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考察20世纪唐五代文学研究总量的地域分布、作者分布、热点分布及其差异,藉此了解20世纪海内外研究唐五代文学的成果总量是多少,相关国家和地区各有多少成果,国内占多少份额,海外各地区占多少比重,百年之内出现了多少作者,哪些是活跃作者、哪些是高产作者,这些作者分布在哪些国家和地区,各个地区的研究热点有何异同等.
一、成果总量的地域分布
20世纪海内外有关唐五代文学研究成果总量为34818项 (一篇论文、一部着作、一个选本等均作1项统计),其中国内的研究成果为23404项,占成果总量的67%,海外 (包括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和欧美、日本、韩国等)的研究成果为11414项,占成果总量的33%,详表1.由此可见,海外的研究成果占了三分之一,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
这提醒我们,从事唐五代文学研究,不能无视海外数量庞大的研究成果.海外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一般会关注参考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成果;而国内学者,常常只留心和借鉴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有时不太关心和参考海外的研究成果及其进展,闭门造车,既造成无谓的重复与浪费,也显得学术视野有限、学术气量不大.长期在海外任教的大陆籍学者詹杭伦教授曾指出: "大陆学者仿佛住在玻璃球里面,港台学者对大陆同行学者的研究比较了解,取得参考资料也比较方便;大陆学者由于客观研究条件限制,对港台同行学者的研究状况却不够了解,取得参考资料也比较困难,因此 '闭门造车' 的状况便难以避免.这种状况亟待改变!"[1](P390)国内学者不太了解海外的研究状况,固然与获取资料的条件受限有关,但恐怕跟学术态度和学术眼光有着更深层的关系.这种现象值得反思,更需要改变.
分区域来看海外的研究成果量,日本的成果量最多,占海内外成果总量的12.8%;台湾的成果量居次,占海内外成果总量的12.2%,略低于日本.欧美 (包括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瑞士、意大利、荷兰和北美的美国、加拿大等)的成果,单纯从数量来看,并不算多,只占总量的3.6%,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却别具只眼,也很值得注意.特别是Nienhauser William H(倪 豪士)、Stephen Owen(斯蒂芬·欧文)和华裔学者刘若愚、马幼垣、李珍华等名家的研究成果,创辟颇多,尤需借鉴.韩国的成果量跟欧美的成果量相当.作为亚洲的近邻,韩国学者对唐五代文学的关注和投入、对唐诗的译介和传播,都值得我们重视和尊敬.其他国家 (包括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越南、澳大利亚等)的成果量虽然不是太多,但也有一些有价值的成果,特别是在整理发掘域外传播与接受的文献史料方面,因其独特的优势和便利,更能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作者成果量的分布规律
文献计量领域最早揭示科技论文作者与文献成果量关系的是美国人口统计学家洛特卡,他于1926年提出了着名的 "洛特卡定律",主要内容:在某一时间里,具有论文数x的着者频率y与x2成反比,即y(x)=c/x².由于洛特卡只统计了物理和化学两门学科,因此这一规律的普适性备受质疑.后经弗拉奇和M.L.帕欧等科学家广泛验证发现,在大多数学科领域,作者和论文数量之间的确普遍存在倒数反比例关系,即数学上的幂函数关系:y(x)=C/x^n,只不过像洛特卡所说的n等于2的情况不多见,多数学科n并不等于2.后来弗拉奇的工作证明,在大多数学科领域,n值在1.2~3.5之间浮动,最大可达4.8,这就是广义的洛特卡定律.[2]"洛特卡定律"是文献计量学的基本定律,一般情况下,符合 "洛特卡定律"的学科研究,发展趋势可以预期.
在 "洛特卡定律"基础上,普赖斯进一步研究了不同能力层次科学家的定量关系,提出了着名的"普赖斯定律",他在 《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有如下论述:"在同一主题中,半数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这一作者集合的数量上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2]并提出了一些大胆的论断,如: "10%的科学家在其一生中所发表的论文占所有论文的一半"、"75%的科学家一生只发表了一篇论文"等等.尽管这些论断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人们研究发现,在诸多学科领域,这些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且看20世纪唐五代文学研究作者的成果量分布是否符合这两大定律.
