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绘画论文 >

朱德庸个人简介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09-14 共417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一章 朱德庸个人简介
  

  朱德庸是我国着名的漫画家,他的四格漫画作品《双响炮》、《涩女郎》、《醋溜族》等一度风靡全国,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因此,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掀起了一轮“朱德庸热”.他的许多作品被多次转载、印刷,部分作品还被改编成电视作品,漫画中的语句也成为当时社会大众流传的经典语录。不容忽视的是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朱氏幽默”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年轻人津津乐道的幽默风格,朱德庸本人也成为青少年、甚至中年群体心目中的“幽默大师”.[1]
  
  但是,“大师”不是从出生就是大师,而是在不断的历练中逐渐的成长。纵观朱德庸先生的半生,一直被笼罩在疾病“亚斯伯格症”的阴影中。他不仅经历了孤独的童年,彷徨的青年,直到功成名就但依然行走在独木桥上的中年。是一直的努力和坚持,才成就了他如今的梦想和成绩。而光环背后的朱德庸,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童年一个人的世界
  
  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朱德庸出生在我国宝岛台湾的一个普通家庭,拥有明理的父亲和慈爱的母亲,家庭氛围十分和谐。但是童年时期的朱德庸,从小就显得与众不同,他不爱跟人说话,跟同龄的小朋友也缺乏交流,只喜欢自己独处,与其他同龄的孩子相比,显得格格不入。在幼儿园里,经常是老师带着小朋友们一起玩,小朱德庸却独自坐在角落的窗边看着窗外的世界,对耳边的嬉戏喧闹充耳不闻,就像另外一个世界的人。
  
  很多年之后,当回想起童年的一切,朱德庸才知道,自己这种异常的行为,是因为一种病造成的--亚斯伯格症。亚斯伯格症,又称“亚斯伯格障碍”,是一种遗传性质的精神疾病,通常表现为社交能力障碍、沟通障碍等,患这种疾病的人智力没有问题,部分亚斯伯格症患者的智商甚至远远超出普通人群,但他们比较自闭,存在与人交往困难、沟通困难的问题,还具有兴趣狭隘、重复特定行为等,使他们不同于正常人的世界,容易受到抵触和排斥。[2]
  
  但是在当时,大家并不知道亚斯伯格症的存在,包括朱德庸自己和他的父母也对这种病情并不了解。于是,跟其他小孩表现不一样的朱德庸,就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抵触和排斥。例如,幼儿园老师不喜欢他,每当幼儿园分发食物或玩具,发到朱德庸手里不是最差的,就是没有了。幼儿园组织集体活动时,老师甚至会提前跟朱德庸的妈妈要求,不要让朱德庸参加,甚至不管朱德庸在不在场。这些经历如同阴霾的天气,笼罩在朱德庸的童年,给他的童年留下了十分灰暗的印象,也使朱德庸养成了像局外人一样观察世界的习惯,为后期的漫画创作奠定了基础。
  
  小学和国中(即初中,台湾地区称为“国中”)时期,由于自闭的性格和学习障碍,朱德庸对传统的学校教育并不适应,多次被迫转学。频繁的转学经历让朱德庸感觉自己像皮球一样被各个学校“踢来踢去”,让他有总是“被抛弃”的感觉,这也迫使他对学校的心理阴影更深。上学期间,朱德庸因为有学习障碍,对文字类的内容接受困难,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很差,老师甚至骂他笨蛋,断言他这辈子不会有什么好的发展前途。所以,那时候的朱德庸自己的内心也十分的自卑,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信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德庸的父母也承受了不少的压力。因为朱德庸性格怪癖、学习成绩差,他们经常被老师请到学校去谈话,老师的指责和批评,父母都默默承受下来。朱德庸不能适应学校生活,父母又要四处拜托人给儿子转学,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因此给过朱德庸压力,而是一直鼓励他。
  
