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金融学论文 >

解决融资难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05 共6704字
论文摘要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在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促进创新、繁荣市场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据全国工商总局发布信息,截至 2013 年末,小微企业数量近 1 200 万户,占法人企业总数的 75%以上;其从业人员已近 2.8 亿小微企业是城镇劳动力就业主渠道,提供了 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 5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员和 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但目前小微企业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着其发展和融资进程,特别是融资难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融资难呢?本文通过企业自身、银行、体制、环境等方面做一浅析,来探讨解决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问题一:小微企业自身存在体制运营模式单一和家族化管理弊端。一是大部分小微企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不完善,家长式或家族式管理模式居主导地位,实际控制权高度集中,业主个人的品行、嗜好、经营能力、管理决策、健康状况对企业起决定性的作用。如陕西省 90%以上的小微企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小微企业微乎其微。二是小微企业运营模式单一,股权结构简单,企业主一股独大。容易导致经营管理、市场研判、诚信道德及企业核心人员出现重大不利事件等自身方面的风险。三是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成本高、寿命短。

  小微企业大多数属于纯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从业人员素质差,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核心技术。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期,由当前的劳动密集型转为技术型,这中间需要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由于小微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就经不起市场危机的考验,一部分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多方面信息资料显示,1986 年至 2000 年,我国小微企业平均存活率不到 3 年。四是人才匮乏,由于受工作环境、收入、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影响,人才很难流动到小微企业,往往只能近亲组合,缺少动力和活力。五是财务管理不健全。对财务监管要求不高,财务数据的统计得不到重视,造成小微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不完整、失真度大,财务报表往往没有经过审计,并且会计结算制度贯彻不严谨,变更会计制度比较随意,账目之间调整较大,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缺陷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问题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单一,担保抵押难,且融资成本高。一是直接融资困难,我国小微企业发展和资本市场及结构性欠缺存在比较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小微企业的快速扩张,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愈来愈大,对融资的需求愈来愈强;另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而且层次单一,主板市场等待上市的中大型企业不断增加,使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更加困难。二是缺乏抵押担保资产,间接融资也愈来愈困难,银行放贷意愿不强。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显示,2004 年以前,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98%来自于银行,银行资金曾支持了大批的小微企业。但对于银行来讲,风险过于集中,监控成本不断增加,银行必然会不断提高准入门槛,而后导致小微企业因资信等级低、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信贷支持。

  截至 2013 年 12 月末,全国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为 17.76 万亿元,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 23.17%。而民间融资又成本高,小微企业难以承受。据银监会测算,目前商业银行对大企业的贷款覆盖率为 100%,中型企业为 90%,小微企业仅为 20%,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如在小微企业发展较好的东部省份,小微企业的总拒贷比例也达到 56%。三是其他融资渠道数量少、服务范围有限,无法满足小微企业发展的需要。如国家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等,大多数小微企业得不到扶持和支持。四是靠自我积累发展难,由于小微企业规模小、成本高、利润低,社会层面支出大,很难实现自身积累。融资难无法得到根本改善。

  问题三:适合小微企业的融资产品少,外部体制环境还不健全。一是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具有多元性及“短、小、频、急”的个体性,尤其是意识形态和转轨经济的体制惯性概念上,政府、银行、社会有关部门往往喊的多,做的少,雷声大,雨点小。小微企业发展中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征信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还远远不够好。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 3.9 万户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抽样调查,2013 年工业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好或很好的比例仅为 21.1%,比 2012年底下降了 1.7 个百分点。政治、经济、社会等环境因素变动对小微企业竞争能力和经营稳定性影响较大,其承受行业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二是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产品少,适应性不强。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信贷融资需求特点是“小、短、频、快、急”,市场特点是“散、小、杂”;从银行方面看,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特点则是多户数、多行业、小金额、少信息、时效要求快、贷后管理难等,即“量多、额小、信息少、流程短、监控难”。目前主要缺少的是融资产品的对接和创新。