说明: "作者数量"指拥有左栏成果量的人数,如第一栏 "单 人 成 果 量" 是1,"作 者 数 量" 是10090,表 示10090位作者每人只有1项成果;第二栏表示拥有2项成果的计1946人,这1946人的成果量累计为3892项;末栏表示有1人发表过143项成果.其余类推.
20世纪唐五代文学研究的海内外作者共计14718人,成果量 最高的是143项,最低的是1项.成果量超过100项的,有5人,拥有70-95项成果的作者为16人,拥有40-67项成果的为47人,有10-39项的492人,有2-9项的4068人,有1项的10090人,详表2.可见,作者成果量的层级分布呈金字塔型,成果量越高的人数越少,成果量越低的人数越多.(表2略)
从表2可以看出,发表过1项成果的作者共有10090人,占作者总人数的68.55%.这与 "普赖斯定律"所描述的 "75%的科学家一生只发表了一篇论文"的结论较为接近.成果量为1、2、3、4项的作者占作者总人数的90.23%,其成果量占总量的49.79%;而成果量在5项以上的作者只占总人数的9.77%,却生产了50.21%的成果.这与"普赖斯定律"中 "10%的科学家在其一生中所发表的论文占所有论文的一半"的说法甚为相符.
再来看20世纪唐五代文学研究的作者分布是否也符合 "洛特卡定律".我们以 "单人成果量(项)"一列数据为横坐标, "作者百分比"一列数据为纵坐标,绘制出 "20世纪海内外唐五代文学研究成果量和作者比例关系曲线",如图1.
图1中有两条曲线,一是生成的实际曲线,二是电脑模拟的趋势线,从图上看两者几乎重合在一起,无法分辨,其中R2越接近1,二者吻合度越高,图中R2=0.9737,说明二者高度吻合,而图中 电 脑 自 动 生 成 的 模 拟 曲 线 公 式 为y =0.6192x-2.149,亦可写成y=0.6192/x2.149,符合"洛特卡定律"幂函数公式y=C/xn的表达,其中C=0.6192,n=2.149,那么实际生成曲线的n值当接近2.149,在1.2-3.5的范围内,说明20世纪唐五代文学研究的作者分布符合广义的 "洛特卡定律",未来的研究前景、成果量、作者人员构成是可以预期的.从其n值略高于经典洛特卡定律中的n=2来看,作者分布总体上是合理的,尚有一定的离散性,即低产作者的贡献率较高.至于作者分布是否完全符合洛特卡分布,尚需进一步检验,当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
三、作者的类型及其地域分布
划分作者的类型及其地域分布,旨在考察20世纪海内外从事唐五代文学研究的作者中,成果量较高的活跃作者有多少,成果量较低的一般作者有多少;哪些国家和地区的活跃作者较多,哪些地方的活跃作者较少.
如果我们单纯以成果量的高低来区分 "活跃作者"和 "一般作者",那么借用 "普赖斯定律"中对杰出科学家的定义标准---杰出科学家中最低产的科学家所发表的论文数量等于最高产科学家所发表的论文数的平方根的0.749倍---就可以确定"活跃作者"和 "一般作者"的分水岭.
20世纪唐五代文学研究中,最高产的作者的成果量为143项,按照算法, "活跃作者"成果量的下限应是143的平方根 (11.96)乘以0.749,即8.96项.若取其整,可以将9项成果看作 "活跃作者"和 "一般作者"的分界线.如果进一步将"活跃作者"做 "高产"和 "中产"的区分,我们可以将20世纪唐五代文学研究的作者队伍分为以下三个层级:
低产作者:发表过1-8项成果的作者,计14075人 (参表2);中产作者:发表过9-39项成果的活跃作者,凡575人 (参表3);高产作者:发表过40项以上成果的活跃作者,凡68人 (参表4).
低产作者,即一般作者,他们占20世纪唐五代文学研究作者总人数 (14718)的95.6%.其中只有1项和2项成果的作者,累计12036人,占全部作者人数的81.78%.中产作者,指活跃作者中个人产量在9项以上、40项以下的作者群.
