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人类作为生物物种的其中之一,其生存自始至终都依赖于生态环境,一切文明成果也全部都来自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改造。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是一条鲜明的线索贯穿人类文明的历史画卷的始终,人类凭借自身的勤劳与智慧艰难前行,文明便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
2.1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是一个新事物,其在价值观、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上都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崭新关系。在工业文明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导致生态系统濒临崩溃,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万般危急的情况下,为了改造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出来的新的文明维度。
2.1.1 人类文明形态概述。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指出,只有生产工具极大改善,开始冶炼铁矿石,建立于社会分工基础上的手工业开始出现,生产力极大提高,拼音文字发明并应用于文献记录,国家开始诞生,才算得上是"文明"时代。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文明形态大体经历了始于混沌蒙昧状态的原始文明、从自在走向自为的农耕文明、对自然掠夺和征服的工业文明和走向未来的生态文明四个阶段。
2.1.1.2 原始文明。
在人类幼年的漫长岁月里,由于自身生存能力和自然环境的限制,人类过着茹毛饮血、穴居露野的原始生活,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极端落后只能依靠自然界现成的材料勉强维持生活,以采集、狩猎等方式获取食物,并同地球上已有的物种进行激烈的生存竞争。为了获取食物和安全的住所,人们开始用手制造简单的石器、木制工具,并通过这些劳动使得人类相互间的交往得变得频繁,但相对于"威力无边"的大自然来说,人类实在是太过弱小,饥饿、寒冷、疾病、死亡时时刻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于是原始人类聚集在一起,以原始的公有制进行生活资料的分配与消费以共同抵御自然,并逐渐发展出原始种植业和畜牧业,使得氏族成员得到了可靠的生活保障,食物来源稳定,得以生存、繁衍。可是人们无法理解强大的自然,屈服于各种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中,产生了自然崇拜观念,人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从而保护了自然。原始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逻辑起点,原始人对自然的认识并不清晰,认为自然是十分神秘的、不可捉摸的,人与自然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并且由于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密度低、死亡率高等综合原因,使得原始社会的消费结构和给予自然系统的压力还处于自然系统的承载限度的范围之内,原始人类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
2.1.1.3 农耕文明。
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生产工具的改进,种植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人类逐渐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人类对金属工具的进一步利用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勃兴推动着人类社会日渐繁荣,农业社会逐渐成型。农耕文明的发端和发展高度依赖于自然环境,恬淡自适、封闭自足的农耕文明的中心范围基本都濒临大江大河,水草丰美、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人们除创造了农田、牧业、渔业,使用人力和畜力之外,也借用风力、水力等动力。在人类与自然的密切交往的过程中,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了,通过农业生产人类逐渐捉摸出了自然的规律,使得自然可以为人类所利用。渐渐的原始人类产生了更多的自主意识,体会到自身的生存依赖着自然,并随着原始人类开发利用自然力度的不断增强,认识到人与自然都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人们对农业和畜牧业技术的逐渐熟悉,对大自然规律的逐步把握,人们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发展生产,于是大片的森林被砍伐、草地被焚烧,取而代之的是大片大片的农田。由此,人与自然的矛盾已经初现端倪。社会生产的剩余,使得剥削阶级也由此产生,同时也产生了剥削制度和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上层建筑--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较为缓慢,生产方式和社会分工都较为简单,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仅局部的、表层的。
这时的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已经对自然产生了一定的破坏,只是程度还比较浅、范围也比较小。
2.1.1.4 工业文明。
18 世纪 60 年代,怀特发明了蒸汽机,由此人类文明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工业文明。在"人类中心主义"理念的引导之下,生产工具日益朝着高功率、高自动化、高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生产资料也越来越多样化,现代大工业取代了手工业。文艺复兴打破了禁欲主义的束缚,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确立,个人自由度得到提高,个人隐私和私生活受到尊重和保护,人们的交往和竞争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变成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情感和道德关怀越发脆弱。商业文化也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土壤里迅速滋长蔓延出来。商业文化如同商品一样,包含了浓重的市场气息和消费意蕴,追求着市场交换价值。工业文明中物质生产方式和精神状态的转变,意味着社会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巨大变革,资产阶级因其雄厚的物质基础登上了历史舞台,"国家和市民社会发生分离,国家政权在实在上沦为管理整个资产阶级谋取物质财富的"委员会".
