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搜索策略。
本研究全面搜索了相关文献, 采用两种策略分别获得中英文相关实证文献。首先, 使用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博学位论文三个数据库以及谷歌学术搜索对国内1995~2015年之间有关儿童期虐待与抑郁关系的中文文献进行了筛选。以“儿童期虐待、儿童虐待与忽视、儿童期不良经历、抑郁、抑郁症、情绪障碍”等关键词, 搜索到 9 篇相关文献。其次, 通过 PubMed, PsycINFO, EMBASE,Google Scholar 和 ProQuest 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对1995~2015年有关儿童期虐待与抑郁关系的英文文 献 进 行 了 筛 选 . 以 “childhood maltreatment,childhood abuse and neglect, childhood adverseexperience, depress, MDD, mood disorder”等为关键词, 搜索到 55 篇相关文献。
2.2 文献纳入的标准。
按照以下标准来决定搜索到的相关研究是否纳入元分析:(1)必须报告了数字结果的实证研究,综述性研究被排除。(2)文献中必须报告了儿童虐待与抑郁关系的相关数据(如优势比、相关系数、平均数、标准差、样本量等), 以便计算平均效果量。(3)文献中涉及的调查数据不能重复, 若以同一份数据发表两篇以上的论文或以不同形式发表, 只纳入其中一篇文献。
根据上述纳入标准筛选有效文献, 其中中文文献符合要求的有 5 篇, 英文文献 26 篇。另外, 有的研究文献会包含多个独立效应量, 最终得到文献31 篇 92 个独立样本。
2.3 文献编码。
对纳入元分析的文献进行如下编码:文献信息(作者名+文献时间), 样本的数量, 国籍, 样本年龄阶段(青少年、成人早期或成年中期), 样本性别(男性、女性或两者均有), 结果变量类型(心理虐待、情感忽视、身体虐待、身体忽视、性虐待、儿童虐待综合指数), 详见表 1.
2.4 元分析过程。
2.4.1 效应量计算。
本研究中的 31 篇文献主要报告了儿童期虐待与抑郁关系的相关系数(r)、标准平均数差异(d)或优势比(OR), 可以选用 CMA 3.0 (comprehensivemeta-analysis 3.0)专业版软件进行元分析。该软件可以允许多种形式的数据直接输入, 确定效果量,就能直接得到最终的分析结果。本文最终采用优势比(OR)作为效果量来整合两者之间的关系, 不同效果量之间可以进行转换(Borenstein, Hedges, Higgins,& Rothstein, 2009), 首先把效果量 r 转换成 d, 然后再把 d 转换成 OR.具体转换公式如下: d =
2.4.2 异质性检验。
异质性(heterogeneity)检验的目的在于检验研究测得的平均效果量是否异质, 可从专业角度和统计学方法对纳入的研究间的异质性进行全面的分析。主要采用 Cochrane Q 对效果量进行异质性检验, 计算 I2值。当 I2≥ 75 提示存在实质性的异质性(Huedo-Medina, Sánchez-Meca, Marín-Martínez,& Botella, 2006)。
2.4.3 模型的选定。
目前的元分析主要包括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如果有理由认为元分析研究中所包含的被试群体、测量工具不同会影响结果时, 且前面的异质性检验 Q达到显着, 此时应选用随机效应模型更加合理, 反之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如果选择随机效应模型, 则需要将各研究的权重进行调整, 对模型进行修正。
2.4.4 发表偏差。
当被发表的研究文献系统性地不能代表该领域已经完成的研究总体时, 就认为发生了发表偏差,它会严重影响元分析的结果。一般通过采用漏斗图(funnel plot)、Classic Fail-safe N 检验等方法来评估元分析的发表偏差。
2.4.5 元分析过程。
本研究首先通过元分析技术探讨不同虐待形式与抑郁关系, 然后分析性别、年龄阶段在两者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