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于共生理论的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思考
乡村旅游综合体是指以乡村吸引物为基础、以乡村旅游休闲为导向、乡村文化创意为核心、以土地集约化综合开发为手段、以多元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具有乡村观光、乡村休闲、生态度假、乡村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地产等多功能的具有高品质的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
(一)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基础分析
天竹村地处福建省连江县东湖镇北部,是一个典型的畲族聚居村寨,以天竹村为主,联合邻村岩下革命老区基点村和长龙万亩茶山,以畲族村落特色为核心,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发展具有畲族村落特色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1.区位条件优越
作为距离福州最近的畲族旅游村,位于连江半小时旅游圈、福州一小时旅游圈内,东靠罗长高速,西接104国道,南连福州西绕城高速,北与丹阳镇交界,海拔110米。距连江县城13公里,车行时间约20分钟,福州绕城高速路贵安出口到天竹村约21公里,车行约30分钟,交通便捷。
2.自然资源丰富
天竹村位于副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6℃,气候宜人,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天竹村独特的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少污染、空气清新、水质纯净,生产之农特产品天然、甘美。天 竹 村 拥 有 耕 地 面 积285亩,山 地 面 积1500亩。枇杷350亩,蔬菜120亩,竹山上百亩,还大量种植水稻、蘑菇、枇杷、毛豆、蔬菜等农产品,养殖蜂蜜,自然资源丰富。
3.畲族特色鲜明
天竹村是畲族行政村,全村总人口303人,其中畲族人口287人。畲族文化资源丰富,畲服、畲歌、畲语、畲饰、畲居、畲情独具特色,畲族文化和畲民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凝固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向世人展示了畲族文化的魅力。
4.市场发展潜力强
作为距离福州最近的畲族村,通达性好,连江县域、福州市域乃至福建省省域内游客可进入性强。邻近贵安新天地开发区,人流量大,是连接福州-连江-贵安的重要乡村旅游发展点,市场发展潜力强。从2006年开始,天竹村就开始发展畲族风情休闲旅游,2010年全面启动乡村旅游开发,先后建成了连江县首个畲族村史馆,以及畲寨文化中心、畲风楼、歌寮、凤凰寨、葡萄长廊、荷花观赏池、油菜花观赏园、生态榕树公园等项目,到2014年,天竹村入选为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由台湾专家和规划所进行统一乡村旅游规划开发,这些都为开发乡村旅游综合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地方政府支持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 “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战略部署,福建省旅游局委托台湾相关策划单位对天竹村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进行提升发展规划方案设计,并出品 《福建乡村旅游地图》,推介包括天竹村在内的福建省乡村旅游点。福建省和福州市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天竹村的乡村旅游发展给予发展资金支持、人员培训帮助等。政府对天竹村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为后期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基于共生理论的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对策
1.树立共生理念,合理产业布局
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思路是以乡村旅游资源和土地为依托,畲族乡村创意文化为核心、乡村旅游休闲为导向,乡村休闲商业为配套,以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打造集休闲农业体验区、畲族文化旅游区、生态山水游憩区、休闲商业服务区四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明确开发思路后,重点进行产业布局、产业配置,以实现共生发展。这要求在开发中要树立共生理念,坚持资源共生,对旅游资源进行重组和整合,包括天竹畲族原有乡村旅游资源和畲族文化资源、岩下村古民居资源以及长龙茶山资源,以实现对产业的合理布局。乡村旅游综合体的产业配置一般划分为核心产业、重点产业和延伸产业。[14]
畲族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在核心产业布置上,以畲族乡村旅游产业和休闲农业产业为主,包括畲族村史馆、畲家博物馆、畲族古民居、畲族传统体育项目体验区、岩下村古民居、老畲米酒屋、畲家百草园;彩色艺术稻田、油菜花景观田、荷花池、葡萄绿廊、奇趣瓜果长廊、蔬菜园趣田、休闲水稻乐园、动物体验区。重点产业设置文化演艺产业、生态休闲产业、DIY体验产业。文化演艺产业包括畲族风情演出、畲圩一条街 (赶圩活动)、赤郎闯关 (畲族迎亲活动)、畲族三月三(乌饭节)、畲族米酒节及畲族传统体育竞技节;生态休闲产业包括天竹湿地公园、大榕树公园、东湖早枇杷园、天竹水蜜桃采摘园、天竹山步道区、长龙茶 山 及 全 家 总 动 员 (亲 子 游 活 动)。