"有些资本主义国家甚至以血和火来开辟所谓"新文明"的道路。工业文明受到一种"征服"理念的强力牵引,大规模地利用、改造,征服大自然,物质财富迅速积累,具有非常明显的"外向性"特点。大量的环境问题也由此而产生,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和健康,资源浪费、能源短缺、生态破坏,人类遭遇到了空前巨大的挑战。
2.1.1.5 生态文明。
在"人定胜天"这一价值理念的驱使之下,人类社会"经济至上"主义横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破坏,于是大自然也开始以生态规律作用的形式悄悄地对人类实施惩罚。至 20 世纪下半页,人类亲手酿成的苦果也已成熟,全球性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退化、古文明湮灭、精神危机、贫困蔓延,且危机范围之广、复杂度之高,直接影响了人的生存与发展。于是人们不得不开始反思,重新审视我们的文明,希冀可以寻找到一条使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得以相互协调,人类可以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文明便应运而生。
2.1.2 生态文明的涵义。
"生态文明"是由"生态"和"文明"构成的合成词,二者的概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生成一个内涵丰富的独立概念。"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与生态学相关,原意为"人和住所",最初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和生物之间的关系,在排除人为因素的条件下研究生态问题。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生态问题研究的深化,逐渐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合并起来,作为统一的复杂系统来看待,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系统性及相互关系。"文明"一词的涵义十分丰富 ,在中国指"社会进步、有文化的状态,与"野蛮"相对."并且在古汉语中还具有开明、开智、文藻、文采的意思。西方文化中的文明一词意为城市的居民,源自拉丁文,后指艺术、信念、知识、伦理、习俗、法律等的综合体。随着中西方的交流,文明的内涵也逐渐达成共识,它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是人类改造自然,建设社会和自我发展的智慧结晶,显示着一个国家或民族全面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
伴随着生态与文明二者内涵的演化,二者逐渐走向了一体,成为一种崭新的人类文明的模式,它是人与自然之间新的价值尺度,是一种文化伦理形态,人类社会也得到了发展。生态文明具有两个维度:一是在历史形态维度上,生态文明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并列,根据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和核心产业得以划分;二是在结构成分维度上,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分别包含了不同的人类活动的内容。无论从任何一个维度理解生态文明,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类社会全面发展,体现了一种更广泛、更深远的文明理念。
2.1.3 生态文明的特征生态文明走出了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在新的高度重新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出一种人类文明新的存在方式。现阶段,生态文明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理论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总的看来生态文明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2.1.2.1 整体性。
生态文明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涉及了多角度的领域,而且还包含着多层面的关系。在种种多元、复杂的因素之后隐含着一个共同的观念--生态价值观。
生态文明由此展开,这也集中体现了生态文明整体性的本质特征。
生态文明显示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一种整体关系,其相互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存在着和谐、循环、持续和依存等关系,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整体性平衡关系,是世界观的范畴。生态文明着重强调人类应遵循生态环境的客观规律,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不能过度,应完全去除掉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一思想,要根据自然的承载能力合理、适度的利用自然,使人类与自然能够共同发展、自然的发展可以长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资源与能源,同时也保持着自然环境的稳定发展。自然界与人类是一个整体,因此生态文明并不像传统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那样大肆主宰自然,一味地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控制对象和支配对象。生态文明把人类的发展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联结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转变为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之前文明所面对的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对立的问题已经不复存在,人与自然以一种共生共荣、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健康状态共同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2.2 广泛性。
生态环境恶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局部性问题,它不断地由区域性向全球性蔓延,从小规模的破坏发展到大规模的破坏,成为全球性的灾难。
酸雨问题、温室气体、海洋污染等都是跨国公害,国内和国际间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也是生存环境、生存条件和资源能源的争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生态文明体现了代内、代际以及种际之间真正的公正。生态文明要求我们不仅要维持个人自身的发展,也要顾及周围人的发展;既要保证当代人的生存需要,也要维护后代人的利益;在满足人类自身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应该照顾到其他物种和自然环境的生存发展。从联合国《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纲领性文件的起草与发布,便预示了生态文明的广泛性特征。"到 2009 年 2 月,一共有 183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东议定书》,承诺将稳定温室气体含量于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变化对人类造成伤害。"我国早在 1992 年就发布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英国也于 1995 年出版了《为了更好的生活质量》,认为要使得当代人、后代人、其他物种以及自然环境都可以更好地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德国被公认在生态文明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其重视人的发展、讲和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消耗,强化资源回收系统;瑞典是世界上开展环境保护最早,且法律法规最健全的国家之一,其大力开展环保教育活动,除建立了涉及多个领域的社会发展协调机制,还配合政府干预和经济手段,取得了明显效果。
如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广泛地蕴含着生态文明,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天的生活。
2.1.2.3 艰巨性。
生态危机表面上看来是一个自然现象,实际上是一个人为的社会历史现象。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全球环境之间的潜在的灾难性冲突,以环境危机的形式表现了出来。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人们对其认识还存在很大的差异,且它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其内容庞杂,时间、空间范围都十分广泛,不仅包括代内、代际、种际间的公平、道德伦理,而且还包括了经济运行模式,是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与此同时,我们现阶段的经济环境、政治制度、文化结构和社会状况都还在逐步适应生态文明的要求,有些概念还比较模糊、体制结构并不完善,还需要多学科、各行业合力完善逻辑,充实内涵,推动生态文明的不断进步壮大。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
人类已经走过依靠"黄色土地"的农业文明,即将走出"黑色石油"的工业文明,现今正在步入全新的"绿色生态"的生态文明时代,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2 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
