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论坛舆论危机
【第一章】地方政府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路径研究导论
【2.1 2.2】网络论坛的界定
【2.3】网络论坛中舆论危机形成的界定
【2.4 2.5】网络论坛中舆论危机的成因与负面效应
【第三章】地方政府应对论坛舆论危机的现状分析
【第四章】地方政府解决网络论坛中舆论问题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地方政府怎样处理网络舆论危机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地方政府及网络论坛中舆论危机的理论阐述
2.1 地方政府及其职能的定义。
地方政府是指管理一个国家行政区事务的政府组织的总称,通常对应于中央政府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第三十条规定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全国分为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省、自治区下可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再下一级又分为乡、民族乡、镇。在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下,市州一级政府在中央、省级政府和县、乡政府之间起到承上管下的作用,往往在面也是站在舆论危机的风口浪尖的位置,文中的地方政府也是指这一级的政府。地方政府职能包括地方政府在国家和地方事务中所起的作用和承担的职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可以概括为建设、社会保障及社会事业的发展。
2.2 网络论坛的界定。
2.2.1 网络论坛的定义与发展。
网络论坛是一个互联交流场所,其最初的形态是公告牌,用于公告股市价格等信息,不具严格定义的传播功能,且只能在特定的计算机上运行。论坛简称 BBS,全名 Bulletin Board System,译作"电子公告板".1978 年,由克瑞森(Krison)和苏斯(RussL ane)编写的"计算机公告牌系统"(Computer Bulletin Board System)可以称作最早的网络论坛。那时候访问论坛需要排队,一次只能进入一两人,是一些热衷于钻研电脑的人用一两部电话将电脑和调制解调器连接起来的。论坛上的内容大多是由一些电脑技术和游戏方面的,所以网络论坛是电脑爱好者的意外之作。
之后,随着互联网将全世界连接,论坛形成一定的规模,功能也愈发强大,开启多人间的即时在线交流功能。初期的论坛基本都属于此种模式,甚至国内还有的论坛延用这种登录方法到现在。受制于 Telnet 简陋的界面、复杂的操作,只有专业人员才能熟练掌握,随着技术的发展与革新,于是有了网页版本的论坛,用户只要连上Internet 后,打开浏览器就能地使用,因为其简单又便捷的操作方法,网页版论坛就成为了论坛的主流模式。网页论坛的诞生加速了网络论坛走向大众身边的进程,构筑起人们交换思想、畅所欲言的平台。论坛在我国于 1991 年出现,但当时电脑和配件的制造成本较高,论坛于几年之后才逐渐被国人知晓。网络逐步得到普及后,网络论坛迅速成长,网络论坛的持续发展、普及和扩散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在许多环节都右体现。
2.2.2 网络论坛的分类与特点。
根据所含内容不同,有多元性网络论坛和单一性网络论坛两种之分.前者内容包罗万象,通过引起各类民众的关注,达到一定数量用户后形成讨论组;后者适用于小型的网络公司,走的是精益求精路线,这类论坛相较多元性论坛而言,其专业性足以使其吸引到那些确实有相同志趣的人聚集起来相互切磋、琢磨、研讨、共享,如此一来就更能够形成良性循环,在细致、专业化的道路持续发展。按设立人的不同,网络论坛又有以下几类: 第一种是政府机关或企业用于传输文件和发布信息的论坛,如有的政府门户网站设置的讨论区;第二种是盈利组织机构为了吸引人群、接洽和服务客户而开办的论坛,如物流、购物等论坛;第三种是高等院校创办的论坛,作为学校的宣传橱窗,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水平;第四种是私人化的论坛站点,如普宁论坛、亚洲城市论坛等;第五种是由互联网自我开发的,如天涯社区、新浪亲子论坛等。再就是依照进入论坛讨论人群分为两种: 一种是日常生活工作中知根知底的人群,如以单位员工组建的交流论坛;另一种是由有共同爱好的人自发汇集起来的群体论坛,他们在真实世界里可能都是陌生人,如户外活动爱好者论坛、摄影协会论坛。
(1)开放性与广泛性。
网络论坛信息涉及面广泛,内容具体充实,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与大众生活相关的领域都有所联系与覆盖,只要在论坛的搜索引擎上用一到两个关键字进行搜索,就能浏览到所有涉及这些关键字的信息。网络论坛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其强大的人肉搜索功能,隐藏在公众视野下的有用信息,想了解或者关注某事件的进展,尤其是社会聚焦的热点事件或热点人物信息都能被挖出来曝光,事件的发生、进程都能在论坛中公开而被时时关注,公众就对事件的情况有大致的掌握.
