创新性思维,将其融入到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弘扬传统文化。
服装设计作为时尚产业易于引起人们关注,以服装设计对年画元素的运用推进中国传统年画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方向,这种巧妙运用的形式有利于服装设计增强自身的文化标识和符号内涵。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传统年画在服饰设计中的发展的...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我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国家。人口众多的汉族分布于我国大部分疆域,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于我国领土的周边省份。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我国主体汉民族服饰已被全盘西化;然而在我国的部分少数民族聚居...
2.3苗族传统服饰现代化的影响因素传统的苗族服饰现代化后的显现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所影响。大体上可分为审美差异、生活节奏、文化断层与衡量标准这几个方面。2.3.1审美差异限制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有史学家曾说,苗族的服装是穿在身上的史诗.其...
第4章泸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文化特征服饰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所有的服饰都是人类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的聚合体,即体现着文化的一切特征。服饰具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两重性,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综观泸西服饰的历史,可以从当今时代...
3.4服饰特征分析3.4.1服饰形制分析汉族的传统服饰形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其服装款式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发生不断的变化,但其基本形制却未有大的变化。主要有衣裳相连的深衣形制及上衣下裳的上下分属形制。户撒大包头汉族的服饰形制就属于上衣...
结语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乡大包头汉族是生活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部分特殊汉族人群。其服饰呈现出一种既不同于传统汉族、又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特殊服饰形态。大包头汉族的服饰就像是我国服饰史中一段灿烂的篇章,不仅让人感叹其服饰的绚烂,更让人感受到...
第4章云南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人群服饰整体分析4.1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结构特征从户撒大包头汉族的服饰形态概况可以看出,大包头汉族的服饰同南方其他少数民族服饰在形制上相差不大,都为上衣下裤的二部式,其服饰更为突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服...
第2章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人群服饰文化背景服饰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历史文化发展的留存。在历史长河中,每一种不同的服饰形态都离不开其特定的存在环境。服饰的形成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服饰就像是历史的一面镜子,生动地记录了社会的...
第1章绪论1.1选题的缘起与意义本论文选题来源于导师郭平建教授的北京市教委课题我国云、贵、川、甘多民族聚居区的传统汉族服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研究的区域云南省富宁县境内居住着汉、壮、苗、瑶、彝、仡佬6种主体民族,其中少数民族...
第3章富宁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现状探析服饰是一种历史和社会符号,无论从历史的纵向发展还是从社会的横断剖面来看,服饰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富宁汉族女性服饰经历了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几百年的历史变迁,绝大部分地区的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