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中,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自觉性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大基于我国现实国情浓墨重彩的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写进了党的章程,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起来,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以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相互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统一。
2.2.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与系统性的工程,要求从生态的角度重新审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以实现文明与经济共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由四个层次有机地构成:生态物质文明、生态精神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
2.2.1.1 生态物质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的建设无论从社会文明形态,还是从一种社会文明成分来分析,都必须以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作为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物质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之上的。生态物质文明建设不是简单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要克服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的弊端,将生态知识、生态道德和生态观念物化到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使得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要求。生态物质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必须维护好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绿色经济的高效性和丰富的生态产品,实现所有产业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以达到资源可以永续利用、自然环境发展良好和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建设目的,为人类的永续发展提供健康的生态、良好的环境和可持续的资源等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2.2.1.2 生态精神文明建设。
首先,必须形成先进的生态理念,这是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纽带。先进的生态理念包含生态道德、生态公平、生态责任、生态文化,是约束和规范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系统的准则,具有不分地域、民族、阶级的全球性,将道德对象的范围扩展到整个生命界与生态系统。其次,在生态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必须全面弘扬生态道德观念,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将生态科学知识对全社会进行普及,使得人们广泛地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最终在人们的脑海中牢固树立起生态文明的观念,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时代意义。最后,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才能带来制度和行为的改变,才能最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让人类在一个优美和谐的环境中发展进步。生态精神文明为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和生态物质文明,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价值指导。
生态与精神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必须按照生态道德、生态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将物质、制度和行为规范和限制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因为人们生态精神文明程度的高低,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
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我们要积极地对其进行维护、修复工作,为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要自觉履行对自然的义务与责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呵护生态系统。
2.2.1.3 生态制度文明建设。
生态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就是在于为人们的爱护生态系统、亲近生态环境等有益于生态的行为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制定一系的制度,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系统,解决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使得人民的生活富裕幸福。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求改革我们现有的有关环境、生态的制度,要根据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完善生态伦理规范的制度,建立系统性的生态技术、生态法制,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让对自然环境产生污染,对资源进行开发获益的人以及资源、能源的使用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承担责任,弥补资源过度使用的成本,减少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对生态造成的危害,促使市场主体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进而实现对生态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体系的形成。严格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有害资源、环境和生态的行为,予以道德谴责和法律惩罚,保障环境正义,激发和强化全社会各级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实现真正的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积极响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2.2.1.4 生态行为文明建设。
生态行为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一环,事关每一个人的生活,人类社会生产的所有物质和精神产品以及制度和法律的设计都是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动力。亲生态的行为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的坚实力量,消费方式也应该由之前过度消费转型为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方式,因为爱护自然也是爱护人类自己。爱护生态系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到对环境负责,对人类负责。主动购买经过绿色认证、无污染、零危害的商品,拒绝过度包装,减少生活污染,垃圾分类,使用环境保护新技术。
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共同组成我国"五位一体"的新型战略目标,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在生态物质文明、生态精神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四个层次的合力见证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2.2.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条件,受到来自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在国内,受到传统发展方式的挤压,经济领域的发展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在国外,受到不合理的国际经济体系的挤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资本和科技威力,挟持国际组织,依托市场和产业链转嫁危机,掠夺生态资源和生态空间。因此,对于我们来说,要探索超越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基于自身优势,以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参照,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性。
