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型城镇化中沈阳经济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新型城镇化建设使更多的人远离乡村,渴望重返自然,乡村旅游的发展适应了城镇居民在快速生活节奏、较强工作压力和城市环境恶化等城镇化负面影响下对自然而恬静乡村生活的心理向往和精神需求。 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与上下游行业关联度强,就地取材,产业附加值高,是避免城镇化负面影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促使沈阳经济区内一批以休闲娱乐、生态养生、冰雪温泉和农事体验为主要特色的旅游乡镇和旅游特色村建设进一步加快。 但是随着沈阳经济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相关问题也暴露出来,包括设施设备的淡季闲置和旺季超负荷运转,节假日道路交通的拥堵与停车位短缺、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参与度低等,因此如何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促进沈阳经济区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也是区域城乡和谐发展的关键。 加速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趋利避害,对推进沈阳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沈阳经济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沈阳经济区即以沈阳为中心、涵盖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 8 个省辖市,是我国重要的区域城市群。 沈阳经济区城镇化发展迅速,以辽宁省省会沈阳为例,《沈阳市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规划(2014-2017 年)》明确提出,到 2017 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将从 455 平方公里增加到 600 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将从 2010年末的 78.5%提高到 84.5%. 近年来,沈阳经济区开展了以沈阳为核心的都市圈建设,把沈阳经济区打造成“一核、6 副、10 星”的网络化城市群,一核即区域中心城市沈阳;6 副包括鞍山、 本溪、抚顺、辽阳、铁岭、营口六大城市;10 星是海城、开原、铁法、新民等 10 个城镇。 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加快发展,沈阳经济区内各传统的资源型城市走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必然趋势,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也成为必然。
沈阳经济区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体现在:
(一)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结构互补性强
沈阳经济区位于辽宁省中部,地势以平原和山地为主,辽河、浑河、蒲河、太子河、苏子河、细河等穿流而过,棋盘山水库、卧龙湖水库、观音阁水库、清河水库等散布其间,这里一年四季分明,雨雪丰盈,光照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产。 农业的发达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开展,农业种类的多元化导致乡村旅游形式的多样化,沈阳经济区内乡村旅游目前还处于相对初级阶段,主要分三种模式:一是观光型,即以观赏田园风光、乡村民居为主题;二是参与型,主要是务农体验和民俗表演;三是休闲型,指以“住农家院、品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典型特征的休闲型乡村旅游。
(二)内外旅游交通便利,道路通达性高
沈阳经济区内部交通十分便利,区域核心城市沈阳与七城市之间,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为一体的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全面推进。 乡村旅游资源目的地通达性好,沈阳经济区内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客车的目标。 沈阳经济区的外部交通也十分优越,航空、高铁、公路、水路等综合交通发展速度都在东北地区首屈一指。 这些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三)城际间重要节点建设已见规模,有利于整合乡村旅游市场布局
为加快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在城际连接带上,区域内各市规划建设了一批新城。 现在,鞍山汤岗新城、抚顺沈抚新城、本溪沈溪新城、辽阳河东新城、铁岭凡河新城建设发展迅速,城际节点的城镇化发展已见规模,可以打造成城市客源的乡村旅游目的地集散中心,成为城乡互动的重要纽带。 沈阳经济区城镇居民具备乡村旅游的经济条件和出行愿望,且其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仍有很大上升空间,沈阳经济区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通过新型城镇化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压力,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也为乡村旅游拓展了的潜在的客源市场,(四)区域内各城市旅游市场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地缘相连,文化相通,客源相似,经过各城市多年来的努力,沈阳经济区在区域一体化方面进展明显,如共同举办乡村旅游项目推介会, 推广区域贯通的乡村旅游线路,促进各旅游要素在城际间合理流动,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差异化发展与功能互补。 圈层分布的地理位置和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经济区内各城市以沈阳为核心有机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整体,对周边地区及至整体东北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带动力和辐射力,同时区域旅游一体化促使旅游者交通成本降低, 乡村旅游目的地选择面宽广,选择度灵活,以沈阳为核心的都市群圈层正在形成并发挥协调统一的作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全国悄然兴起,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感受自然、体验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凭借其良好的农业资源条件和旅游发...
0、引言自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之后,乡村旅游被列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议程与重点扶植对象,发展更是迅速。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作用显著。但...
一、引言作为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传统文化甚是丰富多彩,其中的民俗文化更是积聚了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具有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应该来说,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文化资源,为旅游业中的新兴旅游形式-乡村...
古村落一般是指有幸保存下来、并具有一定历史底蕴的古代村落。我国古村落数量多,分布地域广,历史文化价值高,古朴的民俗民风与美丽如画的乡村田园风光交织在一起,表现出独特的旅游观赏价值。我国古村落乡村旅游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古村落乡...
众所周知,乡村旅游迎合了21世纪全球人居与旅游回归自然的生活质量意识,已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和旅游趋势。根据国内外现有乡村旅游发展情况,从旅游形态角度来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城市郊区和景区周边的特色农家乐休闲游;二是乡村农业观...
1、共生理论的涵义共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早源于生物学,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于1897年首先提出,是指不同生物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与其他生物走向联合,共同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互相依赖,各能获得一定利益的一种生物...
一般认为,京郊农村旅游业起源于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经过近30年的发展,京郊农业旅游取得长足的迅猛发展,呈现了覆盖范围广、类型丰富多样、从业人口多等特点。据北京市旅游局统计,2013年北京市农业观光园1299个,总收入27.4亿元,增长1.8%....
题目:海口市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路径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相关概念和理论(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功能1.乡村旅游概念2.乡村旅游的基本功能(1)对旅游者的功能(2)对旅游目的地的功能(二)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1.形象与旅游形象2.乡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概况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使旅游者领略农村乡野田园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能够满足旅游者求异、求知、求根等需求并能产生经济效益...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关于乡村旅游的学术研究也进入轨道,但是研究成果多集中于规划开发、营销管理、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阐述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梳理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文献,为乡村旅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