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上因优点诸多已被广泛应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以静脉炎最为常见。为了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我科在PICC置管早期进行护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8月~2013年5月在我科住院治疗并行PICC置管肿瘤患者110例,男性69例,女性41例,年龄16~80岁,平均54±7.6岁。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24例,多发性骨髓瘤7例,白血病25例,乳腺癌19例,肺癌20例,胃癌10例,结肠癌5例。按置管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均有2名受过专业培训,操作熟练的护士完成。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实验组在置管成功后立即给予护理干预,将止痛消炎膏混匀,沿静脉穿刺点上方静脉走行适量外涂1mm厚,长20cm,宽10cm,然后用一次性口罩覆盖,以防污染衣物,每日2次,连用5日。对照组暂不予处理。观察两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情况。(2)将发生静脉炎的2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10例。一组采用地塞米松5mg加生理盐水5ml浸于无菌纱布对局部进行热敷,待干后涂止痛消炎膏,方法同(1)。一组单用止痛消炎膏外涂,1日2次。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局部有无发热、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患者有无疼痛感,持续观察10天。
1.4 静脉炎诊断的标准
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标准,0级:无临床症状。
Ⅰ级: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疗效判定标准,无效:治疗后局部红肿、疼痛及条索状改变无好转,仍可触及硬结;显效:治疗后静脉仍有条索状改变,局部红肿疼痛减轻,硬结消失;治愈:硬结及静脉条索状改变消失,局部疼痛红肿消失。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静脉炎发生率的比较,表1【表1】
2.2 地塞米松与止痛消炎膏合用与单用止痛消炎膏治疗机械性静脉炎疗效的比较,表2【表2】
3 讨论
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较高,其原因:护理操作中穿刺及送管动作不轻柔,污染了无菌区或无菌器具等。置管时无菌手套上的滑石粉未冲净;对导管材质过敏;置管初期肢体运动导致导管与血管壁产生机械性摩擦,血管内皮损伤、感染;置管当日应用化疗药;肿瘤患者化疗期间体质、免疫力受影响等个体差异。
中医认为静脉炎是热、淤、毒互结,阻塞脉络所致,治疗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局部湿热敷已成为机械性静脉炎的一种理想手段。止痛消炎膏由独活、芒硝、生草乌、冰片、皂荚、升天南星加水杨酸甲酯调配而成的一种中药软膏,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修 复 组 织,收 敛 等 功 能,止 痛 消 炎 膏 能 抑 制PGE2、MDA等炎症介质,抑制脂质过氧化,增强自由基清除能力。地塞米松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因外用吸收有限,副作用不明显,与止痛消炎膏合用起到协同作用。
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PICC置管后早期应用止痛消炎膏外敷可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静脉炎的严重程度,加用地塞米松治疗机械性静脉炎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胡述彬.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4,4(11):30~31.
2 陈本会,吴灵,周倩.六合丹外敷与硫酸镁湿敷治疗静脉炎疗效的对比研究[J].现代护理,2008,14(1):68~69.
3 潘群,袁玲莉,陈蓉.止痛消炎膏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1):1240.
4 吴倩.PICC置管引起的静脉炎的相关临床因素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08,16(2):324~326.
5 陈春燕.PICC导管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与效果评价[J].全科护理,2009,7(6):509~510
6杨霞.浅谈PICC置管后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防治方法[J].吉林医学,2010,31(2):215~216.
PICC是在输液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兴起的,具有留置时间长、适用范围广、创伤较...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利用导管从外周静脉进行穿刺,使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临床主要用于输入营养液,某些刺激性、高渗性药物等,为患者提供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PICC是一项方便、安全有效、创伤...
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作为安全可靠的静脉输液通道,以其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血栓发生率低、节省时间、可防止药物外渗[1]等优点越来越受青睐,是肿瘤患者化疗时使用药物及供给营养的主要途径。但在留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
临床治疗肿瘤疾病主要采用化疗方法治疗,多需对患者进行反复浅静脉穿刺输注治疗,极易导致血管受损或出现药物外渗,波及局部组织,甚至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1]。为了减少反复穿刺输注造成的不良反应情况,临床研究采用PICC置管方法...
实施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治疗方法因其创伤...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插入到肢体中心静脉的高新导管技术,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PICC可为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能最大程度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2].虽然PICC具有显着的优...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因长期的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病理性的改变而破裂出血,在各种非损伤性脑出血的病因中占60%左右,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及致残率高,住院时间长。为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在治疗期间常需输入甘露醇、清蛋白等高渗药物及...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导管留置时间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为病人提供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但置管期间可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及预后[1]。目前对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报道已较多,但对其发生相关...
持续质量改进(CQI)是实现一个新水准运作的程序,质量是超前水平的,以系统论为基础,强调持续、全程的质量管理,在注重终末质量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控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主要适用于需要长期静脉治疗的患者,如输注化学疗法(...
目前,临床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穿刺,提高了PICC置管穿刺的成功率,但导管异位是置管过程中很难避免且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0%。在小儿PICC置管中,因患儿哭闹、不配合,更易发生导管异位。导管异位的危害在于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