20世纪海内外唐五代文学研究作者中,出现了575位中产作者,占作者总人数的3.9%,他们发表了9270项研究成果,占成果总量的26.6%.不到4%的作者,却发表了占总量四分之一的成果,他们是唐五代文学研究的主力军.
高产作者,是指活跃作者中个人产量在40项以上的作者群.他们的个人成果量比中产作者更加丰硕,是20世纪唐五代文学研究中专注程度更高、研究实力更强的作者群.该作者群共68人,其成果量累计4190项,人均成果量为61项.他们的人数只占全部作者的0.46%,产出的成果却占成果总量的12.03%.
从作者队伍类型的结构来看,高产作者、中产作者和低产作者亦呈金字塔形分布.低产的一般作者,人数最多,构成金字塔的底座;中产的活跃作者,人数次之,构成金字塔的中间部位;而高产的活跃作者人数最少,位居金字塔的顶端.进一步看,"一般作者"中,成果量只有一、两项的作者共计12036人,占全部作者人数的八成多,他们中除去刚入行的学科新人外,大部分是偶尔为之的业余作者 (包括那些从事其他领域的研究,只偶尔染指唐五代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这八成多的庞大比例,表明唐五代文学有着巨大的魅力,吸引着大量的非专业人士进行各式各样的探讨和研究.
如果进一步对活跃作者的来源进行考察,就可以获得20世纪唐五代文学研究作者地域分布的整体印象.中产作者和高产作者的人数及其地域分布,详见表3和表4.
表3显示,在575名中产作者中,中国大陆有354人,占61%;日本有111人,占19%;台湾地区有74人,占13%.整体上看,中产作者中,国内占六成,海外占四成.如果将作者占比跟成果量占比做个对应比较,可以看出海外作者和国内作者的中产比例是有差异的.海外研究成果量占总成果量的三分之一,但海外中产作者却占全部中产作者的四成;日本的研究成果量占比12.8%,中产作者的占比却为19%,这说明海外中产作者的比例,尤其是日本,是高于中国大陆的.
从高产作者的地域分布看,中国大陆的高产作者最多,有48位,占七成;海外高产作者共20位,占三成.日本的高产作者有14位,台湾的高产作者只有2位.这似乎体现出学术风气和治学路数的不同:国内和日本的学者,研究方向一般比较固定,可以说是定点掘进,而台湾学者的研究方向比较多元,一般不限于一个固定的研究领域,是多点探寻.台湾专攻唐五代文学的学者少,故高产作者相对较少.
从个人成果量来看,国内作者中个人成果量最高的是厦门大学的吴在庆教授,达143项;日本个人成果量最高的作者是着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有82项;韩国个人成果量最高的作者是柳晟俊,为87项;台湾地区成果量最高的作者是台湾大学的罗联添教授,有76项;欧美地区成果量最高的作者是叶嘉莹先生.在我们的印象中,叶嘉莹先生是以词学研究享誉海内外的,没想到她的唐代文学研究成果也如此丰硕.
从表4所呈现的高产作者名单来看,国内的高产作者基本上都是国内唐代文学研究领域公认的知名专家,先后担任过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的程千帆、霍松林、傅璇琮、陈尚君等先生都是高产作者.这表明,成果量纵然不是决定学者学术地位的主要因素,但也是重要因素.虽然不能说成果量越多学术地位越高,但学术地位的高低与学术成果量无疑具有一定的正比关系.当今之世,很少会出现只有一项成果而具有崇高学术地位的现象.正如"孤篇横绝,竟成大家"的现象在诗文创作中属于极少见的特例一样,学术研究中,学者仅靠一、两项成果而取得崇高学术地位的似乎尚未之见.试看唐宋诗词史上,凡被称为杰出诗人、杰出词人的,哪一位是只有一、两篇作品的?只有一、两篇作品传世的诗人词人,可成为 "名家",绝对成不了"大家".杜甫、李白,如果只有一两首好诗传世,还能够称为伟大的诗人么?同样,一个学者,如果一辈子只发表过一、两项研究成果,哪怕是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要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也很难.我们指出这个现象,并不是提倡唯 "量"是尊,而是要对那些长期辛勤耕耘,发表过大量学术成果、特别是大量学术精品的学者表示应有的敬意和尊重.
