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分析方法探讨儿童期虐待亚类型与抑郁的关系
来源:心理学报 作者:于增艳,赵阿勐,刘爱书
发布于:2017-06-13 共14929字
摘要: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儿童期虐待亚类型与抑郁的关系。通过文献搜索与检查获得了 31 项研究和 92 个独立效应量, 共包含 24283 名被试。元分析表明儿童期虐待亚类型(心理虐待与忽视、性虐待、身体虐待与忽视)对抑郁障碍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心理虐待与忽视影响程度最高; 另外, 被试的年龄、性别可以调节儿童期虐待与抑郁的关系。这些结果表明了在预防和治疗儿童期不良经历对抑郁影响时, 尤其要关注心理虐待与忽视的消极影响, 且应给予青少年群体、女性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关键词:儿童期虐待; 亚类型; 抑郁; 元分析。
1 问题的提出。
儿童期不良经历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 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行为, 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量研究表明童年期遭受虐待的个体会存在较高的精神障碍发生率, 尤其是抑郁症, 几乎所有类型的虐待都与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临床抑郁症状存在密切联系(Abela & Skitch, 2007; Widom,DuMont, & Czaja, 2007; Harkonm?ki et al., 2007)。
目前, 大量研究已表明了儿童期受虐经历与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存在密切联系, 但在探讨不同的虐待形式与抑郁的关系上研究结论不尽相同(王佳慧, 刘爱书, 2015; 凌宇, 杨娟, 钟斌, 章晨晨,姚树桥, 2009)。另外, 尽管国内研究者对儿童期受虐经历与抑郁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文献梳理,但是并没有使用定量回顾方法大规模、系统地分析已有研究发现; 国外关于儿童期虐待与抑郁关系的元分析研究也不多见, 且存在一定局限性。如Nanni, Uher 和 Danese (2012)通过元分析发现遭遇过儿童期虐待的个体发展成周期性和持续性抑郁障碍大约是没有此经历个体的两倍, 但该研究没有探讨虐待的亚类型与抑郁的关系; Lindert 等人(2014)采用了元分析方法探讨了儿童期身体虐待和性虐待与成人期的抑郁、焦虑的关系, 但却没有涉及心理虐待、忽视等其他虐待形式。最近的一项元分析研究(Infurna et al., 2016)虽然较全面的探讨了不同虐待与忽视的形式与抑郁的关系, 但因选择进入元分析研究的数量较少(n = 12), 限制了对影响两者关系的调节变量分析。
故本研究试图采用元分析方法(meta-analysis)探讨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包括性虐待、身体虐待、心理虐待、身体忽视和情感忽视)与抑郁关系以及影响两者关系的调节变量。通过元分析技术, 不仅可以整合多项研究成果, 有效降低单一研究结果中存在的测量误差和抽样误差; 并且可以基于大量研究成果的定量回顾和综合分析技术, 有助于识别不同受虐待经历对抑郁的影响程度, 以期为临床情绪障碍的干预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具体来说, 本研究试图采用元分析技术回答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不同儿童虐待经历对抑郁的影响程度; 第二,性别、年龄阶段在儿童受虐经历与抑郁关系之间调节作用。
1.1 儿童期受虐经历与抑郁关系的文献回顾。
儿童期虐待的亚类型主要包括性虐待、身体虐待、心理虐待以及身体忽视与情感忽视, 其中关于性虐待的研究起步较早, 研究成果较多(Cutajar et al.,2010; Fergusson, Boden, & Horwood, 2008)。研究者(Boudewyn & Liem, 1995)发现儿童期性虐待可以预测大学生的抑郁、自杀观念和自杀企图。并且这种虐待持续的时间越长, 频率越高就越有可能增加成年期的抑郁水平。另外, 自我报告有过性虐待史的女性在成年期发展出抑郁障碍或心境恶劣几乎是未有该经历女性的 2 倍(Molnar, Buka, & Kessler, 2001)。
身体虐待也与成年期的抑郁存在密切联系。Brown, Cohen, Johnson 和 Smailes (1999)研究发现身体虐待的个体与未有相似经历的个体比较, 前者与青春期的自杀行为和成年期的抑郁障碍存在更密切的联系; 还有研究者通过元分析发现儿童期身体虐待与青少年期的重症抑郁和自杀行为的发生率存在显着相关(Kaplan, Pelcovitz, & Labruma, 1999)。
20 世纪 80 年代心理虐待才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并被认为是最具有破坏性、隐蔽性的虐待形式, 其产生的不良影响很可能会伴随儿童一生的成长与发展。如有研究者发现相对于其他虐待形式, 儿童期心理虐待与青少年期抑郁、社会焦虑等情绪障碍存在更密切的联系(Wright, Crawford, & Del Castillo,2009), 同时对个体认知方式(Wright et al., 2009)、情绪异常调节(Coates & Messman-Moore, 2014)、神经生理(Carpenter et al., 2009)等方面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其在青少年期以及成年早期会表现的更加严重(Yates & Wekerle, 2009)。
目前探讨儿童忽视经历和成年期抑郁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 但根据已有的研究可以证实儿童忽视经历也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后果, 尤其是和成年期内源性抑郁障碍存在密切联系(Harkness & Monre,2002)。还有研究表明儿童期缺少父母关心和照顾是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和抑郁的危险因素(Hall,Peden, Rayens, & Beebe, 2004)。但忽视的类型(情感忽视和身体忽视)对个体产生的心理影响并不相同,所 以 有必 要探 讨 不同 忽视 形 式与 抑郁 的 关系(Rudolph et al., 2005)。
1.2 儿童期虐待导致青少年及成人期抑郁障碍的机制。
