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风险管理论文 >

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管理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11 共611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P2P 网络借贷的兴起,是基于金融多元化和网络技术迈向成熟的产物。相较于政府而言,P2P 网络借贷可被用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并且能够促进民间金融的规范化、阳光化,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以及金融的普惠性。P2P 网络借贷平台作为金融行业的一种中介模式存在,其健康发展的核心便是风险管理。
 
  本文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 P2P 网络借贷平台--金陵 e 贷的运营机制和监管模式进行详细分析,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行简单的数据模型阐述,总结出了现行机制下的金陵 e 贷代表的 P2P 网络借贷平台主要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
 
  首先,P2P 网络借贷平台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在网络借贷交易前、成交时、交易后发生,主要有操作风险、信贷审核技术风险、交易风险、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面对这些风险金陵 e 贷主要通过对客户进行验证、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以及设定第三方资金托管、还款保障、本金保障、风险备用金、抵押品等风险控制手段进行风险管理。
 
  其次,金陵 e 贷和大部分 P2P 网络借贷平台忽略的风险管理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网络技术仍存在安全问题、对客户信息审核力度不足、内部员工管理不完善、忽略投资人洗钱风险。
 
  最后,以点及面,总结加强 P2P 网络借贷平台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建立更加完善的风险管理模式。
 
  5.2 对策建议。
 
  由于金陵 e 贷在 P2P 网络借贷行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所以通过上文以金陵 e 贷风险管理模式为例进行研究,推而广之,为 P2P 行业及其他 P2P 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经验。遂本文针对 P2P 网络借贷的风险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5.2.1 P2P 网络借贷平台应加强借款人审核力度。
 
  严格规范 P2P 网络借贷平台的审核机制,有利于实现对借贷全过程的有效管理,减少风险的产生。P2P 网络借贷平台实现强化借款人审核力度的目标,应当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完成:
 
  首先,风险审核的目的是为了监督款项的用途,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同时也要审查贷款人是否从事期货、股票等高风险的投资项目,所以进行贷款审核之前,贷款人应当明确贷款的用途并加以证明。贷款完成之后,P2P 网络借贷平台应要对资金进行实时监控,必要时通过实地考察明确资金流向。
 
  其次,针对贷款人历史信用记录,平台可以通过贷款人的人民银行征信记录以及其他信用机构的个人诚信记录来进行调查,贷款人的工作情况等相关调查可以作为辅助资料另外对贷款人工作状况作为辅助资料,进而实现对贷款人信用的全面掌控。
 
  再次,为降低成本考虑,可以利用网络,如采用视频认证的方式,与贷款人进行交涉;也可考虑与信用卡中心、商业银行以及行业中其他 P2P 平台协同进行核查,共摊核查成本,实施信息共享并对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最后,对于借款金额较大的贷款者,面谈的形式是最为稳妥方式,通过当面通过相关证明资料,有利于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也便于对资料的相关信息进行充分核实。
 
  5.2.2 P2P 网络借贷平台应加强内部员工管理。
 
  1)设立风险管理岗位。
 
  鉴于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P2P 网络借贷公司应通过人力资源建设来健全信贷监管体系。应当针对网络借贷特点匹配与之相适应的借款评估人员、审批人员和事后借贷管理人员,对每一笔借款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控制。具体实施步骤可以表现为:
 
  首先,借款评估人员应认真核对融资者提供的相关个人和信用资料,并依据 P2P 平台信用评价等级和风险确定标准对融资者进行信用评级,初步核准相应风险标准;其次,借款审批人员依据初步评定结果进一步通过复核,并参照线下调查资料和其他信用平台信息,不断完善融资者的信用等级和风险定价标准;最后,事后借贷管理人员应全面管理贷后相关事务,着重监管款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流向,对监管结果应及时反映至借贷业务部,严格防范尚未发现的潜在风险。同时,三部门的监管人员应相互独立并相互监督,以实现全面掌控风险的目标。
 
  2)建立培训体系。
 
  建立与风险管理相适应员工培训体系,有助于提高 P2P 网络借贷公司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和业务掌控能力。培训时,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分析行业内业务发展的最新概况和相关成功经验,来保证员工思想的先进性和管理的规范性;另一方面针对行业内最新出现的相关违法、失败事例进行总结,以提高员工识别和发现风险的能力,杜绝此类风险的再次发生。
 
  3) 建立风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P2P 网络借贷平台要实现风险最小化的管理目标,就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并结合平台经营方式,列明应着重防范的风险类型,并制定风险防范标准。再将各风险防范类型和各风险防范环节分配至各部门和各员工,明确各部门及各员工的风险防范权责。此外,P2P 公司应制定风险防范制度,使每个员工在面临不同类型风险时能够及时准确做出风险防范反应。如果出现风险扩散状况,要严查风险出现环节和风险责任,对责任员工实施严格奖惩制度。
 