从总体上看,20世纪百年间,海内外有14718位作者发表过唐五代文学研究的成果,其中中国大陆有10488位,占71.2%;而海外有4230人,占28.8%.这是20世纪唐五代文学研究作者地域分布的 "大盘"数据.
国内作者的人均成果量为2.3项,海外作者人均成果量为2.7项,这意味着海外作者的 "专业化"程度略高于国内作者.国内作者中只发表过一项成果的有7466人,占整个国内作者总人数的71.2%;海外作者中只发表一项成果的有2899人,占整个海外作者总人数的68.5%.也就是说,国内只发表过一项成果的业余作者占比大于海外,显示民众的参与度高;海外的业余作者相对较少,故作者队伍的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
四、研究热点的分布及地域差异
考察研究热点的分布,旨在了解20世纪海内外唐五代文学研究选题的基本格局,看哪些文体、哪些作家最受关注,各地的研究热点有何异同.
从文体研究的基本格局来看,诗歌 (含诗人诗作和诗论)最受关注,其研究成果量占各文体研究成果总量的75%;其次是散文,占9.6%;再次是小说,占6.8%(参表5).看来20世纪唐五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格局是重诗轻文.
分区域来看,散文的关注度,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居均第二,日本、韩国和欧美居第三.小说研究的热度,是海外高于国内,日本、韩国和欧美的小说研究成果量都位居次席;国内小说研究的成果量位居第四,占比也相当低,只占本地研究成果总量的4.95%.唐五代词,较受国内学者的青睐,国内有关唐五代词的研究成果量高于小说;而日本、韩国的学者则不太重视词体的研究,相关成果量仅占一两个百分点.各地有关赋的研究成果量都很低,远不如变文.变文研究的成果量高于赋,应与敦煌文学研究热有关.受史料的限制,戏曲研究的成果最少,自在情理之中,20世纪居然有47项成果研究唐戏,出乎我们的意料 (参表6).
从宏观研究与个体作家研究的分布来看,百年间的唐五代文学研究,有28309项成果是关乎个体作家的研究,8243项是宏观性的分类、分期、分体等研究②.宏观研究成果占22.6%,个体作家研究成果占77.4%.由此看来,20世纪海内外的唐五代文学研究是以个体作家研究为主、宏观研究为辅.个体作家研究成果是大头,占了七成多,宏观性的综合研究成果才占两成多.
28309项个体作家研究成果,共研究了469位作家 (其中敦煌文学研究作为特例,将其视为一个整体,与个体作家一起统计).这些作家研究成果量的分布,是冷热不均.最热门的作家,如杜甫一人的研究成果量高达4708项,占个体作家研究成果总量的16.6%(详表7).最冷门的作家,一百年间只有一项研究成果垂顾,这类作家共有190人,占被研究过的作家人数的40.4%.也就是说,有四成的作家只被研究过一次,留下了相当大的研究空间.
兹进一步分层观察:
有1-9项研究成果的作家,凡340人,占所涉个体作家总数的72.5%;有10-98项研究成果的作家,凡99人,占所涉个体作家总数的21.1%;有108-879项研究成果的作家,凡23人,占所涉个体作家总数的4.9%;有1000项以上研究成果的作家,凡7人,占所涉个体作家总数的1.5%.
上述统计表明,有七成多作家的研究成果只是个位数,有两成多的作家拥有数十项研究成果.
23位作家拥有数百项成果,他们可算热点研究对象,表7中李贺、刘禹锡、杜牧、元稹等人皆是.拥有1000项以上研究成果的重点作家共7人:杜甫、李白、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李商隐和王维 (敦煌研究也超过了千项).杜、李、白更是重中之重,堪称三大焦点作家.有关他们三人的研究成果累计10505项,占个体作家研究成果总量的37%.三人的研究成果占了总量的三成七,其热度之高可想而知,但过热之中自有失衡之处,过分的聚焦,难免有选题的重复和观点的雷同.
个体作家的研究成果越多,表明其受关注的程度越高,关注度越高,表明在学者心目中其文学史地位也越高.所以,作家被研究成果量的多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当代学者对其文学史地位高低的认识和评估.
