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画创新与传统笔墨的联系
众所周知,笔墨是我国中国画的艺术语言,中国画主要通过传统的笔墨来传达画着的心情与感悟。笔墨既是一种作画的工具和材料也是一种作画的技法。因此中国画离不开笔墨,两者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由于笔墨本身的属性,使其带有了中国特有的一种审美与文化。在历经了各朝各代的发展之后,中国画在创新的道路上需要明确与传统笔墨之间的关系,两者间关系对于中国画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传统笔墨画的特点
中国画的基础是笔墨,而笔墨画作为我国的传统技艺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传统的笔墨画讲究线条笔画的线条及造型,通过骨法及用笔来展现中国画的精妙之处,这也是中国画的内涵要求。用笔墨突出“筋骨”造型,使其具有各自的特色。而在用笔之上,笔墨画常常具有丰富的特点,不同的国画大师的笔墨常常独具一格。
第二,诗书画为一体。在笔墨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诗书画印集一体,从而形成中国笔墨画的独特体式,这也是我国笔墨画的显着的特征。在中国画中,笔墨常常与诗画集合在一起,使其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意义。通过诗画更加突出笔墨的神韵及风格,最终形成中国画的独特特点。
第三,色彩上以用墨为主。我们知道,传统笔墨分五彩,墨为充色,在涂色与晕染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焦、浓、淡、清、浓等五种颜色运用其中,增大了整体的颜色效果。“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夫画无特形貌采章,甚谨甚细,外露巧密。”通过笔墨色彩上的变化来提高中国画的赋彩能力。
第四,笔墨传神,以笔墨写神。中国画突出神韵,因此通过笔墨来传神达意,使得笔墨传达作者的感情。通过笔墨线迹的或淳朴、或媚胜来突出画的意境和神韵。
二、笔与中国画创新的关系
中国画的用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画绘画的基本语言,用笔对于中国画的创作有着关键性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及情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时代的变迁中,传统的中国画的“用笔”在工具、材料、技巧上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只用重视“笔”与中国画发展的关系,才能更好地通过中国画“用笔”为创新服务。中国画的发展与创新需要在传统用笔的基础之上。
(一)中国画中的“用笔”
“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笔法记》荆浩)可见,用笔与中国画的创作有非常重要的联系,通过不同的用笔可以体现不同的气韵,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
一般来说,用笔分为五种,“平、园、留、重、变”,在用笔的过程中,基本技法叫做“勾勒”,用线条来表现事物叫做“描”,而完全用线描来作画称之为“白描”.白描是我国绘画技法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中国画的人物画以及花鸟画中运用广泛。着名的白描作品有:《五马图》(李公麟)。另外着名的线描作品还有明代的《珊瑚网》(汪珂玉),主要通过不同种类的线描体现风格的变化。
在用笔中,与描相对的是绘。绘主要指带有色彩的用笔,通过色彩的痕迹来展现作品不同的画面效果。通过处理画中的色彩来体现不同的风格。例如,工笔重彩就疏于一种细密重色的绘画,先勾勒才着色,色彩较为艳丽;水墨淡彩其实在水墨的基础上使用淡彩描色,可以更加突出画面的意境。
写在用笔中主要倾向于写意水墨画。画家在作画时要以“写”代“描”,在写中提升绘画的文化层次,通过书法线条来布局建构整个画面,凸显线条的饱满,因此,写在用笔中能够传达出特有的韵感,配合传统的文字为中国画增加了文气和诗意。
(二)“用笔”的技法
在中国画的用笔中有两种技法较为突出。一种是皴,它主要运用在中国山水画中,皴还包括了豆瓣皴、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等等不同的种类。皴主要是用来表现画中山石的结构、岩石的纹理、树木的表皮等等,通过线条的勾勒以及笔法的变换,表现出山水画中自然的山石结构、天气状况等等。
皴有多种皴法,但是按照不同的形式可以分为三种:(1)以点为主。“米点皴”、“雨点皴”等,通过类似的点状攒簇,形成点连片的画面感。(2)以线为主。“卷云皴”、“荷叶皴”等等,在用笔的过程中多用侧缝,用笔可以看见笔锋的力度。
通过短线条来表现山水中的山石的虚实变化。(3)以面为主。“斧劈皴”、“拖泥带水皴”、“马牙皴”,这种笔法主要用于变现陡峭的劈面,突出山水画中的棱角。通过以上三种不同类型的用笔,在画面中表现出不同种类的自然山石之貌。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绘画的对象也发生着变化。在绘画对象发生变化的同时,用于山水画中的皴法应该更加广泛地运用在其他方面,赋予画作时代感。