  朱德庸说,他的父母虽然不是特别会表达的家长,但是对孩子的爱意都藏在平时的一举一动中。朱德庸从小就喜爱画画,学校里、家里,稿纸上、练习本上、课本上,只要是空白的地方,都留下了他“创作”的笔迹。在当时,画画还是一门“副科”,地位远远比不上传统教育中的“语、数、外”的重要性。如果学生“语数外”成绩不好,偏科画画,肯定要成为老师和家长“严打”的对象。朱德庸的父亲没有像传统的家长一样阻止朱德庸画画,他尊重儿子的爱好,他默默的裁好白纸,订成整齐的画本,供儿子画画用。也许在当时,他不会想到若干年后自己的孩子会成为中国最着名的漫画大师之一,只是以一颗慈父之心,以实际行动支持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无论小时候的朱德庸多么怪癖,父母都无怨无悔的爱着这个孩子,为他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
  
  二、生命中的转角奇迹
  
  由于亚斯伯格症的存在,朱德庸从小性格孤僻,无法融入周围人的世界。他游离在正常社交生活之外,用局外人的视角观察着大众的一举一动,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小时候的朱德庸做了很多在常人看来无法理解的举动。例如,经常蹲在墙角看虫子,同虫子玩耍;请同学吃饭,却游离在氛围外,伴随音乐像慢镜头一样观察同学的动作;甚至去敲不认识的人家的门,有人来开门再躲起来,多次反复,只为观察房主越来越愤怒的表情等。这些在外人看来非常怪癖、甚至充满了恶作剧的举动,其实只是朱德庸无意识的与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
  
  另外,朱德庸从小就展现出了对绘画的天赋。他对图形十分敏感,可以将视觉看到的事物,形象的描绘到画纸上。由于特殊的性格和生活经历,画画成为他唯一的情感寄托和娱乐消遣。他用另一种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再把对世界的认识描绘在画纸上。他的画就像描绘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可以尽情的倾诉和表达,不会被其他的东西来打扰。朱德庸画画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他成年,在不断的观察世界和描绘画纸的过程中,朱德庸慢慢长大了,他的艺术天分也逐渐的展现了出来。
  
  由于朱德庸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在经历了三次补习之后,朱德庸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变化,对学习有了重新的认识。开始发奋读书,力争考上大学。在最后一次高考后,朱德庸终于考上了台湾的一所三专,被电影专业所录取。对于有文字性学习障碍,典型图像性思维的朱德庸来说,电影学习无疑是比较好的选择。
  
  在这一时期,朱德庸在绘画上的天赋有了更为广阔的展现平台,他的漫画陆续出现在许多报纸杂志上,新颖的画风和睿智的语言让人们对传统的漫画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受到了诸多人群的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德庸的漫画在包括台湾地区最大的报纸之一《中国时报》等在内的许多媒体上都开设了专栏,专门进行漫画的刊载。这也导致大众每当拿到报纸,不看头版,不关心头条,最先寻找的就是朱德庸漫画专栏。一时间,朱德庸的名字被大众所熟知,传遍了整个台湾。历经了艰难的二十多年的阴影人生,朱德庸在生命的转角,终于创造了奇迹,获得了成功。
  
  三、柳暗花明,春暖花开
  
  即使成名了,朱德庸依然处在彷徨、犹豫之中。他不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不确定是像别人一样去找一份“正常”的工作,还是做一个“不正常”的漫画家。他的内心一直住着一个彷徨的少年,一边跟正常人的世界沟通困难,一边渴望获得他人的帮助。这时,他生命中的另一半出现了,朱德庸的妻子冯曼伦成为他最坚实的臂膀。关心他、引导他、帮助他,带领他不断走出人生的困惑,迎来春暖花开的明天。
  
