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投资学论文 >

短视损失规避的产生条件与影响因素(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0-08 共11636字
2.2投资时限
  
  投资时限是指投资的最终支付时间,它决定了投资的灵活性。如果投资者的投资是长期的,那么他调整投资的频率较低,投资的灵活性也随之降低;反之,调整投资的频率较高,投资的灵活性也随之升高。 Bellemare等的研究没有考虑到自变量间所有的组合,即缺少短期的投资时限和长的评价周期的组合[11].基于此,Langer和Weber添加了一个处理组,即被试需要每轮决定x大小,并得到每三轮博弈的总结果,即为2×2设计[13].另外,他们还对实验任务做了调整,每轮博弈中被试的资金不是独立的,上轮博弈后的累积财富决定下轮博弈的可用资金范围。结果发现在长期的投资时限中评价周期的作用出现了反转,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并且频繁评价投资结果时,他的短视损失规避程度最低,这说明投资时限在影响“短视”上比评价周期的作用大。 Moher和Koehler对GP投资情境进行了调整,在低频组中允许每三轮投资中的x可以是不同的,并且除了提供每三轮博弈的总结果,主试还提供给被试单轮博弈的结果,发现风险容忍度的提升是由投资时限的增长引起的,而不是评价周期在起作用[14].
  
  2.3两因素的共同作用
  
  虽然分别有研究者证实了评价周期或投资时限的单一作用,但也有研究发现两因素都对短视损失规避起作用。 Fellner和Sutter的研究也采用2×2设计,但他们将每轮的投资分开考虑,结果表明评价周期和投资时限都会影响短视损失规避[7].之后,Hardin和Looney也得出与上述研究一致的结论[15].而Langer和Weber的研究结果则表明,每轮投资是否独立或者说上轮博弈是否对下轮博弈有影响会制约两种因素对短视的影响[13].鉴于现实中,人们的投资总额是有限的,大多数人会根据前期投资结束后持有的金额去调整后期的投资额,未来可以针对该因素做进一步分析,以提升研究的生态效度和现实意义。此外,评价周期和投资时限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评价周期的最大值由投资时限决定,分清评价周期和投资时限之间的概念差异是非常重要的[16].在现实中,如果投资者的投资时限较长,那么他可能会频繁地评价他在每个阶段的投资结果,也可能去评价投资的最终结果[11];而如果投资时限较短的话,投资者就不太可能有较长的评价周期,因为在短期的投资时限和长的评价周期情况下,投资者必须每轮博弈都决定x的大小,但要一直等待直到三轮博弈结束,才能去审核结果,这样的结构会迫使投资者在每三轮的中间博弈中做盲目的决定,所以这种2×2的设计可能不太符合现实情形。
  
  而Zeisberger、 Langer和Weber以GP投 资 情境为基础,在被试内设计中检验评价周期和投资时限的作用:在LH组中,被试首先进行低频组的实验处理,隔两周后又进行高频组的实验处理;而在HL组中,实验处理的顺序逆转。结果发现,投资行为的改变仅仅发生在评价周期和投资时限增长的时候,当两者缩短时,投资数额并没有发生变化[17].Hilgers和Wibral也证实只有增长投资周期和投资时限才能增加人们的风险倾向,而缩短这两者并不能使风险倾向减低,所以评价周期和投资时限的共同增长才是短视损失规避的产生根源[18].研究认为,个体会将短的评价周期认知为较窄的决策框架,这不利于决策,而长的评价周期通常是有利于决策的,因此当个体从短评价周期经历到长评价周期时,其决策会发生改变;而个体先经历长评价周期时并不会主动改变其策略,因此相反的经历并不会改变其策略。但有研究认为,起初设置的评价周期或投资时限有一种“粘性”,即使进行了调整,效果也并不明显,所以在评价周期或投资时限由短期调整到长期时,须有一个足够长的时间间隔,使人有时间去反思和调整投资[17].
  