除了上述所说的,广泛性也体现在能够通过网络论坛关注事件的人群也十分广泛,不受地域、国度、年龄层次等限制,只要你能登上网络平台,就能参与,能够进行全国乃至全球的互动。
(2)互动性与无碍性。
网络论坛表达信息传递十分便捷,所以就有了互动性与无碍性。网络论坛意见交流囊括了个人与群体之间不同对应的多种方式,既有同步的传递交流,也能断片进行信息沟通,其中网络论坛的同步交流极具互动性。在网络论坛上,意见主体通过发帖和跟帖发表意见,所表达的内容和传递的信息一般情况下何人何时都可见,一个帖子往往都会引来几十、几百上千甚至更多的意见反馈迅速汇集起来,形成的舆论规模和制造的影响都难以预计.网络论坛中传播者与受众并难以有严格界定,只要参与进来就同时具备传播和接收的权力,接受观点和想法,并且也将观念和见解进行刷新,在主动与被动的角色之间转换。此外,信息"接力式"的传递也能充分展现它的互动性。不管是深水帖还是浅水帖,楼层之间各个"贴子"都能擦出火花,有的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有的相辅相成,这样就以"滚雪球"的态势将某一观点或对某一事件的评价不断发展壮大。网络论坛还具有灵活的机制,注册账号无门槛,不受工作、性别、年纪限制的束缚,且一般都是免费;开帖和评论自由,用户随自己的喜好而定,账户可任意上线或下线,开帖和评论,还能够支持,反对、抗议或是中立,更能随时添加删除,让大众都能成为"记者"、"编辑"、"主播",能无障碍的突破时空的局限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沟通.
(3)匿名性与隐蔽性。
网络信息技术是一种现代高端的虚拟信息技术,信息的传播由于主要是依靠光纤传递。网络论坛凭借虚拟互通的优势,其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大多数不相符,有的更是截然相反。此外,网络为用户营造的条件,也具备大环境下整理合并的作用,是那种摸不到看不见的,只能亲身经历体验.由于发言人一般不会使用真名注册,取而代之的是昵称或代号,在虚拟名目的保护下,不同的价值取向、见解、看法、感情都能得到体现和展示。在接触和交流过程中,例如性别、年纪、外表、民族、所在地域等个人情况都直接被忽略,记号就等同于人,其实质就是记号与记号之间在进行信息的互动。网络中用户区分和识别是靠个人设置的记号,可谓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些记号有真实通过官方验证的,但大多数是虚假的,加之用户可以随意更换成新的代号,从而具备不固定性,因此其发布内容的真实与否无从查证。
2.2.3 网络论坛的功能。
(1)社会环境的监测。
在新闻学领域,互联网有着无比强大的功能,"网络媒介"是一直沿用的叫法.
传播讯息是媒介的主要功能,网络论坛是网络世界的组成部分,其传播讯息的功能毋庸置疑,进而衍生出社会环境的监测作用。网络论坛将主体所处的社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及时确切传给社会成员,引起注意进而持续关注,这就是环境监测的功能。论坛是社会的"雷达"和监测器,它向大众传达几乎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信息,不仅让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境况与社会状况了然于心,而且向社会管理者直接或间接提供了决策的参考依据。这些主要表现在:网络论坛发布关于灾害、威胁类的信息,人们接收到后提高警觉并加强防范意识与措施;传播有关社会安宁与稳定,即政治走向、经济态势等信息,管理人员依照收集到的受众的意见反馈调整、更改决策,同时大众借用网络论坛自发调整适应社会,社会总体关系达到和谐。不得不承认,网络论坛的政治功能异常强大,为博取大众眼球,影响和争取大众为目的,很多政党、组织、团体都在网络论坛上宣讲自己的政冶主张、思想观点,如:
在面对西方媒体关于西藏、新疆等问题上的责难,我国网民在论坛上自发的"结网而起",挺身而出代政府对西方舆论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在汶川大地震全国抗震1论坛上曝光而被拉下马的官员是不胜枚举,网络论坛监督功能,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作出了重要贡献。
(2)经济发展的动力。
网络论坛作为职业化信息加工和传播的方式,在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例如在经济发展领域能够给予必要的信息和技术保障,借助网络论坛传递经济信息己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固定模式,它不仅宣传国家的经济政策导向,还包括经济开发技术、资源状况、市场行情信息,并能够分析产业布局结构,引导消费趋势,帮助国家经济决策和社会投资,这些作用看似被动的辅助,现实中却发挥着巨大的功用。在社会现实中,一条信息让一个企业重生,一个项目盘活一方经济和市场的例子屡见不鲜。网络论坛除了提供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其自身也是一个盈利的行业,在一些西方国家,大众媒介以经济实体的身份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而在我国,新浪、网易、天涯等论坛在使用中文的地域中属于绝对主角,是多元性网络论坛的翘楚,在这些论坛板块划分中,含有突出的服务功效的论坛版块就有政治、财经、法律、交通、文娱、情感、军工以及教育论坛等,这些论坛可以称作人们日常的生活小助手,用户在现实生活里碰到的问题都能够在此得到答疑解惑。除此之外,有一些实用讯息都要拿等价的货币进行交换,从而有了商品的属性。
(3)传承文化的载体。
网络论坛在人类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类进步的成果高度概括成为文化,人类的整个发展史,就等同于文化形态承接演替的全过程,然而载体在文化的传承演替过程中必不可少。网络论坛的诞生,不仅能使文化成果得到全面传承,而且照亮了未来人类文化繁荣发展的路。人们每天都能从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种途径获取方方面面的信息、经验用以充实自己,拓宽视野,加强对世界的认知及改造的能力。随着网络论坛不断注入新的科技活力,通过连接上互联网,人们在家就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不同程度的探究,区别于传统的在校学习知识的模式,其更具有自主选择性。网络论坛不仅宣讲科学文化知识,还向公众呈现良好的潮流风尚、行为准则和树立公认的道德标杆,引导人们崇尚真善美。
