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

乡土文化视角下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现象研究

来源:大众文艺 作者:王志才
发布于:2021-07-30 共443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小学生厌学论文第四篇:乡土文化视角下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现象研究

  摘要:厌学是中小学教育中的常见问题之一。由于农村学生的生活有着乡土性的特点, 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现象表现出不一样的状况, 故从乡土文化视角介入成为探究农村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有效路径之一。本文基于乡土文化视角进行研究分析, 认为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的乡土文化诱因主要包括教材中乡土文化的缺位, 校园乡土文化的错位, 家庭乡土文化教育的失位;并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一是对农村地区的学校教材做因地制宜的改动, 二是加强校园乡土文化的建设, 三是倡导家庭优秀乡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生;厌学;乡红文化视域;对策;

  我国中小学生厌学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而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则显现出乡土性文化缺失而厌学的特点。在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笔者故地重游了阔别十年之久的初中母校,该学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一个乡村上,笔者以实习教师的身份在该校待了一个月,对校园软硬件设施、校园师资情况、中小学生及学生家庭进行了细致地了解。发现该校教师多是按照教材内容来授课,课堂呈现出压抑沉闷的状况,学生学无乐、听无趣,教师经常对学生的表现长吁短叹,也感叹自己授课越来越没有意思;而学校则是充满了类似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校园文化整体上看枯燥而乏味;而家长则在希望子女教育获得成功和对子女教育不知所措中焦虑不安。在教师的无趣授课上、学校的枯燥文化氛围中、家长的不作为下,农村中小学生的学习质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步走向厌学,而其中的共同诱因便是乡土文化的缺失,教师没有将授课内容与学生有着紧密联系的乡土文化融合,导致课堂无趣;学校没有建设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乡土文化;而家长则没有察觉自身拥有的优秀乡土文化教育资源。因此,本文将从乡土文化的视角对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现象进行探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厌学

  “厌学是学生面对学习时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厌学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或者授课老师不感兴趣的教育逆反现象。”傅安球等人认为:厌学是中小学生在学习上持有不认可的状态,包括情绪、态度和行为三方面的厌学状态,表征出来的特点是面对学习时有焦躁的情绪,自身感觉难受不舒服,因而出现上课心不在焉、开小差等现象,甚至会出现装病、找借口逃学或旷课的现象。以下是中小学生厌学的一般表象:在课堂方面,表现为上课故意迟到、临近下课就放弃学习、装病请假、逃课,上课经常往窗外看、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在学习上,课上装睡不学习、偷偷玩手机,有聊不完的天等等。在作业方面,表现为应付老师,没有作业本,用草稿本当作业本,多学科共用一本作业本,故意漏做作业题数,刻意少写作业内容,写字不认真,边做作业边与同学聊天,抄袭他人作业,拒绝做作业。在考试方面,表现为乱选乱答,乱涂乱画,恶作剧试卷,提前交卷,考试作弊。在学校场域外,表现为对学校没有兴趣,沉迷于手机,早恋等。

  (二)乡土文化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础。”笔者从中归纳出乡土文化的一些特点:乡土文化在空间上位于农村,在内容上具有区别于城市的乡土性,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之所在,是社会的基础,但乡土文化通常被误认为是落后的。

  (三)乡土文化与厌学

  乡土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缺失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生厌学。“在具有一定整体结构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会有相对应的教育取向特征。”在现代化的洪流之中,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学校教育的同质化问题也越来越普遍,农村地区学校教育的乡土性越来越不明显,对农村中小学生要求与非农村中小学生的要求越来越同质化,尽管国家一再强调农村的乡土教育,但为了达到人人均享有教育成果公平的目标,农村教育施行的是“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农村中小学生处在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间,学生自己无法应对,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部分农村中小学生就采取消极的学习态度和方式,对学校的教学做出消极的逃避和抵抗。由于自身乡土文化对农村中小学生起着先验性的影响,而乡土文化在学校中又处于边缘性的位置。因此,乡土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边缘性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生厌学。

  二、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的乡土文化释义

  (一)教材中乡土文化的缺位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教材中的城市文化知识占主导地位,使拥有乡土文化的农村中小学生产生文化上的不适应而导致厌学。以城市话语体系为核心的教材是中国教材的主流,是教材内容的主要文化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乡土文化只有少数部分而且处在边缘的位置。但在农村地区的学校,使用的是以城市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并没有做因地制宜的改动。导致学校教学内容没有照顾到农村中小学生的特殊乡土文化身份,对中小学生学习的文化知识进行无差别的教授,当中小学生的乡土文化与主流城市文化产生意识上的不适并达到临界值时,农村中小学生逐渐出现消极抵制心理,在学习城市主流文化知识上表现出厌学等现象。