  问题四:小微企业信息来源少,抗风险能力弱。存在“缺信息、缺信用”的“两缺”难题。一是小微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沟通难度大。由于客户比较分散、企业主素质不一、经营行为多样,商业银行没有相对稳定的沟通渠道并及时收集企业相关信息材料。二是小微企业在人行的征信系统中普遍信息量较少,相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小微企业经济实力较弱,遇到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经营状况容易恶化,抗风险能力差。但其经营灵活,成长性好,规模增长较快,发展潜力大。因此说小微企业既有缺陷也有优势。三是小微企业缺少深厚的文化内涵与长远的战略规划,行为偶然性强,部分小微企业合约意识和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在业务经营中违约现象及偷逃税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小微企业信贷容易出现经营偏离主业、多元化经营、盲目扩大规模等问题。由于小微企业往往是个人或家庭成员投资,公司资产与个人资产不分,现金结算、个人账户结算现象严重,加剧了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滋生。

  问题五:小微企业关联性系统性风险大,集群化区域化差异明显。一是小微企业主要依托当地资源禀赋、经营惯例等形成地方特色,并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如陕北地区依托当地的煤炭资源形成煤化工集群,关中地区特别是西安地区依托当地高校、科研单位众多的优势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陕南地区依托当地的生态资源形成现代中药加工集群。二是关联系统性风险较大。有些企业难以落实有效的抵押,采取关联企业、客户之间相互担保,以及相同行业链企业提供担保形成“担保圈”,一旦其中一方或同一个链条出现问题和,则“骨牌效应”发生,存在有很大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潜在不确定性。同大中型法人贷款相比,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质量劣化速度快于大中型法人贷款平均水平。三是市场风险特征明显,市场风险较大。小微企业受资金、技术、人员限制,自身积累和创新能力不足,造成规模较小,工艺设备先进度不强,产品同类化严重,被替代性强,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无法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淘汰率高。由于小微企业发展程度低的特点,对上下游客户的议价能力必然减弱,只能被动接受客户和渠道商制定的交易规则,进一步被挤压了利润空间。在目前宏观经济形势下行阶段,需求疲弱是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的根源。因此,大多小微企业应对市场能力低,极易产生不良资产。例如,截至 2014 年 5 月末,全国农行法人客户不良贷款余额 154.11 亿元,比年初增加 23.05 亿元,增幅17.6%,较年初增加的法人不良贷款中,四分之一为小微企业信贷;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 2.06%,比年初增加 0.19 个百分点。

  问题六:小微企业行业分布广,受制于大中型企业。从行业分布看,小微企业行业相对集中,其中工业、批发业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全国比重为 65%。从发展程度看,小微企业大多集中在以产品初加工型、服务低层次型为主的传统行业,科技型小微企业比重不足 5%。截至 2014 年 5 月末,贷款余额前五大行业占比 79.97%,前十大行业占比 96.15%。

  从地域分布看,小微企业区域分布不均衡,东部 11 个省市数量占比达 60%,西部 12 个省市比重仅为 17%。小微企业信贷在不同区域间业务发展差异也较为明显。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增幅排前,东部沿海地区贷款增速明显放缓,东北地区出现余额下降。小微企业虽然分布广、经营比较灵活,涉及国民经济中的大部分行业,但大部分依附于大中型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服务型的较多,一旦上游企业经营发生变化,马上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二、解决融资难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小微企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那么如何更好地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根据以上对小微企业融资影响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解决融资难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对策一:各层面要转变思维定势,进一步增强支持小微企业的服务和担当责任意识。一是要按照“助小微、强服务、防风险、惠民生”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客户下沉”战略。即通过采取调整准入标准、下放分类权限等措施,对小微企业客户准入予以政策倾斜,将客户分类权限全部授予一级分行及以下,进而将更多小微企业客户纳入银行信贷服务范围。

