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国哲学家培根在《随笔录·论读书》中提到“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科兼具生动性、趣味性较浓, 但知识点多而繁杂的特点。历史里充满了智慧, 中学历史教学需要讲求艺术。古人云:“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 授人以渔, 终身受用无穷。”历史老师不仅是历史知识之传授者, 更要是历史学习的引导者。
关键词:历史课堂; 有效教学; 引导作用;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 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教师的作用, 就是要引导、启发。教师要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教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好, 才能使学生得到真实的东西, 一辈子受用不尽。”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是有效开展历史教学的关键所在。对此,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策略。
一、“导”在设疑激趣,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俗话说“课伊始趣亦生”, 一个具有艺术性的开场, 往往能先声夺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引起学生对所学课题的关注, 为进入新课创造有利条件。例如我在导入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节课时, 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那雄浑有力的声音, 浑厚沉重的音乐旋律, 使学生极易被感染, 仿佛置身于赤壁古战场的意境中, 正在仰望巍峨高耸的峭壁, 正在领略长江奔腾浩荡的气势, 正在聆听惊涛拍岸的隆隆巨响, 胸中的壮志豪情也就呼之欲出。再如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运用谈话来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的相关史实。在南宋, 有一位着名的抗金名将, 他是着名军事家、战略家, 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他姓岳名飞, 字鹏举。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词《满江红·怒发冲冠》, 其中“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和“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那么, 岳飞岳少保如此感慨从何而来, 宋代又发生了哪些历史故事?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导”在建构知识网络, 掌握知识的迁移的能力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是当前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 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 构建起知识结构网络, 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 在新旧知识间和所学知识与新问题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 使新问题、新情境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例如在《工业革命》一课中, 教师可以按照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条件、主要任务及其成就、时代特点及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社会面貌和国际关系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来引导学生学习, 从而构建一个概括性的、清晰的、纵横交错的知识结构网络。学生以后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时, 就能运用通过学习《工业革命》一课所建构知识网络去探究学习, 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从而顺利实现学习的正迁移。又如在世界史《明治维新》一课中, 教师可以结合学过的中国史《百日维新》的内容, 通过比较分析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同之处: (1) 历史背景:内忧外患; (2) 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3) 目的:希望通过变法图强, 摆脱外国侵略, 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并解决如下问题:中日两国在相似的时代背景下, 采取相似的改革措施, 为何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 日本明治维新却获得成功?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后, 应适时地引导学生从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基础和社会力量等诸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正如古人所云:“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水土异也。”这样, 学生就能领悟到中日两国相似的变法为何结果会截然不同的内在根源, 深度挖掘历史表象下隐性的历史知识, 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三、“导”在学法提示, 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通过历史教学, 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 还要长智慧。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及时提示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 不断提高历史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了某一历史知识或规律, 是为了让他们进而推知同类历史知识或规律, 做到触类旁通。从而达到驾轻就熟、运用自如的学习目的。例如我们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 就可用联系到苏联斯大林模式和英美的资本主义模式, 这样既能有效地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又能提升应试能力。历史学习方法一种是宏观驾驭, 即鸟瞰式的学史方法;另一种是微观分析, 即解剖式。这种方法侧重探知历史细节。例如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课的学习, 一要归纳出隋唐时期的总体特征:政治统一、经济昌盛、文化兼收并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呈现盛世景象;二要细化出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相关知识点, 如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 经济上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出现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四个大型的都市。对外关系上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和遣唐使, 思想文化上诗歌繁荣, 书法、绘画和雕刻等艺术也达到一个高峰。
四、“导”在重难点突破, 加深知识的理解
每个章节都有重难点, 而重点往往就是难点。历史重难点的突破, 可以通过补充相关材料, 让学生阅读、体会,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从而破解难点。例如世界史《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 最能反映其帝国主义分赃会议性质的是《凡尔赛合约》对殖民地的处理:“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学生常常向我质疑:巴黎和会主导国是英、法、美, 为什么瓜分殖民地英、法、日?这时可以让学生查阅美国的《独立宣言》:“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在阅读、感悟材料中, 引导学生理解《独立宣言》作为一篇着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献, 它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主权在民思想, 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和专制统治, 否定英国对殖民地统治的合法性。以此类推, 作为曾经的殖民地的美国, 去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是与《独立宣言》所倡导的思想相违背的。用材料分析法破解难点, 令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易于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历史重难点的突破, 也可以分层设问, 循序渐进。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不妨按难易程度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 小坡度密台阶地层层递进。例如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列宁曾把“新经济政策”比喻为“退一步, 为了进两步”这一教学难点。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将这一难题分解成以下几个小问题:1.当时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了什么性质的政权?2.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什么性质?效果如何?3.之前的二月革命是什么性质的革命?临时政府采取了什么性质的经济政策?在了解了“退一步”的情况下, 继续追问“进两步”。4.到了1921年, 俄国国内的形势发生哪些变化?5.列宁采取新经济政策最终目的是什么?学生沿着这个思路步步深入,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最后水到渠成, 问题迎刃而解。
五、“导”在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领悟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中学历史教材涉猎的内容多、范围广、头绪杂, 提及的年代、地点、人物和事件不胜枚举, 学生常常还没开始已畏难。个人认为可以在讲授历史教材之前, 先引导学生看看教科书的目录, 然后教师概述这段历史的时代特征、发展规律等, 从而引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 领悟历史发展规律。在以后的讲课过程中再反复加以引导和强化。例如在讲世界近代史时, 就要让学生抓住以下基本线索和时代特征:步入近代 (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 、西方工业文明兴起、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中学历史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和理解, 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 以高屋建瓴, 拓展思路, 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历史趋势和经验教训, 使复杂的知识条理清晰, 并从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总之,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 历史老师要充分发挥课堂引导者的角色, 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正所谓:“问泉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将情感教育放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才能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而改进问题,使情感教育更好的服务于历史教学。作为教师,必须中重视情感教育,树立起强烈的情感意识,在积极教学中探索改进情感教育的方法,这样才能将情感教育转变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过程当中,我的经验告诉我,历史教学效率不高一直是广大历史教师最为头疼的事情.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改革的积极开展,使得历史教学也必须跟随时代的脚步,适应国家教育形式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大胆...
鸦片战争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但现行初高中历史教材在讲述这一问题时往往一语概之,如清政府组织抵抗很不力或清王朝政治腐败等。教师通常采用客观原因(外部原因)+主观原因(内部原因)+根本原因的模式,同时又将主观原因分解为政治+经济+...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全面发展,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掌握知识与技能,还应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历史教师应将我国的教育基本国情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那么,如何将德育渗...
进入21世纪,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也在不断创新,人类也步入到了网络时代。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影像、动画等多种元素于一体,具有内容丰富多样、存储量大、形象逼真、生动直观等优点,因此逐渐被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并发挥了巨大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觉醒,人们对于各类纠纷也开始趋向于用法律的手段解决,而证据在法律诉讼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中学历史课,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本...
如何培养学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保证。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历史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发展。...
成功事业的前提是兴趣,中学生学习阶段兴趣占主导作用,兴趣是指一个人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们对自身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适当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示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的约束,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学习历史知识,获取更多的体会和感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能...
初中历史是一门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学习历史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而是让他们了解历史,认同民族传统文化,增加爱国情感,从而逐渐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