  (二)校园乡土文化的错位

  乡土文化是实实在在的文化实体,农村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与乡土文化息息相关。“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如果校园文化给中小学生提供的仅仅是想象的、摸不着的美好,或者是遥远的,与中小学生无关的其它文化符号,而缺乏真实感。那么这种校园文化就是不适合的,它只会为学生和学校之间带来更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当前,不少中小学追求现代化和西方化的校园文化,而忽视了就在农村中小学生生活之中的乡土文化,使得校园文化失去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种不真实、不适用的学校文化,慢慢的拉远了学生与学校的距离,使得学生从不喜欢学校到不喜欢课堂,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农村中小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厌学等问题。

  (三)家庭乡土文化教育的失位

  家庭缺乏农村优秀乡土文化的教育,导致农村中小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文化和学习素养,最终导致厌学。家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就业形势的影响下,一方面,农村家长坚信到学校学习文化知识能改变命运,由此产生学校教育万能的价值观念,很多农村家庭都把教育的责任全权交给了学校,主动放弃了第一任教师的位置,许多农村的优秀乡土文化随着父母作为第一任教师放弃而被放弃,子女没有受到这些优秀乡土文化的熏陶。而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事实上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至少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还有待完善,而农村中小学生的家长的不作为,则导致了农村优秀乡土文化在弥补这一不足的可能性上变为了不可能。这也是当今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变好了之后,子女的教育状况却还止步不前的原因之一。

3.jpg

  三、基于乡土文化视域的应对策略

  乡土文化的缺失是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的起因之一,又是解决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的指导方法所在。对农村地区学校教材做因地制宜的改动,加强校园乡土文化建设,倡导家庭优秀乡土文化教育,有利于农村中小学生应对厌学问题。

  (一)对农村地区学校教材做因地制宜的改动

  对农村地区的学校教材做因地制宜的改动,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农村地区教育教育现状。当前中小学使用的是统一的部编教材,虽然教材是固定不变的,但教师却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使用统一教材的前提上,教师则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甚至是学校也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发挥自主能动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当地的例子,而不是书本中全国通用的例子,这样的例子就在学生身边,就是看得见、摸得着也感受得到的教育,这对中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完成统一的教育目标的前提下,还可以进行乡土教育主题活动,比如在校园文化活动上,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庆典和区域传统节日,开展特色的乡土文化主题教育等活动,让中小学生真实的生活在学校中,也让学校生活实实在在的进入中小学生的心中。

  (二)加强校园乡土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乡土文化建设,一是学校加强校园乡土文化建设,既要重视乡土文化的元素,又要重视城市主流文化的元素,还要重视学校本身的历史传统,更要重视校园文化生活的真实性,努力做到兼顾兼容的效果。二是注重培养中小学生校园乡土文化的认同意识,中小学生的认同意识与校园文化被认同与否密切相关,中小学生认同意识的确立是校园文化被认同的前提和基础,而中小学生认同意识的培养又依赖于学校文化的适切性。通过校园乡土文化建设,使农村中小学生对这种既有乡土文化元素、又有城市主流文化元素,还有时代元素的校园文化慢慢产生好感与接受,最终让农村中小学生喜欢上这种学校乡土文化氛围,从而喜欢上学习,走向乐学的康庄大道。

  (三)倡导家庭实施优秀乡土文化教育

  “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学和教育任务都是不可能解决的。”家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农村父母应该重视农村优秀乡土文化的教育,从小就注意培养中小学生的优良品格与和知识学习的习惯。

  一方面,家长要正确看待城市主流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关系。两者并不是有你无他的关系,而是取长补短的关系,就像一个人会两种语言,有的只是利大于弊。在中小学生的知识学习上,也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并不会因为学习了乡土文化知识,就学不会或者装不下城市主流文化的知识。因此,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文化观,对乡土文化保持理性的认识与定位,既不抛弃,也不放弃,做到兼收并蓄。

  另一方面,家长要培育良好的家庭乡土文化氛围。农村家长多数学历不高,仅仅停留在能写字认字的层面,在培养子女的教育理念这一关就过不了,其它方面更不知该从何谈起,因此,这成为了营造家庭乡土文化氛围的一大障碍。但是,别忘了农村的乡土文化是通过点点滴滴的生活和口口相传而造就的,农村家长在口头教授和身体力行上有着巨大的优势,而且,儿童期的故事教育是效果最好的教育,这是欧美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事实也是如此。因此,农村家长要培育良好的家庭乡土文化氛围,可以从口头讲授乡土文化开始。

  四、结语

  本文从乡土文化的视角分析了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的现象,并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的诱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策略,比如语言的视角、经济的视角、文化资本的视角等等,分析的视角很多,解决的对策也很多,但要有一个综合的、彻底根治的办法却很难,此篇文章观点也仅做参考。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下册[M]..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任胜涛.青少年厌学现象的成因及心理辅导机制构建[J].中国青年研究, 2016 (04) .

  [3]傅安球,聂晶,李艳平等.中中小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 2002 (1) .

  [4]费孝通著.乡土中国[M].中华书局,2013.

  [5]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原文出处:王志才.乡土文化视域下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现象的探究[J].大众文艺,2019(17):250-25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心理学论文