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人口结构变动与消费结构的关系探究
【第一章】不同人口结构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绪论
【第二章】人口结构对消费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
【3.1】我国人口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现状
【3.2 3.3】人口自然与社会结构对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四章】从人口结构角度促进我国消费结构合理化的措施
【参考文献】我国人口与消费结构合理化研究参考文献
第二节人口自然结构对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社会制度与之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而居民的消费行为是构建消费函数的基础。在消费者函数的设定方面,本文在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自身特点构建居民宏观消费函数。
凯恩斯最早提出消费函数理论,认为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而且两者呈正比关系,这一结论已经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并将消费函数模型的形式定义为:
本文借鉴上面对方程的处理方法构造人口结构影响消费结构的消费方程。其中的被解释变量为各分项消费支出额:食品支出总额、衣着支出总额、居住支出总额、交通支出总额、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总额、实物消费总额、服务消费总额、网上消费总额、实体店消费总额。
解释变量包括人口的性别结构(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年龄结构(0-14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5-64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考虑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制约着该地区的消费水平,不仅仅是在消费品的供给方面,也对居民的消费观念产生影响,所以将各地区生产总值及生产总值增长率纳入影响因素。城乡收入比可以衡量国内城乡收入差距,也就是城乡收入的不平等性,国内有研究认为收入差距对消费有负影响,本文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比值衡量收入差距,借以考察收入差距对各分项消费支出的影响。实际利率作为居民跨期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将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差额)纳入影响因素之中,其中的名义利率采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一年中存在的不同利率利用加权平均法获得,权重为该利率占 12 个月的比例),通货膨胀率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时,价格因素作为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本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考虑到消费具有惯性,即消费具有棘轮效应,所以将各分项消费的滞后一期也加入到解释变量之中。
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实证分析方法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与所包含的经济含义,也为了反映各分项消费与各影响因素在时间与截面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本文采用宏观的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包括除香港、澳门与台湾之外的 31 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
在研究人口结构对衣食住行用消费结构及实物、服务消费结构时,选择的样本期间为 2003 年-2013 年,为了保证数据的全面性,选取了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其中的名义数据用以 2003 年为基期的指数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数据为实际数据(例:实际消费支出=名义消费支出/消费价格指数)。
从数据统计性描述可以看出,各省的各项数据都有很大的变异,比如食品消费支出均值为 4333.1,最大值为 19210.49,最小值为 142.58 等。
(二)实证分析方法
时间序列数据是按照时间得到的数据,截面数据是在一时点按照截面得到的数据,两者都是一维数据,面板数据则是包括时间与截面的二维数据,又称为时间序列与截面混合数据,对这种数据的分析被称为面板数据模型,这种模型可以同时反映时间与截面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有其独特的优势。
静态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通常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是混合估计模型(Pooled Regression Model)。该模型实质上相当于总体平均估计模型,将所有的个体效应都抹掉。适用于从时间序列上看,不同个体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从横截面看,不同截面之间同样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的数据,也即这种数据就可以采用数据混合后的最小二乘法(OLS)估计参数。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
第二种是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该模型假设存在个体效应且个体效应以固定效应的形式存在,其中的常数项就是所有个体效应的平均值。
适用于各独立个体间无差异或差异较小的研究。
第三种是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该模型假设固定效应模型中的截距项包括了截面随机误差项以及时间随机误差项的平均效应,而且这两者都服从正态分布。适用于个体效应以随机效应形式存在的情况。
也就是说,混合估计模型假定所有个体在不同时间有相同的截距项;固定效应模型假定截距项会随个体变化与时间变化而变化;随机效应模型则更进一步,不但假定截距项会随时间和个体变化,而且这些不同的截距项还和其他的解释变量不相关。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在模型设定的有效性问题上,需要检验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有效性(其中固定效应模型又包括时间固定效应与个体固定效应)。对于模型的选择,具体检验方法见下表:
为确定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 Hausman 检验的基本原理:
0H :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无关;个体随机效应回归模型。
1H :个体性效应与回归变量相关;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如果 Hausman 检验值大于临界值或者对应概率小于对应预期,则拒绝原假设。认为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是合适的,否则选随机效应模型。
根据以上方法选择的步骤,使用 eviews6.0 软件进行回归,分别采用 F 检验与Hausman 检验选择最优估计方法,比较发现固定效应模型是最优的。
三、实证分析结果
(一)人口自然结构对衣食住行用、实物与服务消费结构影响结果分析
首先因为男性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与女性人口所占比例之间为完全相关关系,所以剔除变量男性人口占比(是因为女性已逐渐成为新的消费主力,成为影响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其次由于在人口的年龄结构中,0-14 岁、15-64 岁和 65 及以上人口占比中其中一个变量可以用其他两个变量表示,而且 0-14 岁人口的消费主要由其父母决定,所以剔除变量 0-14 岁人口占比。最后我们必须将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列入方程,包括各省的 GDP、各省 GDP 增长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以及城乡收入差距。为消除不同单位、不同量纲的影响,本文将各分项消费支出、各省 GDP先进行了取对数处理。
