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金融学论文 >

温州金融运行形势及应对策略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6-23 共3384字
论文摘要

  当前温州金融运行面临宏观经济周期下行和社会信用受损双重压力。自2009温州发生局部金融风波以来,本地金融生态经历了严重冲击,金融运行受困诸多难题。受其影响,各类金融机构对温信贷投放谨慎,担保链风险僵局难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流动性风险积聚。突破目前金融运行困局关键是客观分析当前金融运行具体表现、焦点问题及其背后的事实与逻辑,并据此安排应对策略。

  运行形势
  
  (一)存贷款增长放缓,融资杠杆水平压缩存款
  增长困难。2013年末,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8098亿元,同比增长4.5%,较全省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列全省末位。剔除年末冲高因素,存款余额仅7805亿元。多重短期难以逆转的因素制约存款增长。首先,依靠表外业务虚增和资金跨区域流动做大存款的传统途径受阻。温州银企间特别活跃的存贷款、票据、信用证之间惯常的“做多机制”被抑制。受表外业务风险暴露、监管政策趋严等影响,票据和信用证业务快速萎缩导致保证金存款相应下降,其中全年仅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一项就减少存款余额354亿元。其次,社会信用受损,区际经济活动中现金支付增加,导致温州本地企业可支配存款大幅下降,全年企业存款减少164亿元。第三,出口外汇收入净减少约29亿元。如果排除少数企业借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双高走势投机套利而虚增的出口额度,有真实贸易为背景的外汇收入可能更低。此外,企业外迁异地以及财务转移处置也造成存款下降。

  贷款增长乏力。2013年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7263亿元,新增贷款仅183亿元,增量居全省倒数第二,同比增速下降6.2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表外业务收缩后部分资金需求转化为表内贷款的情况,贷款实际增量实际为负。2013年企业贷款出现罕见负增长,全市企业贷款余额3806亿元,较年初净减少51亿元。新增贷款中不少来自信用证以及银行承兑汇票等融资量下降而带来贷款的被动“转移增长”.

  全社会融资活动的规模收缩。民间借贷风波后,区域金融生态受损,在温商业银行信贷倾斜政策正被逐步取消,原先凭借资金外流建立的温州与在外温州经济的资金纽带被淡化。另外,由于抵押资产价格缩水、担保方难落实等原因,企业续贷规模下降。目前温州本地房地产抵押贷款占比约为58%,分别较浙江和全国约高12和29个百分点,不动产抵押物价值缩水引发全面的额度缩减及续贷困难。同时,其他融资渠道也在同步收窄,以类金融中介担保、民间借贷为主要形式的民间金融业务活跃度下降,全社会融资增长减速,规模收缩。

  (二)流动性风险积聚,债务违约率上升
  企业资金周转趋紧。短期看,欠息企业数量增加,正常企业被有毒担保链传染风险增大,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大。

  2013年前11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余额同比增长5.8%,分别较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销售产值增速高5个和3.5个百分点。企业货款回笼周期较往年有较明显延长,订货企业的预付款占比则有所下降,而产成品库存资金占用在上升。同期,银行信贷产品短期化。2013年年末银行信贷期限结构中短期贷款达77.5%,显示经济增速放缓、盈利预期下降背景下市场流动性紧张状况,短期借贷主要是满足流动性需要。

  企业资产变现和应急还款能力下降。据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工业企业监测显示,2013年第4季度企业资金周转状况指数和支付能力指数均处于近年来低位。在企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尚未得到明显好转,续贷能力下降的情况下,受房地产市场交易量骤降等外围因素负面影响,资产变现困难,进一步加剧了企业流动性紧张局面。

  企业债务违约风险陆续暴露。2013年末,全市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320亿元和4.4%,分别较年初增加57亿元和0.65个百分点。其中企业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88亿元和7.3%,分别较年初增加50亿元和1.4个百分点。在经济复苏乏力背景之下,债务困局难解,本地企业财务稳健性面临严峻挑战。

  (三)“影子银行”规模萎缩,金融市场活跃度下降
  民间借贷规模大幅收缩。规模处于底部区域,利率稳中趋降,违约率风险有所缓解。据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监测,2013年第4季度一般社会主体间发生约400笔借贷,总发生额为4.48亿元,同比下降22.4%;通过56个网点监测到的中介主体借贷总发生额为7.16亿元,同比下降19.1%.