DIY体验产业包括豆腐DIY、手工cookie制作体验、手绘彩蛋DIY及陶瓷彩绘DIY.产业设置延伸为休闲商业服务产业、休闲度假产业。休闲商业服务产业包括乡村超市、仙宿客栈、畲风楼、凤凰寨农家乐和畲竹小站 (旅游购物);休闲度假产业包括乡村会议中心、森林度假屋、乡村骑行和休闲垂钓。
2.优化共生环境,构建协调机制
在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中,良好的共生环境能对共生关系起激励作用,有利于促进共生模式向对称互惠共生一体化模式演进。因此,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优化共生环境,为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提供更好的共生环境。
一是优化政策法规环境,为共生单元提供政策平台和法律规范,为旅游相关企业提供税收、土地优惠政策,放宽土地审批限制,降低各项收费,协助本地经营业主拓宽融资方式和渠道等,以减轻业主的负担。同时要定好合作公约,明确利益分配,从法律上规范各共生单元的共生行为,保障共生关系的稳定发展。
二是优化基础设施,目前天竹畲寨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着服务设施不够完善、重要交通要点接送工具不便利、旅游发展配套设施不足、信息网络不通畅以及金融电子化程度低等问题,势必会影响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开发,因而要对这些方面进行优化。三是建立健全共生协调机制,由政府牵头,成立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管理机构,对综合体开发进行统一协调规划和协调利益共生单元,为企业业主、村委会、畲族村民、乡村旅游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本地旅游发展公司等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利益主体提供一个利益表达、利益分配、利益补偿、利益保障的组织保障和协调机构。
3.强化共生意识,深化互惠合作
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可持续共生发展,需要利益主体间有强烈的共生意识,坚持利益共生理念,而不是单体作战。在利益共生单元中,最基本的是畲寨村民,而共生意识最薄弱的也是畲寨村民,因而要强化村民的共生意识,让村民积极主动的参与进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开发、管理、服务中,将自己的利益与综合体利益捆绑。再者,要强化各利益主体间的共生意识,政府、村委会、企业业主、畲族村民、乡村旅游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旅游发展公司之间的利益都是息息相关的,各共生单元不能恶性竞争,应当在竞争中合作,开展互惠共生合作,这能进行优势叠加。这意味着各共生单元要深化互惠合作,特别是在客源、交通网络、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共生发展。应该共塑 “天竹畲寨”的品牌,进行整体营销,这不仅能增强整体品牌实力,还能减少对外促销的费用。通过互为宣传,构建起共生互补网络,共享客源市场,能以整体的吸引力引导游客来天竹畲寨进行一条龙式体验,进一步推动共生模式的发展。各开发主体通过共享利益和共担义务,建立互惠共生的伙伴关系,达到共有共建、共管、共享的协同目标。
4.健全发展体系,开发创意产品
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发展体系和创意的旅游产品。因此,一要以政府为主导,联合各方力量,健全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支撑体系。健全人才发展体系,以引进政策吸引乡村旅游的专业人才参与到综合体的开发、管理中,深化天竹畲寨全民人才培力计划,培养天竹村民学习及培养农村规划知识与技术,培养经营与服务能力,培养自我管理、学习、规划等能力,村委会可在内部对全村适龄村民开展基础培训工作,并请高校专家、老师、研究生来给不同水平的进步村民进行阶段性培训;健全畲族村落金融服务体系,畅通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的融资渠道,建立长效的财政支持体系;健全畲族村落培训服务体系,为各利益共生单元按照不同能力、水平、素质进行培训,促进共生体的融合发展。二是创新产业模式,开发创意产品。在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建设中,要做强休闲农业产业,打造四季畲园,联合打造天竹畲寨四季的观光景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有色彩,设置春季油菜花景观田、紫藤之恋藤架,金黄色、紫色、红色、白色点缀;夏季荷花池、葡萄绿廊、奇趣瓜果长廊,粉红色、白色、紫色、绿色、橘红色点缀;秋季彩色艺术稻田、秋枫景观长廊、蝴蝶兰园,黄色、绿色、橘红色、紫色点缀;冬季向日葵、腊梅,黄色、绿色、白色点缀。打造蔬菜园趣田,开展蔬菜栽种、蔬菜采摘、市民菜园认养;休闲水稻乐园,稻田耕田、插秧、收割等农事活动,稻田养鱼、抓鱼等体验活动;动物体验区,动物喂养,动物赛跑活动。并开展其他的农业节庆活动,建设福建农民创业园,做大做强休闲农业产业。做优畲族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天竹畲寨畲族文化特色,开展畲族文化旅游体验,畲族村史馆、畲家博物馆、畲族古民居游览,畲族传统体育项目、畲族米酒DIY体验,畲族风情演出以及畲圩一条街 (赶圩活动)、赤郎闯关 (畲族迎亲活动)、畲族三月三 (乌饭节)、畲族米酒节、畲族传统体育竞技节等节庆活动,做活做优畲族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对休闲农业和畲族文化产业的创新,开发创意产品,才能打造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核心吸引力。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提升,弱化共生阻尼机制,促进共生体的协同发展,促进天竹畲寨乡村旅游综合体对称互惠共生一体化模式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 (上)[J].改革,1998(2):102-105.