例如,在人物画中可以通过皴法来表现画作人物的面部质感以及人物的形态。例如《杜甫像》(蒋兆)。在宋代的山水画中,用笔中的“皴法”就有了创新和进步。
在画中,用笔点小点于山水画的花丛与石头缝之间,称为“苔点”.随着苔点的扩大,可以再远处形成云山或者叶子。这种用“笔”的方法被称为“苔点”或者“点皴”.在后来的创作中,点苔又有各种形状之分:横点类、圆点类、弧线类、竖线类等等。
不管是哪一类“皴法”在中国画的用笔过程中都是极为重要的。我们从中国画中,尤其是中国的山水画中可以发现画家对于不同皴法的运用以及表现,通过这种用笔方法能够更好地突出画面的效果,避免画面的单调性与杂乱感。
中国画用笔的另一种技法就是勾勒。在中国画中“勾”主要是指对于物象用墨线勾出轮廓,以勾线为骨架。而“勒”则是指在上色时用墨线将被覆盖的有轮廓的线条进行重勾。勾勒能够清晰地将物象或者任务的状态表现出来。例如,衣物的纹理,人体的结构等。在中国画中有一种表现人物衣物纹理的描法“十八描”就是其中的一种。另外,在山水画中“勾勒”法能够对清晰地描绘出山水、花鸟等物象。
在“勾勒”时,有几种常见的笔法变化。○1 铁线描。在用笔时,慢运笔,压力保持平衡。这种技法最着名的代表作有《洛神赋图》、《历代帝王图》、《孟蜀宫妓图》。这些画作中都有十分飘逸的韵动感。在勾勒的同时,需要注意保持用笔的力度。在勾勒的同时运笔提劲,才能表现出整个画面的韵律及精神。○2 兰叶描。用笔时,中锋用力,提笔时停顿,线条出现各种变化。整个运笔的过程,能够传达出画面的动态感。通过兰叶描等技法能够用笔流畅、整个画面成为融会贯通的整体。例如,《送子天王图》、《朝元仙仗图》、《采薇图》等,都能够使得画作展示出一种自然、飘逸的感觉。
在中国画的用笔过程中“勾勒法”更加注重对于用笔快慢、力度保持等方面,只有通过对用笔节奏的控制才能传递出舒畅的感觉。
(三)用笔的创新
通过对中国画用笔技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方向及用笔力度的掌控。
在用笔的过程中,起笔、收笔、运笔的过程,都需要有效地掌握。通过不同的运笔以及独特的笔法来体现不同的画面效果,利用笔法的变化及个性化的语言来展示绘画者的意图,在不断的创新中推动中国画的创新。可见,中国画的创新离不开传统的“用笔”,“用笔”的创新也能有效地推动中国画的创作风格的转变。
在当代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用笔”更加注重“平、重、变、圆、留”等变化。在这五种运笔的过程中,绘画者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在画作中,传统的“用笔”只有不断的继承与发展才能使得中国更具生命力。通过作者不同的用笔变化能在画作中体现不同形式的美。例如,或恣意纵横、或纵横奇峭、或行笔果断、雅俗共赏。近现代诸多画家也在中国画“用笔”的变化来突出表现不同的风格。
例如,当代画家傅抱石创新传统的“皴法”,创造出破笔锋散的“抱石皴”,通过散锋涂抹式的“皴擦描绘”,使得其山水画尤其让人寻味。石鲁自创了笔法--“金刚锉”,利用较强的线条以及富有硬朗之风的笔法来表现他刚正直率的画风。又如李可染的“积点成线”、厚重式用笔方法,都为传统的用笔提供了新的借鉴与参考。
从我国现代的水墨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国的中国中仍然以传统的笔法为主,有很深厚毛笔风格。另一方面,现代的水墨画中也融合了西方绘画中的一些笔法,笔触更具表现力。这使得我国的画家更能随着自身思想的变化来完善整个绘画作品。在新媒体以及新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的笔法会有一些新的变化。
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可以确定的是,传统的笔法仍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国画的发展与创新必须首先应用好传统的笔法,通过对传统笔法的延续,找到适合中国画发展创新的笔墨语言,来传达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三、墨与中国画创新的关系
(一)墨的发展
“笔离不开墨,离墨无笔”,墨是中国画作画的必备工具与材料。中国画的创新显然离不开墨。在中国画中,墨还是作画的主色。墨色相为黑,与现代西方的绘画中丰富的颜色相比较来说比较单一,但是尽管单一的墨具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向性。
一般来说,墨主要有染、破、泼、积、烘等中作画的技法,并通过不同的状态,例如干、浓、淡、湿等来表现画面的层次感。墨的运用能够体现独特的绘画理念和审美特质。[7]
虽然墨的主要色相为黑色但是墨具有丰富的色彩效果。通过质朴的黑色来表达独特的审美趣味,反对刻板的描绘。“运墨五色俱”这也是我国传统中国画的主要特色。从各朝各代关于墨的运用方面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所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曰“见素抱朴”、“五色令人目盲”着说明了墨具有自然朴素的审美情趣,具有明显的传统哲学思想。先秦时期,墨与留白多来表现变化万千的社会。而仔细观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画又能发现此时的山水画多以山水、花鸟为主,从绘画的风格到对墨的运用都能体现画这隐匿的思想以及玄学之风。到了盛世唐朝笔墨山水画盛行,山水之间所传达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完全可以用一墨所代替。
