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 置管即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可有效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已成为化疗患者长期静脉营养支持及用药的一条方便、安全、快捷、有效的静脉通路。但是由于其在体内置入的时间较长,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而加强对患者健康宣教,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尤为重要。本文就个体干预法对 PICC 置管后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观察,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 2012 年 1 月至 2013 年 12 月行PICC 置管的肿瘤患者 50 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25 例; 观察组男性20 例,女性5 例,年龄46 ~82 岁,平均年龄 (62. 3 ±4. 8) 岁; 其中肺癌 7 例,胃癌 5 例,乳腺癌 5 例,食管癌4 例,肠癌 4 例; 对照组男性 19 例,女性 6 例,年龄 45 ~80 岁,平均年龄 (61. 8 ± 5. 0) 岁,其中肺癌 9 例,胃癌 6例,乳腺癌 4 例,食管癌 3 例,肠癌 3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类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及必要的健康宣教,包括向患者讲解置管的目的、意义、操作过程,置管后和间歇期的安全维护方法以及带管回家期间的注意事项等。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个体干预法对患者加强健康宣教,由接受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从患者入院开始至出院对患者进行 “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具体方法: 置管前 护理人员收集患者的个人资料,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经济状况、性格特点以及目前的心理状况等,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护理。首先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向患者介绍置管的一般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配合要点等,提高患者认识,给予患者鼓励,并增加患者 PICC 置管的信心,从而更好的配合治疗,并在置管前给予血管条件和穿刺部位的评估,以选择更加合适的穿刺静脉,保证置管成功率; 置管后 帮助患者建立个人档案,根据不同患者所患疾病的不同为患者制定 PICC 置管期间的健康教育手册,包括置管的相关知识、相关技能、置管后的常规维护方法以及带管期间的生活指导等,并亲自指导患者练习,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住院期间 定期抽查患者对置管后的自我观察能力及日常维护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 “一对一”指导;患者出院后 加强电话随访,以了解患者带管回家期间的治疗情况,并根据患者的反馈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指导,必要时给予上门随访。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常见并发症 (穿刺点感染、血栓、静脉炎、导管阻塞等) 发生率以及健康教育达标率进行比较,其中健康教育评价标准包括患者对置管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和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两个方面; 相关知识包括:置管的目的和意义; 置管后日常维护的注意事项; 日常沐浴的注意事项,自我观察的注意事项。相关技能包括: 置管后手臂运动能力,治疗期间的能力; 导管断裂等异常事件的处理能力,分值 1 ~100 分,所有评分均由 1 名高年资护理人员进行评价,规定患者得分≥85 分为达标。
1.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16. 0 统计分析资料,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及百分比表示,应用 χ2检验,P <0. 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仅 1 例 (4. 0% ) 患者出现轻微穿刺点感染,经对症治疗后痊愈; 对照组共 5 例(20. 0%) 患者发生感染、静脉炎以及血栓等并发症,两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 2 健康教育达标率 对两组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情况比较,观察组健康教育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详见表 1。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癌症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静脉化疗是各类型癌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是化疗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且多次、反复的穿刺过程以及药物外渗给患者造成严重痛苦,进一步降低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而 PICC 置管因其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成功率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的治疗。但是 PICC 置管患者由于对该项技术缺乏认识,不能进行良好的置管维护,严重影响置管效果,缩短了导管留置时间。在本组资料中,我们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个体干预法,所谓个体干预法即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特点实施护理,以促使护理的更加针对性,也充分体现了 “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本文研究我们护理干预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 置管前和置管后; 置管前,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强健康宣教,包括置管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轻微并发症的处理方法以及配合要点等; 置管后,我们帮助患者建立个人档案,并对患者置管期间的自我护理能力加强指导,并在患者出院后加强追踪干预。结果显示: 给予 “一对一”个体干预的 PICC 置管患者其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置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个体干预法在 PICC 置管后的应用可明显提高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对提高护理质量以及和谐护患关系均具有重要作用,且符合现代护理模式的发展需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芳,侯铭,李萍. 护理人员对 PICC 置管患者健康教育认知行为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 (12) : 1124 -1126.
[2] 张晓蓉,李赛兰,龚宝珠. 肿瘤患者携带 PICC 的健康教育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3 (4) : 30 -31 +34.
[3] 周俊,陈萍. 个性化健康教育在 PICC 置管患者中的应用 [J]. 当代护士 (专科版) ,2010,21 (2) : 120 -121.
PICC是在输液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兴起的,具有留置时间长、适用范围广、创伤较...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利用导管从外周静脉进行穿刺,使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临床主要用于输入营养液,某些刺激性、高渗性药物等,为患者提供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PICC是一项方便、安全有效、创伤...
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作为安全可靠的静脉输液通道,以其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血栓发生率低、节省时间、可防止药物外渗[1]等优点越来越受青睐,是肿瘤患者化疗时使用药物及供给营养的主要途径。但在留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
临床治疗肿瘤疾病主要采用化疗方法治疗,多需对患者进行反复浅静脉穿刺输注治疗,极易导致血管受损或出现药物外渗,波及局部组织,甚至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1]。为了减少反复穿刺输注造成的不良反应情况,临床研究采用PICC置管方法...
实施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治疗方法因其创伤...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插入到肢体中心静脉的高新导管技术,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PICC可为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能最大程度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2].虽然PICC具有显着的优...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因长期的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病理性的改变而破裂出血,在各种非损伤性脑出血的病因中占60%左右,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及致残率高,住院时间长。为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在治疗期间常需输入甘露醇、清蛋白等高渗药物及...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导管留置时间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为病人提供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但置管期间可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及预后[1]。目前对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报道已较多,但对其发生相关...
持续质量改进(CQI)是实现一个新水准运作的程序,质量是超前水平的,以系统论为基础,强调持续、全程的质量管理,在注重终末质量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控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主要适用于需要长期静脉治疗的患者,如输注化学疗法(...
目前,临床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穿刺,提高了PICC置管穿刺的成功率,但导管异位是置管过程中很难避免且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0%。在小儿PICC置管中,因患儿哭闹、不配合,更易发生导管异位。导管异位的危害在于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