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绘画论文 >

中国山水画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探讨

来源:西部皮革 作者:金梦雨
发布于:2020-04-16 共2476字

  山水画毕业论文(高校优秀范文8篇)之第七篇

  摘要:伴随时代的变迁,艺术的更迭,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立足于时代,创造出许多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与创新,其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毋庸置疑,中国山水画创作也不能将传统置之于不顾,传统是艺术发展的根基,对于前人的技法及表现形式,既要继承,更要推陈出新。

  关键词:山水画,继承,创新

山水画毕业论文

  中国山水画自晋萌芽,逐渐形成于隋、唐,直到唐末五代宋初时期,山水画高度成熟,并列居画坛之首位,随后历经了各个朝代的变革与发展,从而延续至今,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最为重要的画科之一。

  回顾整个山水史,不难发现,新的技法必然依托于前人的技法而被创造,任何一种技法的出现不能是凭空而造的,艺术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对传统艺术的批判与继承。

  1 五代宋初北方山水画

  水墨山水画自中唐兴盛以来,一直占据山水画的主流地位。历代山水画家集摹古、写生、创作三位一体,在摹古中学习前人的技法,正如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中关于“传移摹写”的叙述,便是注重对传统的学习。在写生中实践创造,如石涛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只有对景写生,深入自然,将自然之美转化为艺术之美,山水画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五代宋初时期的山水画处于兴盛时期,几乎占据了中国画坛之首,出现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名家辈出。其中李成作为北方画派的代表人物,是继荆浩、关仝之后,对当时山水画坛影响颇深的一人。在李成的艺术中,学习延续的是前辈画家“搜妙创真”的传统,这正是五代时期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所提出的艺术主张。而在他的作品中,创新之处在于对笔墨结构的运用,以及对构图布局安排的新探索。李成山水画一个突出的特点———用笔清瘦刚硬,正是形成他“气象萧疏”的效果之一,其用墨惜墨如金,山石用瘦硬的线条勾勒,然后用清晰细劲的小线条皴写而成,最后以清淡着色,给人以清刚淡雅之美。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传统是艺术发展的根基,只有立足于传统之上,取其精华,开创出新,艺术才能更好的发展。这些创新之处,从他的《晴峦萧寺图》中即可探明究竟:树枝以细线勾勒,随后进行墨染,枝干皆作“蟹爪”状,纵横交错,疏密有致。李成师承荆浩、关仝,但其作品中未见一笔相似,由于他独特的创造才能,先师古人,后师造化,最终得以形成了个人的绘画风格,进而丰富了山水画技法表现,由此可见,李成的山水画是继五代荆浩、关仝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层次。其绘画风格对后世的影响也谓是十分巨大的,并出现“齐鲁之士,惟摩营丘”的盛况。

  范宽作为五代宋初着名山水画家,对山水画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范宽开始学习李成、荆浩,虽师承李成,但与李成的画面貌上没有多少相似之处,又师承荆浩,在他的绘画生涯里,所学前人技法甚多,后世着名画家米芾说他“作雪山,全师世谓王摩诘”,后师造化。见于《宣和画谱》称范宽的作品:“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与神遇,一寄于笔端之间”。可以看出范宽与历来伟大的画家一样,将所学传统、造化,“应于目,会于心”的表达出来,然而如果范宽没有对传统的学习、对自然之景的长期观察,是不可能有此瞩目成就的。从他的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传统的摩习,例如《临流独坐图》和《雪山萧寺图》,这两幅作品可以看出他对荆浩、关仝的技法学习,学习传统是为了更好的掌握艺术规律,进而得心应手,开创新意,形成个人的艺术风貌。

  李成与范宽作为五代宋初的大画家影响至今,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更离不开对传统的学习,在继承中成长,在成长中革新。

  2 五代宋初南方山水画

  中国南北由于地理环境、文化风尚的差异,在同一时期形成了南北方不同风格的山水画画貌。其中董源为南方山水画的开山鼻祖。董源的山水画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为水墨,一种为青绿着色。《图画见闻至》记载道“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从董源的《溪岸图》中,可以看出“水墨类王维”的祖痕,使用淡墨渲染,一变勾斫之法。从所画水势来看,采用的仍是传统画法。从董源早期山水画来看,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的学习,传统是艺术发展的有利支撑。董源的山水画早期虽然学习王维的山水画技法,但在后期的创作中,突破传统,开创了自家风貌。例如后期山水画的代表作《潇湘图》,所绘山石更加平缓,短条子皴整齐排列分布,其中水势的画法也与《溪岸图》中传统画法完全不同,渐渐形成董源平淡天真的艺术风格。

  受董源画法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五代宋初山水画家巨然,巨然的山水画师承董源,其画面中所用皴法、苔点基本相似,山水画中的温润淡雅之风也与董源画如出一辙,但他在董源山水画法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创造了用于表现南方山体的披麻皴技法,皴法上的使用比董源更加理想化。例如《秋山问道图》最能代表巨然的绘画风貌,此图为立轴作品,山体全用披麻皴画出,山顶多作矾头,浑然一体,温润典雅。巨然虽师法董源,但分析二人的作品可以看出,巨然的山水画似乎比董源的山水画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的积淀,在学习传统中掌握艺术的规律,把握艺术的脉搏,取其精华。正如清代王麓台《迷津之宝笺》中所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可以看出临摹古人,学习传统的重要性。正如同北方画家李成对前人荆浩、关仝的摩习,范宽对李成、荆浩的摩习,南方画家董源对王维的摩习,巨然对董源的摩习一样,任何艺术家在从事艺术创作之前,都要对传统进行学习,吸收前人的艺术精华,清代画家董棨云:“初学欲知笔墨,须临摹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

  艺术的发展不能只是单纯的继承传统,临摹古画,否则就会如同北宋中后期的山水画那样,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之势。由于北宋哲宗时期政治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临摹之风盛行,出现“齐鲁之士,惟摩营丘。关陕之士,惟摩范宽。”的场面。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没有了创新,艺术便会萎靡不振。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不例外,只有一代一代的画家立足于时代,临摹与革新相结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才会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J].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
  [2]赵运虎.中国山水绘画体系研究[J].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7.

点击查看>>山水画毕业论文(高校优秀范文8篇)其他文章
原文出处:金梦雨.浅谈中国山水画继承与革新的关系[J].西部皮革,2019,41(22):14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绘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