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尤其低出生体质量儿)应用率越来越高,它可减少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痛苦,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减少了护士工作量。但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行PICC时需将其置于辐射床中,空气对流使热量丧失增加,另外传统方法送管时使用常温生理盐水使血管痉挛加重影响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增加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了提高新生儿PICC术置管一次性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2011-06—2012-06对105例新生儿采用恒温箱38℃生理盐水配合送管,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06—2012-06在福建省市级二级甲等医院NICU病房行PICC术患儿共19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05例,其中男55例,女50例,平均体质量(1.21±0.3)kg,平均年龄(5±2)d,早产儿80例,足月儿25例;对照组90例,其中男50例,女40例,平均体质量(1.23±0.2)kg,平均年龄(5±3)d,早产儿70例,足月儿2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质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将患儿置于室温22~24℃,肤温设定36.5℃的辐射床中;选择合适静脉;体表测量导管应插入长度,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侧胸锁关节,若从下肢静脉穿刺,则测量下肢静脉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第8~9胸椎间隙,即为导管应插入长度;建立无菌区,实验组用恒温箱中38℃生理盐水预冲导管;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穿刺回血后再平行进针0.2~0.5cm并同时退针芯少许,用手指压迫引导针前端血管,撤出针芯;将导管缓慢送入血管中,此时助手边推注38℃生理盐水配合送管直至预测长度;按常规操作使用特粘敷贴固定,局部弹性绷带压迫止血,拍胸片确定导管位置。对照组使用室温下保存的生理盐水预冲导管和配合送管。
1.3判断标准一次穿刺成功[1]是指一针见血或皮下探测血管动作3次以下,二次穿刺成功是指另选穿刺点进行穿刺,包括皮下探测动作3次以下;静脉炎判断标准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SN)所规定指标[2]:0度为无静脉炎发生;Ⅰ度为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为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为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1.4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输入SPSS15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置管成功率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一次成功率分别为95.2%和83.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表1)。
2.2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儿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5.7%和17.8%,且对照组患儿静脉炎的严重程度重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随着PICC技术在国内普及,现已逐渐成为新生儿病房保证患儿静脉通路的首选手段,最大程度保护了患儿浅静脉,减轻患者疼痛。但因新生儿生理解剖特点,如血管细,浅表静脉充盈程度相对差,且冷刺激后易出现血管痉挛直接影响一次穿刺成功率,而采用38℃生理盐水协助PICC置管,减少患儿热量丢失,保证体温避免出现寒战,预防血管痉挛,另外温生理盐水进入体内具有不同程度扩张血管作用,促使送管路径更加通畅,因而明显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
静脉炎是PICC置管后最早出现且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3]。引发静脉炎的因素包括化学因素、机械因素和细菌因素,临床上以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最高。有研究[4]报道其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达18%~26.7%。发生机械性静脉炎与患者的血管条件、导管材质、反复穿刺、置入导管的速度过快等有关[5]。穿刺过程中反复多次牵拉回扯导管是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导管在血管内反复多次牵拉回扯会损伤血管内膜,内膜下胶原纤维显露,使血小板附着释放出组织活酶,激活体内外凝血系统形成血栓,血管损伤被认为是导管相关性血栓性静脉炎的始动因素[5]。
因此,温生理盐水配合送管,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减少了穿刺过程中反复多次牵拉回扯导管的次数;另外温生理盐水预冲管时对导管有一定程度软化,提高管道的柔软度,减少送管过程中对血管的物理刺激,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因此温生理盐水协助送管行新生儿PICC置管术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东文霞,乔爱珍,李新华.PICC插管与锁骨下静脉插管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31-33.
[2]成杰,陈桂芝,吴双.金黄散外敷联合利多卡因预防化疗药物性静脉炎的疗效[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76-77.
[3]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97.
[4]杜华.湿热敷预防PICC致机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2A):7-8.
[5]魏素臻,王爱红,李贵新,等.肿瘤化疗患者PICC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8):5-9.
PICC是在输液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兴起的,具有留置时间长、适用范围广、创伤较...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利用导管从外周静脉进行穿刺,使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临床主要用于输入营养液,某些刺激性、高渗性药物等,为患者提供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PICC是一项方便、安全有效、创伤...
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作为安全可靠的静脉输液通道,以其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血栓发生率低、节省时间、可防止药物外渗[1]等优点越来越受青睐,是肿瘤患者化疗时使用药物及供给营养的主要途径。但在留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
临床治疗肿瘤疾病主要采用化疗方法治疗,多需对患者进行反复浅静脉穿刺输注治疗,极易导致血管受损或出现药物外渗,波及局部组织,甚至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1]。为了减少反复穿刺输注造成的不良反应情况,临床研究采用PICC置管方法...
实施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治疗方法因其创伤...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插入到肢体中心静脉的高新导管技术,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PICC可为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能最大程度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2].虽然PICC具有显着的优...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因长期的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病理性的改变而破裂出血,在各种非损伤性脑出血的病因中占60%左右,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及致残率高,住院时间长。为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在治疗期间常需输入甘露醇、清蛋白等高渗药物及...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导管留置时间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为病人提供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但置管期间可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及预后[1]。目前对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报道已较多,但对其发生相关...
持续质量改进(CQI)是实现一个新水准运作的程序,质量是超前水平的,以系统论为基础,强调持续、全程的质量管理,在注重终末质量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控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主要适用于需要长期静脉治疗的患者,如输注化学疗法(...
目前,临床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穿刺,提高了PICC置管穿刺的成功率,但导管异位是置管过程中很难避免且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0%。在小儿PICC置管中,因患儿哭闹、不配合,更易发生导管异位。导管异位的危害在于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