2.2.2.1 系统性。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性时代背景决定了中国生态文明发展应当是系统性的,是一个整体的过程。首先,发达国家早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是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模式,我国则实现从单纯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转变为系统性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系统性转变,实现发展建设的整合与联动。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到十八大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全面实现"五位一体"的转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和文明观在中国的新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将理论认识深入实践,打造"美丽乡村","美丽城市"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实践,推动了学术各界对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多样化、具体化,反过来科学的、理性的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2.2.2.2 主动性。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着国际生态资源分配体系,以其经济优势、技术优势、话语权优势等为手段实施生态霸权,因此,跟随式和被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只会导致中国的生态文明永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是主动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是一种亲生态的社会制度,与生态文明具有本质上的统一性。我国加紧构建亲生态的制度基础,积极避免"先建设后破坏"、"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国家建设方式,主动推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美丽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应是"零增长"、"负增长"或"反增长",建设生态文明,不应该否定发展,而应该承认科学发展,推进科学发展,积极主动地建设生态文明,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2.2.3 互利性。
如上所诉,西方国家依托强大的经济基础,用经济霸权谋取生态霸权,强行掠夺和转嫁生态危机,侵略落后地区使其成为殖民地,对生态资源超额消耗,工业文明时期巨额生态欠债,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生态遏制。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内生的和互利的,它即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人与自然处于同一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着的,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引下,使得人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的发展,自然环境的提升也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提供了好的外部环境与必须的资源,二者和谐共生,互利共赢;同时,从社会和谐、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到种族公平、性别公平等等,都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优越性,显示出对人自身的尊重,以及由其引发的人与人之间互利性,尤其相较于西方社会的霸权思维,我国的生态文明建即有利于我国,同时也利于其他国家的公平发展,我国从不侵略别国,也不可能对他国进行生态掠夺、生态转嫁和生态遏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尽力承担大国应尽的责任,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互交流,努力实现互利共享,维护国家的生态权益,实现平衡永续发展。
2.2.3 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价值。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集生态性、社会性、人性于一体,代表了人类在新的实践水平上对自身发展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种新的科学认知。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社会实践、摸索的成果,是价值的创造和实现过程,是一种伦理关系。它集中解决了人与自然、社会及其自身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意义。
2.2.3.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传统哲学的生态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融合与升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即人与自然的生命和谐。人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通过呼吸、意识和理性等表现生命的存在,并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自然同样也是一个生命体,它通过草木荣枯、动物繁衍、四季更替、资源再生以及物质的新陈代谢来呈现。作为同一个星球上的两个不同的生命体,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不是敌对的,而应该是彼此组成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一个生命体。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都是不和谐的、片面的,他们或者忽略了自然的内在价值或者忽视了人的利益,只有我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而理性地看待人与自然的生命关系,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转变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树立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生命和谐的价值观,富有时代特征和进步意义。
2.2.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可以反映基本、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价值观。十八大报告着重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党代会报告,将其放在了突出位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个伟大创新,其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
首先将生态文明思想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在国家层面上形成富有新意的核心价值观。生态环境的平衡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前提,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平等,将人与自然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其次,自由、平等、公正、和谐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强调以人为本,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将其充实完整。人是自然界有机组成的一部分,应该尊重任何一种生命;自由是相对的,人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才可以充分实现自身自由、长久的发展;公正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但破坏环境的得利者未受到制裁,为生态破坏付出代价的普通市民却没有得到补偿。最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生命个体最基本的道德价值,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它们新的活力。爱国就要爱护祖国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只有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才能激发出无限的建设祖国家园的热情;将生态意识融入到自身工作的实践活动中,养成文明生态习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提升环境质量;生态建设呼吁人们的诚信,社会诚信、商务诚信、政务诚信、司法公信等方面都体现了诚信这种普世价值;强调每一个人善待大自然、善待他人,构建良好的生态、社会关系。
2.2.3.3 人自身的解放。
生态文明在于人的存在状态、在于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的状态,它要求满足人是自由的、强调人们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人在社会中的发展是和谐且稳步前进着的前提条件。这所有的对人的状态的要求都集中在体现在一点,就是人的解放,人的解放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终极价值诉求。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人产生了异化,人们迫于生计不得不去资本家的工厂工作,得到的收入却远远小于其所付出的劳动,在资本家的眼中人并不是人,而只是他获取巨额暴利的工具而已,人们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本质,失去了人所应该具有的存在状态、人的价值,生活的意义只局限于活下去,填饱肚子。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时代对人的剥削已经达到了极致,迫切的需要一种新的文明去拯救人类,解放出人的天性,使人们的劳动不仅仅是一件商品,也不再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件劳动工具。生态文明便在要求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彻底变革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存在状态,让人成为人,而不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具形式而存在,摆脱了人的商品性,为人类的自由发展提供了一个和谐、自然、宽松的外部环境,使人与自然的能量交换呈现真正的可持续状态,人得到了自身真正的解放。