  朱德庸和冯曼伦的故事很浪漫。作为一名亚斯伯格症患者,朱德庸的爱情只存在在幻想中。例如,他遇到一个女孩子,如果对对方产生了好感,他会幻想跟她约会、谈恋爱。但是没等他在现实中迈出第一步,他的幻想里已经出现争论、吵闹等场面,这使得他的内心充满了忧虑。于是这场可能发生的爱情故事还没发生就结束了。冯曼伦是报社的一名副刊编辑,她约朱德庸谈漫画专栏的事情,出于对社交的恐惧,朱德庸故意迟到了一个小时。他心想这个女孩一定离开了,没想到到见面地点,冯曼伦还在等。初次见面,他们给双方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于是开始交往。认识仅几个月,他们步入了婚姻殿堂。
  
  婚后,冯曼伦不仅是朱德庸的妻子,还是他的管家、经纪人、保姆、知心姐姐,兼备了各种角色。总之,冯曼伦成为了朱德庸的整个世界,也成为朱德庸与这个世界联系的纽带。朱德庸成名后,大批约稿纷纷而至,朱德庸为了完成约稿,连续不断的埋头工作,几乎失去自我。画画也不再是快乐的事情,而成为了一种为应付约稿而完成的机械工作。冯曼伦及时将朱德庸拉出繁重的工作,陪他去旅行,重新找回快乐轻松的生活节奏。
  
  当朱德庸成名后,对自己的职业和定位产生忧虑时,也是冯曼伦在旁边引导他,鼓励他。当朱德庸提出想放弃漫画,做一名飞机驾驶员的想法时。冯曼伦劝他:“在台湾岛上,飞机驾驶员有很多,但是真正的漫画家未来只有一个,就是你。”朱德庸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鼓舞,终于正视了自己和漫画的关系,确定了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
  
  一直以来,朱德庸不习惯人群,害怕跟人交流,每次参加宣传活动都十分紧张,只有冯曼伦陪在身边的时候他才能放松。着名的作家王海鸰曾描述过这种现象:朱德庸走到哪里都带着冯曼伦,即使有的场合不方便带家属,他也要想尽办法让冯曼伦陪同。如果冯曼伦在身边,他则精神百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如果冯曼伦不在身边,他通常都一声不吭,相当沉闷。面对这样的情况,王海鸰笑说:“他好像离了太太就不能活似的。”可见冯曼伦对朱德庸影响之深。
  
  他们儿子出生后,朱德庸完全没有初为人父的激动和欣喜,反而十分恐慌,充满了对未知状况的不安。冯曼伦叹了口气说:“你暂时接受不了,小孩我来养好了。”后来朱德庸逐渐能够接受这个新的小生命,开始抱儿子,给儿子冲牛奶,陪儿子玩。直到有一天,他忽然发现,这个起初被他以入侵者看待的小孩,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浸入他的骨髓,成为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儿子上学后,朱德庸又开始惧怕,他害怕他小时候遭遇到的一切又重复到儿子身上。曾经一度,他不敢去儿子的学校,害怕面对儿子的老师,甚至不敢看家长联系薄。为了给儿子提供更轻松没有压力的成长环境,朱德庸经常帮孩子请假,带孩子出去旅行。在这样的氛围下,儿子的学习成绩虽然不是特别好,但是性格开朗,在学校跟同学相处融洽,老师也喜欢他。在儿子的世界里,那些曾经伴随朱德庸童年的阴影全都没有,满满的都是阳光。看着年轻开朗的儿子,朱德庸忽然觉得,自己童年曾经的不快乐经历都被儿子如今的阳光和快乐掩盖、擦拭去了,他不再害怕学校,曾经阴暗的回忆,也不再不敢触及。2013 年的某一天,51 岁的朱德庸第一次听说“亚斯伯格症”这个名词,才知道自己原来是亚斯伯格症患者。那一刻,童年的笨拙和阴霾都有了科学的解释,原来对文字、人际关系、社交等存在的障碍,源于病症,而不是天生的愚笨,这一切让朱德庸释然了。
  
  在经历了磨难、彷徨、忧虑的曲折之后,五十多岁的朱德庸才知道自己的病症。但却在不经意之间,利用自己这与众不同的特征,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成就,展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铸就朱德庸半生的“大师”之路。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绘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