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

农业电视节目中农民形象的塑造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21 共236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媒介环境下农民形象的构建探究
  【绪论】央视7套农业节目对农民形象的构造绪论
  【第一章】农民形象概述
  【2.1】央视七套农业栏目概述
  【2.2】央视农业节目建构农民形象的途径
  【第三章】央视七套农业栏目树立的现代农民形象
  【4.1】央视七套在建构农民形象过程中的优点
  【4.2】央视七套农业栏目在建构农民形象中的不足
  【第五章】农业栏目建构农民新形象的对策及思考
  【结语/参考文献】农业电视节目中农民形象的塑造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语

  "电视的重要任务之一,即提供娱乐并为那些实际上被社会其他人所忽视的大量人群的存在提供意义。"[34]

  长久以来,农民作为全面实现我国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却在社会中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他们所掌握的话语权得不到充分地利用。

  在我国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在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下,传统的农民正向新型农民迈进,与时俱进地更新我们曾认知的旧农民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对当前建构农民形象的背景与意义进行概述,并分别阐述了传统的农民形象、农民对自我形象的认知以及真实的农民形象构成,让读者在整体上对农民形象有一个了解。通过对央视七套农业栏目的分析,包括其前期定位与后期包装,找到了其建构农民形象的途径,并具体描绘了其建构的几种具体农民形象,包括"致富增收有办法"的农村劳模形象、"亲民为民"的村官形象、"风采堪比明星"的农村"牛人"形象、"城市生活不容易"的"农民工"形象以及"与时俱进求创新"的新型农民形象。在分析传统的农民形象、农民对自我形象的认知以及真实的农民形象构成的基础上,找到了央视七套农业栏目在建构这些形象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存在着不足。

  最后,本文根据这些不足提出了一些对策及思考,为农业栏目以后建构农民形象提供了参考。

  我国农业基础还不牢固,目前暂不能完全与经济社会的繁荣及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相匹配,依然需要严谨仔细地面对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继续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放,努力推进农村的社会事业,尽快走出城乡二元结构。[35]

  而这一切,不仅需要国家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扶植,需要城市人给予"三农"更多的关注目光,需要农民自己的自强不息,也需要央视七套农业栏目这个最权威的电视媒体平台的紧密配合--坚持以农为本,及时报道、解读利农政策,传播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建构积极的形象号召农民进行学习,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监测"三农"问题的现状,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推动农民迈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刘振伟。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J].农业经济问题,2003(3):4.
  [2]李娇。我国农业电视栏目竞争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张同道。品牌与文化:解析电视栏目[J].当代电视,2001(10):52-53.
  [4]苗瑞,苑丽娟,胡涛。我国近年来"对农电视"研究述评[J].大理学院学报。2013(8):23-27.
  [5]丁智勇。关于农业电视节目管理方式的思考[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0):84.
  [6]邹必华。基于受众本位的中国农业电视栏目发展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
  [7]卢迎安。重塑农民形象的思考[J].当代传播,2007(3):107-108.
  [8]童兵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2006)[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46.
  [9]卢迎安。媒介形象再现与社会真实建构:国内主要报纸对农民形象的再现研究[D].苏州大学,2004.
  [10]张丽萍。央视春晚中的农民形象再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
  [11]雷晓艳。电视媒介对农民形象再现的偏差[J].新闻爱好者,2009(12)(下半月):41-42.
  [12]朱丹。都市报关于农民工报道的实证分析及对策建议--以《扬子晚报》为例[J].传媒,2013(3):71-73.
  [13]李月起。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媒介形象研究--以渝蓉广为例[D].重庆工商大学,2011.
  [14]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39.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S].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277.
  [16]刘祖斌。与农民相关的媒体偏差[J].新闻前哨,2006(8):46.
  [17]林后春。当代中国农民阶级阶层分化研究综述[J].社会主义研究,1991(1):61-66.
  [18]赵磊。山区农民和农业职工土地权益比较研究--以江西省黎川县桃口村和东山分场为例[D].苏州大学,2010.
  [19]方晓红,贾冰。论《人民日报》"农民形象"塑造--兼议衡量三农报道的一个重要指标[J].新闻界,2005(4):33-36.
  [20]朱力。准市民的身份定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0(6):113-122.
  [21]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83.
  [22][美]李普曼。公共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3.
  [2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60.
  [24]贾冰。媒介农民形象塑造--兼论媒介农民形象镜像中的政府形象[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5]N·J·Adler.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nded.(Boston,MA:PWS-KENT,1991),74.
  [26]夏雨禾。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的"三农"议程设置研究[J].当代传播,2009(4):69.
  [27][英]阿兰·德波顿著,陈广兴,南治国译,身份的焦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7.
  [28][29]马晨。浅析对农电视节目的现状和未来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6.
  [30]任金周。《电视节目策划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111-134.
  [31]李良荣。《关于典型和典型报道》,人民网。
  [32]胡智锋,周建新。电视节目编排三论[J].现代传播,2006(5):87-90.
  [33]李强。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J].北京社会科学,2008(5):54.
  [34]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57.
  [35]陈锡文。《中国经济增长与农村发展--基于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的战略思考》[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82-83.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广播电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