从实证结果来看,多数解释变量都通过了显着性检验,回归结果如下:
1.人口自然结构对居民衣食住行用消费结构的检验结果
(1)消费结构中的衣食住行用各分项消费的滞后一期对当期各分项消费支出都具有显着的正影响,即上期该项消费增加,下期消费也会增加,这说明消费结构具有一定的惯性,或者说具有棘轮效应,在短期内很难出现急剧的改变,是一个缓慢变化的过程。生产总值与生产总值增长率对各分项消费支出影响为正,说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经济发展速度越快,该地区的消费支出增长越快。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的不平等性)对食品消费支出、衣着消费支出及交通支出的影响未通过显着性检验,对居住支出、家庭设备支出的影响方向相反,即城乡收入差距增加一个百分点,居住支出减少 0.0157 个百分点,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增加 0.0054 个百分点;这个结论与之前学者得出的结论(收入差距扩大对消费有负的影响)有一定出入,主要是由于本文研究内容为各分项消费支出,如果将影响加总,结论犹未可知。实际利率对各项消费影响为正,说明财富效应要大于替代效应,实际利率增加,居民财富增加,消费增加。通货膨胀率对消费的影响为负,物价水平越高,居民就会推迟消费或者不消费,这与经济理论相一致。
(2)女性人口所占比例变动对衣着支出影响不显着,其余消费支出影响为负,也就是说,女性人口比例每增加 1%,食品消费、居住消费与家庭设备及用品消费、交通消费就会分别减少 0.0034%、0.0084%、00085%、0.0073%.女性之前的弱势地位正在逐渐改变,但对消费的影响还是弱于男性。虽然,一方面,女性不再是单纯的家庭主妇,更多的女性拥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收入来源,有更多的社交活动需求与休闲享受需求,消费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另一方面,女性往往掌握一个家庭的经济大权,各种家庭消费决策往往由女性作出,女性自身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得到满足,但是由于我国历来男性依然是家庭生活甚至是社会生活的主力,所以男性依然是消费主力,尤其是在居住支出和家庭设备支出(男性有着婚房刚性需求)方面。
(3)15-64 岁人口所占比例变动对各项支出影响为正。虽然在社会资本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劳动人口的增加使得人均资本存量减少,由此带来的人均收入减少,但收入减少所导致消费的减少要小于人口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这就解释了劳动人口增长对消费影响为正。
(4)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变动对食品和家庭设备用品影响为正,对衣着消费影响为负,其余两项不显着。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对一般食品的需求减少,但是对高营养好吸收的高质量食品需求增加,而这些食品往往具有较高的价值,导致食品消费支出有可能增加,此外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对可以帮助减轻劳动负担的许多家庭设备及用品需求量必然增加。对于衣着支出,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减少,对于衣着等一些外在的东西不再特别关注,导致衣着消费减少。
2.人口自然结构对实物、服务消费结构的检验结果
(1)实物与服务消费的滞后一期项对当期消费影响为正,符合我们对消费规律的一般认识。实际利率对服务消费与实物消费的影响为负,这与对分项消费支出的影响相反,这说明了总量与分量的不一致性,实际利率增加,居民总量来说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符合一般的经济学规律。
(2)女性人口每增加 1%,服务消费增加 0.0101%,实物消费增加 0.012%.验证了女性逐渐成为消费主力的事实。
(3)15-64岁人口比例每增加1%,实物消费减少0.0033%,服务消费减少0.0007%,人均资本存量的减少所导致的收入减少,消费量减少。
(4)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每增加 1%,服务消费增加 0.0089%,实物消费增加0.0058%.老年人口的增加导致对服务性需求上升,尤其是对家政服务的需求。
(二)人口自然结构对网络与实体店消费结构影响结果分析
研究人口结构对实体店与网络消费的消费结构影响时,由于数据的可取得性,选取 2005-2013 年的年度宏观数据,其中网络消费数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消费数据用以 2005 年为基期的消费价格指数数据进行处理。
在综合比较各影响系数的显着性、整体方程的拟合优度之后,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两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都较高,整体回归显着,各变量也都通过了显着性检验。
根据回归方程,女性人口比例的增加会增加实体店消费,减少网络消费,可见女性更加偏爱实体店购物;中年人口比例的提高会增加网络消费,这一部分人大都忙于工作,闲暇时间少,接触网络时间长,选择网络购物动机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导致实体店消费增加、网络消费减少,显然,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导致的收入效应要大,居民将更多享受闲暇时间,带动实体店消费上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会引起实体店消费下降、网络消费上升,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通常伴随思想观念的提高,网络消费对于农村来说,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节人口社会结构对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模型设定同上节。
其中的被解释变量为各分项消费支出额:食品支出总额、衣着支出总额、居住支出总额、交通支出总额、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总额、实物消费总额、服务消费总额、网上消费总额、实体店消费总额。
解释变量包括人口的社会结构:城乡结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收入结构(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控制变量(各省 GDP、各省 GDP 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城乡收入比)。
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实证分析方法
由于上节已经给出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故本节只给出所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观察数据的统计性特征发现,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性很大,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在两个极端,差距很大。
实证方法同上节,由于实体店消费与网络消费数据年度少,待估参数多,模型无法识别,所以不再列出结果。
三、实证分析结果
1.人口社会结构对衣食住行用消费结构的检验结果可以总结如下:
横向观察发现:城镇人口比例对交通支出影响为正,其余不显着,即城镇人口增加会增加交通消费支出。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收入弹性在消费分项支出方面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交通、衣着、食品、家庭设备及用品、居住;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弹性为负,财产性收入更多的是用来投资而不是用来进行消费支出;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的收入弹性从大到小为交通、居住、衣着、食品、家庭设备及用品;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对食品支出影响不显着,其余影响为正,对居住支出的影响最大,衣着支出影响最小。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对衣着支出弹性为正,对衣着以及交通支出弹性为负,其余不显着,主要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收入的增加较多的用来满足基本的生活支出,比如食品以及少量耐用的大件消费品;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对家庭设备及用品影响为负,其余不显着;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对居住支出、家庭设备及用品影响不显着,其余影响为正;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对衣着支出弹性为正,其余不显着。如果将工资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归为稳定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归为不稳定性收入,城镇居民稳定性收入的增加多用于满足食品、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支出,不稳定性收入则满足衣着、居住需求,可见,食品、交通支出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已经是基本支出,而高端衣着、居住显然是较高层次的需要;农村居民稳定性收入的增加会满足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消费,且增加最多的是食品消费,可见,农村居民的消费还处于较低层次,收入的增加较多的是用来满足基本的生存物质资料需求。
稳定的工资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对食品、居住、交通通讯类支出的影响较大,因为这三类商品在现代社会相当于生活基本资料;不稳定性收入则更多的用来满足较高档次的需求。
纵向观察发现:影响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最主要因素为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次之,经营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影响不能一概而论,论证了稳定性收入更多的是用来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理论;相较于收入来说,城镇人口比例对各项支出的影响并未通过显着性检验。
2.人口社会结构对实物、服务消费结构的检验结果可以总结如下:
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无论是对服务消费还是实物消费都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消费的减少,可以想到的原因是城镇居民有定量储蓄或投资的习惯,稳定性收入的增加会通过投资来间接增加消费;转移性收入的增加将会带来消费减少,而且转移性收入增加 1%,服务消费减少 0.1132%,实物消费减少 01464%;财产性收入的增加会带来服务消费增加 0.0662%,食物消费增加 0.0543%.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加,服务消费与实物消费分别增加 0.1276%、0.1138%;经营性收入增加 1%,实物与服务消费分别减少 0.1268%、0.0603%.
对服务消费影响较大的是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与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这两种收入的性质都是不稳定的;对实物消费影响较大的是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是稳定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不能无限增加,可操作性弱,所以比较而言,提高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可以促进消费。
第3章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态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我国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于2000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峻,逐渐呈现出了自己的特殊性。人口年龄结构所带来的人...
人口老龄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常态,意味着未来总体经济的运行将始终处于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之下。由此决定了,人口老龄化不只是老年人的问题,也不只是与老年人有关的局部性经济问题,而是涉及经济各领域的全局性经济问题。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现实背景下,从...
1、引言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正在步入老龄社会。发达国家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发展中国家正在迈向老龄社会。相较于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时代人口结构比较年轻和寿命比较短来说,老龄化是一个新的人口现象。人口老龄化主要是由于平均预期寿命的增加和生育率的下...
一、引言经济发展对死亡率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人口学研究的热点。Brenner等早期研究显示,经济萧条会导致健康水平恶化,进而死亡率上升。但随着统计学的不断发展,Joyce和Mo-can、Ruhm、Laporte、Tapia和Ionides等学者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他们发现当...
随着预期寿命提高和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将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①.从联合国人口数据可以看出,未来几十年,世界各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都将有所提升。2015-2050年全世界老年抚养比②平均水平将提高约12个百分点。我国当前的老年抚养比与世界平均水平...
1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结构经历了两次变化。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由高婴儿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人口结构向高婴儿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人口结构转变;第二次是在20世纪70年...
中文摘要由于我国经济长期对投资与出口高度依赖,国内消费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最终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其实在进入90年代后,我国的宏观经济已经由原来的供给不足转为有效需求不足,供求状况由卖方市场逐步转向买方市场,市场需求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
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功能是指失业人员享受保险待遇,获得生活的保障资金,失业人员利用保险基金可以进行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摆脱失业状况,最终实现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4人口红利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由第三部分中对人口红利期的判定中,我们得知1993年至今为我国人口红利期。本部分将通过选取1993-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计量软件、建立合适的经济计量模型来实证人口红利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本部...
摘要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结构经历了两次变化,伴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现有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低抚养比和高劳动参与率的现状。根据瑞典1957年人口生命表中对人口红利期的规定,以14岁及以下作为少儿人口、65岁及以上作为老年人口。在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