向来都是李、杜并称,但20世纪唐五代文学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却有些重杜轻李,杜甫的成果量为4708项,占全部个体作家研究量的16.6%;李白的成果量为3190项,占全部个体作家研究量的11.3%.如果 把 一 个 百 分 点 换 算 为 研 究 热 度(或称 "关注度")的1度,那么,杜甫的研究热度高出李白5度,差距不小.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可杜牧的关注度也只有李商隐的一半.
看来,并称的诗人,未必能得到同等的关注.不过,韩愈和柳宗元并称,他俩的研究热度倒是比较接近.
白居易位列第三,与我们的印象相符.只是王维的研究热度位居第七 (不计敦煌研究),似乎有些意外.李、杜、王、白,被称为唐诗四大家,可在20世纪唐五代文学研究中,有关王维的研究热度不及韩愈、柳宗元,而与李商隐并列.不过,韩、柳既是诗歌的大家,更是散文大家,他俩的研究热度高于王维似乎也不奇怪.
如果我们根据研究热度的高低,依次把杜、李、白定为20世纪唐五代文学研究的三大焦点作家,那么,也可以把韩愈、柳宗元、李商隐、王维、李贺、刘禹锡、杜牧、元稹、岑参、李煜定为十大热点作家.有趣的是,几大并称的作家,如李杜、韩柳、小李杜、元白,都跻身了焦点和热点作家之列,只有与王维并称的孟浩然、与岑参并称的高适,稍微有些落寞.孟浩然的名次尚紧随十大热点作家的李煜之后,高适的位次就比较落后.高岑并称,但人们对岑参的关注度较高,而对高适的关注度较低,个中原因,值得思考.
以上是对海内外研究热点的整体观察,下面再从地域的角度看各地冷门、热门作家的分布.
先看敦煌文学研究的热度.如果我们把敦煌文学视作一个整体,跟个体作家研究进行比较,那么,敦煌文学的研究,在欧美最受关注,位列第二,仅次于李白研究.在台湾和韩国,敦煌研究都位列第四,仅次于杜、韩、李三大焦点作家.而中国大陆和日本的敦煌文学研究,均位列第六 (参表8).总体来看,敦煌文学研究,在海内外的唐五代文学研究中,热度都比较高.
次看个体作家研究的热度.表8显示,各地的热点研究作家是异中有同.杜甫是中国大陆和台湾、韩国学者的最爱,研究成果量都高居第一.
李白在欧美学者中人气最高,其研究成果量比杜甫要高两个百分点.这与李白在国内的境遇形成鲜明对照.李白在国内研究成果量中居第二,在台湾、日本和韩国作者中更屈居第三,只有在欧美地区最扬眉吐气,坐首席.这是否潜在地反映出东西方文化观念和文学价值观念的差异?有待探究.
白居易最受日本学者的青睐,成果量高居榜首,白居易一人的研究成果量,比李、杜二人的研究成果量之和还多,占了日本全部个体作家研究成果量的四分之一,表明日本学者对白居易是情有独钟.白居易的人气指数,在中国内地和欧美居第三(在讨论个体作家时,敦煌研究不计入排名),在韩国居第四,在台湾列第五.看来台湾学者对白居易不是特别的关注.
韩、柳的位次比较有意思.韩愈在中国大陆、日本、欧美的人气都是位居第五,而在台湾和韩国都位居第二.柳宗元的热度在中国大陆和日本位居第四,而在台湾和韩国位居第六.看来,韩、柳在中国内地和日本的热度比较接近,而在台湾和韩国的差异较大.相对而言,台湾和韩国的学者有些重韩愈而稍轻柳宗元.
王维在各地的人气指数都在第五至第七名之间,比较均衡.就 "大同小异"而言,杜甫、李白的人气指数都在前三甲,只是位次各异.看来,李杜的崇高地位,海内外都一致认同.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王维、李贺、李商隐和杜牧的人气指数差不多都位居前十.
