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PICC穿刺术后预防感染的团队护理模式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15 共2234字
论文摘要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s,PICC)目前临床应用广泛,该方法有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及可以长时间留置等优点;不过作为有创性操作,置管过程中经常会使患者发生与置管相关的感染。相关报道表明,深静脉置管可以引起导管相关性败血症的发生率增高;PICC 穿刺术后常会发生继发感染从而增加患者痛苦。

  为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我院于 2008 年 9 月启用团队活动模式,成立了 PICC 小组,实行专人置管,在后续观察过程中,对置管后的护理进行密切的质量监控,随访发现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本院 2005 年 4 月~2008 年 8 月接受 PICC 置管的患者 162 例作为 PICC 小组成立前样本用来对照(对照组),其中男性 106 例、女性 56 例,年龄 32~75 岁,平均年龄(49.2±10.32)岁。再选取 2008 年 9 月~2013 年 1 月接受 PICC 置管的患者 418 例作为 PICC 小组成立后的样本(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其中男性 224 例、女性 194 例,年龄 32~83 岁,平均年龄(49.72±13.13)岁。

  1.2 实施方法

  1.2.1 PICC 小组成员共 9 人。组长由具有多年 PICC 置管经验的静脉治疗小组组长担任,组员由全院已掌握 PICC 置管技术的 3名专职护士和 5 名科室静脉治疗小组联络员组成。小组成员均参加广东省静脉治疗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培训,并经过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1.2.2 团队活动模式:团队活动以组长分配为主,组员之间相互配合,分担全员 PICC 置管事务,实行轮流值班制度以应对突发事件,定期团队讨论研究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团队成员平时通过对疑难会诊、特殊个案讨论及团队常规活动沟通交流,并共同执行团队制定的 PICC 护理规范及各项制度。

  1.2.3 PICC 小组团队工作的主要内容:团队成员均为兼职,要求在完成日常的临床护理及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负责全院住院患者PICC 置管的操作、置管相关的会诊及医护人员护理指导和培训,对导管的维护需要进行密切的全程观察及质量监控。

  1.2.3.1 置管操作用品的准备:①PICC 导管的选择: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经济能力及自身意向综合考虑后,选择合适的 PICC 穿刺管。②消毒用物:使用安尔碘皮肤消毒剂及75乙醇进行皮肤消毒。

  1.2.3.2 穿刺部位的选择:以选择肘部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为主,尽量避开功能肢及肘关节以上部位穿刺,一些患者因穿刺不成功或肘部静脉条件太差时,颈外静脉也可以考虑。穿刺需要全程质量控制。

  1.3 置管后观察指标:
  
  (1)导管留置的时间。(2)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情况。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即可判断为感染:①导管入口处开始出现红肿、硬结等皮肤不适,有脓性分泌物等炎性分泌物出现;②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③出现已排除其他原因的中度发热,导管拔除后发热症状消失。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7.0 软件处理数据,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统计方法采用秩和检验及 X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的比较,对照组 162 例 PICC 置管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为 1~116d(中位时间为 35d);实验组 418 例PICC 置管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为 1~105d(中位时间为 32d)。经秩和检验,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 1。【表1】
论文摘要
  
  2.3 两组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情况比较:实验组共发生感染 6 例,其中局部感染 1 例,发热 3 例,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2 例,发生率 1.43%(6/418)。对照组共发生感染 14 例,其中局部感染 9 例,导管入口处出现红肿、硬结 2 例,不明原因发热拔管后好转 3 例,发生率为 8.64%(14/162)。经 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 2。【表2】

论文摘要  
  3 讨 论

  临床上,由于患者自身不注意或护理的失误,PICC 置管后出现导管相关的感染是置管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原因分为内源性因素及外源性因素两方面。研究发现,外源性因素与穿刺部位的选择、选择的导管材料、操作人员置管熟练程度及是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有关;内源性因素与患者自身年龄、免疫力及血管条件等相关。若要降低 PICC 置管期间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加以控制。为进一步提高置管操作的安全性及规范性,减轻患者的痛苦,我院成立了 PICC 小组,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病、改善患者内源性条件,进一步控制与 PICC 有关的一切可能的外源性感染因素,从而减少感染。

  通过临床调查,可以看出,该团队对置管前及置管中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及要求,严格规定固定人员置管,操作人员经验丰富,置管操作熟练,操作人员对置管后患者的自我护理及护理人员对导管进行全程维护,结果显示,该团队的成立提高了PICC 置管的护理质量,可以明显降低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袁康,张廷霞.静脉置管导管感染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1):29-30.
  [2]骆小京,康继红.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 NIC 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4):232.
  [3]董建英,王阿丽,李勇,等.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国内外进展[J].现代护理,2006,12(13):1199-1201.
  [4]王恩艳,刘素杰.PICC 导管感染的防治[J].吉林医学,2008,29(12):1010-1011.
  [5]张蕾蕾,王欣然,周亚娟.PICC 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6,12(4):312-313.
  [6]齐洪武,王政刚,樊丰势,等.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6):119-12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大专护理毕业论文
返回: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