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主导的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除了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还要拥有特殊的本领,即坚强的意志、全方位的视角、开放的思想、创造的冲动、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等,而这些都离不开健全的人格教育。 本文仅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这一侧面,谈点不成熟的认识。
一、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对综合性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未来的人才不单是考试的高手,更是能适应社会变化,面对各种挑战的人才, 但仍然有很多教师不能很快地转变思想。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以分数的高低来判定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
历史课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学生仅仅是学到表面,没有真正掌握历史知识的真谛,没有把历史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人格提升, 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有的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与人合作,缺乏团队精神;有的意志品质不够坚强,遇到问题不知所措,知难而退;有的缺乏创新力,在工作中不思进取,碌碌无为。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 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推动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爱国主义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先贤们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为半斗米折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气节和报国情操, 收到了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道德是人格的核心,现实当中部分学生道德情感淡漠,道德动机错位,因此,不良行为不时发生,如考试作弊、面对摔倒在地的老人冷漠无视、敲诈勒索等。我在历史教学中重视挖掘诚信教育的素材,用孔子“民无信不立”,孟子“诚信乃人之根本”,商鞅变法立木树信,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立足社会的根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 教学中充分利用井冈山上艰苦斗争,长征路上艰难万苦,三年自然灾害苦苦支撑等素材对学生加以教育。 学生艰苦创业、自强自立、吃苦耐劳、勤俭朴实等方面的品质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创新方法,把人格教育融入于教学当中
优良的人格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需要日积月累,反复磨练,需要生活中实践体验。
历史教学为优良人格的塑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每一堂课都有丰富、典型的事例,这就需要历史教育工作者用心挖掘。 如何去挖掘呢? 我想方法的创新尤为重要。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性,创新性,这显然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在课堂当中的角色, 参与到课堂的研究和讨论当中, 用心聆听学生的 “高见”,这样学生才能既学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又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特点,在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对比中完善自己的人格,激励自己不断进取,不断提高。 这种相对开放式 的 教 学 方 法 才 能 适 应 新 时 代 学 生 的 需要,才能不断健全学生的人格,培育出优秀的人才。 比如,在讲到“商鞅变法”内容的时候, 如果教师仅仅是非常全面的把商鞅变法的背景、原因、意义等讲给学生听,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就相对肤浅,也无法与自己建立联系。 换一种方法,让学生去探讨战国时期各国的大背景, 变法面临的阻力, 学生从商鞅身上就能直观地看到他独特的眼光、勇于探索的精神、坚定的信念、独树一格的品质,从而内化到自己的身上,进而化为行动。 学生在无数次的潜移默化中各方面的优良品质不段积累, 最终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动之以情,以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
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高级的情感, 通过情感的感化可以影响学生的判断,高尚的情感更能使学生受益终身。这种情感既包括教师本人的情感, 更包括众多历史人物的高尚情感。 如能灵活运用贯穿于教学当中,将使学生收获颇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人格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格教育的成败。教师的思想境界、价值取向、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作为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知识、健全的能力结构、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必须有仁慈的爱心、温和的性情、高雅的情操、无私的品格、 坚韧的意志、 严谨的作风和坚定的信念。拥有了这些品质,在每天与学生的交流中就能够无形地影响到学生的内心。 除了教师本人的影响,更广泛的还在于历史人物。比如讲到伟人周恩来时, 他那种平等待人的胸怀“求同存异”的视角、恪守诚信的涵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广交朋友的态度无不会深深地震撼到每一位学生的心扉。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连续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构建起优良人格的。
只有将情感教育放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才能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而改进问题,使情感教育更好的服务于历史教学。作为教师,必须中重视情感教育,树立起强烈的情感意识,在积极教学中探索改进情感教育的方法,这样才能将情感教育转变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过程当中,我的经验告诉我,历史教学效率不高一直是广大历史教师最为头疼的事情.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改革的积极开展,使得历史教学也必须跟随时代的脚步,适应国家教育形式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大胆...
鸦片战争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但现行初高中历史教材在讲述这一问题时往往一语概之,如清政府组织抵抗很不力或清王朝政治腐败等。教师通常采用客观原因(外部原因)+主观原因(内部原因)+根本原因的模式,同时又将主观原因分解为政治+经济+...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全面发展,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掌握知识与技能,还应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历史教师应将我国的教育基本国情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那么,如何将德育渗...
进入21世纪,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也在不断创新,人类也步入到了网络时代。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影像、动画等多种元素于一体,具有内容丰富多样、存储量大、形象逼真、生动直观等优点,因此逐渐被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并发挥了巨大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觉醒,人们对于各类纠纷也开始趋向于用法律的手段解决,而证据在法律诉讼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中学历史课,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本...
如何培养学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保证。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历史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发展。...
成功事业的前提是兴趣,中学生学习阶段兴趣占主导作用,兴趣是指一个人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们对自身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适当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示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的约束,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学习历史知识,获取更多的体会和感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能...
初中历史是一门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学习历史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而是让他们了解历史,认同民族传统文化,增加爱国情感,从而逐渐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