  除了评价周期和投资时限以外,有研究者还发现了其他能够导致“短视”的条件。例如,信息范围(information horizon)也能够影响决策框架[15].短期的信息范围展示了作为单一投资的预期值的分布特点,而长期的信息范围则显示多个投资结合起来的概率和价值。扩展信息范围可以产生较为宽广的决策框架,进而增加风险倾向。虽然没有发现信息范围与其他两个因素之间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但与呈现短期的信息范围相比,当提供长期的信息范围时,评价周期和投资时限的延长都能够更大幅度地增加风险选择倾向。
  
  从上述讨论中可以看出,决策情境的变化可能影响评价周期和投资时限的作用,因此不能断言单一因素的决定作用,而且评价周期和投资时限到底哪种因素是主导目前也不能确定,两者的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未来研究应积极扩展实验情境,将评价周期和投资时限的作用具体化,并在对具体结果进行解释时保持谨慎,防止过度概括,还应搜寻短视损失规避是否存在其他产生条件。
  
  3 短视损失规避的影响因素
  
  3.1先前投资结果
  
  在先前投资中经历了更多收益的投资者,与经历了更多损失的相比,可能更愿意在接下来的投资中 冒 更 多 风 险,这 一 现 象 被 称 为 赌 场 盈 利 效 应(house money effect)[19].因此,Hopfensitz和Wranik认为频繁经历收益可能导致人们对评价周期的长短不敏感,而只有频繁经历损失的人才会对评价周期的长短敏感[20].换句话说,在不同的评价周期中,经历更多收益的投资者,其风险倾向可能不会有显着差异,而经历更多损失的投资者更可能在长的评价周期中增加投资的风险倾向,而在短的评价周期中减少风险倾向。他们的实验结果证实了该观点,在前6轮博弈中经历较少损失的被试并没有表现出短视损失规避现象,而经历较多损失的被试则会出现[20].
  
  另外,还有研究发现在最近的3轮博弈中经历重复损失后,投资者更可能增加投资金额,而经历重复收益后,更可能减少投资金额[7].在对该结果进行解释时,Sundali和Guerrero认 为 部 分 原 因可以由赌徒谬误(gambler's fallacy)解释[21].赌徒谬误是指相信在非自动关联的序列中存在负性自动关联的现象[22].以抛掷硬币为例,如果个体坚信赌徒谬误,那么在连续观察到3次正面后,他就会坚信下次投掷时出现反面的概率大于正面。但由于相关实验中的博弈结果是随机的,所以在整个结果序列中,连续收益或损失出现的次数和每次出现的位置是不确定的,研究者在对变量进行统计分析时存在困难,所以近期的连续收益或损失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3.2投资者的经验
  
  经验是影响投资者经济行为的重要因素,在市场交易中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的投资行为可能有所不同。由于知识水平较高,对市场交易规则的了解比较全面,专业人士可能并不会像非专业人士那样在投资时出现某些非理性偏差。有研究者证实了这一观点,他们以金融工作者、MBA学生和普通人为被试,进行彩球猜想游戏,结果发现金融工作者表现出的短视损失规避程度相对较轻[23].但也有研究者发现了相反的现象,例如Haigh和List采用GP投资情境发现,专业人士的行为确实与在校大学生不同,但相较于在校大学生,他们表现出更高的短视损失规避[24].这一结果得到了Eriksen和Kval准y的研究支持,该研究同样采用GP投资情境并以金融投资顾问为被试,结果发现金融投资顾问比在校大学生表现出更高程度的短视损失规避[25].另外,May-hew和Vitalis认为,即使投资者的经验不能降低个体投资中的偏差,但在市场环境下,经验确实能够减轻短视损失规避,这说明经验能够与市场环境相互作用减轻短视损失规避[12].投资者的经验究竟对短视损失规避有什么样的影响,目前尚不能确定,并且它对短视损失规避的影响在个体投资情境和市场交易环境中可能是有差异的。
  
  3.3情境因素
  
  从上文可以看出,评价周期或投资时限能影响风险倾向,而且人们投资时任务的改变、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这种影响有调节作用,即某些任务或情境因素可能会影响短视损失规避现象。例如,Moher和Koehler的研究表明,决策形式也会影响短视损失规避,他们让被试在两个博弈中选择其一,而不是决定投资金额时,被试没有出现短视损失规避行为[14].Benzion、 Krupalnik和Shavit在Thaler等的实验基础上增加了高风险股票,让被试在三种不同的项目中分配资金,结果也没有发现短视损失规避现象[26].Sutter发现群体投资决策虽然也会出现短视损失规避现象,但其程度要比个体投资决策时低[2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投资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