根据 Rose 和 Abramson (1992)的无助理论, 遭受过长期虐待经历儿童, 将逐渐内化虐待者“无价值的、不可爱的”等批评指责的信息, 进而形成消极推理认知, 认为由于自身的缺点才导致的消极事件,其发生是不可避免, 很难解决的, 从而增加了抑郁的易感性。Gibb, Alloy, Abramson 和 Marx (2003)在该理论研究模型基础上, 通过后续的一系列研究证明了消极认知在儿童虐待和抑郁情绪之间中介作用。
根据 Young, Klosko 和 Weishaar (2003)图式理论, 个体早期虐待经历如严重的剥夺、批评、拒绝、放纵是异常图式的主要来源, 进而导致其近期和远期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如 Wright 等人(2009)研究发现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形成了大学生自我无价值、易受伤害和自我牺牲等不良图式, 而这些不良图式在大学生早期心理虐待和后期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Calvete (2014)研究也表明儿童心理虐待经历通过早期异常图式对个体的抑郁和社交焦虑产生影响, 并强调气质在早期心理虐待经历对不良图式的产生中的调节作用。
根据依恋理论, 能否与抚育者形成安全依恋会影响到个体安全内部工作模型的发展, 并决定了后期 同 伴 关 系 和 恋 人 的 亲 密 关 系 发 展 (Thomas,2003)。以往研究已表明不安全依恋在儿童期虐待与成人期的情绪障碍、人际交往中起到中介作用(Crow, Cross, Powers, & Bradley, 2014; Muller,Thornback, & Bedi, 2012)。这些不安全内部工作模型常常会导致个体陷入担心被朋友和恋人抛弃焦虑中, 从而难以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儿童期虐待也影响了青少年期以及成人期的异常情绪调节(Vajda & Láng, 2014), 不同的虐待形式导致了个体采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如相对于性虐待和身体虐待, 遭受心理虐待女大学生更易采取情绪抑制和情绪回避策略(Burns, Jackson, &Harding, 2010), 而情绪抑制和回避策略又与抑郁、焦 虑 存 在 密 切 联 系 (Coates & Messman-Moore,2014);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情绪抑制策略在心理忽视和抑郁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而反刍策略在心理虐待与抑郁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O 'Mahen, Karl,Moberly, & Fedock, 2015)。
另外, 近年来也有研究者开始探索儿童期虐待经历与抑郁等情绪障碍之间的神经生物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儿童期虐待导致皮质醇反应的异常变化(Carpenter et al., 2009)以及参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轴)调节的特定脑结构, 如海马、杏仁核和前额叶等形态的不同(Dannlowski et al.,2012), 并且儿童期虐待与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5-HTT)相互作用也会增加周期性抑郁症的发生(Fisher et al., 2013)。
1.3 儿童期虐待与抑郁关系的调节变量。
儿童期受虐经历通过相同认知中介作用机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如儿童期心理虐待经历与早期异常图式相互作用只会增加女性抑郁易感性 (Harper & Arias, 2004), 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探讨和验证。另外, 大量研究已表明遭遇过儿童期虐待经历的青少年要比未有相应经历的个体更容易抑郁或产生自杀观念, 并且其危险性要高于成年期(Moretti & Craig, 2013; Dunn, McLaughlin,Slopen, Rosand, & Smoller, 2013)。
鉴于目前研究中关于儿童期不同虐待形式对抑郁影响的结果并不一致, 分析影响两者关系的调节因素也不全面, 故本文采用元分析方法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全面系统地探讨。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于增艳,赵阿勐,刘爱书. 儿童期受虐经历与抑郁的元分析[J]. 心理学报,2017,(01):40-49.
相关内容推荐
-
对大学新生的抑郁焦虑症状的干预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的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和助人过程。在充满理解与支持...
-
表达性写作对中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干预作用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冲突,他们往往有愤怒、抑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但他们尚不能很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然而负性情绪不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引导其正确处理负性情绪,对其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尝试性地探索表达性写作对中...
-
不同年龄段群体死亡焦虑的发展特点研究
摘要死亡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直视死亡犹如直视骄阳般让人难受,但只有充分地觉知生命的有限性,才能走出现实生活的迷误,透析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当前关于死亡焦虑的研究多是基于恐惧管理理论的视角而展开的,研究的群体范围比较有限,同时抑郁...
-
青海大学医学院学生抑郁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调
抑郁是一种心境异常低落、不愉快的负性情绪状态,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1].医学生抑郁发生率高达79.9%,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2],该结果也远高于中学生.本研究对青海大学医学院医学生抑郁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