[2]王东红。共生理论视角下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J].焦作大学学报,2009(2):56-58.
[3]陈惠敏,鄢志武,林莉。基于共生理论的郑汴洛旅游资源整合可行性研究 [J].特区经济,2011(7):152-153.
[4]纪金雄。基于共生理论的古村落旅游利益协调机制研究---以武夷山下梅村为例 [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10(2):124-130.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全国悄然兴起,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感受自然、体验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凭借其良好的农业资源条件和旅游发...
0、引言自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之后,乡村旅游被列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议程与重点扶植对象,发展更是迅速。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作用显著。但...
一、引言作为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传统文化甚是丰富多彩,其中的民俗文化更是积聚了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具有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应该来说,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文化资源,为旅游业中的新兴旅游形式-乡村...
古村落一般是指有幸保存下来、并具有一定历史底蕴的古代村落。我国古村落数量多,分布地域广,历史文化价值高,古朴的民俗民风与美丽如画的乡村田园风光交织在一起,表现出独特的旅游观赏价值。我国古村落乡村旅游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古村落乡...
众所周知,乡村旅游迎合了21世纪全球人居与旅游回归自然的生活质量意识,已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和旅游趋势。根据国内外现有乡村旅游发展情况,从旅游形态角度来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城市郊区和景区周边的特色农家乐休闲游;二是乡村农业观...
1、共生理论的涵义共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早源于生物学,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于1897年首先提出,是指不同生物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与其他生物走向联合,共同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互相依赖,各能获得一定利益的一种生物...
一般认为,京郊农村旅游业起源于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经过近30年的发展,京郊农业旅游取得长足的迅猛发展,呈现了覆盖范围广、类型丰富多样、从业人口多等特点。据北京市旅游局统计,2013年北京市农业观光园1299个,总收入27.4亿元,增长1.8%....
题目:海口市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路径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相关概念和理论(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功能1.乡村旅游概念2.乡村旅游的基本功能(1)对旅游者的功能(2)对旅游目的地的功能(二)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1.形象与旅游形象2.乡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概况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使旅游者领略农村乡野田园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能够满足旅游者求异、求知、求根等需求并能产生经济效益...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关于乡村旅游的学术研究也进入轨道,但是研究成果多集中于规划开发、营销管理、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阐述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梳理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文献,为乡村旅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