2.2.4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的产物。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资源与环境容量已经无法继续支撑传统的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的转变需要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指引;人民群众身体,心里的健康需要良好的生态为基础,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安全的食品、是人民的现实要求,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富足,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便成为了人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的迫切需求,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生态文明观念,共同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愉悦和陶冶人们的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我党的奋斗目标,这一执政理念在我党的执政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直至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将其确立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最高价值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指引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全力建设"美丽中国".这充分说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现实性及必要性。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是在对工业文明反思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其中包含了先进的生态哲学思想。
马克思提出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主要在于这种制度的优越性会把人引向一种更人性化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以真正满足属于人的功能与需求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生活方式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就是创立生态文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们正视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性与危机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将人的自然依附性与社会发展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人类与自然之间架起一座共同的桥梁。中国的生态文明必然要实现,这不仅是中华民族自身生存发展的使命,也是人类的生存希望。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党人民在解决温饱问题、物质生活得到一定满足之后积极地为人民群众谋求更大的福利。中共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使得生态文明变成了自上而下的国家战略选择,它将唤起公民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形成自下而上的反馈路径。生态和谐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它渗透和体现在社会建设的所有过程和环节中,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实际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并放在了突出地位,尤其强调要将生态文明融入其他四项建设中去。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之路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是中国发展转型发展大势所趋。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美丽,体现在她的整体形象上,更体现在每一个公民的行为中。建设"美丽中国",以生态文明催生行为之美,以内在的精神气质之美,凝聚和升华生态环境的外在之美。"美丽中国"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未来的希望和目标,生态文明让"美丽中国"不再是一个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生态文明的未来必定是社会主义的。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6.1结论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其自身等原因导致我国中小企业一直面临融资难的难题,而融资性担保行业成为了缓解这个难题的一个重要选项。从银行方面来讲,融资担保活动充分降低了...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是近年来,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及利用使得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公众没有形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环境道德意识较为薄弱。高等院校是进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
因为中小企业规模小、利润低、抵御风险能力差,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容易追求短期以及自身经济效益而忽略长远及整个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因而推动中小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一环。...
(四)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的概念界定。ThomasCDaffern认为,绿色大学是建立在优秀学院的最高标准之上的一个发展的,激进的,神圣的教育论坛,目的是为追求更高的知识和学问,它调查、研究、学习并传播与绿色思想、绿色行动、绿色习惯相关系的知...
一、引言根据2012年6月巴西里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的决定而成立的专门就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开展系统工作的联合国开放工作组(OWG)已经召集了一系列会议③,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零稿方案④.在国际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进程中,学术团体、非政府机构和...
传统建材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很严重的危害,近年来室内装修中毒事故频发,由于建筑建设和室内装修过程当中传统建材的应用使得人们的身体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
题目: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施的必要性二、我国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三、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四、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五、结论参考文献以下是论文正文摘要:生态环境是人...
生态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虽然生态环境破坏并不像今天这样严重,其文献中对生态经济思想也没有进行专门的系统论述,但是解读其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在他的许多着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这些思想为我们坚...
第5章凤凰光学绩效评估及发展战略研究5.1绩效评估5.1.1实施绩效评价的作用通过对国防军工企业过程中的相关措施进行评估和判断,可以进一步判断,国防军工企业在军转民的过程中,相关的政策措施,那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哪些价值大一些,哪些价...
1绿色经济发展及其伦理内核。绿色经济发展是以人为本,遵循生态、经济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本章通过发展观的逐渐演变,以及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内涵、绿色经济的类型、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等进行解析,更清晰地展现出绿色经济发展可以更好的发展生产力、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