  银行等机构业务增长明显放缓。基于温州金融运行的经济基础和信用环境的变化,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增长有限。温州经济加速复苏动力不足,资产负债业务收缩。原因是受温州民间借贷风波负面效应拖累,贷款投放更趋审慎。而面对当前复杂外部经济金融形势,企业投资扩张意愿下降,主动收缩财务杠杆率,整体融资需求不旺。

  (四)担保链加速风险扩散,引发有毒债务的系统性传染
  信贷市场上错综复杂的担保链关系加速信用风险传染。一些生产经营状况正常企业往往受累于债务互保而深陷债务泥淖。当前温州企业间以互保、联保形式存在担保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40%以上。由于企业之间互保关系错综复杂、涉贷银企间、涉保企业间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少涉保企业无力代偿或不愿代偿出险企业违约债务。2013年9月至12月发生的不良贷款中约32%系担保链原因产生。2013年损失类贷款占比由年初3.5%小幅下降到2.2%;但可疑类由14.9%上升到38.4%,次级类由81.6%下降到59.4%.可疑类贷款的风险程度和损失概率要大于次级类贷款,不良贷款类别的这种变化表明不良贷款处置难度将加大。

  银企双方机会主义行为与道德风险加剧债务危机。较为典型的情况是,部分担保企业有能力承担的自有负债,当面对自身对外担保所产生的或有负债时,企业自行终止付息和转贷,也就是担保企业选择自行“倒下”.另外的情形是银行因为资产风险控制需要对于风险关注企业采取抽回、缩减贷款额度等“失信”行为。银企互信不足令双方深陷债务博弈僵局。此外,少数企业主借口担保链问题而主动“出险”,有意逃匿、规避、转移资产,企图悬空银行债务,甚至恶通散布负面“消息”,造成市场恐慌,掩护其恶意逃废债务行为。此类行为不仅严重干扰金融秩序放大了风险,而且拖累处在担保圈中的正常经营企业,造成区域整体信用环境恶化。

  应对策略建议化解流动性压力,稳定市场预期。债务化解很大程度取决于期限安排,只要流动性得到支持,短期积聚风险将会得到有效分散和动态递延。温州是存在比较严重金融抑制的区域,过去依靠民间金融来弥补。在目前民间金融活跃度低迷的背景下,需要争取银行业的信贷投放支持,在信贷额度、利率定价、审批权限、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面对温州给予特殊困难时期的特别支持。

  引导银行“去杠杆”,矫正信贷资源错配。调整信贷资源结构配置,确保信贷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降低同业业务、表外业务放大的杠杆水平,以防资金空转脱实向虚。一是围绕约束金融杠杆率,加强银行业表外资产监管,让新增信贷改道,流向有效率的需求。二是围绕实体产业转型方向,研究出台专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性产业的金融扶持政策。尤其是要重视修正高比例新增信贷资源流向本地国资项目后带来的融资“挤出效应”.信贷资源错配的后果是投资收益率相对更高的民营企业得不到信贷支持,而国资项目的资本固化又将进一步挤压民营企业融资空间。三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重点加强对成长型小微企业的专门信贷支持,尤其是在信贷模式、抵押担保、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上突破创新、灵活设计,加大“支小”力度。

  果断处置出险债务,修复金融信用生态。综合监管力量加快处置以担保链出险债务为重点的债务违约行为,缩短金融风波影响周期。一是积极支持银行切断对“僵尸债务”的转移腾挪推延风险的隐性维系,允许信用市场违约和银行坏债的显性化,加快进行坏账的清理和核销。二是建立企业有序、市场化退出机制,积极推进关厂和破产退出企业的存量债务重组。三是加大金融市场秩序整治力度。遏制企业恶意隐匿、转移、私下变卖资产逃避债务行为。四是修复本地金融信用生态。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失信名录制裁制度,信用评级制度,约束机会主义行为,矫正修复社会信用环境。

  设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强化调控金融市场手段。丰富调控手段,创新方式方法,加强对市场无序状态的干预。一是设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借鉴国际处置金融危机经验,成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将待处置资产予以打包收购,降低资产处置损失。二是设立市场化运作的政府平准基金。以公司法人管理运行,通过市场化手段针对市场中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逆向操作,平抑稳定局部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对冲债务危机引发的“看空”预期,平抑资产价格等关键指标的异常波动,稳定市场,减少损失。三是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成立国有担保公司,试点承接新发生中小企业保证贷款的担保责任。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金融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