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浅静脉留置针由先进的生物性材料制成,材料柔软,对血管损伤小,对病人活动影响小,可减少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精神刺激,符合安全输液的要求,同时又能一定程度上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在临床上已得到很广泛的使用。我科收住的多为老年病人,且长期反复输液的病人居多,故自 2010 年 1 月至 2010 年 12 月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对浅静脉留置针的置管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与传统的方法做了对比,发现新的方法在置管成功率上明显由于传统方法,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 年 1 月至 2010 年 12 月采用传统方法穿刺置管的 54 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年龄 55 岁 ~80 岁;采用改进方法穿刺置管 66 例病人作为改进组,年龄 50 岁 ~83 岁。穿刺部位为常用的手背、前臂的浅静脉。
1.2 材料。全部选用 24G 的 BD 留置针,透明敷料为 3M9534HP 透明敷料。
1.3 方法。 因为老年病人住院频繁,长期治疗,血管条件差,手背、前臂的浅静脉大多存在管腔细且弯曲,血管脆性大的问题,操作时护士能自主选择血管的机会较少,大多是好不容易才能选到合适的静脉进行穿刺。常规输液排气后,选择24G 的 BD 留置针备用。扎止血带后用手轻轻按摩备选血管,尽量使被选择的血管局部充盈暴露,用 0.5% 的复合碘消毒一遍,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使针尖朝上,将套管针的针芯往外拉出 0.1cm 再送回,检查留置针的完好备用状态,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绷紧穿刺部位的上下方约 3cm 的皮肤,右手拇指与食指持针翼进针,进皮肤后即降低角度,平行缓慢进针,见到回血后,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即轻轻的固定住留置针不动,将针芯退出 0.3-0.5cm 后, 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绷紧穿刺部位的上下方的皮肤,平行推入外套管,再将针芯退出0.3~0.5cm后如上法推入外套管,最后一次将针芯全部退出,慢慢将所剩下的外套管全部推入血管,在推入时操作者会明显感觉很顺畅,没有任何阻力,让软的套管沿着细小血管的走向合适内置,右手松开止血带,外用透明贴膜妥善固定,留置针的尾部用胶布固定于穿刺点上方,避开透明贴膜处,进行静脉治疗。
2 结果
改进组 66 例病人中一次置管成功者为 64 例,一次置管成功率达 96.9%,仅 2 例老年长期输液病人因操作中最后一次送入软管速度太快导致软管折屈,置管失败。对照组 54例病人中仅 42 例一次置管成功,一次置管成功率为 77.8%,其中有 12 例病人在送管过程中送管与退针芯的节奏掌握不好而致刺破血管,穿刺失败。(见表)从上表可见,改进组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经 x²检验,x²=10.615 ,P< 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改进组与对照组结果有显着性差异。
3 讨论
3.1 实验组方法分析。传统方法穿刺置管时一般都要求被选择血管粗直、弹性好,病人皮肤弹性较好,比较紧绷,操作中穿刺见回血后可右手退针芯与左手推外套管同步进行。但是,该方法用于老年病人的输液时,往往会因为所选血管的管腔小,血管脆性大,血管走向弯曲等原因,在操作时将外套管穿出血管外、血管破裂、外套管发生折曲而导致置管失败。
3.2 改进组方法分析。改进组采用的方法避免了传统置管法的缺点:穿刺见回血后将针芯退出 0.3~0.5cm 后, 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绷紧穿刺部位的上下方的皮肤,平行推入外套管,再将针芯退出 0.3~0.5cm 后如上法推入外套管,最后一次将针芯全部退出,慢慢将所剩下的外套管全部推入血管,既避免了因皮肤紧绷度不够或血管走向弯曲使针芯在血管中潜行时对血管壁的损伤,又避免了一次退出针芯后推外套管而发生的外套管折曲,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和护理质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4 小结
从 2010 年 1 月开始,我们采用改进方法穿刺,两种方法比较可以看出,传统的穿刺送管法主要针对血管较好的患者,程序简单直接,是大多数护士选择的穿刺送管方法。但在临床上,对于血管条件不好的长期输液的老年病人,采用改进的方法进行穿刺, 既避免了对血管壁的损伤,又避免了外套管折曲,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值得在老年病人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显春,封悦,等 . 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J]. 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42.
[2] 苗宏,万建君 .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使用的护理体会 .[J].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0):1551-1552.
[3] 闫焕英,摆凤兰 . 静脉留置针固定小技巧 [J]. 当代护士(综合版),2005,.(13):66.
PICC是在输液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兴起的,具有留置时间长、适用范围广、创伤较...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利用导管从外周静脉进行穿刺,使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临床主要用于输入营养液,某些刺激性、高渗性药物等,为患者提供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PICC是一项方便、安全有效、创伤...
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作为安全可靠的静脉输液通道,以其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血栓发生率低、节省时间、可防止药物外渗[1]等优点越来越受青睐,是肿瘤患者化疗时使用药物及供给营养的主要途径。但在留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
临床治疗肿瘤疾病主要采用化疗方法治疗,多需对患者进行反复浅静脉穿刺输注治疗,极易导致血管受损或出现药物外渗,波及局部组织,甚至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1]。为了减少反复穿刺输注造成的不良反应情况,临床研究采用PICC置管方法...
实施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治疗方法因其创伤...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插入到肢体中心静脉的高新导管技术,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PICC可为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能最大程度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2].虽然PICC具有显着的优...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因长期的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病理性的改变而破裂出血,在各种非损伤性脑出血的病因中占60%左右,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及致残率高,住院时间长。为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在治疗期间常需输入甘露醇、清蛋白等高渗药物及...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导管留置时间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为病人提供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但置管期间可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及预后[1]。目前对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报道已较多,但对其发生相关...
持续质量改进(CQI)是实现一个新水准运作的程序,质量是超前水平的,以系统论为基础,强调持续、全程的质量管理,在注重终末质量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控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主要适用于需要长期静脉治疗的患者,如输注化学疗法(...
目前,临床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穿刺,提高了PICC置管穿刺的成功率,但导管异位是置管过程中很难避免且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0%。在小儿PICC置管中,因患儿哭闹、不配合,更易发生导管异位。导管异位的危害在于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