  5.2.3 P2P 网络借贷平台应加强投资人审核。
 
  P2P 网络借贷平台应对投资人加强审核,防止不法份子混迹其中进行洗钱和诈骗,确保投资人资金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首先,P2P 平台应建立并贯彻执行投资人的身份识别制度,完善实名制认证方式,设计合理规范的业务流程以及操作步骤。投资人在 P2P 平台上注册成为用户并开立账户时,工作人员应进行尽职调查,根据投资人所提交的个人信息依次审核,明确账户交易受益人和实际操控人,充分掌握投资人的所有信息,真正做到了解投资人。
 
  其次,P2P 网络借贷平台应完善投资人身份认证措施,在对投资人进行身份认证时,有必要采用先进的认证技术以保证投资人身份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例如,可以借鉴现代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该技术对用户的面部识别度比较高,且具有指纹识别的技术,大大提高了识别的效率。特别在遇到投资人变更信息的情况时,为保证投资人个人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有效性,P2P 平台应及时提取数据库中的该客户信息与其变更的信息进行充分比对,再通过实地回访或者电话回访等方式进行再次审核。只有完善了投资人的身份认证措施,才能从一定程度上确保账户的所有人和使用人是同一个人,从而有效防止投机分子将账户出借或出租。
 
  最后,P2P 网络借贷平台应建立可疑交易鉴别体系。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对 P2P 行业的指导,P2P 平台自身可以以不同交易产品的交易特点为基础,建立可疑交易分析辨别制度,形成可疑交易的监管体系,确保实时监控 P2P 网贷平台的每项交易,及时鉴别出异常交易,同时将确定的可疑性交易报告反馈到我国的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
 
  以此来进行风险管理,防范并杜绝洗钱风险。
 
  5.2.4 P2P 网络借贷平台监管的法律及制度应完善。
 
  我国应完善 P2P 网络借贷平台的法规及制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我国应明确规定 P2P 网络借贷行业的监管主体及其相关责任,坚持权责统一的原则。鉴于 P2P 网络借贷平台的业务量大、经营模式多变、且地域性特点显着,因此监管主体不能够坚守单一的监管制度,应采用多部门相协调的监管制度。就实践而言,可以由银监会发挥主体监管责任,各地方政府依据规定实施具体金融监管责任,并且加强同金融办和工商管理部门以及通信和网监等单位的通力协作,以此来对 P2P平台的整体运营进行监管。
 
  其次,我国要务必明确 P2P 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性质,应及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带领 P2P 行业走出模糊的灰色地带。同时,国家规定的金融监管部门应履行职责,加强对 P2P 网络借贷平台的管理,明确 P2P 网络借贷平台应具备的性质、运营模式、经营范围、准入门槛等条件,使得 P2P 网络借贷行业逐步走向信息规范化和信贷规律化的发展道路,逐步淘汰风险控制能力弱、经营方式不合理的借贷模式。
 
  最后,运用不同的制度及措施来监管 P2P 网络借贷平台上的不同种类的业务。如果平台的业务是线上的,为防控由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风险问题,国家应侧重于监管借贷双方所提交的透明信息。如果平台业务是线下的,例如涉及信托及担保等,则应对每个运营机制下的集资模式使用相匹配的措施进行监管。
 
  5.3 研究展望。
 
  随着民间借贷市场的不断扩大,网络金融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P2P网络借贷平台快速地活跃在中国民间借贷市场,将来还会有大量的 P2P 网络借贷平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促进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从而带来更多的金融创新模式。我国利率逐步市场化的背景下,金融垄断的局面将被打破,伴随着准入度的迟迟未定将会形成金融市场化局面。但是,随之而来将会加剧 P2P 网络借贷行业竞争局势,推动行业内部的转型和变革以实现竞争的优胜劣汰。因此,要真正地实现普惠金融,使大众能够真正享受 P2P 网络借贷平台给予他们的便捷服务,平台建设的当务之急应当是强化平台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
 
  本文基于文献研究及对金陵 e 贷的运营模式的了解,提出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其他平台创造一定的借鉴意义,能有助于网络借贷平台未来的健康发展,能为我国的民间金融作出应有的贡献。而由于笔者的理解和理论的不全面,该研究的可行性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且因本文是单个案例研究,还需更多的案例以及实证研究来进一步证明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但是笔者相信,P2P 网络借贷平台作为一个新型的投资渠道,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即使如今仍然面临各种风险问题,却也无法忽视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中国经济定会腾飞。

  参考文献:
  
