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

生态经济内涵界定与特征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06 共511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二、生态经济内涵界定与特征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谈到了亚里士多德已经从逻辑上发现了价值形式背后的同质性,却不能进一步揭开价值实体的秘密。对此他解释道:"价值表现的秘密,即一切劳动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一般人类劳动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义,只有在人类平等概念已经成为国民的牢固的成见的时候才能揭示出来。"同样的,经过对生态经济相关理论的梳理,本文发现,从全局来看现有的研究也囿于条件的限制无法理解生态经济的真实含义和本质要求。这正是本节要尝试探索的。

  (一)生态经济的一般含义。

  本文将生态经济的一般含义概括为:生态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在保证生态系统稳定、良性运转的条件下,实现持续、稳定、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实现社会福利的不断增长,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生态经济之所以是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是因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本质上是不可分割、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而这种协同发展,只有在人与自然平等对话的观念深入人心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更进一步,正像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这种人对自然的充分尊重,只有在人类社会内部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充分尊重时,才能被真正理解和实现。因此,生态经济从本质上首先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它是与未来社会或者更高的文明形态相适应的一种经济形式。

  但是囿于现阶段生产条件的限制,从"人类中心"到"天人平等"的转向是不彻底的。现阶段所谓的生态经济,也仍然是以经济活动为中心的,仅仅把自然当作特殊的服务提供者,好似奴隶一样,只是因为他对奴隶主是不可或缺的,他的健康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关注。因此,现在的生态经济只能是低级的或者说处在"初级阶段".

  逻辑上,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是在首先实现了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充分尊重,才会实现人对自然的充分尊重,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然而,这样的条件在眼前的现实里是不可能达成的。那么在实现人类自身平等之前,如何先实现"天人平等",进而借助反作用实现生态经济的发展目标?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冲突"理论能帮助我们理解建立这种循环的可能性,本文也正是在此基础上解决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发展生态经济的问题的。

  概括来说,"认知冲突"理论认为追求观念和行为的一致性是人的生物性本能。

  当行为与观念出现偏差的时候,人们会感到"认知冲突",在这种冲突的压力下,人们或者调整自己的行为,或者调整自己的观念来使二者重新回归一致。人在常规情况下,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自己的观念,但如果调整行为非常困难,就会尝试调整自己的观念。比如,一个明知抽烟有害的吸烟者会尝试戒烟,或者告诉自己"抽烟其实没有那么可怕"、"戒烟会使人发胖和抑郁"等;事实上,戒烟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吸烟者通常会选择后者,改变对抽烟的认知。

  对于发展生态经济而言,一旦在某种外力的压迫下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不得不充分尊重和考虑自然的处境,这种行为与人类无限欲望下对自然掠夺、奴役的观念就会产生认知冲突;如果外力压迫足够强大,使得行为难以改变,那么这种冲突就会以人在观念上妥协而得到解决;进而这种观念上的改变,会再一次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且会进一步强化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如此就实现了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因此,在初级阶段的最大现实里,如何建立"第一推动力"倒逼生态经济的发展就成为本文要直接解决的问题了。

  (二)生态经济的具体特征。

  上一节中只是概括了生态经济的一般含义和本质要求,此时它还只是一个没有实在特征的一般抽象。范畴要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它的概念要素就必须与当前我国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特点相结合而得到发展。范畴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我国生态经济的具体特征逐渐显现的过程。

  1、"生态系统"概念的发展。

  热力学上将系统分为三类:与环境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的叫开放系统,只有能量交换而没有物质交换的叫封闭系统,既没有能量交换也没有物质交换的叫孤立系统。

  首先,地球生态系统可以看作是封闭的(虽然每时每刻都存在大气的散佚和陨石的坠落,但从对整个系统的影响来看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当视角定位到一国之时,生态系统就变成了开放的,因为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时刻存在着自然的或是人为的(国际贸易等)巨量物质流动。

  其次,我国与别国的情况又不相同。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 960 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 473 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约 1.8 万公里;北起北纬 53°30′,南到北纬 4°,跨纬度 49 度多;东起东经 135°05′,西到东经 73°40′,跨经度 60 多度。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距离都在 5000 公里以上。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从西到东分为三大阶梯;地形地貌多种多样,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 67%,盆地和平原约占 33%.

  这种东西南北跨度巨大,海陆远近差距巨大,地势高低不同,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的特点,就决定了我国东部沿海气候湿润宜居,而资源能源等多分布于中西部内陆的独特性质,也进一步决定了我国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的偏离。

  2、"经济增长"概念的发展。

  生态经济的目的之一就是摆脱增长崇拜,前文也提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有一场关于增长是否有极限、是否有意义的争论。但是需要清楚,这次争论是关于发达国家的,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这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模型就可以简单说明。

  关于第一个问题,首先,虽然物质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但是物质资源在提供很多服务(如观赏性服务)的时候并不会出现物理性的消耗;而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服务的发展往往是落后的。其次,能量的利用效率很低,大量的可再生能源没有被利用起来。因此,经济增长,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可以实现的。关于第二个问题,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之前,经济增长仍然是解决贫困、犯罪、疾病等多种问题,提高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对发展中国家是很有意义的。

  更进一步,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项体制机制的建设尚未完成;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低、农业难以实现规模化,存在着大量兼业经营的农民工流动群体;同时,虽然总产值较高,但质量效益差、人均水平低。

  因此,生态经济语境下的"经济增长"在我国就要求质、量并重,其关键在于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

