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唐五代民间歌曲对词调形成的影响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11 共396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唐五代词体创作中民间歌曲的作用探析
  【引言】古代民间歌曲对词体的促进意义引言
  【第一章】民间歌曲概述
  【2.1】现存唐五代民间歌曲基本情况
  【2.2】唐五代民间歌曲的时代特点
  【2.3】唐五代民间歌曲与唐教坊、梨园关系
  【第三章】唐五代民间歌曲对词体的影响
  【结语/参考文献】唐五代民间歌曲对词调形成的影响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唐五代民间歌曲多散落在各个着述中,至今尚没有发现一部完整的记录这一时期民间歌曲的集子。因此本文所归纳整理的一百二十九调可能只是其中一部分。但从这些民间歌曲中,我们依然可以对唐五代时期的民间歌曲有大体了解。

  唐五代民间歌曲出现了不同于其它时代民间歌曲的新形式和新内容,这正是社会大环境在民间歌曲中的体现。因为唐五代宽松的文化氛围使民间歌曲来源众多,既有源于前朝的民间舞曲,当代的劳动歌曲,又有征夫远戍的生活写照、边地流传民歌,还有宫廷教坊文人乐工所作之曲。这些内容使民间歌曲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组合体。它几乎囊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唐五代民间歌曲在发挥本身社会作用的同时,对这一时期的新兴文体--词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词本身就是为表演而产生的,这一特性更好的契合了民间歌曲的音乐特点和娱乐特点,使二者产生了紧密联系。

  不管是前人的着述还是近人的研究,谈到词调来源必然不能避开民间歌曲这一音乐形式。唐五代时期的很多民间歌曲直接被用作词体创作。它成为词体的重要源头。

  在词体不断发展成熟,立足本文体的基础上,民间歌曲对词调的影响逐渐由直接变为间接。这是词调能动选择的结果。它充分吸收民间歌曲中的营养成分并将其体现在自身创作上。

  关于唐五代民间歌曲的研究虽有一些成果,但对这一时期民间歌曲具体的考释还存在不足。本文力图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论证唐五代民间歌曲对词体创作的重要影响,这正是本文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一)着作
  [1](唐)李匡乂。资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
  [2](唐)南卓等着。羯鼓录 乐府杂录 碧鸡漫志[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3](唐)范摅。云溪友议[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4](唐)李濬、苏鹗等。松窗杂录·杜阳杂编·桂苑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1958.
  [5](唐)谷神子、薛用弱。博异志·集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唐)杜佑。通典[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7](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9](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0](宋)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1](宋)张炎、沈义父。词源注 乐府指迷笺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3](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4](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5](宋)沈括着,胡道静校订。梦溪笔谈校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元)脱脱。二十五史·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7](元)黄公绍。古今韵会举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8](明)杨慎。词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9](明)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20](清)翟灏。通俗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2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2](清)戈载。词林正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3](清)陈廷敬、王奕清等。钦定词谱[M].北京:中国书店,1983.
  [24](清)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5](清)陈廷焯。词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6](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年。
  [27]胡怀琛。中国民歌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5.
  [28]夏敬观。词调溯源[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29]刘尧民。词与音乐[M].昆明:国立云南大学文史系,1946.
  [30]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0.
  [31]任二北。敦煌曲初探[M].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
  [32]冯成钧。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诸论辑[M].北京:中华书局,1957.
  [33]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4]崔令钦。教坊记笺订[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5]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6]史惟亮。论民歌[M].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67.
  [37]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8]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9]孔凡礼。全宋词补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0]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41]朱传迪。中国风俗民歌大观[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1982.
  [4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43]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4]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5]周中明、吴小林等。中国历代民歌鉴赏词典[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46]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47]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8]杨海明。唐宋词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49]曾昭岷、曹济平。全唐五代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0]龙榆生。中国韵文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1]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2]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3]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第 2 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54]吴相洲。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5]龙榆生。词学十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56]吕肖奂。中国古代民谣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6.
  [57]刘永济。微睇室说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7 年。
  [58]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9]刘尊明、甘松。唐宋词与唐宋文化[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
  [60]龙榆生。唐宋词格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1]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2]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3]刘崇德。燕乐新说(修订本)[M].合肥:黄山书社,2011.
  [64]田玉琪。词调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5]任半塘。教坊记笺订[M].北京:中华书局,2012.
  
  (二)论文
  [1]吴熊和。唐宋词调的演变[J].杭州大学学报。1980(09)。
  [2]傅雪漪。试谈词调音乐[J].音乐研究。1981(05)。
  [3]吴熊和。选声择调与词调声情[J].杭州大学学报。1983(06)。
  [4]李伯敬。“词起源于民间说”质疑[J].文学评论。1990(12)。
  [5]战化军。论唐代燕乐与民间乐曲的关系及词的产生[J].齐鲁艺苑。1991(02)。
  [6]刘尊明。“词起源于民间”说的重新审视与界说[J].文学评论。1993(03)。
  [7]刘尊明。隋唐燕乐繁荣的文化机制[J].人民音乐。1994(02)。
  [8]刘尊明。词起源于民间再阐释[J].中国韵文学刊。1995(01)。
  [9]刘尊明。敦煌歌辞、敦煌词、民间词与文人词之考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3)。
  [10]刘尊明。唐五代敦煌民间词的文化蕴含[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9)。
  [11]谢桃坊。中国市民文学受众心理分析[J].江海学刊,1995(01)。
  [12]吴肃森。再论词的起源[J].文史园地。1995(11)。
  [13]朱炯远。中国古代民歌受歧视的现象及起因[J].上海大学学报。2003(05)。
  [14]李昌集。“词体发生于民间”与“词起源于隋唐燕乐”-答岳珍学友商榷文[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
  [15]梁旭艳。从隋唐五代燕乐与曲子词、声诗的关系论词的起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16](韩)金贤珠。敦煌民间词之文人词化过程[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9)。
  [17]胡振邦。简论中国民间歌曲的艺术特征[J].音乐时空。2008(01)。
  [18]田玉琪。大陆十年来唐宋词与音乐关系研究述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19]木斋、焦宝。曲词民间起源论检讨-曲词发生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7)。
  [20]刘尊明、李志丽。唐五代词调和用调的统计与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08)。
  [21]冯灿明。唐宋音乐的价值取向及其变移[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2(03)。

  致 谢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三年的研究生求学生活如裹挟花香的春风。风已逝去,沁香犹存。毕业的钟声在走近,回首往昔,孤灯下的苦读成为跳跃的舒缓音符,学海里的畅游变为净化心灵的汤剂。河北大学以其严谨务实的教学氛围、渴求新知的学习环境,教我成长、育我成人。在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郑重地向一直关心、帮助我的人们,表达我最衷心的感谢。

  本论文是在田玉琪教授的悉心指导之下完成的。三年来,导师用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教会我要坐得住、猎得广、分析得透,逐渐引导我将做学问当作一种乐趣,要学中乐、乐中思、思中悟。我在不断体会中,渐渐领悟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浩瀚宇宙无边,似广袤天地无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田老师的身体力行,使我受益终身。本论文从题材筛选到定向,从框架搭建到雏形显现,直至完稿,每一步都有导师的耐心指导,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我再次向我的导师田玉琪教授衷心说声谢谢!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也离不开其他老师、同学和朋友的真切关心和热情帮助,感谢你们提出的宝贵意见,让我去除浮躁、全面思考,使我在完善论文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邃悠远。

  “谢谢”已无法表达我此时的心情,完成论文不再是一项工作,更像是经历一次蜕变,我将牢牢把握这次机会中学到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开拓更崭新的人生。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古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