以新浪网为例,在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当天深夜 11 点,由新浪论坛倡导的为青海祈福--"转发点亮绿丝带"活动有 65 万多用户参与。它不仅说明了大众参与公益、奉献爱心的积极性提高,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美德的发扬最好的体现。因为有了这个平台,文化遗产、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得以代代传承,逐渐形成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此外,网络论坛推动民族文化"走出去",并将外来文化"请进来",经过筛选、分析与探究,互通有无,促进人类文化的相通,达到文化和谐共融。
(4)易被反动政治扭曲利用,危害社会。
网络论坛在帮助巩固政权稳定和调适社会关系的同时,其匿名性、开放性等因素也可发展成为不利影响,容易沦为政治的附属品。一旦被某一政治集团利用,抛弃服务于大众的本意,而被小集团利益驱使,便极易诱发社会政治力量和舆论的倾斜,最终走上极端化道路,给整个社会带来灾难。
(5)易诱发非法、犯罪行径发生。
网络论坛直接或间接助长了各种非法、犯罪行径的发生,如少年儿童处在身心快速成长的阶段,此阶段充斥着对整个世界的探知与好奇,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但由于阅历少,没有形成独立思辨能力,更不能用正常的社会价值观标准去分清好与坏、对与错。他们在网络论坛上吸收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之后,就使得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出现扭曲,甚至造成更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网络论坛的功能具有两面性,开展研究、探索、实践网络论坛的宗旨就是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借助其积极作用对人类社会进步添砖加瓦,控制并降低其负作用的影响。
第1章导论1.1选题背景及意义。1.1.1选题背景。当下,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涨的时代,网络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并逐渐改变我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变得无所不在。互联网用户数量的陡增,加之其年龄跨度大、社会阶层日益丰富,言论自由开放度的提高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2月数据,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18亿,上网普及率达到39.9%;手机上网网民5亿,占网民比例为80%。截止2013年第三季度微信用户6亿,微博用户4亿,博客3.19亿,社交网站用户2.44亿。网络日益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
网络具有开放性和传播迅速的特点,信息数据借助于网络技术传播给受众,便于受众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在此形势下,企业一旦出现危机,信息便会在短时间快速地传播,对企业的形象和经济效益造成的打击将会十分严重。...
2.3网络论坛中舆论危机形成的界定2.3.1网络论坛中舆论危机的定义。什么是危机?词典给的解释是在危险与机会并存的时候,在给检验决定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时刻,是个人、组织和社会发展的改变和腾飞的关键,攸关生死、利益变化,有如十字路口。公共舆论包含着...
第二章新媒体、危机与政府危机公关的理论界定2.1新媒体与新媒体环境。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67年,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EVR(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NewMedi...
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相适应,社会公众在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等方面也在不断进步,社会公众对于关注并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越来越强,这就对目前社会公共事务主要的管理者带来了压力,各级政府因此得到了各类公众群体以及媒体、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一些...
大学生正处于追求自我实现的时期,对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网络人际交往给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人际交往途径,使大学生在网络中产生了一种全新人际关系,这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心理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第3章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论坛中舆论危机的现状分析--以X市产妇死亡事件为例3.1当前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论坛中舆论危机所取得的成效。根据地方政府在舆论危机中的作用,危机事件有两大类:直接型和间接型。根据政府在这两类事件中采取的措施和发表的言论,...
网络时代下医学高职高专大学生人际交往既存在优点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虽然丰富大学生交往内容,扩大交往范围,交往方式也变得新颖化,但是网络时代人际交往中虚拟化、功利化及伪亲密感现象也较常见,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树立其正确的人际交往理念,...
摘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新媒体呈现并逐步占领舆论阵地,转变了传统的舆论传播模式。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全民互动、传播范围广、门槛降低、传播更易带有情绪、舆论更激烈等特点,处在新媒体环境下,深圳海关开展公共关系工作面临着更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