  二是要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出发,探索差异化的评级管理模式,大胆创新,适当突破。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反馈机制。银行要充分运用融资性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的增信作用,有效解决加强与政府部们、风险投资基金和上市服务中介等机构的合作,结合小微企业特点,筛选有产品、有技术、有品牌的优质小微企业,提高小微企业信用等级水平,努力实现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激发活力,加强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优秀的小微企业人才队伍。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公平合理、操作简单的激励约束考核办法,突出对小微企业人员队伍的正向激励,使企业各层面人员的收入水平、职级晋升等个人利益与其工作业绩紧密联系,稳定人员、人才队伍,充分调动企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银行部门要打造一支优秀的小微企业授信队伍。针对小微授信的特点,选择一批高素质、有责任感、能吃苦耐劳的优秀客户经理;建立起能覆盖小微授信人员各个层次的标准化培养机制,构建各个层次小微授信人员人才队伍培养体系,满足小微授信业务对各类人员的要求,解决人才瓶颈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小微授信考核机制,将小微授信业务办理笔数、不良容忍率、产生效益、人员培养等方面内容纳入小微授信各个层面的考核体系;建立小微授信人员退出机制,对于不符合小微授信业务要求的人员及时给予退出。同时对政府职能部门的人员也要制定出相应的激励办法,切实提高社会对小微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四是通过举办银企联谊会、金融产品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加强政银企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及客户资金需求了解,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丰富信贷产品。

  对策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完善发展配套机制。一是因地制宜绘制小微金融“生态图”,优化业务流程。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集群、产业集群、商圈、供应链推进“批量授信”,实现流水线作业,实现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工厂化、专业化、精细化的“三化管理”。二是突出创新驱动,围绕核心客户价值链、小微企业聚集圈、专业市场等,推进小微信贷业务“四合一”运作、“一站式”审批的实施,切实提高业务运作效率。

  三是建立健全基于市场导向和价值创造的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绩效考核与资源配置体系,在确保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长“两个不低于”的同时,不断提升小微金融业务的价值创造能力。四是整合资源,提高适应性。整合外部资源,借助中介机构拓宽客户融资渠道,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担保公司、租赁公司、行业协会,以及小微企业围绕的核心大型企业等多方机构的合作,弥补融资渠道单一、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服务产品的市场适应性。五是大力拓展信贷业务以外的其他金融服务,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最大限度满足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帮助小微企业全面降低融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增强小微企业抗御风险的能力,从而防范和化解融资业务风险。

  对策三:细分小微企业市场,实施多元化的针对性营销模式。一是依托产业集群,通过“商圈战略”和“行业战略”,探索“一圈一策”、“一业一策”的营销新模式。改变以往等客上门的被动营销方式,主动走出去、进企业、进园区、进市场,加大营销、宣传、拓展的力度,让小微企业真正感受到社会的支持。二是对不同区域、行业的小微企业群体进行深入调查,以县(市)为单位明确营销对象和服务措施。三是推进专业经营。即充分调动内部资源,形成合力,打造一套“前台抓营销、中台做产品制度保障、后台进行授信审批和风险管控”的业务管理模式,加快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建设。四是找准市场定位,提高市场适应性。考虑小微企业的特性,结合自身的优势,探索建立具有银行特色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对策四:严守风险底线,加强风险管控。一是扶优限劣,强化小微企业的准入和退出管理。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小微企业实体经济发展,努力满足小微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严格产能过剩、风险较高行业的小微客户准入,对经营状况恶化、挪用贷款资金的小微企业实施前瞻性退出;对于哪些已经有了一些积累,小微企业已经不在成为其主业的客户,商业银行应及时将其从小微企业授信服务领域退出;对于哪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微企业,商业银行应实行授信市场禁入;对于哪些将小微企业作为融资平台且大量投资高危行业的客户,商业银行应实行小微企业授信市场禁入。二是建立小微企业风险预警信号系统自动监控机制。利用“三品、三表”等关键信息强化对实质风险的跟踪研判小微企业风险信息,利用系统自动监控与信贷人员定向管理互补优势,建立动态跟踪机制,进一步提高风险管控水平。

