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循证护理对减少新生儿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效果探讨

来源:血栓与止血学 作者:齐娟利,张新春,郭品利
发布于:2021-10-28 共208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护理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第六篇:循证护理对减少新生儿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效果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 以60例接受脐静脉置管术新生儿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循证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血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为3.33%(1/30),低于对照组20.00%(6/30)(P<0.05)。观察组平均穿刺时间、插管时间、开始喂养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73.33%(22/30)(P<0.05)。结论 循证护理可减少新生儿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家属的满意度。

  关键词:新生儿;血栓;护理;

  脐静脉置管术为临床用于新生儿换血或肠外营养治疗的主要手段。相较于成人,婴幼儿及儿童时期发生血栓的概率较少,其中新生儿时期为高发期[1].新生儿体内凝血及抗凝系统不稳定,极易被破坏,导致机体凝血功能亢进,故并发血栓的风险升高[2].新生儿血栓可对患儿的预后造成较大的干扰,危及患儿生命[3].故本文对新生儿血栓的护理措施进行探究。

护理.png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8.2~2021.2收治的60例接受脐静脉置管术新生儿为对象。纳入标准:出生后12h接受脐静脉插管;入组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心脏病;休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0例,胎龄27~35(28.55±0.78)周,体重(1835.49±360.40) g,男18例,女12例。对照组胎龄28~35 (28.86±0.81)周,体重(1840.51±326.28) g,男20例,女10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循证护理,具体为:(1)脐静脉置换术前,告知患儿家属关于脐静脉置管相关知识,讲解治疗的重要性;将患儿的病房调节至适宜的温度及湿度,定时消毒;护理人员提前准备好患儿所需的物品、脐静脉导管等,严格无菌操作;用0.5%碘棉消毒脐带残端。(1)术中取仰卧位,护士配合医师操作,患儿因疼痛等出现抵抗行为,护士应安抚患儿,稳定其情绪,必要时采取镇静措施;置管期间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置管完成后注意观察是否存在渗血、渗液,防止导管脱落。(3)交接班时交代清楚输液情况,严格遵守输液操作,防止操作不当引起输液导管脱落。发生空气栓塞,积极抢救。术后插管前,与家属进行沟通,一同安抚患儿情绪,防止患儿在插管过程中哭闹,引起腹压升高,增加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护理人员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插管时动作轻柔,控制输液速度,防止急性肺水肿的发生。密切观察相关并发症,针对性的干预高危因素,减少导管感染等的发生;尽可能早期拔除留置导管,拔管后加压包扎24 h.

  1.3 观察指标

  记录静脉血栓发生率;记录治疗指标(穿刺、插管、开始喂养时间)及穿刺成功率;家属护理满意度:满分60分,非常满意(>51分);比较满意(31~50分);不满意(<30分)。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计数资料n(%)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为3.33%(1/30),低于对照组20.00%(6/30)(P<0.05)。

  2.2 两组治疗相关指标比较(表1)

  观察组平均穿刺时间、插管时间、开始喂养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表2)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73.33%(22/30)(P<0.05)。

1.png

  表1 两组治疗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2.png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新生儿时期,机体的凝血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凝血系统处于低活性状态,但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可诱发机体的出血或血栓[4].脐静脉置管是用于新生儿肠外营养供应的手段,其快捷、安全,被临床广泛应用[5].然而在临床应用中发现脐静脉置管可引起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如静脉血栓等。静脉置管可损伤血管壁,导致血液流速降低,经中心静脉输注的液体如药物、胃肠外营养制剂等可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机体发生深静脉血栓后,新生儿可出现肢体的疼痛、肿胀及颜色变化,严重时甚至可诱发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的败血症,导致心衰的发生,危及患者生命[6]

  本文将循证护理用于接受脐静脉置管术治疗患儿,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并且该组患儿的穿刺时间、喂养时间等均缩短,穿刺成功率明显提升,其原因可能为循证护理为基于既往文献研究与本院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的干预措施,具有预见性及针对性,可提前对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有效避免血栓的发生。提升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郭静,康文清。新生儿肾动脉血栓一例[J] .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2021,3(1):E013-E013.

  [2]董丽。产儿脑损伤的凝血功能失调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血栓与止血学, 2020,26(5):139-141.

  [3]曾晓艳,张晨美,石玉法。儿童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J]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29(5):719-723.

  [4]李晶,张志群,芦惠。新生儿四肢静脉血栓栓塞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浙江实用医学,2020,25(3):63-66.

  [5]赵瑶。新生 儿抗凝系统及血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 .国际儿科学杂志,2019, 46(5):323-326.

  [6]王远。新生儿下肢血栓形成的个性化护理方案研究[J] .双足与保健, 2019,28(5):84-85.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富平县妇幼保健院儿科
原文出处:齐娟利,张新春,郭品利.新生儿血栓形成的护理探讨[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03):490-49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