  3、"社会福利"概念的发展。

  社会福利关注的是对与错、好与坏的主观评价,是一个关于"应该如何"的价值规范。它试图实现的是个人满足度与集体满足度的统一。遗憾的是,阿罗不可能定理证明了不同的个人偏好在多数原则下无法形成社会的偏好次序。因此,在现阶段,社会福利的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又充满争议的问题。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被大家共同认可的"普世价值",如普遍增加的收入、怡人的自然环境、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等等。事实上,这些被广泛认同的福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没有得到满足,一样地大有可为。

  社会福利的概念在我国,首先,是主体范围的缩小,它主要考虑本国人民的幸福度;其次,在社会主义的体制下,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之间的共性更多,两者更容易协调;最后,在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下,还要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天下大同"、"天人合一"的怡然新时代。最终,它在我国的现实里,采取的是构建和谐的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表现形式。

  4、"生态经济"范畴的发展。

  还原论视角下的科学研究总是通过分析的过程把研究对象的整体拆解还原(抽象)为一个个仅有单一规定性的基本概念,进而认为支配基本概念的简单规律决定着对象的整体。这对于自然科学或许是行之有效的,之于社会科学就失之草率了,因为"社会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整体的不可分割性不是机械的否定分析法,而是说企图获得"单一规定性"的愿望恐怕是难以实现的。单一规定性的概念元素不仅在现实中,而且在逻辑上都同样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在辩证法的观点里,由于依存性,一个概念一经抽象出来就隐含着比它自身更丰富的规定性。

  经过发展了的各概念要素之间的联系目前来看还是割裂的,仍然不够丰富,在详细分析和解释它们共同作为"生态经济"范畴这一整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之前,范畴的发展就无法得以完善。

  (1)部分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生态系统的稳定、良性运转要求建立良好的生态秩序;持续、稳定、高质量的经济增长要求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社会福利的不断增长要求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这三者的建立和运行有赖于完善的政治秩序;贯穿其中作为灵魂线索的是建立新的文化秩序;作为时刻与外界联系的开放系统,国际合作必然要求建立良好的世界秩序。令人惊奇的是,作为部分的生态经济范畴到这里竟然发展成了一个包含国家发展全部内容的"六位一体"的整体。

  因为,虽然对象整体从六个不同的视角抽象出了六个不同的侧面,但是这六者的联系是无论如何也割裂不掉的。这一联系并非像堆积木一样简单的拼凑,而是有机的;它们之间的区别也只源于对整体考察中的视角的不同。每一个侧面都天然的蕴含了全部的六个方面,都天然的仅是整体的特殊的表现形式。没有其为一,就不成其为六;没有其为六,也不成其为一。就像"金子在它的每一个小粒里,完整不可分地包含着它的一切特性。"举个简单的例子,硬币有正反面,两面的区别只源于观察视角的不同,每一面在作为部分的同时所描述的和赖以存在的又都是作为整体的硬币本身。

  所以,生态经济作为一个部分,它本身又同时是一个"六位一体"的整体,而仅仅只是整体的一个不同视角下的特殊切入形式。更进一步,生态经济视角下的任何一个侧面也同时是一个"六位一体"的整体。这就是生态经济既是部分又同时是部分的整体,既是整体又同时是整体的部分的部分性与整体性的辩证统一。

  具体来讲,一方面,生态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发展为基础;一方面,生态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推动社会其他方面的相应发展。部分与整体的联系是不可能割裂开的,这就要求在理论和实践工作中,都必须要有全局观。

  (2)地域性与国际性的统一。

  同样的,从空间的划分对对象进行整体主义的考察,把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作为部分,把全世界生态经济的发展作为整体,我国的生态经济就具备了地域性与国际性的统一。

  具体来讲,一方面,由于生态系统本身的整体性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国际环境相适应;一方面,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对国际形势产生有利的影响。因此,在这个视角下,从事理论和实践工作时,就要更加关注中国与世界的合作与互动,要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大局观。

  (3)现时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再进一步,从时间角度来划分,把历史的纵深作为整体,把现时的状态作为部分来考察,我国的生态经济就具备了现时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具体来讲,一方面,现时的状态总有它历史的根源,总不可能超脱它的历史背景;一方面,当前的任何决策都会决定未来的走向。因此,在这个维度里,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要求有历史纵深地视野和动态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范畴就是从这个维度提出的,它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或者说代际之间的公平。

  (4)经济增长与生态优化的统一。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统一都是在生态经济视角下的统一,如果忽视这层含义,就会弄不清不同问题之间的区别,过分的统一性就会犯同一性的错误。

  因此,生态经济首要的和最主要的特征是经济增长和生态优化两者的统一。

  具体的讲,一方面,经济的增长必然的取决于现有的生态约束,不可能实现无限的扩张;一方面,经济的增长必须要能够使生态更加优化,从而放宽生态约束。这样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在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同时也完成经济增长自身的救赎与解放。因此,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优化的统一是必须首先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由于反作用和扩散效应,建立整体各部分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六位一体"新秩序。

  (三)发展生态经济的意义。

  首先,如前文所述,生态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是生态优化与经济增长的统一。

  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最基本的意义在于缓解现有的生态压力,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使天人关系从"对抗"走向"和谐",从而不仅保证本代人的福利也保证了后代人的福利。

  其次,虽然人与自然的和谐本质上要求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和谐为基础,但前者也会由于反作用推动后者的实现。最终,生态经济所能实现的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是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即它既是自然的发展同时又是人自身的发展,是解放自然与人类自我解放的统一。

  更进一步的,当这种和谐在国际交往与合作中逐渐蔓延开来的时候,一种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的世界新秩序就有可能建立。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每一次大国的崛起都伴随着新世界秩序的建立:荷兰带来的是海上贸易体系;英国建立的是全球工业体系;美国主导的是世界金融体系。中国的崛起能够带给世界的或许就是这种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和谐共处、协同发展的新的生态文明秩序。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生态可持续发展论文
返回:可持续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