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过度教育
教育经济学是建立在教育学与经济学的学术借鉴基础之上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揭示了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过度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不良结果,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过度教育的产生与经济发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本论文试从教育经济学的范畴来探讨过度教育问题。
一、过度教育的内涵
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教育能够在生产生活中产生实际价值,但教育价值并不能直接在生产中发生作用,是必须以物质基础为前提的。 不论是国民经济增长,还是个人收入提高,教育价值的发挥都依赖于教育水平的高低。 对于国家来说, 如果对教育的大规模投入不能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而是出现人才浪费现象, 这是整个国家层面的过度教育问题;对于受教育者个人来说, 自己所受到的教育并没有得到发挥,个人生产力并没有对经济增长有所贡献,没有充分发挥教育的经济价值,这也是过度教育。 反之,如果个体所受教育水平和工作技术水平相匹配,就不会发生过度教育,整个国家和个人的教育经济价值都会得到应有的体现。
我们可以这样描述教育的经济价值:如果个人教育经历大于工作所需教育年限就称之为过度教育;如果两者基本相等,可以称为所需教育;如果个人教育经历小于工作所需年限,称为教育不足。 过度教育是就个人经历的教育年限与他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年限相比较得出的。 美国教育经济学家莱文认为,过度教育包含三个含义:一是相对于历史上较高水平者,其受过教育后经济地位是下降的; 二是受过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成就的期望; 三是工人拥有比其工作要求较高的教育技能。 约翰·罗布斯特对此下了一个简明具体的定义:“一个人获得的教育超过其职业通常要求的水平,便属于过度教育。 ”
对于过度教育的表述有很多种, 但都离不开以下几点:一方面是,整个国家的教育供给超过教育需求;另一种主要是, 个人拥有的教育年限超过了现有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具体表现主要是: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口失业率出现较高现象;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口初次就业的收入呈现下降现象;出现高知识低用处的局面。 过度教育现象的产生可以理解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极大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从而出现人才相对过剩。 其中的经济因素不容忽视。
二、过度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人为制造的“供需怪圈”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开始产生“知识就是金钱”的信念。 然而对知识的崇拜却演变成了对高学历的追求。 学历逐渐成为很多人趋之若鹜的需求,进大学或许不是最终愿望却是必须环节,进而是对硕士甚至是博士头衔的追求。 对高学历的追求不能说是不好的,但过分地追求高学历就变成了过度教育。 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推行大学扩招政策,使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了进入大学的机会,大学生一下子翻倍增长。 然而在中国经济发展初期,实际需要的是蓝领工人,而大学扩招使绝大多数学生选择读大学而不愿进入专科院校。 经济与教育的供需关系转变成不对等的关系。 大学生开始面临毕业就是失业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却还是不愿意接受这一现实,而是转变成对更高学历的追求,用高学历来换取劳动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从而形成了一个“供需怪圈”,高级学历去找相对技术含量低的工作,换句话说,就是教育市场正在形成“大材小用”的局面。
(二)“以量取胜”的教育现象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教育数量开始替代教育质量,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同样是大学生,发展中国家培养的大学生和发达国家培养的大学生在质量上就会有很大差异。 一些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甚至以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来衡量教育的发展水平,严重忽视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过度教育即是在教育扩张的时候呈现出“以量取胜”的局面,忽视教育质量的提高。 近几年来,我国各级各类的大学人数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我们发现,教学资源还是以前的规模,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 这样就造成了供给的质量与需求的质量不符合,大大降低了教育质量。 大量拥有“高学历”的学生却无用武之地,这就造成了极大的人员浪费。 在就业市场,如果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却不能胜任与其学历相匹配的工作,但劳动力又不愿被降格工作,就可能导致比较广泛的所谓“知识失业”. 调查研究显示,与同等学历的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工人相比较,接受过成人教育的工人更容易从事比自己学历水平要求低的工作,即更容易发生过度教育, 其实就是由于成人教育质量不足造成的。
在我国为了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但从规模上迅速扩展教育,而且从结构上实施跨越式发展,优先选择发展高等教育。
然而,迅速发展的高等教育,破坏了教育结构适应经济结构的均衡原则,人才结构与社会需求不适应,出现博士生替代研究生的工作,研究生替代本科生的工作,本科生替代更低学历者工作的现象。
(三)经济体制对教育的影响
我国过度教育的形成与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密切相关。 由于经济制度原因,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大体分为三个区,分别是西、中、东部地区,表现出我国东部地区的收入高于中西部地区的收入。 由于经济体制在原则上实施对国有企业重点发展的政策,在所有制上表现为国有企业的收入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收入(排除中外合资和外资企业)。 在各类行业上主要表现为垄断性质的行业收入明显高于竞争行业的收入。 收入差异,令高学历工人在高收入地区或部门从事低学历工人的工作所得收入高于在低收入地区或部门从事与其学历匹配的工作所得收入,如果收入差距过大甚至超过了某一临界值,他更愿意选择在高收入地区或部门从事比自己学历要求低的工作,也就发生了过度教育。 如一个本科毕业生在商场从事前台营业员工作的收入高于他在企业从事专业技术性工作的收入,大多数就会选择在商场工作。 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可以说对过度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我国学前教育现状及政府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2.1政府在学前教育服务中职责的理论界定界定政府在学前教育服务中的职责,首先必须科学把握学前教育服务的属性。针对教育是否属于公共产品,国内外学术界专家学者具有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主流观点认为不能笼统...
一、区域经济对国际合作办学的影响上世纪7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发展方针,经过35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已取得巨大成就,令世界震惊。然而,35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经济改革模式逐渐从摸着石头过河的...
教育投资分为教育经常费用、教育基本建设费用两个部分,包括教职工工资、教职工福利费、人民助学金和奖学金、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等方面,本篇文章就为大家介绍一些 教育投资论文 的范文,来了解一下教育投资方面有哪些问题让我们来探讨。 教育投资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世界各国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国际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国家间的竞争无论是从政治、经济, 还是军事上来讲,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哪个国家拥有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哪个国家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强化政府在我国学前教育服务中责任的对策4.1构建我国学前教育服务体系的总体设想4.1.1加速构建保基本、广覆盖的学前儿童教育体制通过第三部分的评析可以看到:在美国及西欧一些国家,强调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和福利性,注重建立以公平为主导的学前儿童教...
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教育的投入也经常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国民素质的重要尺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基础产业的教育,在社会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相应支持。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国中央和地...
我国大型数据库资源不充足, 很多统计资料都是学者自己调查和求助他人, 无疑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 加强数据库建设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引言教育是培育人全面发展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担负着培养人的重任,教育的人性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实现本是教育成果的不同形式的体现,但由于在社会经济转型和粗放发展模式的影响下,在教育的人性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实现中出现了碰撞和冲突,本研究试图从...
3典型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供给模式及政府作为的比较和启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行,我国政府对学前教育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学前教育公平关系着社会的公平,这是世界各国(地区)对学前教育的共识,同时也是成为我国学前教育今后的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国外学...
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已经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研究生教育所接收和实施。2013年3月4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成本我国研究生教育开始普遍实施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重要标志。国外发达国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