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研究结果。
3.1 异质性检验。
针对儿童期虐待亚类型与抑郁障碍进行异质性检验, 结果见表 2.从表 2 的结果来看 Q 检验是显着的, 其中除了 EN, 其它部分 I2> 75%, 表明元分析中大部分研究的效应量存在实质异质性, 同时也表明选定以随机效应模型来进行元分析是准确的。
3.2 发表偏差检验。
首先, 通过漏斗图(funnel plot)来检查元分析的发表偏差见图 1.从漏斗图来看, 涉及儿童期虐待与抑郁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均匀分布于总效应量两侧, 这一分布特点表明针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可能不存在发表偏差。由于漏斗图只能从主观定性的角度初步检查发表偏差, 为了更准确的检验发表结果,需进行失安全系数法(Classic Fail-safe N)与 Egger's回归法检验, 结果见表 3.从 Classic Fail-safe N 值来看, 儿童期虐待亚类型与抑郁关系研究需要再纳入大量(>1000)涉及两者关系的研究文献才可能使总效应量不显着, 且从 Egger's 回归法检验的结果来看, 涉及儿童期虐待与抑郁的关系研究均不存在严重的发表偏差。
3.3 儿童期虐待及亚类型分析。
通过元分析研究表明, 从总体上检验儿童期虐待发生抑郁的危险性较无儿童期不良经历组增加了 2.84 倍(95%CI 2.45~3.29), 儿童期虐待综合指数导致发生抑郁的危险性为 2.84 倍(95%CI 2.22~3.62), 两者几乎没有差异。儿童期虐待亚类型发生抑郁的危险性按大小依次是心理虐待(OR 3.58,95%CI 2.87~4.48), 情 感 忽 视 (OR 3.24, 95%CI2.43~4.32), 躯体忽视(OR 2.90, 95%CI 2.06~4.07),性虐待(OR 2.46, 95%CI 1.94~3.12)和躯体虐待(OR2.30, 95%CI 1.84~2.86), 结果见表 4, 图 2.
3.4 调节效应检验。
从图 2 来看, 各个研究的效应量分布于总效应量(图中菱形)左右两侧, 而且各研究的效应量之间存在着变异。为了分析这一变异, 作者分别检验被试的性别(女性、男性)和被试年龄阶段(青少年、成年早期及成年中期)对儿童期虐待亚类型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 结果见表 5.从调节效应分析的结果来看, 被试的性别可以影响儿童心理虐待虐待与抑郁之间关系(Qb = 5.45, p = 0.047), 女性群体在两者关系的效应量更大; 另外, 被试年龄阶段也可以影响儿童虐待综合指数与抑郁之间的关系(Qb=6.67, p = 0.036), 其中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对儿童虐待与抑郁关系影响最大, 但在儿童期虐待亚类型上与抑郁关系上, 年龄阶段的调节作用并不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