海内外的人气指数落差最大的是张鷟和寒山.张鷟在日本学界热度高居第九,名列李商隐、杜牧之前,是日本唐五代文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张鷟的小说 《游仙窟》最先在日本发现,而且版本较多,日本学者投入更多的关注,当与这种机缘有关.寒山,在海外的人气普遍较高,特别受欧美学者的重视,关注度位居第七,在台湾位居第十,在韩国位居第十二,在日本也比较靠前,位居第十八.只有在国内比较受冷落,名落三十开外 (第三十五名).
寒山在欧美的影响,不仅是在学界,其社会知名度也很高,一度对社会风气产生过巨大影响,他是上世纪 五 六 十 年 代 美 英 "披 头 一 代 (The BeatGeneration)心目中的偶像"[3].
综上所述,20世纪海内外唐代文学研究成果量的分布,跟其他领域的科学文献一样,带有一定的规律性.特别是作者成果量的分布,与文献计量学所揭示的一般规律基本相符.统计结果表明,作者成果量的高低与其学术地位、学术影响的高低具有一定的正比关系.海内外有关唐五代文学研究热点的分布,既有趋同性,又有差异性,整体上是同大于异.
[参考文献]
[1] 王兆鹏.唐宋诗词考论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 王崇 德.期刊作者的量化研究 [J].情报科学,1998,(6).
[3] 钟玲.寒山在东方和西方文学界的地位 [N].中央日报 (台北),1970-03-08.
《五代史》和《五代史记》均未设《艺文志》或《经籍志》,清人补五代史《艺文(经籍)志》中,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以下简称顾《志》)搜罗广,刻本多,影响大,享负盛名.就小说类而言,顾《志》共着录小说63部,其数量居各种补五代志之首.不过,数量虽大,舛误也...
2.3唐五代民间歌曲与唐教坊、梨园关系所谓雅俗共赏,当然有俗必有雅。不同于民间歌曲的官乐是上层社会主要的音乐方式。这一时期的宫廷音乐机构主要有三:太常寺、梨园和教坊。太常寺所奏多为祭祀、郊庙、庆典等重大场合使用的音乐,与生活相去较远,不具有...
李白诗文集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北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它距离李白去世已逾三百多年。其间李白诗文的编集与流传,因为时间久远,载籍零落,原本无存,均言之不详。本文试图钩稽各种史料,对李白诗歌在唐五代的流传略作探析,以便考察李诗在...
第2章唐五代民间歌曲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的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坚实的物质基础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进而创作了异彩纷呈的文化。2.1现存唐五代民间歌曲基本情况从《乐府诗集》《教坊记》《羯鼓录》《...
摘要民间歌曲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作的曲调,在口头的代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和发展。它植根于广大民间,呈现出普通百姓对生活的感受,是时代最鲜活的写照。唐五代民间歌曲从曲调名称看共有一百余调,根据来源不同可分为本身源于民间和来源于宫廷(包...
第3章唐五代民间歌曲对词体的影响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民间歌曲直接产生于日常的劳动实践中,这便奠定了它成为社会音乐文学的基础地位。唐五代时期社会流行的主要音乐形式是曲调、词调。这两种音乐形式的发展自然离不开民间歌曲的重要影响。词调...
在当下这个世界文化交流日渐活跃的时代,中国文学研究早已经不是中国人自己的专利。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国外与港台地区的中国文学研究动态,对于开放我们的学术视野,扩展学术领域,发掘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价值及世界意义,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化,...
结语唐五代民间歌曲多散落在各个着述中,至今尚没有发现一部完整的记录这一时期民间歌曲的集子。因此本文所归纳整理的一百二十九调可能只是其中一部分。但从这些民间歌曲中,我们依然可以对唐五代时期的民间歌曲有大体了解。唐五代民间歌曲出现了不同于其...
2.2唐五代民间歌曲的时代特点刘永济先生提到:词体的形成大约有四个源头:第一,是六朝以来尤其是南朝的小乐府;第二,是唐人的律诗、绝句;第三,是民间的新曲;第四,在音乐方面,除原有的乐调外,有许多来自边疆民族的词调①.民间的新曲成为词调的重要...
第二节明前与钟馗有关的文学描写钟馗题材小说故事形态的演变在明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唐五代时期和宋元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间有关钟馗的文学描写为明清时期的钟馗题材小说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