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Dallas. Competitive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 High-tech Industries:An Empirical Study [A] Hangzhou,China: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CMIT2002),2002:434-436.
[2]Lexingt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Competitiveness : Is the any Relationship[A].Hangzhou,China: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Technology (ICMIT2002),2002:206-209.
[3]Masaaki Kotabe,K. Scott Swan. The role of strategic alliances in high-technology new productdevelop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1):621-636.
[4]Michael Porter M. Conditions of the Formation of High-Tech Industries Clusters[A].Hangzhou, China: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Technology (ICMIT2002), 2002:127-131.
[5]Osaka T.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parative case studies in the U and Finland[A] Cambridge, UK: 2002 IEE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nference (IEMC一 2002), 2002(2):635-642.
[6]. 安筱鹏,陈凌虎。国外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2(3)。
[7]. 保罗·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 蔡海志。论珠三角产业转移[J].岭南学刊,2003(1)。
[9]. 曾丹。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决策理论及模型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11.
[10].常亚平:《中国纺织产业分析和发展战略》,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11].陈宪,韦金莺,应诚敏,陈晨:《国际贸易-原理·政策·实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12].陈修颖。上海市传统产业结构的演进与重组-----基于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新思路[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9)。
[13].程承坪。企业理论新论---简论国有企业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4].戴勇。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制鞋企业为例[J].暨南学报,2013(11)。
[15].丹尼尔·F. 史普博 (Daniel F. Spulber)。管制与市场[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6].傅勇。产业互联网化应提升为国家战略[J].经济参考报,2014(03)。
[17].龚仰军,应勤俭:《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18].辜胜阻,李正友。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19].郭惠民。美的集团的成本领先战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3(7)。
[20].郭伟锋,王汉斌,李春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协同机理研究-以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23)。
[21].韩小明。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选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3)。
[22].贺正楚,张训,周震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评价及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2)。
[23].胡霞。广东高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探析[J].岭南学刊,2014(4)。
[24].金暗/等着:《竞争力经济学》[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25].克里斯·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M].中信出版社,2012(12)。
[26].李碧芳。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中国传统产业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2(3)。
[27].李诚固,李培祥。谭雪兰。刘文秀。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趋势及对策研究[J].地理科学,2003(2)。
[28].李世杰,李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及政策启示:来自产业集群发达国家的经验[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2)。
[29].李晓华,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 [J] 宏观经济研究,2010(9)。
[30].厉以宁。让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而不是替代工业化[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5(12)。
[31].凌文昌,邓伟根。产业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闭[J].中国工业经济,2004(12)。
[32].刘似臣。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效应研究[J].统计研究,2005(2)。
[33].刘云。中国制造[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4].刘卓聪,刘蕲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湖北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0)。
[35].吕景春。珠三角产业集聚:发展路向与战略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6(1)。
[36].吕铁,周书莲。中国产业结构形成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管理世界,1999(1)。
[37].马晓河。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政策演变[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38].明娟,王子成,张建武。广东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经济地理,2007(7)。
[39].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0].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1].秦可德,秦月,徐长乐,辛琳。制造业深度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以浙江嘉兴市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1)。
[42].沈阳。官员群体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J].人民论坛,2014(8)。
[43].石东平,夏华龙。国际产业转移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阴。亚太经济·亚太纵横,2007(7)。
[44].宋东林等。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5].宋建军。广东制造业的优势与经济发展战略[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0(7)。
[46].隋忠诚。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国际经验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6.
[47].孙宝强。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思考[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1(7)。
[48].孙尚清。试论技术改造问题[J]经济研究,1982(2)。
[49].汤吉军,郭砚莉。“三农”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财贸研究,2004(2)。
[50].汤吉军。沉淀成本、退出壁垒与产业重组:经济模型与政策涵义[J].产业经济评论,2004(7)。
[51].汤吉军。沉淀成本与国有企业退出制度研究 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52].唐晓华。现代产业经济学导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53].汪伟真。从“美的集团”成功论企业发展战略[J].广东经济,2014(11)。
[54].汪洋等。广东转型升级“拐点”研究[J].广东经济,2005(1)。
[55].王雷,陈畴镛。以智能制造促进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3(12)。
[56].王利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1)。
[57].王启明,张芝年。英国:采用高新技术,更新传统产业[N].经济日报,2007-01-27
[58].王钰,肖之真。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有效途径[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2(1):10-12.
[59].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4)。
[60].吴江。科技创新与广东产业发展方向明[J].暨南学报,2004(3)。
[61].徐振斌。新兴工业化与产业转型[J]经济研究参考,2004(17)。
[62].许晓雄。广东制造业现状与发展战略[J].机电工程技术,2004(6)。
[63].杨承训,承谕。探索市场、政府//科技相耦合的三元机制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J].创新科技,2015(1)。
[64].杨青,众梁新。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模式及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3)。
[65].杨震宁,范黎波,李东红。是“腾笼换鸟”还是做“隐形冠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路径多案例研究[J].经济管理,2014(11)。
[66].殷醒民。制造业结构的转型与经济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67].原毅军,董琨。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理论解释和定量分析[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68].张德刚。高技术产业化中的政府行为[J].中国软科学,1999(7)。
[69].张贤,张志伟。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转型----国际经验与启示[J]城市研究,2008(8)。
[70].张耀辉。传统产业体系蜕变与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机制[J].现代工业经济与信息化,2012(1)。
[71].朱海就。市场的本质:人类行为的视角与方法[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2].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改革,2010(3)。
致 谢
时光如白驹过隙,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画上句号。回首过往,有收获的喜悦,亦有对虚度光阴的遗憾。在此,感谢出现在我生命中的每一个人,谢谢你们的陪伴丰富了我的生活。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林仲豪教授。学习上,林老师一直尽心尽责的教导我,哪怕我做的不够好,他也不会骂我,只会更耐心的告诉我哪里需要改进。
在林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些课题研究,也让我学会了很多研究方法,思维方式。
到了准备毕业论文的阶段,林老师悉心指导我毕业论文的开题、写作、以及后期一遍又一遍的修改。除了学习上,工作生活中林老师也亲切的与我沟通交流,给予我很多宝贵的建议,教会了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这许多许多教诲,我铭记于心。
其次,我要感谢叶祥松老师、喻卫斌老师、晏宗新老师、徐忠爱老师、赵卓老师、李景海老师、陈燕老师等,他们博学的知识广度深度、严谨的治学态度都让我十分佩服,我从他们身上亦学到很多。
然后,我要感谢产业经济学我亲爱的同学、322 亲爱的舍友、支持我的师兄师姐和可爱的师弟师妹们,谢谢你们和我一起分享喜悦、忧愁,谢谢你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的陪伴和帮助。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母亲,是你的支持和鼓励让我顺利完成学业。
本文尚有许多的不足,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