  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预警,对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实施全面风险管控。三是合理确定小微企业风险控制目标,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不良率的容忍度,积极探索小微企业信贷工作尽职免责制度,切实解除客户经理的后顾之忧。可将小微企业的综合服务纳入到贷后管理中来,以“售后服务”代替“贷后管理”,进而构建以客户价值贡献度为基准的售后服务模式。将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由控制风险向经营风险转变,坚持“收益覆盖风险”和“大数定律”两个原则,重点要考虑客户综合收益能否覆盖风险,而不是单纯考虑单户实际风险水平的高低,实现贷后管理与综合服务的有机结合。四是强化贷后管理,创新贷后管理方法。小微企业客户多、变化大、风险高,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管理成本,但防控风险的实效性并不强。因此小微企业的贷后管理要以降低成本、提高实效为原则,根据企业的不同特性,结合调查中掌握的能充分揭示企业风险变化的关键环节,实施动态、持续、对比的风险监控,如设定账户发生额、水电费用、合同、发票、税赋、工资、价格、主要财务数据等连续性的一个或多个监管指标,以点带面,采用重点监管与延升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有针对性的贷后风险管理。

  对策五:加快信贷产品和担保方式创新。一是搭建银企交流、沟通、解决小微企业资金瓶颈问题的平台。将传统商业银行服务与新型投行服务、融资类业务与融智类业务有效结合,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渠道优势,为其做大做强发展提供实质性的支持。二是加快服务产品创新,提供适应性金融产品。依据小微企业的发展生命周期,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行业分别推出不同的组合产品。针对工业型小微企业重点推出知识产权(专利权)质押贷款、园区厂房按揭贷款(厂房贷)、简式贷、智动贷、股东联保信用贷款等业务品种,使其技术、厂房和股东信用等都能够转化为资金投入到企业生产建设中;针对商贸流通型小微企业,重点推出商票融资、保理、应收账款池融资业务,同时还可与第三方联合,以企业的原材料、存货、半成品等作为抵押物进行保兑仓单质押融资;针对中小外贸企业,积极开办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国内信用证等贸易融资类产品,不断满足小微企业多样化金融需求;针对涉农类小微企业,开展保险贷款、林权、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产品;针对物流产业客户可推出“结算通+联贷联保小微企业贷款+租赁权质押贷款+POS+ 信用卡+个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针对产业集聚区客户可推出“标准厂房抵押借款+固定资产购置贷款 + 母公司担保贷款+联贷联保业务”等小微企业金融产品。三是解决小微企业担保难问题。通过建立财政补偿基金、风险分担机制、信用保险工具等,探索“政策性担保公司(基金)全额担保 + 财政贴息 + 财政风险兜底”的“双联贷”模式,充分借助政府信用机制化解、缓释风险。

  对策六:积极开展供应链融资、互联网融资、电商融资业务。一是顺应金融信息化发展趋势,推广贷款在线申请等互联网金融产品,运用互联网延伸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链条,采取“以大带小”融资模式为小微企业提供新型融资服务。二是借助人民银行互联网在线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加大对小微企业上下游供应链交易平台的推广引导。推广创新供应链条上应收账款池质押贷款、票据池质押贷款、定单项下封闭贷款、适合小微企业客户的保理、国内信用证等融资产品,实现融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1] 蒋超良.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健康成长[N].人民日报,2014-05-27.
  [2] 杜靖,等.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思考—以陕西省为例[J].西部金融,2013,(8).
  [3] 刘立丽.我国小微企业筹资难成因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1).
  [4] 刘秀全.浙江金融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启示[J].金融纵横,2010,(1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金融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