  [1] Lin M. Peer-to-Peer Lending:An Empirical Study [J]. Doctoral Consortium,2009(12):147-179.
  [2] F.M,Prabhala.N.R. Social networks as signaling mechanisms: Evidence from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 [D]. University of Mayland, 2009.
  [3] 杨明川。P2P 运营模式及 P2P 业务发展策略[J].中兴通讯技术,2007,06:11-13.
  [4] 辛宪。P2P 运营模式探微[J].商场现代化,2009,21:19-22.
  [5] 王紫薇、袁中华、钟鑫。中国 P2P 网络小额信贷运营模式研究--基于"拍拍贷"、"宜农贷"的案例分析[J].新金融,2012(02):72-77.
  [6] 张鑫。P2P 贷款服务平台的业务模式与法律分析--以宜信公司为例[J].金融法苑,2012,01:25-34.
  [7] 钮明。"草根"金融 P2P 信贷模式探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02:58-61.
  [8] 吴晓光。论 P2P 网络借贷平台的客户权益保护[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2):54-57.
  [9] 冯军政,陈英英。P2P 信贷平台:新型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启示[J].新金融,2013,05:56-59.
  [10] 郭忠金,林海霞。P2P 网上借贷信用机制研究--以拍拍贷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3,05:90-92.
  [11] 王丹,马家瑞。互联网金融 P2P 模式浅析[J].现代商业,2014,19:94-95.
  [12] 郭卫东,李颖。网络借贷平台 P2P 模式探索[J].中国流通经济,2014,06:114-121.
  [13] 毕沛然。普惠金融下 P2P 借贷平台的运营模式及发展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5,06:73-74.
  [14] 王云飞。P2P 网贷平台竞争优势分析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01:41-42.
  [15] Ryan Huebsch. "A trusted infrastructure for P2P-based marketplaces". Peer-to-Peer Computing, IEE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08.
  [16] Herzenstein M, Andrews R, Dholakia U, et al. "Determinants of success in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 communities". 2008.
  [17] Lauri Puro,J.E.T., Hannele Wallenius. "Borrower Decision Aid for People-to-People lending."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49), 2010.
  [18] 赵精武。P2P 网络借贷的债权人保护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3,23:64-66.
  [19] 王会娟。P2P 网络借贷中出借人的投资策略[J].金融论坛,2014,10:29-36.
  [20] 潘敏洁 . 我国 P2P 网络借贷的羊群行为效应--基于"拍拍贷"平台的实证研究 [J].商,2014,25:197-198.
  [21] 莫易娴,米运生。公益型网络借贷贷款人行为心理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4,03:93-96.
  [22] 王会娟,何琳。借款描述对 P2P 网络借贷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01:77-85.
  [23] 艾金娣。P2P 网络借贷平台风险防范[J].观察思考,2012(07)。
  [24] 苗晓宇。网络 P2P 信贷风险与防范[J].甘肃金融,2012(02):20-23.
  [25] 马运全。P2P 网络借贷的发展、风险与行为矫正[J].微型金融研究,2012(02)。
  [26] 李钧。P2P 借贷:性质、风险与监管[J].金融发展评论,2013,03:35-50.
  [27] 曹楠楠,牛晓耕。P2P 网贷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风险控制分析--以人人贷商务顾问有限公司为例
  [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8:152-153.
  [28] 杨庆冠。P2P 风险管理和控制浅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24:132-133.
  [29] 白如冰。P2P 网贷平台的风险管理浅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4,09:59-61.
  [30] 徐宇凡。P2P 网贷平台风险管控初探[J].上海保险,2014,08:42-46.
  [31] 吴可奕。P2P 网络借贷运营风险研究--以"红岭创投"和 Lending Club 为例[J].时代金融,2014,35:296-297.
  [32] 叶湘榕。P2P 借贷的模式风险与监管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03:71-82.
  [33] 高姗姗,于鹤鸣。浅析 P2P 理财风控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4,26:59.
  [34] 崔琳。对我国 P2P 网贷公司风险管理的思考[J].河北金融,2014,08:17-19.
  [35] 刘绘,沈庆劼。我国 P2P 网络借贷的风险与监管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01:52-59.
  [36] 董妍。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以 P2P 网贷平台为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5,03:79-81.
  [37] Samuel, Robert. Person-to-Person Lending: The Pursuit of (More) Competitive Credit Markets.[J]. E-Life: Web-Enabled Convergence of Commerce, 2008(14): 54-58.
  [38] Ramayya. Dynamic Learning and Selection: the Early Year[D]. University of Maryland,2009.
  [39] Kumar S. Bank of One: Empirical Analysis of Peer-to-Peer Financial Marketplaces.[J]. Community Investments, 2007(05): 19-40.
  [40] 雒春雨。P2P 网络借贷中的投资决策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41] 赵乐峰、杜凯。规范发展我国 p2p 网络借贷平台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03)。
  [42] 辛宪。P2P 运营模式探微[J].商场现代化,2009,21:19-22.
  [43] 陈建中,宁欣。P2P 网络借贷中个人信息对借贷成功率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人人贷为例[J].财务与金融。2013(06) :13-17
  [44] 张珏敏。信息不对称下 P2P 网络借贷行为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45] 施敏。信息不对称、投资决策与融资方式选择的实证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4.
  [46] 靳欢。淘宝网 C2C 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与改进策略[D].吉林大学,2011.
  [47] 梁冰。我国 P2P 网络借贷平台发展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30:104-105.
  [48] 彭冰。P2P 网贷监管模式研究[J].金融法苑,2014,02:247-265.
  [49] 周礼贤。P2P 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监管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4.
  [50] 郝文正。P2P 网络借贷风险形成机理及其监管思路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
  [51] 宋鹏程,吴志国,赵京。投融资效率与投资者保护的平衡:P2P 借贷平台监管模式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01:33-38.
  [52] 谢平。P2P 监管要无罪推定 部分监管可外包给 IT 公司[J].中国商贸,2014,25:12-15.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