“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谇。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张在《历代名画记》)随着唐朝笔墨画山水画的盛行及发展,在中唐后期出现了泼墨这种技巧,水墨山水画有了新的发展。两宋时期,随着泼墨的兴起,破墨、积墨也都发展起来。
但是占主导的还是水墨山水画。我国比较着名《关山行旅图》、《溪山圆形图》、《早春图》等。从唐代开始,中国画的墨法技巧基本上形成。从元代开始“墨”法开始走向了更深远的发展,并出现了积墨。利用生纸与笔墨之间的精妙结合,使得墨的形态更加多样。明清时期,墨法的运用已于作者的个人风格紧密地结合起来。
进入现代以后,中国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墨法的类别已经大致分明。着名国画名家黄宾虹就对墨法的类别进行了分类,他将墨分为了七类:浓墨、淡墨、破墨、积墨、泼墨、焦墨、宿墨。这种墨法都具有独特的运笔技巧和常见的形态,通过不同的运用,使得墨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了。
通过画中笔墨的运用展现画中所呈现的气韵。通过气韵使得画家的思想与画相得益彰。墨法的门类与各种技巧涵盖了中国画的意境及文艺理念。因此,墨法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笔墨,只有通过更好的掌握墨法,才能提高中国画艺术层次及境界。
(二)笔墨传统与中国画发展的关系
自中国画兴起于发展以来,对“笔墨”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深刻着影响我国中国画的发展。通过研究笔墨的变化,创新画作的风格与样式。笔墨的发展也仅仅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时代的变化过程中,通过“笔墨”传统,创造出符合画家独特个性的作品。同时,“笔墨”也是我国传统中国画最能体现风韵与品格的语言。因此,通过“笔墨”传统能够传达出我国传统的文化精神。笔墨也是中国画形象重塑的关键,在画中将绘画者的主观情感展现出来。
因此,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传统笔墨。传统笔墨是对我我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继承。用“墨”的技法突出了画面的韵味。画面的雅俗和同“用笔”、“用墨”都有十分重要的联系。另外,中国画不管如何变迁与创新,都不可缺少笔墨。这是中国画创作的主要基础。
中国画的精髓是笔墨,因此作为中国画的象征,笔墨传统和中国画的关系紧密相连。笔墨已经成为中国画的一部分。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只有通过笔墨表现的中国画才是中国画这一观点。通过对笔墨传统的继承,才能更好地传承艺术。
通过在长期的绘画过程中,不断实践、积累各种绘画技巧,通过“用笔”与“墨法”,将笔墨传统中的“皴、勾、勒、点”等用笔技巧和“浓、淡、泼、积、墨、焦、破、飞”等墨法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笔墨从开始只是中国画造型的工具,起到勾勒轮廓的作用。在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笔墨经过画家们的创作,已经从具体的工具中提炼出来,充分发挥了两者的性能。笔墨成为中国画中最具代表性、最能生动展现个性以及画家情感的主要元素,这也是中国画所具有的主要特色。因此,笔墨传统促进了中国画的进一步发展。
在继承和发展中国画的同时,笔墨也成为中国民族文化中最具民族风格的元素之一。长久以来,中国画中运用笔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在继承笔墨传统的同时,通过笔墨的运用,在笔墨的相融中,和谐发挥笔墨的艺术性,体现出中国画独特的气质与韵味。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不但是中国画的创新离不开传统笔墨,笔墨已经成为中国画的“血肉”,是中国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从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画中离不开笔墨,“用笔”为之筋骨,“用墨”为之血肉。我国着名的绘画大师潘天寿曾说:“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故笔在墨才能在。墨在笔才能在。盖笔墨两者相依则为用,相离则俱毁”.所以,笔墨在中国画之中相互融合,依托中国画展现“笔墨”的和谐,通过各种不同的笔法渲染墨的多彩,展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在传统的中国画中,笔墨的表现力十分突出。我们在研究笔法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墨法。注重笔墨的和谐统一性。尤其对于中国画的创新来说,墨有多重层次,笔有多重风格,只有继承传统的笔墨才能更加生动细腻的表现出中国画的独特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