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家长形象的再认识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6-12 共1594字
摘要

  一、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家长形象重新认识与评价的意义

  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某一个形象或某一类人物的评价,不仅关系到对这一人物或形象的理解,更是对文学研究的方法论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促进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多样化

  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家长形象重新认识与评价,能够促进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多样化。

  很多读者对家长形象都是持一概否定的态度,甚至将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家长形象简单地贴上“封建家长”的标签,导致长期以来家长形象一直是单色调。一旦读者打破了传统的人物评判方式,转而对作品进行多层次的探讨和多层面的研究,例如从文化传统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或从语言艺术或哲学人生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等,就能够更加深入的研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使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研究方法论更趋多元化。

  (二) 加深读者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

  当阅读者开始理解作品中的家长形象,而不是给其贴上“封建家长”标签,简单的将其看成是破坏和践踏青年一代爱情幸福的罪魁祸首时,阅读者已经加深了对作品本身的理解,进而也会推进对作品中人物的研究。例如 《警世通言》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篇,杜十娘为了追求爱情而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就会让我们思考爱情的价值与生命的价值,两者之间是否应该有个界限?进而可以教育青年一代不要将“反对封建家长”作为借口违法或违反道德,也不能以轻易舍弃生命为代价去获取爱情的纯真和自由。

  二、如何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家长形象重新认识与评价

  (一) 将封建家长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家长形象加以区分

  在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很多家长形象并非都是“封建家长”,他们对内是家庭乃至家族的长辈,关爱着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对家庭负有管理的义务和权力;对外他们是家庭的代表,代表着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利益。他们在家庭管理中也会遇到各种利益冲突,当冲突发生时,必然会有所取舍。很多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家长在做决定时也会考虑孰轻孰重,并非都是一味的冷酷无情,因此不能将“封建家长”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家长形象简单的画等号,需要加以区分。

  (二) 结合作品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家长形象的认识和评价,需要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去研究和思考,而不能简单的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评价。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受儒家思想熏染,主要讲求家庭和睦。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家长对儿女婚姻或爱情进行干涉,其主观并非要故意破坏儿女幸福,而是希望儿女能够步入家长所希望的幸福,这一点与现代社会的大多数家长有共通之处,也是传统中国式家长的特点。因此,在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家长形象时,不能简单将矛盾对立和尖锐,而应该侧重解读家长对子女的关爱。

  三、以 《警世通言》 中杜十娘一篇为例,重新认识与评价其中的家长形象

  当下学界对 《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作品中李布政的形象多持批判的和否定的态度,但如果试从客观的角度去重新认识一下这一家长形象,则评价结果将会有所不同。李布政作为家长一直从各方面影响着小说中主人公李甲,这也是历来对其进行批判的主要依据。文中说李甲“志诚忠厚”,不管其是天生还是后天养成,都可见李布政对其要求之严格,同时,李布政在对儿子学业上要求严格的同时也关心着自己的儿子。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有出息,不惜重金为其买了监生的名额,可是儿子却将学费和精力葬送在妓院之中。即使当代开明的家长也不会对儿子这种行为给予认可,就这一点可见李布政并非简单只是一个反面形象。

  从李甲方面来看,李布政不承认这个儿媳,李甲就没有勇气带回杜十娘去面对家人。也就是说,李甲在父亲面前只有驯服,无力反抗,显示其生性懦弱。在李甲的生活选择天平上,其一端放置的是杜十娘的人生幸福,另一端放置讨得父亲的欢心时,李甲心中的天平无论是在别人的诱导下还是其他深层次的原因,最终偏向了后者才引发了人间悲剧。可见李布政不属于“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扁平式人物,而是活生生的真人。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古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