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促进淮海城市群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
【第一章】淮海城市群研究背景分析与方法
【第二章】淮海城市群现状和制约因素
【第三章】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意义和思路及布局
【第四章】淮海城市群产业优化升级与协同发展
【第五章】淮海城市群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淮海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第 1 章 研究背景和方法
1.1 淮海城市群研究背景分析
1.1.1 历史沿革
淮海城市群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淮海经济区的腹地向中部延伸地带,是南北经济和文化的过渡地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一区域山水相连、习俗相似、道路相接、商旅相通,历史上自然形成密不可分的传统联系。
1986 年初,在着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的倡导下,提出淮海经济区的概念,并划定基本范围,包括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 20 个地级市,是我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区内主要城市构成淮海城市群,区域联合协作逐步展开。2010年,区内分属四省但联系紧密的淮北、宿州、济宁、枣庄、商丘、徐州、连云港、宿迁八市组成了淮海经济区核心区,率先进入城市群的 8 个城市,面积和人口约占淮海经济区的 37.3%和 38.5%.按照核心区一体化的构想,这八市将在交通、产业、市场准入和物流、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旅游业、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力求通过加强区域内合作,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
1.1.2 范围界定
考虑到淮海经济区内,以徐州为核心的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及空间发展的阶段性,淮海城市群范围主要为以徐州为圆心,半径 100 公里左右的圈层,同时,考虑到长期以来徐连经济带是苏北发展的一条重要经济走廊,而且连云港是该地区的重要出海口,拥有海岸线 211 公里,因此范围包括了 100 公里以外的连云港市。从省域范围看,淮海城市群包括江苏北部的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安徽北部的宿州市、淮北市,山东南部的枣庄市、济宁市,以及河南东部的商丘市等八个地级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2010 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全国 32 个城市群建设路线图浮现,其中徐州城市群位列七个潜在城市群之内。淮海城市群的构想,是在淮海经济区这一提法的基础上,结合徐州城市群的建设,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延伸、放大的结果。2012 年,徐州市提出加快打造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徐州在淮海城市群的建设中起着引领带动作用。综合考虑徐州和淮海经济区核心区的情况,提出设立淮海城市群的构想,将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八个城市一起纳入了这一范围。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淮海城市群属于省际边界区域,其产业发展要以区域一体化为目标,以资源要素产业结构协调优化为重点,协调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是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实现经济发展转变的关键路径。实际发挥淮海城市群的区位优势,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构建与淮海城市群功能相适应的现代产业格局。以加快城市群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稳定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高端化、多元化、高科技化,不断提高城市群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实现产业经济的和谐、快速、可持续发展,产业协调应成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核心。
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吸引了一大批学者研究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动力、演化路径、模式以及政府的作用。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存在两种维度的研究思路: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价值链升级思路,其中前者侧重于宏观、中观层面的研究,而后者侧重于微观层面的研究。从国外相关研究上讲,配第克拉克定律是对该问题最经典的归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他进一步认为,劳动力的跨产业流动是由不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所致。而且,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分布并不总是平衡的,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在所有国家中都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迁问题为发展经济学家所关注。发展经济学的先驱、我国着名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的《农业与工业化》是对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的最早探索,系统研究了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迁问题,应顺应产业发展演化的一般规律,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以促其健康发展。
二元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变迁是由趋利的现代部门的扩张所推动,传统部门仅仅是被动的剩余劳动力提供部门。现代部门扩张的进程也就是传统部门萎缩并逐步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产业和就业结构首先由一、二、三转变为二、三、一,再转变为三、二、一。?
近年来,以江苏师范大学淮海经济研究院为主的相关机构和专家对淮海城市群产业发展做了大量研究,并形成一批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成果大多为基于企业联系、产业布局、产业地域联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的探讨,对产业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方面的文章较少。而作为东中部结合处经济发展洼地,淮海城市群整体缺少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为实现该区域跨越式发展,淮海城市群建设要在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方面进行先行先试。?
1.2.2 研究方法
1.2.2.1 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文献的梳理,总结提炼出淮海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科学性与可行性兼具的对策建议,突出研究的可行性。
1.2.2.2 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运用数理统计和地理信息分析等方法,对淮海城市群四省八市区域产业发展特征做出定性的分析的基础上,定量揭示了淮海城市群产业、优势制造业部门、区域等方面的空间格局,但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研究,都旨在突出它们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及一体化进程上的针对性,并明确的提出了研究结论的对策建议。
1.2.2.3 静态分析与动态研究相结合
对淮海城市群的人口、GDP、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特征等方面的分析,既要进行静态分析,又需要从动态角度进行考察,尤其要从历史发展演变和时空变化中需求其发展轨迹和规律,为形成合理化的对策建议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第4章淮海城市群产业优化升级与协同发展研究4.1产业发展基础与制约因素4.1.1发展基础4.1.1.1工业发展态势良好淮海城市群是我国工业发展起步较早的地区,特别是重化工业产业基础雄厚,近些年来城市群的产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表4-1)。截止到...
摘要随着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比逐步增加,而作为与制造业紧密联系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上发挥更重要的功能。尤其是对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地位愈加突出。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一、绪论(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研究背景技术和市场是产业发展的两大基本要素。国务院在2010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两大基础,即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但是,我国在多年的产业推动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1]陈伟。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比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6):103-110.[2]朱燕婷。新能源产业投资风险分析与评估体系的构建[D].杭州:浙江大学,2011:5-6.[3]姚梦媛。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研究--...
摘要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对推动经济全球化,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资的吸收经历了一个迅速膨胀的阶段,并已经连续成为获得外商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伴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加和经...
党政领导人才在各级党委和政府中承担着领导职能,起者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的作用。我们在这里把它界定为政府、执政党组织、人大政协与人民团体机关中,副处级以上并且担负管理整个组织主要责任的干部或者具备处级以上(包括处级)党政领导干部素质的优...
参考文献[1]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求是,2010(1):28~30.[2]李朴民。如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J].科学技术产业,2010(7):60~61.[3]赵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经验与我国对策[J].科技成果纵横,2010(01):4~6....
1.绪论1.1选题背景与意义1.1.1选题背景广东省是中国的第一经济大...
第3章美国和欧洲制造业3.1美国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2011年美国狭义制造业总产值达到了41万亿人民币(数据来自广东卫视《财经郎眼》)这一数字已经远远超过中国28万亿人民币。美国拥有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其中有像GE(通用电气)公司这样的具有尖端...
参考文献[1]淮海经济区产业中心建设规划(2011-2015),徐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年7月[2]沈正平、车冰清,淮海经济区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探索,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3月,16-20页。[3]王其林,淮海经济区志,凤凰传媒出版集团凤凰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